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2-2022年会宁县黄土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析 1962-2022 年会宁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结果,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并建立 1962-2022 年鼠疫疫源地调查信息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该疫源地调查共发现啮齿类动物14 种,阿拉善黄鼠为优势种.共调查小型啮齿类动物1 673 只,隶属3 科6 属8 种,主要为子午沙鼠.共采集鉴定蚤类 5 种183 290 匹,隶属 7 科 23 属,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该地区绝对优势种.1962、1963 年 2 年次发生动物间鼠疫流行,共分离出鼠疫菌 8 株;被动血凝试验有 5 年次检出阿拉善黄鼠阳性血清92 份.结论 近年来动物间鼠疫处于静息状态,未来应密切关注景观变化对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和鼠传疾病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人工饲喂对长尾仓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食物变化是引起小型哺乳动物肠道菌群改变的关键因素.野生动物由野外转至室内饲养会经历剧烈的生活方式变化,而目前对人工饲喂驱动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过程还不完全了解.为明确人工饲喂对小型哺乳动物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于2022年夏季(7-9月)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LS)、临汾市隰县(XX)、晋中市左权县(ZQ)3个地区应用笼捕法捕获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活体,基于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其肠道菌群的差异,并探究相同人工饲喂条件下长尾仓鼠肠道菌群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在野外环境中,XX和ZQ种群的厚壁菌门显著富集,LS种群的拟杆菌门显著富集,肠单胞球菌属(In-testinimonas)为3个种群的共有优势属.相同人工饲喂35 d后,拟杆菌门在3个种群显著富集且相对丰度趋于一致,ZQ种群Muribaculacea的相对丰度为48.85%,显著高于野外环境.本研究说明不同生态环境中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具有差异性.经长期相同人工饲喂后,其肠道菌群的相似性显著增加,说明饮食变化对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具有较大影响,而长尾仓鼠肠道菌群组成可能对宿主营养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该结果为更好地了解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对不同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并应用食物调控有害啮齿动物数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生境差异和人类活动对云南剑川甸南镇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小型哺乳动物的群落结构可反映当地生境质量,为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为了解生境差异和人为干扰对云南省剑川县甸南镇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结构以及多样性的影响,本文于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选择4种典型生境(菜园地、耕地、灌丛和住家附近),采用笼捕法对小型哺乳动物展开调查.共布设鼠笼195,612个,捕获小型哺乳动物16,060只,隶属4目7科22种.其中啮齿目捕获到3科15种15,777只,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为甸南镇优势种.不同生境间小型哺乳动物数量差异极显著,数量最多的是灌丛,共5,760只;最少的是住家附近,仅2,160只.菜园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1.26),住家附近最低(1.08).菜园地和耕地的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94.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哺乳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受生境差异和人类活动干扰影响:植物资源少、人类活动干扰程度高的生境中多样性指数低;环境条件好、人类活动干扰适度的生境中多样性指数较高;食物资源较少、干扰较少的生境中(如灌丛)多样性指数略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开垦对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开垦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并对动物群落产生严重的影响.而功能多样性恰恰能体现环境或干扰胁迫导致的群落结构差异.但有关啮齿动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研究并不多见,为此,我们在2018至2020年的4月、7月和10月利用铗日法对开垦区和未开垦区的啮齿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选择并量化了与其营养、生活史、生理、形态及活动节律等相关的5个功能性状,以探讨开垦对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以及性状组成和功能多样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开垦区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未开垦区,开垦改变了啮齿动物群落性状组成;(2)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与蛰眠、繁殖周期和食性等功能性状显著相关;(3)开垦区春、秋季群落功能丰富度和功能均匀度高于未开垦区,各季节群落功能离散度显著高于未开垦区;而未开垦区夏季群落功能丰富度高于开垦区,秋季群落功能均匀度高于开垦区;(4)开垦区和未开垦区群落功能丰富度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二者在不同季节间差异较大;开垦区群落功能均匀度最高值出现在春季、功能离散度最高值出现在秋季,二者在季节间差异均较小;未开垦群落功能均匀度最高值出现在秋季、功能离散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二者在季节间差异均较大.