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家庭照顾者口腔健康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儿家庭照顾者的视角进行访谈,通过探究对这类患儿口腔健康照护过程中的体验,从多层次多维度构建策略为ASD患儿家庭提供帮助。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预防口腔科门诊就诊的12岁及以下ASD患儿家庭照顾者11名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Colaizzi的7步分析法并采用Nvivo 12软件辅助分析,最后确定主题。结果:ASD患儿口腔照护现状有3个主题,分别为照护者情绪、照护困境、需求。结论:应加强对ASD家庭照顾者心理健康的关注,ASD患儿的口腔健康不仅需要家庭照顾者,更需要得到全社会,包括多学科多部门的共同的关注与支持,提供有效的ASD患儿口腔健康管理方案,以促进这一群体儿童的口腔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液病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历程中父母照顾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运用质性研究的解释现象学分析法,深入探讨血液病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历程中父母的照顾体验。方法:应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0对(20人)患儿父母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录音、转录。转录资料依据解释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血液病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历程中父母的照顾体验可归纳为3个主题:即移植历程中的情绪变化、照顾历程中体验到的困境、照顾历程中体验到的个人成长。结论:了解患儿移植历程中父母的照顾体验,有助于呈现家庭照顾者生存状态、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与资源,为聚焦家庭的支持性干预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家庭精神环境与社会环境对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从家庭精神环境和社会环境维度了解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利用"困境家庭儿童健康状况研究"数据,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究家庭精神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 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家庭陷入困境会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健康(β=0.20,P<0.01),直接效应为0.198;家庭陷入困境会通过家庭精神环境影响儿童心理健康,间接效应为0.041,占总效应的17.15%;社会环境能调节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β=-0.05,P<0.05).结论 应注重构建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共同推动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重返学校体验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整合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重返学校体验的质性研究,帮助肿瘤科医护人员及利益相关者了解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重返学校的感受与想法.方法 检索CINAHL、Embase、PubMed、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BSCO、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关于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重返学校体验或者感受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6月.纳入文献均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评价,再运用Meta整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原始结果进行整合.结果 纳入5篇文献,提取21个原始研究结果,汇集成3个整合结果.整合结果1:长期协调学业与治疗的冲突,遭遇困境与落后;整合结果2:管理疾病及改变,期望获得理解与支持;整合结果3:重返校园带来益处,患者开启新生活.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重返学校后,发现癌症造成了多重的改变和影响,难以协调学习和治疗而导致学校表现落后,但是重返学校使其回归正常生活并且收获诸多益处.这启示应该关注患者在学校内的困境和特殊性,积极联合学校、医院及家庭来促进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更好地融入其学校和社会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青少年抑郁症治疗康复过程中面临困境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基于质性研究方法,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治疗康复过程中的消极体验,挖掘患者面临的真实困境,为促进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治疗体系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8-1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病科住院部选取30名抑郁症青少年进行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法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主题.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疾病治疗康复过程中面临的真实困境可归纳为3个主题和6个子主题:家庭应对不当(照顾者缺乏正确的疾病认知;照顾者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疾病诊疗困难(识别率低,治疗效果差;医疗服务需求不能满足)、继续学业障碍(学业进展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在疾病治疗康复过程中面临着家、校、医疗等方面困境.应提高照顾者的疾病素养和照护技能,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医疗机构多方协作的疾病管理体系,促进青少年抑郁症治疗和社会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深圳市家庭医生签约儿童社区门诊疾病谱研究及其对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3/9/16
