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转化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转化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PMF转化为B-ALL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4岁,初始诊断为PMF,先后使用泼尼松、达那唑、左旋咪唑、阿司匹林、沙利度胺及杰克替尼等治疗。17个月后复查示转化为B-ALL,给予诱导治疗,持续缓解8个月后复查示ALL复发。再诱导治疗后未缓解,2个月后放弃治疗出院。转化为白血病前后JAK2 V617F基因突变均为阳性。结论:PMF转化为B-ALL的患者临床预后差,生存时间短。其原因可能与额外的遗传学事件或某些高风险基因相关,但具体转化机制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探究病因,寻求针对性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唑来膦酸注射液诱发支气管哮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77岁女性患者因骨质疏松症接受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该患者既往有哮喘病史,用药前无哮喘发作。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19 h后,患者出现喘憋、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哮鸣音,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发作,考虑为唑来膦酸注射液所诱发。立即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多索茶碱静脉泵入,沙丁胺醇联合异丙托溴铵及吸入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30 min后喘憋和呼吸困难症状缓解。26 h后支气管哮喘再次发作,再次给予上述治疗后好转。但患者活动耐量下降,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及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3个月后活动耐量恢复至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之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肾移植术后消化道毛霉菌感染继发重症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消化道毛霉菌感染继发重症肺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受者因尿毒症接受肾移植术,手术顺利,供肾来自脑死亡后器官捐献。受者于术后1个月余,自觉进食后上腹部疼痛,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不能自行缓解。入院后行胃镜检查提示:胃体部黏膜病变性质待定。病理检查及PAS染色最终证实为毛霉菌。结果:明确病情后,减少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用量,必要时停用免疫抑制药物,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泊沙康唑,消化道症状明显缓解,继发胸闷、发热、活动后气促,诊断为肺部感染。根据痰培养药敏结果予以美罗培南+利奈唑胺抗菌治疗,降阶梯给药,最终于住院后45 d病情明显好转、出院,移植肾功能稳定。结论:肾移植后消化道毛霉菌感染合并肺部感染罕见,应积极寻找病原学证据、寻求多学科会诊明确诊断,同时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要注意抗感染治疗导致的二重感染,及时调整抗感染治疗策略和基于免疫监测的免疫抑制剂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重度痒疹型特应性皮炎2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例1 女,55岁,因全身红斑、结节伴剧烈瘙痒反复发作8年、加重1年于2020年6月18日就诊。8年前无明显诱因左手背反复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自行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后消退。后在情绪剧烈波动后皮疹反复并扩散至全身,于外院诊断为"泛发性湿疹",予复方甘草酸苷、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卤米松乳膏治疗后未见好转,皮疹逐渐由红斑、丘疹转变为结节样皮损,辗转就诊于多个医院,先后予多种抗组胺药、复方甘草酸苷、泼尼松、沙利度胺、硫唑嘌呤、环孢素治疗,皮疹及瘙痒症状未见好转。2年前,于外院行"自体血回输免疫治疗",病情好转,至1年半前皮疹及瘙痒症状基本消退。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膝关节处出现小丘疹伴瘙痒,未予重视,皮疹逐渐发展。8个月前皮疹泛发全身,呈结节状,伴剧烈瘙痒,夜间为著。患者20多年前曾有数次荨麻疹发作病史,其父兄均有过敏性鼻炎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利福平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能持续多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56岁男性肺结核合并感染的患者在给予莫西沙星联合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以及1,3-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抗原和曲霉菌抗体检测确诊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停用莫西沙星和抗结核药物,给予伏立康唑静脉滴注(首日300 mg、1次/12 h,维持剂量150 mg、1次/12 h)。用药第5天检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结果为0。药师会诊认为血药浓度的结果与利福平的影响有关。次日将伏立康唑剂量调整为200 mg、1次/12 h。2 d后复查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为1.3 mg/L。患者咳嗽、咳痰症状缓解,但仍反复高热。伏立康唑加量第9天,经风湿科医师会诊考虑结缔组织病不能排除,给予甲泼尼龙40 mg静脉滴注、1次/d。次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为3.0 mg/L。经临床药师与医师共同复习文献,达成共识:利福平对体内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作用在停用该药后可持续7~10 d甚至更长,对利福平序贯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应加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根据血药浓度调整伏立康唑剂量,直至利福平对药物代谢酶诱导作用完全消退,伏立康唑血药浓度达到稳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QARS1基因相关谷氨酰胺tRNA合成酶缺陷综合征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QRAS1基因异常导致谷氨酰胺tRNA合成酶缺陷综合征的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总结并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临床医学中心3例长期随访QARS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基因变异特点及治疗情况。分别以“QARS”“QARS1”“谷氨酰胺tRNA合成酶”“Glutaminyl-tRNA synthetase”为检索词,在万方、维普、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19年12月已报道QRAS1基因变异家系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例1 女,53日龄,主因“生后反复抽搐1个月余,发热1 d”收入福建协和医院治疗,生后2 h内出现抽搐,形式多样,可持续达数小时至数天;癫痫早期多药难治,生酮饮食无效,后期氯硝西泮可显著缓解;7岁余死亡。例2(例1胞弟) 男,1小时龄,主因“生后抽搐1 h”入院,其母孕晚期发现宫内发育迟缓,患儿生后即抽搐并存在小头畸形,癫痫多药难治。例3 女,8月龄,主因“反复抽搐近2个月”就诊,生后表现为发育稍落后、肌张力低,6月龄时出现婴儿痉挛,维生素B 6联合氨己烯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硫酸镁治疗后痉挛发作消失,但出现强直发作,现氯巴占、唑尼沙胺治疗,发作控制。3例患儿均存在严重全面发育落后、进行性加重的小头畸形、初始肌张力低下、轻度低蛋白血症、广泛性脑萎缩;均为QARS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变异位点均未见报道。