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机械屏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小鼠肠道机械屏障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 15只SPF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5 只和模型组 10只.采取"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稀释液+冰水法"复制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造模成功的10 只小鼠随机分为自愈组和治疗组,每组5只.治疗组灌胃5.07 g/(kg·d)葛根芩连汤水煎液,正常组和自愈组给予等容积无菌水,连续灌胃4d后无菌提取各组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段.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态;HE染色观察各组肠段形态;采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测量各组绒毛长度(villus height,VH)、隐窝深度(crypt depth,CD),计算VH与CD的比值(绒隐比,V/C)、杯状细胞数目和紧密连接蛋白平均光密度值(average optical density value,AOD);采用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各肠段密封蛋白 1(Claudin 1)、闭合蛋白(Occludin)和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小鼠毛发有光泽,精神状态佳,饮水量、肛温和二便均正常;治疗组小鼠毛发洁白、精神状态良好、大便颗粒饱满、肛温恢复正常、泄泻症状消失;自愈组小鼠毛发暗淡、肛温高、大便含水量较多、挤压不成型.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黏膜结构部分受损,小肠腺出现萎缩,出现炎性症状.与自愈组相比,治疗组肠黏膜结构较清晰,肠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细胞排列紧密,炎症情况明显改善.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十二指肠CD升高(P<0.01),十二指肠V/C和杯状细胞数降低(P<0.05,P<0.01);治疗组十二指肠V/C降低(P<0.05).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空肠、回肠VH和V/C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自愈组相比,治疗组十二指肠CD显著降低(P<0.01),十二指肠、回肠V/C升高(P<0.05,P<0.01).十二指肠肠段,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和治疗组Claudin 1、Occludin、ZO-1 AOD值降低(P<0.05,P<0.01);与自愈组相比,治疗组Claudin 1、Occludin、ZO-1 AOD值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自愈组空肠、回肠肠段Occludin AOD值明显降低(P<0.01).与自愈组比较,治疗组空肠肠段Claudin 1 AOD值升高(P<0.05),回肠肠段Occludin AOD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 葛根芩连汤可改善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炎症水平、促进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 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修复肠道机械屏障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技术在整复外科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机器人手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外科领域,在整形外科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十年,手术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颅颌面外科、修复重建外科、显微外科、毛发修复等领域。机器人手术的技术优势,如三维可视化图像、高倍放大、生理震颤过滤和运动缩放,被认为是传统微创手术的改进。外科医生在术中的人体工程学、手术仪器精确度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都得到了客观改善。然而,专用的仪器和设备、较高的成本和缺乏触觉反馈是目前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在整复外科的发展、应用及优缺点,并总结了该领域与人工智能、现实增强技术、5G等新技术结合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超声图像修复算法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对被遮挡的甲状腺超声图像进行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采集的甲状腺结节图像共358张,对图片进行随机遮挡后,使用DeepFillv2方法对上述图像被遮挡部分进行修复,比较修复前后图像的灰度值差异。邀请6位不同年资医师(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各2位)比较修复前后图片是否存在形态差异,比较不同医师组判断的正确率及对图像差异的检出率。根据2020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C-TIRADS)对甲状腺结节图像进行超声特征提取(垂直位、实性、极低回声、可疑微钙化、边缘模糊及彗星尾伪像),比较修复前后图像中甲状腺结节超声特征的一致性。结果:图片修复前后的灰度值均方误差范围为0.274~0.522,各组医师的正确率及检出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总体正确率为51.95%,总体检出率为1.79%,其中主任医师与住院医师组内的正确率及检出率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图像修复前后图像中各超声特征的一致性均高于70%,实性、彗星尾伪像的一致性均高于90%。 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超声图像修复算法可以有效修复被遮挡的甲状腺超声图像,同时可以保留甲状腺超声图像特征,有望扩大深度学习图像数据库规模,促进深度学习在超声领域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颌骨定位导板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定位髁突效果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下颌骨定位导板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单侧下颌骨缺损中定位髁突位置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应用下颌骨定位导板进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后腓骨游离移植修复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2~65岁。