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警示3岁以下儿童使用碘造影剂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潜在风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加拿大卫生部警示3岁以下儿童使用碘造影剂(ICM)产品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一种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的疾病)的潜在风险.碘造影剂产品,也称为医学成像染料或造影剂,被授权用于X射线或其他成像检查,以便更容易地看到血管和器官.碘造影剂产品在加拿大销售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市场上有8种ICM产品销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膜解剖的科学范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学行为自有解剖和手术以来,就有关于层面或筋膜的描述。这些描述大致可以归类为层面说、筋膜说和系膜说。然而,这些学说都很难满足科学的基本范式,即描述上的唯一性、验证上的独立性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前述理论的迭代性等。近年来,我们提出并验证了"膜解剖"学说。膜解剖是广义的系膜与系膜床的解剖,背后是筋膜(和浆膜)形成的结构、其内的生命事件和普遍的秩序;广义的系膜是指,筋膜(和浆膜)包绕着器官(或组织)及其供养系统,悬挂并通向体后壁的信封样结构;解剖是指,机体内的设置(或结构)及其内的生命事件(或功能)。在膜解剖的研究和讨论中,恪守科学范式,秉持科学精神,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深入科学研究的准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细胞抗原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病,以自身抗体和抗双链抗体增多为特征,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造成多种器官受累。目前的研究表明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异常激活和B细胞免疫耐受的破坏是SLE发病的关键因素,同时B细胞也被认为是SLE治疗的主要靶点。B细胞抗原受体(BCR)是B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本文将对BCR结构与功能进行概述,综述BCR在SLE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三角地区儿童重症监护室脓毒症相关病死率与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的描述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长三角地区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脓毒症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状况。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江苏、浙江、上海8家PICU收入的脓毒症病例,分为普通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主要观察终点为在院死亡。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长期居住地、入院来源、入院首日儿童脓毒症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pediatric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core,pSOFA)、基础疾病,以及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医保状态、住院费用和家庭年收入)。结果:研究期间共4 983例患儿收入PICU,脓毒症患儿651例(13.1%),病死率11.7%(76/651),严重脓毒症组患儿占比28.3%(184/651),病死率20.1%(37/184)。脓毒症患儿的年龄中位数为0.9岁,婴儿组331例(50.8%),幼儿组129例(19.8%),学龄前组86例(13.0%),学龄组77例(11.8%),青春期组28例(4.3%)。入院首日pSOFA分值中位数为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OFA分值对应脓毒症在院死亡的 OR值为1.4(95% CI 1.3~1.5)。医保患儿自动出院占14.6%(41/281),自费患儿自动出院占27.4%(93/3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脓毒症患儿的日均住院费用中位数为5 446元,其中,严重脓毒症组患儿日均住院费用中位数为6 678元;脓毒症人均总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6 109元,其中严重脓毒症组患儿的人均总住院费用中位数为41 433元。 结论:PICU脓毒症相关的病死率高,pSOFA评分对脓毒症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脓毒症的社会经济负担重,相对医保家庭,自费家庭选择自动出院的比例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础疾病对脓毒性休克患儿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内不同基础性疾病并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SS患儿病历资料,按照有无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种类进行分组,总结不同基础疾病条件下SS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病原分布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218例SS患儿,总病死率为21.6%(47/218);合并基础疾病者141例[64.7%(141/218)],病死率24.1%(34/141);处于化疗骨髓抑制期的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儿病死率最高(17/45,37.5%),无基础性疾病者病死率最低(13/77,16.9%)。合并基础性疾病的SS患儿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63.1%,41/65),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儿革兰阴性菌感染最高(80.0%,20/25)。革兰阳性菌感染在无基础疾病组最高(52.1%,25/4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在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者的发生率最高(95.6%,43/45),无基础疾病组最低(59.7%,46/77)。结论:伴发基础疾病,尤其是血液肿瘤的患儿化疗后发生SS时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高;无基础疾病者以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相对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泌尿系统不同部位来源特络细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特络细胞(Telocytes,TC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间质细胞,其有小胞体和1~5个(2~3个常见)极长而薄的细胞突起(Telopodes,Tps)。