背景 我国目前存在儿科"看病难"困境,儿科诊疗下沉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大势所趋,目前鲜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诊疗疾病谱的相关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康中心)儿科门诊疾病谱,了解社康中心儿科诊疗现状;并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2022年版)》全科培训细则中儿科轮转掌握疾病谱(儿科培训细则)为依据,探讨培训内容和实际诊疗之间的差距.方法 选取2021年4月—9月深圳市10个区签约家庭医生且在社康中心有门诊收费诊疗记录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分为婴儿(<1岁)、幼儿(1~3岁)、学龄前儿童(4~6岁)、小学儿童(7~12岁)、初高中儿童(13~18岁),分析实际诊疗疾病谱和诊疗行为;同时与儿科培训细则匹配,分析儿科培训细则中要求掌握内容在实际诊疗中的应用情况.结果 共入选961605人次就诊患儿,学龄前儿童较多,占比为38.22%(367486/961605);小学儿童占比27.57%(265151/961605)、幼儿占比21.90%(210621/961605)、初高中儿童占比8.49%(81594/961605),婴儿占比3.82%(36753/961605).疾病谱和诊疗行为前五位依次为:呼吸道疾病、补钙和维生素、儿童体检和保健、创伤和术后换药、皮肤疾病,累计占总诊疗量的67.92%.年龄越小,诊疗行为越集中,婴儿以儿童体检和保健(27.60%,10142/36753)、补钙和维生素(25.48%,9364/36753)为主;婴儿累计≥80%诊疗量的疾病谱和诊疗行为为5种,初高中儿童累计≥80%诊疗量的疾病谱和诊疗行为为13种;除婴儿外,其他年龄段患儿以呼吸道疾病为就诊首位,不同年龄段创伤和术后换药诊疗量构成比以初高中患儿较高.除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脊髓灰质炎、婴儿手足搐搦症、病毒性心肌炎外,社康中心儿科诊疗涵盖儿科培训细则要求掌握的疾病谱,其中呼吸道疾病333172人次(34.65%),儿童体检和保健70703人次(7.35%),急性传染病20893人次(2.17%),小儿腹泻13622人次(1.42%),小儿腹痛12526人次(1.30%),而小儿贫血、小儿白血病、VitD缺乏症、小儿糖尿病、营养不良、新生儿黄疸、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小儿癫痫、单纯性肥胖症、小儿惊厥诊疗量占比均<1.00%,且小儿贫血、小儿白血病、新生儿黄疸、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小儿癫痫、单纯性肥胖症诊疗行为多以转诊和开具化验单为主.结论 即使深圳市社康中心提供大量儿科诊疗服务,但仍对年龄偏小患儿诊疗量不足;儿科培训细则集中在内科疾病,培训内容与实际诊疗存在差距;儿科细则中一些疾病谱专科化过强,在实际诊疗中数量明显不足,且诊疗行为多以转诊和开具化验单为主.因此,全科规培中儿科培训不仅涉及内科疾病,而是应该视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拓展培训内容,加大门诊带教力度,加强对小龄患儿诊疗能力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北京市低保家庭儿童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低保家庭儿童的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困境儿童精准帮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于2016年9-11月,使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对北京市15个区2 972名低保家庭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低保家庭儿童孤独感的检出率为7.6%(225/2 972);男生的孤独感水平(30.23±11.13)高于女生(28.70±10.85) (t=t4.402,P=0.000);不同年龄段低保家庭儿童的孤独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05,P=0.995);残疾儿童和患病儿童的孤独感水平(34.47±13.64,31.91±12.05)高于健康儿童(29.19±10.82) (F=13.490,P=0.900);父母双方监护缺失儿童的孤独感水平(30.73±12.03)高于父母双方正常监护和父母一方正常监护的儿童(29.52±10.84,28.99±10.81) (F=3.928,P=0.020).结论 低保家庭儿童的孤独感值得关注,应重点关注存在生理性困境和家庭监护困境的儿童,从物质和心理方面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市低保家庭高孤独感儿童生活和社会融入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低保家庭高孤独感儿童的生活现状及需求,提出驻校社工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开展孤独感儿童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6年调研数据的基础上,从北京市15个区低保家庭中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筛查出225名6~18岁高孤独感儿童,并对其生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 在参与调查的高孤独感儿童中,有98.6%处于中小学阶段,依托学校开展干预工作具有可行性;有62.2%的儿童面临不同程度的监护缺失,有52.3%的儿童照料人身体健康存在问题,有63.3%的照料人没有工作;有62.1%的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以下,24.1%的儿童缺乏学习兴趣;49.5%的儿童在社区没有好朋友;有40%左右的儿童遭受过语言暴力和情感暴力,17.6%遭受过躯体暴力,12.6%~16.7%遭受过同伴欺凌.结论 低保家庭高孤独感儿童面临一定的生活困境和社会融入困境,需要专业性支持和帮扶.驻校社工能够从心理和资源两方面为高孤独感儿童提供帮助,是开展困境儿童精准帮扶的有效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美国儿童生活计划模式对我国儿童医务社工实践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3/8/6
儿童生活计划是美国儿科医院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治疗性游戏、情绪表达和心理准备为主要方法,与整个医疗团队甚至与家庭合作,提升儿童应对问题的能力,并最大限度地解决儿童住院治疗和其他医疗保健过程中所带来的心理、社会问题,减少住院、医疗保健或其他潜在压迫性治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该模式被证实有以下效果:促进儿童的最佳发展;教育儿童及其家庭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与儿童及其家庭准备应对医疗的相关事务或程序;设计和排练有用的疼痛管理策略;协助儿童与其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建立起治疗关系;邀请家庭成员参与到儿童的治疗与护理中.目前,我国儿科医院已注意到了住院儿童因病产生的心理、社会问题,但各家医院的医务社工干预方法混杂,标准不一,效用不足,是儿童医务社工实践现状的一大困境,通过借鉴美国儿科的儿童生活计划模式,可以提高我国儿童医务社工实践的有效性、实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儿童防护困境与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9年年底在湖北省武汉市首次发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新冠病毒以迅猛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流行.随着疫情的发展和病原学监测工作的陆续开展,全国开始出现儿童感染病例,并且确诊病例数量增多.疫情初期信息输出误导大众、儿科医生数量过少,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缺乏相应的应对举措、新生儿防护措施不完善、疫情时期儿童缺少专人陪护等问题凸显.鉴于此,应在疫情期间保障疫情相关信息及时有效传播、家庭医生应与社区联合形成"社区防护网",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同时为新生儿群体打造"专属医疗"环境防治交叉感染,借助社会公益力量做好疫情期间的儿童陪护和照顾工作,最大限度的保障疫情期间儿童群体的身心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