文献检索未见国内报道,国外文献10篇,涉及18个家系22例病例,除5例无癫痫发作外,余临床均表现为经典五联征,文献无推荐有效抗癫痫治疗药物。 结论:QARS1基因异常导致谷氨酰胺tRNA合成酶缺陷可引起一组以小头畸形、脑萎缩、早发性难治性癫痫性脑病、全面性发育落后、严重肌张力低下的五联征临床症候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胎共患Wolf-Hirschhorn综合征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Wolf-Hirschhorn综合征(WHS)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观察2021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4p16.3区段微缺失所致的WHS先证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对其进行家系全外显子测序(WES),并对治疗反应及预后进行评估。结果:先证者女性,11月龄,8月龄开始出现抽搐,发作有热敏感及丛集性特点,其同卵双胎姐姐有类似病史。体格检查:营养不良,发育落后,面容特殊,前额突出、鼻梁宽、下颌小,心前区可闻及全期3/6级杂音,P2亢进,四肢肌张力低。家系WES及拷贝数变异(CNV)检测发现,先证者染色体4p16.3区段存在1.99 Mb杂合缺失,包含 WHSC1(NSD2)、 WHSC2(NEFLA)等基因,先证者和姐姐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结果显示4p16.3区段分别存在1.97、1.92 Mb杂合缺失,经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家系分析,该CNV来源为新发,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制订的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判定为致病性变异。先证者口服丙戊酸钠,其姐姐先后口服丙戊酸钠、唑尼沙胺、左乙拉西坦治疗,同时二人均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末次随访年龄为1岁8月龄,二人近3个月均未再抽搐,但发育仍明显落后。 结论:WHS患者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癫痫、希腊武士头盔样特殊面容,伴有先天性心脏病,存在4p16.3区段微缺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唑尼沙胺对创伤性脑损伤糖氧剥夺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唑尼沙胺(zonisamide, ZNS)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糖氧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human neuroblastoma cells, SH-SY5Y)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糖氧剥夺组(OGD组)和给药组(OGD+ZNS组)。采用糖氧剥夺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细胞模型。造模后,检测细胞活性;检测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情况;β-半乳糖苷酶试剂盒对细胞染色,观察细胞衰老情况;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Mito Tracker Red)、JC-1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对线粒体染色,观察线粒体形态及膜电位变化;检测细胞ATP浓度;从SH-SY5Y细胞中提取蛋白,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指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EBP-homologous protein antibody,CHOP)、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PDI)以及内参β-肌动蛋白(β-actin)的表达变化。结果:OGD组细胞存活率较Control组明显减少( P<0.01),OGD+ZNS组细胞存活率较OGD组明显增加( P<0.01);OGD组LDH释放率较Control组明显增加( P<0.01),OGD+ZNS组LDH释放率较OGD组明显减少( P<0.01)。细胞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和OGD+ZNS组相比,OGD组细胞明显受损衰老严重,染色更深。线粒体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和OGD+ZNS组相比,OGD组线粒体线性连接明显减少,线粒体活性明显下降。与Control组和OGD+ZNS组相比,OGD组细胞线粒体染色红色荧光明显减弱,绿色荧光明显增强,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OGD组ATP浓度较Control组明显下降( P<0.01),OGD+ZNS组ATP浓度较OGD组明显上升( 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GD组GRP78、CHOP、PDI表达较Control组明显增加( P均<0.05),OGD+ZNS组GRP78、CHOP、PDI较OGD组明显下降( P均<0.05)。 结论:唑尼沙胺可以通过保护线粒体活性以及抑制内质网应激保护创伤性脑损伤糖氧剥夺细胞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结核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2023年更新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18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组织撰写了《抗结核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抗结核药物超说明书使用的相关内容,是临床工作者在无可替代情况下超出药物说明书抗结核治疗用药的依据,也是对超说明书用药情况的良好规范,对临床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4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成果的不断报道,抗结核治疗药物有所调整,多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也已有所改进。为此,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对《抗结核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本共识对异烟肼、利福霉素类药物(利福平、利福喷丁)、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氯法齐明、贝达喹啉、德拉马尼、氨基糖苷类药物(链霉素、阿米卡星)、β-内酰胺类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共9类13种药物的超适应证、超剂量用法、超用药途径、超适用人群等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与修订,并按照GRADE证据分级方法进行了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的系统评价,供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借鉴与参考,以规范用药、合理治疗、提升疗效,更好地实现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浅谈耐药结核病的全口服治疗方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耐药结核病是全球包括我国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其治愈率低,治疗疗程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依从性差。近些年,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耐药结核病的短疗程治疗方案研究,将18~20个月的疗程缩短至9~12个月,获得了较好的治疗结果。此外,新指南提出了耐药结核病的全口服治疗方案,将其他有效的口服药物替代原治疗方案中的二线注射类药物,以进一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其治愈率。全口服治疗方案推荐的核心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贝达喹林、利奈唑胺、氯法齐明、德拉马尼和吡嗪酰胺,强化期疗程至少6个月,总疗程至少20个月,或痰菌阴转后持续15~17个月。全口服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数据有限,故今后还需要进行系统规范的临床试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