下颌骨成釉细胞瘤4例,下颌骨中央性癌2例,下颌牙龈鳞癌4例;Brown Ⅰ类缺损7例,Brown Ⅱ类缺损3例。术前计算机模拟手术方案,3D打印数字化导板,术中应用数字化导板精确重建下颌骨,术后评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利用图像融合技术评估残余下颌骨位置与手术设计中对应位置的偏差情况,并通过锥形束CT对比手术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来评估髁突位置变化。结果:手术导板在术中均能顺利就位,腓骨瓣均存活,手术时间(482.56±59.83)min。1例患者术后即出现轻度张口受限,张口度2.5 cm,其余患者未出现钛板外露、术创感染、颞下颌关节区疼痛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面容对称,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图像融合显示术后残余下颌骨位置与术前对应位置相比平均偏差为(-0.69 ± 2.28)mm。锥形束CT结果显示,术后双侧颞下颌关节上间隙、前间隙、后间隙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髁突位置较术前无明显改变。 结论:下颌骨定位导板辅助游离腓骨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能有效定位残余下颌骨及髁突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宽频线阵容积探头引导下三维超声技术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前穿支定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宽频线阵容积探头引导下三维超声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术前穿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更准确快速地指导切取ALTPF。方法:自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回顾性分析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足踝外科35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行游离ALTPF修复患者,其中足部创面25例,踝关节创面10例;年龄20~66岁,缺损面积11.0 cm×8.0 cm~28.0 cm×9.0 cm,皮瓣面积12.0 cm×9.0 cm~29.0 cm×10.0 cm。术前采用宽频线阵容积探头对ALTPF血管穿支进行探测,获得穿支三维图像,记录穿支数量、位置、分型,选择合适的穿支,精准设计皮瓣,指导术中皮瓣的切取,术中观察宽频线阵容积探头术前定位的准确性;术后患者均定期行门诊随访。结果:术前定位穿支70条,术中发现穿支72条,术前与术中相符穿支67条;67条相符穿支中,Kimura I型19例,Kimura Ⅱ型27例,Kimura Ⅲ型21例;二维超声技术术前探测敏感度为95.7%,阳性预测值为93.1%;25例皮瓣为筋膜下切取,10例为筋膜上切取超薄ALTPF,切取皮瓣面积平均大小17.7 cm×8.6 cm;所有皮瓣切取时显露的穿支与术前三维成像基本符合,术后所有皮瓣均完全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情况。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2.7个月。结论:宽频线阵容积探头引导下三维超声技术在ALTPF术前穿支定位准确,在超薄ALTPF切取中更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增强现实技术辅助实施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胫骨及其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增强现实(AR)技术在实施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胫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下肢胫骨与软组织缺损9例,术前先对双侧小腿进行CTA扫描,获得胫骨缺损的DICOM数据,通过虚拟手术辅助技术,将设计的腓骨皮瓣及其血供模型图像导入Sina软件,运用AR技术将虚拟腓骨皮瓣信息投影叠加到患者小腿供区体表,进行精准定位下手术。本组实施腓骨皮瓣游离移植切取,皮瓣面积6.0 cm×4.0 cm~12.0 cm×6.0 cm,切取腓骨长度6.0~13.5 cm,修复下肢胫骨缺损长度5.0~12.5 cm,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3.0 cm~10.0 cm×4.5 cm。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腓骨皮瓣成活情况及修复下肢的功能恢复情况,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术后腓骨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等并发症发生,供区及受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8~12个月,成活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修复部位外形不臃肿;腓骨与胫骨连接端在3~5个月开始出现骨痂形成,8~12个月时骨性愈合良好,未见骨吸收及骨不连,无螺钉松动或脱落等情况;受区小腿无疼痛症状,站立及行走自如,负重功能接近正常。依照Enneking系统评分:平均27分;优7例,良2例。结论:AR技术应用于腓骨皮瓣移植修复胫骨骨缺损辅助手术,临床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增强现实技术导航辅助设计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8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增强现实(AR)技术导航辅助设计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6月至2023年6月,贵港市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应用AR导航辅助设计分叶ALTPF修复肢体软组织缺损8例;均为车祸伤或机器伤,缺损部位小腿3例,踝部2例,手部2例,足部1例,所有创面均为宽大或不规则,缺损大小14 cm×14 cm~25 cm×13 cm;术前CTA检查获取患者双侧大腿动脉图像,选择优势侧、优势穿支血管,应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应用AR导航进行患者体表血管及穿支浅出点定位,指导分叶ALTPF的设计与切取,皮瓣面积15 cm×16 cm~26 cm×14 cm,供区直接缝合;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门诊或通过微信图片、视频方法随访,记录皮瓣外形、颜色、质地、感染是否复发及皮瓣供区侧伸膝功能等。