-
脑损伤后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及其与意识障碍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脑损伤昏迷和清醒患者间的脑内神经递质的差异性,以期了解不同意识状态与脑内神经递质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脑损伤患者52例,其中昏迷患者30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9分),设为昏迷组;清醒患者22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9分),设为清醒组。采集2组患者基本资料,然后提取神经递质的评估结果(使用脑涨落图评估),并对结果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递质的递质功率、递质相对功率和指数分析(指数分析包括总功率、运动指数、兴奋抑制指数和血管舒缩指数)。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2组间递质的差异性。结果:与清醒组比较,昏迷组患者的各项脑内递质功率均显著低于清醒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间的递质相对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指数分析中除了总功率组间具有显著差异( P<0.05),其他指数无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内多巴胺的减少是脑损伤患者昏迷的重要危险因素(Wald=5.684, P=0.017)。 结论: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大部分脑内神经递质均显著减少,尤其是脑内多巴胺的减少是引起昏迷的一个危险因素,在临床促醒治疗中可考虑应用增强多巴胺递质效能的药物或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疗程3周。比较2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脑血流指标。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头痛呕吐消退时间、意识清醒时间、脑电图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收缩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快意识恢复状态,改善脑血流指标,从而使康复进程得到有效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术前血浆氧化三甲胺浓度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评价术前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浓度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选取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80例,年龄≥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BMI 17~30 kg/m 2。术前1 d采集静脉血样,采用高通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TMAO浓度,根据血浆TMAO浓度水平按三分位数分为3组:低水平组(L组,≤1.2 μmol/L)、中水平组(M组,1.3~1.9 μmol/L)、高水平组(H组,≥2.0 μmol/L)。均采用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静脉全身麻醉。于术后1、2、3和7 d时采用中文版意识模糊评估量表诊断POD,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和非POD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不同血浆TMAO浓度与POD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TMAO浓度对POD发生的预测效能。 结果:L组60例,M组67例,H组53例,POD发生率分别为12%、22%和32%。H组POD发生率高于L组( P<0.05)。POD组血浆TMAO浓度高于非POD组(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组POD发生风险是L组的3.91倍( P<0.05)。术前血浆TMAO浓度预测PO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95% CI 0.671~0.838, P<0.05),约登指数为0.426时,血浆TMAO浓度最佳截断值为1.625 μmol/L,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0.795和0.631。 结论:术前血浆TMAO浓度增高的老年患者POD的发生风险升高,且其对POD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脑肿瘤术后患者ICU谵妄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构建脑肿瘤术后患者ICU谵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在脑肿瘤患者ICU谵妄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验证。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336例脑肿瘤术后患者为建模组,根据是否发生ICU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 n=101)和非谵妄组( n=235),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镇静程度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单因素分析、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脑肿瘤术后患者发生ICU谵妄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C)、Calibration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采用1 000次Bootstrap自抽样法对模型进行验证。按照同样标准,选取2021年8—11月的144例脑肿瘤患者为验证组,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最终进入模型的预测因子为年龄( OR=1.033)、神经外科ICU入住时长( OR=1.298)、手术时长( OR=1.006)、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OR=5.850)、身体约束( OR=2.820)、肿瘤直径( OR=1.385)、双侧脑肿瘤占位( OR=3.604)。预测模型的 AUC为0.935(95% CI:0.911~0.960, P<0.01),约登指数为0.747,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82.6%;Bootstrap法的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为0.916,且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良好。模型验证结果显示,灵敏度为86.4%,特异度为85.0%。 结论:脑肿瘤术后患者ICU谵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为医护人员早期采取预防性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环泊酚在重度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观察环泊酚在重度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科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应用MECT治疗的重度抑郁症患者60例,年龄范围18~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的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身体质量指数(BMI)为18~30 kg/m 2,病程3个月至5年。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环泊酚+琥珀酰胆碱麻醉)和对照组(丙泊酚+琥珀酰胆碱麻醉)。比较两组入室麻醉前(T 0)、麻醉后(T 1)、电抽搐即刻(T 2)、电抽搐结束后(T 3)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 2)等。记录两组的呼吸恢复时间(静脉注射完琥珀酰胆碱至自主呼吸开始恢复的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静注完环泊酚/丙泊酚至意识开始恢复的时间)、麻醉药物追加情况、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T 0相比,两组T 1时MAP均降低,T 2、T 3时MAP均升高,T 1、T 2、T 3与T 0时相比MA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 0:(84.11±8.69)mmHg(1 mmHg=0.133 kPa),T 1:(78.18±8.39)mmHg,T 2:(99.28±12.42)mmHg,T 3:(87.31±8.66)mmHg;对照组T 0:(86.33±10.99)mmHg,T 1:(75.93±9.51)mmHg,T 2:(100±13.3)mmHg,T 3:(93.47±12.27)mmHg,均 P < 0.05]。HR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观察组T 0到T 1时的MAP波动小于对照组同时段的波动,而T 2到T 3波动差对照组小于观察组。观察组的意识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8.76±0.59)min,对照组:(9.4±0.64)min; t=-4.07, P < 0.05)。