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V-ONE"混合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技能学习中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索虚拟仿真技术联合学习通平台开展"V-ONE"混合式教学在五年制高职护生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便利抽取某卫生高职校护理专业 4 个班 219 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109)实施传统实训教学,试验组(n=110)在传统实训教学基础上应用虚拟仿真技术联合学习通平台进行教学.实践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护生的成绩、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教师及学生的教学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试验组理论和技能评估考核成绩、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 90%以上的护生对该教学模式有较好的评价和认同;教师及教育管理者也认同该教学模式.结论 虚拟仿真技术联合学习通平台有助于提升护生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提高了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认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共病研究现状及对共病管理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老年人共病是目前全球医疗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当前老年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共病与死亡率增加、致残率增加、功能状态下降和生活质量下降相关.老年人共病情况普遍存在.在临床实践中,对老年人共病的评估有助于从基于单一疾病的管理模式转向基于个人整体的管理模式,从疾病的治疗转向预防治疗一体化的管理理念,提高生命质量,改善预后.目前对共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病的存在模式,我国最主要共病模式为心血管代谢性共病模式(包括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高血压).地域、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共病的组成模式.目前我国关于老年共病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研究就老年人共病概况、共病模式、不同因素对共病的影响、共病的管理策略等方面作一综述,旨在为老年共病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疗器械唯一标识追溯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nique device identifier,UDI)是医疗器械产品的"身份证",是医疗器械管理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将UDI制度纳入到国家医疗器械监管法治体系.2019年7月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UDI系统试点工作.天津成为首批试点省份并承担UDI法规研究组牵头职责.为更好地推进UDI系统试点工作,探索研究UDI追溯对医疗器械监管的重要意义,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三医联动模式开展全域推广,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系统实现追溯串联,并在监管中不断拓展应用,探索了UDI全面实施的可行性.本研究结合天津市在UDI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解读UDI追溯管理的难点与痛点,并结合实践就UDI准确性、全域推广和全链条追溯等方面总结经验与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24KDIGO慢性肾脏病评估和管理指南要点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发布了慢性肾脏病(CKD)评估和管理指南,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对CKD的诊治提供了详尽的指导意见.近年来CKD领域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出现,工作组时隔12年后对该指南做出更新,主要涉及CKD评估、CKD患者的风险评估、延缓CKD进展及其并发症的管理、CKD的医疗管理和药物管理,以及CKD护理的最佳模式等方面.本文就该指南的要点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泸州市区域基层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同质化管理模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以四川(川南)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管理模式促进泸州市区域基层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同质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以提高泸州市区域基层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方法 利用四川(川南)紧急医学救援队储备的紧急医学救援相关培训师资及积累的科学管理经验,对泸州市区域的 7 支基层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进行同质化培训及管理,比较其培训及管理前后基层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队员集结时间、基本技能、通用技能、专科技能、紧急医学救援相关理论考核分数.结果 培训后,7 支队伍的集结时间均比培训前更短(P<0.05);7 支队伍培训后的基本技能、通用技能、专科技能、理论得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泸州市区域基层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经过培训和管理后其队员集结时间明显缩短(P<0.001);基本技能、通用技能、专科技能、紧急医学救援相关理论考核分数均增加(P<0.001).结论 利用四川(川南)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现有紧急医学救援相关培训师资及科学管理经验,对泸州市区域基层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进行同质化管理及培训,能有效推进泸州市区域基层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大大提高基层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促进其人员和装备模块化远程投递;促进该区域基层紧急医学救援专业化网络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精准诊断 多学科综合治疗 规范随访康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膀胱癌容易复发和转移,单纯外科治疗往往难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我国在膀胱癌诊治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诊治不够规范、治疗手段过于单一和术后随访不足的问题,并且诊治水平在不同机构之间差异也比较大。我们应该大力推行以"早期精准诊断、多学科综合治疗和规范随访康复"为核心内容的覆盖全疗程、个性化的精细化管理,既要重视疾病的综合治疗,也要注重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达到"医病、医身、医心"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路径方面,我们应该综合运用专业化的个案管理模式,更加重视多学科协作,并充分利用数据库和互联网平台来进行全程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程3C护理管理模式对降低供应室器械敷料包湿包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全程3C护理管理模式对降低供应室器械敷料包湿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供应室进行消毒的2 000个器械包、敷料包进行研究,作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该院供应室进行消毒的2 000个器械包、敷料包进行研究,作为研究组。观察两组湿包发生率、分析湿包发生因素、对比两组器械流程合格率、对比所有工作人员对干预后对湿包知识掌握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器械包、诊疗器械包、纸塑包湿包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影响湿包发生的因素主要为包内器械堆叠、卸载不正确、待灭菌包过重、待灭菌包过大、干燥时间不足、装载不正确;对照组与研究组干燥时间不足、待灭菌包过重、待灭菌包过大发湿包发生率高于包内器械堆叠、卸载不正确、装载不正确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包装流程、装卸流程、灭菌流程、装卸流程合格率、所有工作人员对全程3C护理管理模式湿包知识掌握后合格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全程3C护理管理模式可使供应室消毒质量提高,降低了供应室器械敷料包湿包率,使用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能级的小组责任制提升护理人员护理水平和职业认同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能级的小组责任制在心内科护理水平、护理职业认同感和患者满意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在该院心内科25名护理人员中实施基于能级的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运用对患者调查问卷、医生打分和护士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对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自我职业认同度进行评价,与实施小组责任制模式前进行比较。结果:实行基于能级的小组责任制度后,患者满意度的4项总体指标(病房环境、护理态度、护理工作水平、落实用药情况)、护理质量的5项总体指标(基础护理、护理文书书写、病区管理、各项技术操作技能、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自我职业认同度的4项指标(自我价值认同感、薪酬满意度、职业成就感、工作环境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能级的小组责任制在心内科护理人员管理中应用效果显著。该制度体现高效的管理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各级护士的作用,有效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和护理人员自身职业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护士为主导的门诊近视教育模式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门诊近视教育模式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7—9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患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就诊日期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72例患儿及其272名家长。试验组对象采用以护士为主导的门诊近视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就诊模式。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儿家长的近视相关知识水平、用眼习惯知识水平、依从性以及两组患儿的用眼行为评分。每组分别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28例患儿,以右眼为研究眼,观察基线和半年后的屈光度及眼轴发展变化。结果: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家长的近视相关知识、用眼习惯知识以及防控方法的依从性指标评分、患儿的用眼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儿等效球镜增加-0.13(-0.34,0.13)D、眼轴增长0.16(0.09,0.24)mm,对照组分别为-0.25(-0.50,-0.25)D、0.23(0.18,0.26)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护士为主导的门诊近视教育模式应用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可以有效提高家长的近视防控认知水平,改善儿童青少年的用眼行为,对延缓近视发展有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抗凝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抗凝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非劣性临床试验。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外科连续纳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67例患者,通过Excel软件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通过“抗凝助手”进行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患者纳入至少3个月后开始进行随访,于2019年9月30日结束。以治疗范围内时间(TTR)11.0%、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达标率10.0%为界值,非劣性单侧 t检验试验组患者TTR及INR达标率是否非劣于对照组。 结果:试验组、对照组TTR分别为(58.2±23.4)%、(54.8±23.6)%(差值3.4%,差值单侧95% CI下限:-6.4%; t=2.441, P=0.009)。试验组、对照组INR达标率分别为(55.4±21.9)%、(52.8±22.5)%(差值2.6%,差值单侧95% CI下限:-6.6%; t=2.309, P=0.012)。 结论: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抗凝管理模式的结局指标不劣于传统抗凝管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