上述结果说明,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与土地开垦和季节相关联,开垦会从啮齿动物群落的生态空间利用程度、资源利用、种间竞争及生态位等方面影响群落功能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应用BP神经网络对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群落的格局与动态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种群数量预测是研究群落动态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尝试采用2006 ~ 2014年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数量数据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啮齿动物群落全部组成物种的总个体数量进行模拟与预测.BP神经网络通过模拟学习,建立模型,能够实现对啮齿动物群落数量动态规律进行模拟与预测.本研究以阿拉善荒漠为试验区,以啮齿动物个体数量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志重捕法,监测2006 ~2014年每年4~10月的数量,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2006 ~ 2013年的数据建立训练网络,以2014年的数据进行验证与测试,比较单层隐含层、双层隐含层和三层隐含层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单隐含层模型的隐含层节点数为6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16.13%,决定系数0.998 0(P=0.006 0).双隐含层模型的两层隐含层节点数均为6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8.58%,决定系数0.999 5(P=0.002 3).三层隐含层模型的三层隐含层节点数分别为1、10和7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5.87%,决定系数0.999 2(P< 0.000 1).不同隐含层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均取得了满意效果,通过比较最大误差百分比、平均误差百分比、决定系数及拟合优度,三层隐含层优于单隐含层及双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本文认为三层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更适合于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全部组成物种的总个体数量的预测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原鼢鼠干扰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群落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高原鼢鼠是三江源高寒草甸区域的主要啮齿动物之一.它啃食植物根系,挖掘大量通道,并将挖掘出的土壤堆积于地表,形成覆盖于植物地上部分的裸露土丘,对草地群落特征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以高原鼢鼠土丘密度表示高原鼢鼠对草地的干扰程度,选取7个不同高原鼢鼠土丘密度的样地,同时选取没有遭受高原鼢鼠干扰的样地作为对照,获得各样地的物种信息及地上、地下生物量,探讨不同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对草地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原鼢鼠土丘的增加,草地植物优势种群发生由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向珠牙蓼、鹅绒委陵菜、西伯利亚蓼等杂类草植物为主的转变,群落盖度和高度显著降低;轻度或中度的高原鼢鼠干扰能够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而群落均匀度指数变化不显著;群落生产力不存在类似中度干扰假说的结果.随高原鼢鼠干扰活动的增强,群落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显著降低,群落生产力大幅度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阐明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及发展趋势.于2012至2015年在柴河林区的新房子、大青沟和二道河子地区,对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草甸、沿河林和农田5种生境类型,采用铗日法对小型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为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的优势物种,针阔混交林为棕背(鼠平)最适生境,阔叶林为大林姬鼠最适生境;黑线姬鼠(A.agrarius)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为农田优势物种,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仅在草甸中发现.随生境垂直分布区海拔高度的降低,总捕获率逐渐减低,其中棕背(鼠平)的种群变化起主要作用;大林姬鼠的捕获率逐渐增加,其对农业经济的干扰适应性更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分布规律受居民点分布比例影响;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hus)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针阔混交林.通过与孙儒泳等20世纪60年代在此地区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最后认为近几十年原始森林的破坏,伴生的次生林和人工林,致柴河林区的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过渡失去先前的典型特征.并发现小型啮齿动物的群落格局变化,虽呈现出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和农业活动影响的规律,但同时存在生境变化的适应性改变,也表现出各地区的区域生境特征对取样点微生境啮齿动物分布的巨大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啮齿动物对秦岭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格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森林群落中的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存在着一定的取食偏好性,这种偏好性会使啮齿动物形成不同的捕食和贮藏策略,从而导致林木种子形成不同的扩散格局.