TCs存在于多种器官与组织中,其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组织分布特征与器官或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有关。迄今为止,在肾、膀胱、输尿管、尿道等组织中也发现TCs,其可通过Tps在间质空间形成错综复杂的3D网络,使TCs与其他细胞相联系,并可通过释放信号分子,向邻近细胞传递化学信号;TCs还可能具有干细胞潜能,或为干细胞的支持细胞。TCs可能在维持泌尿系统生理稳态和促进器官再生方面有巨大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身抗体检测在风湿免疫性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体内免疫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自身免疫耐受机制失调会产生多种针对自身细胞、组织及器官的自身抗体。目前已发现越来越多的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自身抗体与临床表现、疾病过程、临床并发症及预后存在关联。总结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对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活动度评估、预后判断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十年来,慢重症(CCI)已成为全球重症监护病房(ICU)幸存者的常见疾病。随着ICU诊疗技术的进步与集束化治疗的实施,重症患者的早期病死率显著降低,使其幸存于致命性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F)。但越来越多的幸存者遗留有持续的器官功能不全,难以撤离器官支持而滞留于ICU,成为CCI患者。这些患者经历持续的免疫失调反应,出现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因此,营养不良是CCI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营养支持是CCI治疗手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营养支持策略主要在于提供足量的热量与蛋白质,辅以合适的促合成制剂促进合成代谢,使用免疫调节剂改善免疫抑制与炎症反应,补充微量营养素加强代谢支持。现从CCI患者的营养评估、热量评估、蛋白评估和其他营养制剂补充方面(如β受体阻滞剂、睾酮和甲基双氢睾酮、免疫营养、维生素)进行综述,从而为CCI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CTSI评分与器官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球范围内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病率为每年(13~45)例/10万人,因AP死亡人数约有1.6例/10万人,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1,2]。AP患者中大约有15%会发展为以器官衰竭为特征的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 [3],SAP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病死率高达10%~20% [4,5]。根据2012年亚特兰大会议上提出的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新定义,当AP患者存在持续性器官衰竭(48 h及以上),则可被诊断为SAP [6]。其中器官衰竭的定义采用改良后的Marshall评分作为评估标准。器官衰竭(organ failure, OF)包括肾衰竭和肺衰竭。由此可见,威胁AP患者病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器官衰竭。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如能早期预测AP患者的器官衰竭,便能让医生在呼吸功能支持以及肾脏替代治疗方面有充足的准备。Balthazar等 [7,8,9]建立了急性胰腺炎CT严重程度指数(computed tomography severity index,CTSI),对胰腺炎症和坏死进行分级,并提供了一个数字评分,可以预测SAP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5年的AP患者临床资料,对早期CTSI评分与器官衰竭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探讨早期CTSI评分在预测器官功能衰竭方面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脓毒症儿童的肠道菌群特征及益生菌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脓毒症儿童肠道菌群特征及益生菌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收住我院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的脓毒症患儿34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予以常规治疗(常规组,A组, n=17),另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益生菌辅助治疗(益生菌组,B组, n=17),同时选取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C组)。入组24 h内记录所有脓毒症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并于入组后5~7 d,采集患儿的粪便样本,同期留取健康患儿粪便样本,运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预测肠道菌群功能,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α多样性指数及β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两组脓毒症患儿肠道菌群的丰度均较健康儿童明显下降,同时菌群的个体差异也呈加大趋势,但是服用益生菌后,上述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 P<0.05);在菌门水平上,常规治疗组的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比例最低,变形菌门的数量明显增加( P<0.05);在菌属水平上,肠球菌成为常规治疗组中的优势菌种,而在益生菌组中双歧杆菌、普氏粪杆菌及丹毒丝菌、扭链胃球菌的比例明显提高( P<0.05);益生菌组与常规组相比,两者在线粒体合成、外泌体、mRNA转录降解及半胱氨酸代谢等通路的丰度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脓毒症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下降,结构稳定性差,同时拟杆菌减少伴变形杆菌增多,而添加益生菌辅助治疗后可增加患儿双歧杆菌及普氏粪杆菌等有益菌的比例,减少肠球菌等机会致病菌的数量,其差异性代谢通路可能与益生菌的作用机制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