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应用荧光成像技术定位神经血管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保留勃起功能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重要目标。由于与勃起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血管束难以被识别和定位,在术中易受到损伤,患者术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神经电刺激、超声和MRI等手段在术中实时定位神经血管束时均有较大局限性。荧光成像技术在外科手术导航应用研究中的不断深入为实现神经血管束的术中实时可视化提供了可能。目前,国际上已有众多针对轴突、髓鞘、神经束膜和滋养血管等神经内部结构的荧光显像剂,它们在与神经的亲和力和成像效果上各具特点。已有部分亲脂性小分子、恶嗪类染料和多肽-染料偶联物在啮齿类动物体内或人离体标本中实现了对前列腺周围自主神经的成像,非特异性神经血管染料吲哚菁绿已在临床上被用于辅助保留性神经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本文对荧光神经成像技术和其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用于实时定位神经血管束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甘肃省2012-202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甘肃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自然疫源地现状特征。方法:收集2012-2022年甘肃省HFRS病例数据和啮齿类动物(鼠类)密度监测资料,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调查疫源地特征。结果:2012-2022年甘肃省共报告HFRS病例869例,死亡4例,年发病率在0.05/10万~1.21/10万之间,病例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东部的平凉市、东南部的天水市、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以及中部以南的定西市;20~60岁年龄组居多,男女性别比为1.85∶1(564∶305),职业以农民(61.80%,537/869)、牧民(19.79%,172/869)和学生(6.33%,55/869)为主。野鼠型发病以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啮齿类宿主动物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汉滩病毒携带率分别为2.79%(21/754)、0.42%(5/1 179)和0.31%(2/643)。甘肃省目前确定了3个疫源地,其中2个分别是平凉市和甘南州的新发疫源地,另1个为定西市的老疫源地。结论:甘肃省南部、中部以南和东部地区是目前主要的HFRS疫源地,宿主动物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病毒基因型为汉滩病毒。病例报告地区应加强疫情的监测,疫情重点地区应强化和落实各项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HFRS带来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FpEF啮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状态,多种机制参与其的发生发展。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可将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其中HFrEF和HFpEF占据了心衰患者的绝大多数。目前HFrEF的动物模型已较为成熟,而HFpEF的动物模型则尚为缺乏,这大大限制了有关HFpEF研究的开展。该文汇总了HFpEF啮齿类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对各模型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海省自然疫源性病区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及分子鉴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青海省自然疫源性病区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分子水平的物种鉴定。方法:2009 - 2016年,在青海省6个州的16个市(县),采集小型兽类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型兽类地区分布、不同海拔分布、生态环境类型分布;采用PCR扩增小型兽类的COI基因部分片段序列(长度约650 bp),并进行同源性比较、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共捕获小型兽类1 631只,分别隶属于3目7科21属30种;其中啮齿动物926只,分别隶属于5科19属25种,占56.78%。格尔木市采集的小型兽类数量最多(313只),2 800 ~ < 3 000 m的海拔段为小型兽类分布最高峰(532只),沙地草原捕获数量最多(612只)。共成功扩增292只小型兽类COI基因,同源性比对与目标序列一致。种内遗传距离为0.01% ~ 2.90%,种间遗传距离为4.00% ~ 12.00%,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属间遗传距离为13.00% ~ 21.00%,科间遗传距离为22.00% ~ 25.00%。邻接法(NJ)系统发育树显示,同种个体聚为有很高支持度的单一分支共形成20个,置信度为98% ~ 100%。结论:青海省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受地区、海拔、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且分子鉴定法可弥补形态学鉴定中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反复使用水合氯醛和右美托咪定对幼鼠脑细胞凋亡和成年后学习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使用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 CHL)和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后幼年啮齿动物神经细胞凋亡及成年后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以及有无药物蓄积效应。方法:新生SD幼鼠78只(按出生时间分两批完成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水合氯醛组(CHL组,19只)、右美托咪定组(Dex组,19只)、药物混合组(C+D组,20只)和生理盐水组(NS组,20只)。