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我国外科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工结合是指将医学与理工科学进行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外科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更多的是指医疗器械的改进、创新和研发,而医疗器械行业将传统工业与生物医学工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水平的一个体现。我国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将医科类院校与理工科院校合并,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依托大型综合性医院和研究所,成立众多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从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笔者及其团队在医工结合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可重复使用的简易扩肛器"及"经肛多通道腔镜手术操作平台的切口保护套"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超细腹腔镜、胃内气囊等项目已通过相关研发团队论证并拟行转化生产;同时,于2020年1月10日,在广东省药学会的批准下,联合有志于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成立了广东省药学会医药创新与转化专家委员会,为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我们体会到,临床实践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源泉;临床医生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医工结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基础研究阶段医工结合学科融合不充分、应用研究阶段临床应用需求互动少、科研成果转化难和"产学研用"全链条不贯通。如果能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激励力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动、关注成果推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打通医工结合全流程、完善医工结合创新能力评价机制,我国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必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家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布局现状分析及启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国家医学科技创新平台的布局现状,为管理部门完善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及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参考。方法:以审批机构的数据报告及评估名单为主要的数据来源,以各基地平台的公开信息及数据库信息检索和挖掘为补充,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国家医学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单位类型丰富,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科研实力及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涵括重点疾病领域,覆盖主要医学学科。结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区域分布不均衡,基于病种细分层面的建设布局需进一步补充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5月21日在武汉召开。本届编委会136位编委、通讯编委出席会议。湖北省医学会王波副秘书长主持会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魏均民社长宣布本刊第八届编委会组成名单,并代表中华医学会向第八届编委会成员及通讯编委颁发聘书。魏均民社长在祝贺第八届编委会成立的同时,强调本刊的发展是同历届编委、审稿专家,尤其是第七届编委所作出的贡献密不可分的,希望他们切实把好政治导向关、学术质量关和价值取向关;严格执行内容把关制度,捍卫学术品牌;提升学术引领能力,为编辑部建言献策。魏均民社长希望《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担负起时代使命,发挥好期刊学术引领作用,在学术性、先进性、普及性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努力打造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高水平期刊,积极争取发表当代国内外实验外科领域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本刊顾问陈孝平院士、副总编辑樊嘉院士、张旭院士在会议上做视频讲话,对编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肯定《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已经成为青年科技人员和外科专家成长的摇篮和交流的平台,希望杂志进一步引领实验外科学的基础创新发展方向,更多发表学科奠基性、基础性原始创新成果,夯实进军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本刊顾问马廉亭教授、洪光祥教授、王国斌教授、卢绮萍教授在会议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回顾了本刊的历程,高度评价第七届编委会成立以来所作的工作,并表示非常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加入本刊编委会队伍,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做好编委工作,使杂志更上一层楼。湖北省医学会宋咏堂秘书长代表杂志承办单位向新、老编委表示感谢,希望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杂志工作。《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方华主任代表编委会和编辑部作任期工作总结,介绍杂志在学术质量及编辑质量建设、强化编辑部服务意识、期刊网络化与数字化等方面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在第八届编委会总编辑龚建平教授的主持下,与会编委紧密围绕着"如何把杂志办得更好","充分发挥编委作用","强化审稿"等主题,对办刊方向、报道计划等涉及本刊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时期医学高等院校科研宣传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聚焦新时期医学高等院校科研宣传管理,分析当前工作中的做法与问题,思考医学高等院校科研宣传如何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统计,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例对科研宣传工作梳理总结,对医学院校进一步做好医学科研宣传提出建议。结果:加强医学高等院校科研宣传是国家发展战略、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北京大学医学部能够顺应新发展要求,在科研宣传中从内容、选题、人物、平台等方面扎实推进,但在发挥管理合力、基础研究成果科普、社会影响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结论:科研宣传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建议从完善管理模式、加强正确导向、提升内容质量、树立品牌思维、善用融合传播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科研宣传在医学院校科研管理中的促进作用,推动医学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科技创新"医学+ X"校企联合研发平台的建设实践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北大医学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建设情况,为高校尤其是医学高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适应国家高校创新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方法:对2020—202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建设情况及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北大医学校企联合研发平台规范管理机制、发挥学科优势,在课题合作、论文产出、专利申请及研究报告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结论:建议从管理机制、长效运营、权益保障、转化导向、新模式探索和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加强,持续鼓励校企共建、促进创新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校附属医院科技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立足国家高质量医院试点建设和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需求构建科技评价体系。方法:以国家"破五唯""立新标"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质量、贡献、效益、影响"为导向,以"高标准评价、量化性评价、代表作评价、第三方评价"为原则,以"临床研究与转化研究"为重点,逐步完善以实施分类评价为手段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完成设置全面科学可量化的指标池,分别应用于科技激励、学科评估、职称晋升、人员考核、导师遴选和评优评先等医学创新评价相关工作。同时,建设基于绩效管理理论的高校附属医院医学创新评价与考核智能平台。结论:通过湘雅科技评价体系建设与实践,进一步完善优化了医院科研学术评价工作,引导医院科研人员开展高质量创新和高效能转化,促进了医院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才和科技是实现慢病精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我国慢病管理面临较多问题及巨大挑战。针对医学人才缺乏、慢病管理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尚不健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一院)积极响应,以"战役学"理念指引和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强化战略统筹、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将慢病精准化管理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紧扣"人才引育"和"科技创新"两大核心要素,在人才引育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与应用平台建设、慢病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三个维度不断深入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效,初步形成慢病精准化管理的中山一院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胃肠外科诊疗中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经验分享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学人工智能是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推动力。笔者所在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依托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历时10年,在人工智能胃肠外科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益探索,成果丰硕。主要包括:(1)研发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AS),对于以周围血管为指引的腹腔镜胃肠手术,全局把握血管的走行和变异以准确选择手术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研发胃肠道病变自动识别系统(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系统),首次将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应用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实现了精准的临床诊断。(3)成功开发出胃肠道虚拟内镜平台,能够提供全新的肠壁外翻的虚拟内镜视图,实现单向导航肠壁全览的功能。(4)构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腹腔镜手术模拟训练平台。我们体会到,临床需求是研发之源,临床实践是创新之源,临床医生是成果转化的实践者。人工智能模型的建立往往需要海量的、高质量的临床医疗数据的支持,故只有采用多中心研究的方式进行,才能保证其推广及应用的有效性。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中,不能忽视医学伦理和知识产权归属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22中国显微外科传承与创新论坛首站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为响应国家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号召,秉承"传承、创新、团结、合作、国际化"新使命,充分发挥《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学术平台优势,由《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总编辑、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顾立强教授亲自策划、组织"中国显微外科传承与创新论坛",《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名誉总编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手外科)学科带头人刘小林教授亲临各论坛指导,在2020、2021年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杂志遵照中华医学会学术会议管理相关规定以及新冠疫情的防控要求,启动"2022中国显微外科传承与创新论坛"首站郑州站"断指再植和周围神经损伤"专题论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医学论文写作和科研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通知(第一轮)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各医院、高校及科研单位:加强医学科技创新、科研能力提升及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是推动新时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其中医学学术期刊可以发挥重要的平台、窗口作用.中国融通医学期刊方阵是应军队期刊改革而形成的期刊集群,包含30种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其中中华系列8种、中国系列7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1种,中文核心期刊3种.付小兵、王福生等院士和著名专家担任主编或顾问,其规模、影响力、权威性在国内医学界名列前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