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玻切"L"形切口在眼内大异物摘出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在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睫状体平坦部"L"形切口摘出后段眼内大异物的效果。方法: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后段眼内大异物29例(29眼)。根据术前CT和(或)B超检查确定后段眼内异物的长及宽,根据异物最大宽度(W)分组,以W≤3 mm、3 mm
5 mm分成A、B、C 3组。A组及C组分别通过常规与角膜缘平行的睫状体平坦部"一"形扩大切口和角膜缘切口摘出异物。B组通过睫状体平坦部"L"形切口摘出异物。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A组13例,B组8例,C组8例;其中B组摘出异物长度为(5.4±2.9)mm,最大宽度为(2.2±0.8)mm,厚度为(1.6±0.9)mm。所有异物均一次手术摘出成功,末次随访视网膜均在位。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率:C组(4例,50%)>B组(2例,25.0%)>A组(2例,15.4%);C组合并术后角膜溃疡穿孔1例(12.5%)。术后B组1例(12.5%)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复位。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摘出后段较大异物中,经睫状体平坦部"L"形切口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玻璃体切除术,微创切口,"L"形 摘出术,大异物,眼内,后段 Vitrectomy, minimal invasive incision, "L"shape Extraction, large foreign body, intraocular, posterior...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界膜反转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严重视网膜脱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盘上方造孔排液、内界膜瓣反转填塞及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严重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高度近视黄斑孔严重视网膜脱离32例(32只眼),均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所有患眼均为广泛性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为(30.20±1.70) mm,其中13只眼合并脉络膜脱离。手术中行视盘上方1~2 PD造孔,排出视网膜下液,制作黄斑孔周围内界膜瓣,并行内界膜瓣反转填塞黄斑孔,再联合硅油填充。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黄斑孔闭合及视力变化。硅油取出后随访4~24个月。结果:术后黄斑孔U型闭合者71.88%(23/32),均成功实施了内界膜瓣反转填塞;W型闭合者25.00%(8/32),其中6只眼未成功剥离内界膜,2只眼未成功填塞内界膜。所有患眼一次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在位,视网膜复位率为100.00%。视力(BCVA,logMAR)从术前2.14±0.27提高到1.48±0.34( t=11.37, P<0.001)。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盘上方造孔排液、内界膜瓣反转填塞及硅油填充治疗严重的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差异表达microRNA的筛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 RNA(microRNA,mi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就诊EMS 患者异位内膜组织和对照组在位内膜组织开展实验。利用Illumina平台的miRNA测序检测内膜组织中 miRNA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s及其潜在靶基因在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合文献挑选6个具有显著差异的miRNAs(miR-98-5p、let-7c-5p、miR-495-3p、miR-200b-3p、miR-200c-3p、miR-148b-3p),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进行验证,并在构建miRNA-基因调控网络后初步验证其潜在靶基因。结果:测序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有69个miRNAs出现差异表达(差异倍数>1.5, P<0.05),其中表达上调22个,表达下调47个。基因本体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miRNAs所调控的靶基因在生物学过程中集中在与蛋白质修饰、发育调控、细胞代谢和形态结构等相关。KEGG pathway分析显示,靶基因富集于蛋白质功能、自噬、AGE-RAGE及MAPK信号通路中。qRT-PCR结果显示miR-98-5p、let-7c-5p、miR-200b-3p、miR-200c-3p的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一致。miRNA-基因共表达网络显示 miRNAs与所预测的靶基因间的相互关系。miRNAs潜在靶基因的qRT-PCR验证结果显示,miR-200b-3p、miR-200c-3p与 ZEB2呈负相关,miR-98-5p与 PGRMC1呈负相关,miR-98-5p、let-7c-5p与 ADIPOR2呈正相关。 结论:miR-98-5p、let-7c-5p、miR-200b-3p和miR-200c-3p在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表达,可能参与EMS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胎盘植入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盆腔迟发性出血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两例胎盘植入孕妇术后盆腔迟发性出血的发生及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探讨胎盘植入的术前评估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两例孕妇均行胎盘植入术前超声评估,考虑为穿透性胎盘植入,术中二次评估后行胎盘在位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术后2~3 d出现腹痛或肉眼血尿,超声检查提示手术区域血肿形成,并伴有血肿内活动性出血。急诊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病灶逐渐缩小。胎盘植入于子宫前壁下段,子宫下段与膀胱及腹膜与子宫颈的间隙可能有复杂的新生血管及吻合系统,子宫切除术后,仍有可能出现迟发性出血。