以秦岭中段松栎混交林建群种锐齿槲栎、油松、华山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塑料标签标记种子方法,研究啮齿动物对种子传播和扩散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子特征是影响啮齿动物对其进行扩散的重要因子,油松种子以其质量小、种皮薄等特点吸引啮齿动物大量捕食,其原地取食率达到83.33%,显著高于华山松和锐齿槲栎种子.(2)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大部分被搬运一定距离后再被取食和埋藏,其中,扩散距离在1 m以内、1-3 m和58 m的锐齿槲栎种子分别占59.12%、18.23%和13.26%,最远扩散距离达12 m处;华山松种子扩散距离主要介于在1-3 m(37.85%)和3-5 m(23.73%),在距离5-8 m(13.56%)、8-10 m(11.86%)和大于10 m(11.30%)区间也有一定的分布,最大扩散距离为12 m.(3)啮齿动物倾向于将锐齿槲栎种子搬运至松林内取食,而将华山松种子搬运至栎林内埋藏,说明不同林分类型及其环境因素对林木种子扩散后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4)3种类型种子被啮齿动物捕食的比例以油松最大(96.90%),锐齿槲栎次之(73.57%),华山松最小(50%);次年调查时,未被捕食的种子大部分已经被取食,仅有极少数锐齿槲栎种子萌发成幼苗(1.67%).啮齿动物的捕食和贮藏行为对林木种子扩散及其成功更新都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实验树鼩肠道螺杆菌属细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年来,树鼩(Tupaia belangeri)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动物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本研究组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螺杆菌属(Helicobacter)是树鼩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相对丰度最高的一类细菌,但其具体的细菌种类和结构特征仍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将开展实验树鼩肠道中螺杆菌属细菌的分布种类和特征分析,为后续实验研究工作提供资料.通过系统采集72只树鼩的粪便样本,提取核酸后采用巢氏PCR法应用属特异性引物扩增螺杆菌属特异性片段,再分别采用7个种特异性引物对属特异性阳性样本扩增螺杆菌种特异性片段,包括肝螺杆菌(H.hepaticus)、家鼠螺杆菌(H.muridarum)、胆汁螺杆菌(H.bilis)、啮齿类螺杆菌(H.rodentium)、弯曲螺杆菌(Flexispira rappini)、鼩螺杆菌(H.suncus)和盲肠螺杆菌(H.typhlonius).属特异性引物扩增阳性但种引物扩增阴性的样本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和BLAST比对分析,确认其最终所属的螺杆菌种类.结果 显示,72份树鼩粪便样本中,属特异性引物扩增阳性有18份,总体阳性率为25.0%.其中,盲肠螺杆菌阳性8株、胆汁螺杆菌阳性6株,其余8份阳性样本经过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后确认为同性恋螺杆菌(H.cinaedi)阳性5株、猫螺杆菌(H.felis)阳性2株和猕猴螺杆菌(H.macacae)阳性1株.有4份树鼩粪便样本出现同时携带盲肠螺杆菌和胆汁螺杆菌的情况.将螺杆菌属细菌携带结果与实验树鼩的性别和年龄组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不同性别间以及不同年龄组间,属或种阳性样本情况均无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树鼩具有较高的螺杆菌携带率,且不分性别和年龄,主要以盲肠螺杆菌、胆汁螺杆菌和同性恋螺杆菌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浙西南地区鼠疫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虫群落多样性和病原体携带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浙江省西南部地区鼠疫宿主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群落多样性特征和鼠疫等病原体携带情况,为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鼠疫等传染病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 2018-2019年在浙西南地区6个鼠疫监测点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进行调查,分别开展宿主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的种类鉴定、鼠疫等病原体检测.结果 共捕获宿主动物989只,捕获率5.15%,在398只宿主体表发现寄生虫2 409只,染虫率40.24%,宿主优势种为黑线姬鼠(58.79%).在宿主体表发现寄生虫共8科18属30种2 409只,其中蚤3科5属6种211只,蜱1科4属5种446只,革螨1科5属9种951只,恙螨1科2属3种341只,吸虱2科2属7种460只.黑线姬鼠、北社鼠、黄胸鼠、针毛鼠在灌丛中体外寄生虫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最高,黄毛鼠、东方田鼠、褐家鼠、小家鼠在农田中体外寄生虫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最高,青毛鼠、白腹巨鼠在森林中体外寄生虫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最高.891份宿主动物血清F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910份宿主动物肝(脾)脏标本和所有采集到的体表寄生虫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均未分离到鼠疫菌.100份标本中3份宿主动物汉坦病毒阳性,阳性率3.00%;13份宿主动物标本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阳性,阳性率13.00%.结论 浙西南地区鼠疫宿主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密度较高,群落构成较复杂.宿主动物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携带率较高.从寄生虫多样性角度可以考虑灌丛以防治寄生的蜱虫为主,农田防治寄生的恙螨和革螨为主,森林防治寄生的蚤和吸虱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