观察组注射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0,对照组:30.00%(9/30)](χ2=8.36, P < 0.05),两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头痛、低血压、分泌物增多、术后恶心呕吐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环泊酚用于MECT治疗时可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时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注射痛轻微,苏醒较丙泊酚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术前股四头肌超声定量分析预测胃肠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评价术前股四头肌超声定量分析预测胃肠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23年3月至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胃肠外科手术老年患者277例,年龄65~88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Ⅳ级,BMI≤30 kg/m 2。于麻醉诱导前超声测量股四头肌厚度及回声强度。术后1~7 d时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CAM)评估谵妄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和非POD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依此构建胃肠外科手术老年患者POD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独立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对POD的预测价值,结合Youden指数确定预测POD的临界值,并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股四头肌厚度和股四头肌回声强度是胃肠外科手术老年患者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术前股四头肌厚度的AUC为0.695(95%置信区间0.614~0.746),临界值为2.465 cm,灵敏度为73.7%,特异度为78.2%;术前股四头肌回声强度的AUC为0.717(95%置信区间0.662~0.773),临界值为59.985,灵敏度为81.9%,特异度为48.5%。 结论:术前超声测量股四头肌厚度及回声强度是胃肠外科手术老年患者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POD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意识指数监测对老年腰椎融合术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意识指数(IoC)监测[镇静(IoC1)联合镇痛(IoC2)监测]对老年腰椎融合术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行腰椎融合术的老年患者7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E组)。两组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麻醉维持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C组根据患者心率及有创血压等生命体征调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E组根据IoC1值变化调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根据IoC2值变化调整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维持IoC1在40~60、IoC2在35~45。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情况,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艾司洛尔、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发生情况,麻醉诱导前(T 0)、术毕(T 1)、术后24 h(T 2)、术后72 h(T 3)时的血糖及皮质醇浓度,应激性高血糖发生情况,T 2、T 3时静息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高于C组( P<0.05),术中高血压发生率低于C组( P<0.05),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低于C组( P<0.05),T 1、T 2时血糖及皮质醇浓度低于C组(均 P<0.05)。与T 0时比较,两组患者T 1、T 2时血糖及皮质醇浓度均升高(均 P<0.05)。两组患者T2、T3时静息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IoC1联合IoC2监测用于指导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中镇静及镇痛管理,有利于抑制应激反应并降低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基于ICNSS评分构建分层护理管理在急诊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基于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分层护理管理在急诊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指导,观察组基于ICNSS评分对患者实施分层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预后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意识状态恢复良好率及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气管留置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干预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而观察组在干预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认识缺损(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基于ICNSS评分构建分层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急诊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降低患者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新疆某三甲医院科研效率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了解新疆某三甲医院2016—2021年科研投入—产出效率的整体发展情况及动态变化趋势,为优化医院科研配置,提高科研效率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BCC模型结合Malmquist指数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6年内临床科室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均未达到1。2016—2021年临床科室全要素生产率不稳定,呈升降交替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波动范围在0.749~1.140之间。结论:医院临床科室科研效率整体不高,医院应实施多层面科研评价,形成科研动态评价体系,合理优化并监督科研资源的投入及利用,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提升科研人员科研意识,促进科研人员技术进步,进而提升科研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多学科协作下路径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自护能力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下路径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自护能力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12月收治的1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试验组;将2018年1—12月收治的1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多学科协作下路径护理,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和护理满意度得分。最终试验组147例、对照组145例患者完成研究。结果:试验组患者出院时ESCA的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维度得分为(25.36±4.86)、(20.43±3.21)、(53.37±5.89)、(40.02±3.78)分,护理满意度得分为(97.26±2.52)分,高于对照组的(21.48±4.33)、(16.24±3.25)、(46.44±5.47)、(30.08±3.81)和(90.65±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试验组患者出院后第60天的NIHSS得分为(3.7±2.2)分,低于对照组的(6.9±2.3)分,FMA、Barthel指数得分为(79.3±9.2)、(78.7±14.5)分,高于对照组的(65.6± 8.4)、(60.3±1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下路径护理能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