4组大鼠自出生第8天开始,分别腹腔注射镇静剂量CHL 40 mg/kg、Dex 10 μg/kg、CHL 20 mg/kg+Dex 5 μg/kg或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4 d。各组在每次注药次日断头法随机处死3只大鼠取脑组织,半脑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激活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半脑制冰冻切片TUNEL法进行凋亡观察。剩余幼鼠饲养至7~8周,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5 d定位航行训练和60 s空间探索实验,以评估学习记忆能力。结果:4组大鼠各时点cleaved caspase-3条带均不明显,冰冻切片TUNEL法未观察到凋亡小体。水迷宫定位航行训练中各组大鼠到达目标平台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HL组首次穿越平台区域的时效有降低趋势,与NS组和Dex组比较,CHL组大鼠首次穿越平台区域时间延长,相同时间内首次穿越平台区域的只数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常规镇静剂量CHL对SD幼鼠脑细胞凋亡、结构和成年后学习能力没有产生影响,而空间记忆功能有受损趋势,上述影响没有蓄积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啮齿类动物吞咽障碍模型的研究及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吞咽障碍的动物研究是深入探索吞咽障碍发病机制的重要途径。啮齿类动物作为研究吞咽障碍的模型,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目前吞咽障碍研究最常用的实验动物。本文将从啮齿类动物常见的吞咽障碍模型的类型、吞咽评估方法以及动物实验中吞咽障碍的可能机制三个方面对吞咽障碍啮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吞咽障碍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鼠戊型肝炎病毒的流行及对人类感染情况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09年首次在德国的褐家鼠中检测到戊型肝炎病毒,称为鼠戊型肝炎病毒(鼠HEV)。目前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啮齿目等动物中检测到鼠HEV。由于鼠HEV与已知人源HEV基因序列同源性较低,一直认为其感染人类的可能性小,从而被忽略。最近先后报道了鼠HEV感染人引起慢性及急性戊型肝炎的病例,引起关注。本文对鼠HEV在动物中的流行及对人类感染情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春期抑郁啮齿类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抑郁症是青少年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具有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的特点,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青春期抑郁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抑郁表型,有助于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寻找有效治疗靶点,开发新的抗抑郁药物。因此,为了筛选更符合实验要求的动物模型,本文回顾了青春期抑郁动物模型相关文章,全面汇总和分析了目前常用的青春期抑郁动物模型(应激模型、遗传模型、化学诱导模型、手术损伤模型以及复合模型)的建模方法和原理、优缺点及行为评价方式等,并展望青春期抑郁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旨在更好地模拟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为青春期抑郁动物模型相关研究提供多种动物模型选择,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发热患者标本检测到人畜共患的亨尼帕病毒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于2022年8月4日在线发表文章,题目为中国发热患者标本检测到人畜共患的亨尼帕病毒(A Zoonotic Henipavirus in Febrile Patients in China)。科研工作者在山东省医院采集的发热患者咽拭子中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到一种新型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命名为琅琊亨尼帕病毒(Langya henipavirus,LayV),简称琅琊病毒。随后在山东和河南的发热患者标本和当地食虫目动物(鼩鼱,shrew)标本中也检测出琅琊病毒。病毒基因组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亨尼巴病毒属病毒可以分为两大组,其中第一组含两个重要的人畜共患病毒,包括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可以引起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的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HeV)以及在马来西亚发现的可以引起人类病毒性脑炎的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以上两个病毒是亨尼帕病毒属的最重要成员,蝙蝠为以上两种病毒的中间宿主。本次发现的琅琊病毒则与另外一些在鼩鼱和啮齿类动物中发现的病毒形成亨尼帕病毒属的第二组病毒。这也是首次发现该组病毒与人类疾病有关,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前房胰岛移植的实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胰腺的解剖位置和胰岛的稀疏分布限制了胰岛在体研究,而眼前房独特的生理结构特点为长期、无创、实时、在体生理状态下研究移植胰岛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近年来通过对啮齿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在移植后胰岛的生存情况、功能调节、病理生理变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将就目前眼前房胰岛移植的研究进展及其优势与不足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