结果:8例均按术前设计完成分叶穿支皮瓣切取与移植,术中探查穿支血管浅出点与术前定位一致。术后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受区与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平均8.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皮瓣供、受区外形满意;2例手部损伤患者应用密歇根手功能简表(MHQ)评分,分别为43.74分、81.25分,6例下肢损伤患者应用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优2例,良3例,可1例。结论:应用AR导航可以有效辅助分叶ALTPF的设计,为临床开展分叶穿支皮瓣的个性化评估与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腔修复中虚拟患者的构建和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虚拟患者在口腔修复、口腔正畸和口腔颌面外科等学科中的应用逐步增多。虽然不同学科关注口腔虚拟患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口腔虚拟患者在辅助预测疗效和制订治疗计划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三维图像和数据的来源、配准的方法和方式均可影响口腔虚拟患者的构建精度和呈现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团队研究、临床应用经验以及国内外其他团队的研究,论述口腔修复中虚拟患者的构建数据来源、构建方法及临床应用,为口腔虚拟患者在口腔修复中的规范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并进一步展望口腔虚拟患者的未来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混合现实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运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探讨实时定位在游离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我们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患者12例。术前建立3D骨-血管-皮肤模型,模拟吻合血管,观察吻合口匹配情况。设计皮瓣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将3D模型投照于术区,实时观察虚拟血管走行,依其方向探查穿支,观察虚拟图像和实际解剖所得穿支定位符合情况。采用皮瓣晚期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12例游离皮瓣均存活,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按皮瓣晚期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3例,良7例,可2例。术中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虚拟穿支走行与实体解剖完全一致,图像重合率为100%。结论:混合现实技术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切取可以获得实时而精准的穿支定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个体化聚醚醚酮在上颌骨缺损精确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定制聚醚醚酮(PEEK)在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13例行上颌缺损的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15~62岁,平均28.6岁。6例上颌骨良性病变及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均采用个体化PEEK置入修复。13例患者术前均拍摄颌面部CT,然后三维重建获得上颌骨缺损模型,6例上颌骨良性病变患者通过虚拟手术计划制定肿瘤切除范围,获得相应的上颌骨缺损模型,并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根据虚拟手术计划设计、制作并打印手术截骨导板。然后在截骨导板辅助下切除肿瘤,植入PEEK。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通过术前颌面部CT三维重建直接获得上颌骨缺损模型,然后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术中置入PEEK,如腭部缺损则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患者面部外形、咬合关系、眼球位置及活动度,统计患者满意度。术后1个月行CT扫描,将CT数据同术前虚拟手术设计数据进行拟合比较,评估PEEK置入位置的精确度;测量评估手术前、后眼球突出、上抬或内陷、下移的复位矫正情况,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3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顺利完成PEEK置入手术,其中2例患者PEEK置入时与眶下壁区缺损不完全匹配,经调磨后就位。一期重建的5例骨纤维病变患者术中行抽屉式切除术,保留了牙槽骨;7例二期重建患者中,2例为腓骨肌皮瓣修复术后利用PEEK支撑眶底改善外形,3例上颌骨缺损患者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分割口、鼻腔。术后伤口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个月复查时,患者面部对称性及眼球位置术后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眼球运动正常无受限,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CT图像拟合显示PEEK置入位置准确,误差为(0.68±0.12) mm。6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眶容积(26.37±0.94) ml,眼球高度(0.98±0.48) mm,眼球突度(1.10±0.28) mm,分别较术前的(24.06±0.85) ml、(3.83±0.81) mm、(2.53±0.67)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7例上颌骨缺损患者术后眼球高度(0.77±0.42) mm,眼球突度(0.61±0.31) mm,较术前的(2.03±1.07) mm、(2.01±0.34)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随访时间1~27个月[(12.0±7.6)个月],出现1例感染排异、1例肿瘤复发,行PEEK拆除术,其余11例未发现肿瘤复发及PEEK感染排异。 结论:个体化定制的PEEK,在虚拟手术计划辅助下,必要时联合软硬组织瓣,可以精确恢复上颌骨外形,支撑眶底,有效提高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