胎盘植入术前除了进行严重程度的评估之外,还应重视胎盘局部状态及植入部位解剖学的评估,术后迟发性出血时可应用介入血管栓塞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虹膜血管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性,70 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 个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不伴眼红、眼痛、眼胀、畏光、流泪等不适。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为0.6,左眼为0.8;眼压右眼为12.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为13.5 mmHg;左眼鼻侧结膜下可见两条浅层巩膜静脉粗大充盈,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左眼8:00~9:00 方位虹膜表面可见团状隆起暗红色桑葚样肿物,大小约2 mm×2 mm(精粹图片1A和1B),瞳孔圆,直径约为3 mm,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应敏感,右眼晶状体混浊,左眼人工晶状体在位;双眼底未见异常。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情况见精粹图片2A 和2B;双眼B超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均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左眼虹膜血管瘤;左眼老年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右眼老年性白内障。未给予特殊处理,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0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非典型增生或癌变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0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手术后病理诊断中包含“子宫腺肌病”“子宫肌腺病”“子宫腺肌症”“子宫肌腺症”的患者共4 818例,其中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的患者共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1)临床病理特点:4 81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其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者共30例(0.62%,30/4 818),其中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样癌分别为16、14例,各占0.33%(16/4 818)和0.29%(14/4 818)。30例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患者的年龄为(50.8±3.0)岁(27~65岁);其中,16例异位内膜为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合并在位内膜子宫内膜样癌13例,合并交界性浆液性乳头状瘤、局灶非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各1例,14例异位内膜为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均合并在位内膜子宫内膜样癌。27例异位内膜非典型增生或癌变合并在位内膜子宫内膜样癌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其子宫内膜样癌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手术病理分期Ⅰa期23例(85%,23/27),Ⅰb期2例(7%,2/27),Ⅲa期2例(7%,2/27);7%(2/27)的患者有深肌层浸润,7%(2/27)的患者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2)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酌情辅以放化疗。30例患者中,13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包括术前诊断为子宫腺肌病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7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不除外癌变5例;17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包括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不除外癌变、术中剖视可疑子宫肌层浸润2例,子宫内膜样癌14例,以及1例附件区肿物待查患者,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提示右侧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术中同时行大网膜切除+阑尾切除术)。7例患者术后行辅助化疗和(或)放疗,包括Ⅰa期3例(其中腹水细胞学阳性、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阳性、G 2各1例)、Ⅰb期2例、Ⅲa期2例。(3)预后:30例患者的中位随诊时间为60个月(32~104个月),随访期内无复发和死亡。 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非典型增生或癌变的发生率低,多合并子宫在位内膜病变。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可能不增加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深肌层浸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miRNA及mRNA的表达检测及调控网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微小RNA(microRNA,miRNA)及mRNA的表达,分析miRNA-mRNA调控网络关系,探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行手术的患者20例,取异位内膜及配对在位内膜组织,提取总RNA,分别进行miRNA测序及mRNA测序,获得差异miRNA及mRNA表达谱。运用Targetscan、miRDB数据库预测差异miRNA可能结合的mRNA,并与差异mRNA取交集,获得候选mRNA,采用Cytoscape软件进行miRNA-mRNA调控网络分析,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富集(GO)分析和信号通路(pathway)分析。结果:与在位内膜比较,异位内膜差异表达的miRNA有369个(197个上调,172个下调),差异表达的mRNA 3 765个(1 975个上调,1 790个下调)。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证实miR-202-5p、miR-514a-5p在异位内膜表达高于在位内膜( P<0.05),而miR-375-3p、miR-449b-5p在异位内膜表达低于在位内膜( P<0.05),与测序结果相符合。生物信息学发现与这4个miRNA相关的候选mRNA主要富集于核内甾体激素受体结合、跨膜受体及蛋白激酶激活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显示其参与了多种信号通路,如TGFβ信号通路、细胞黏附分子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 结论:miRNA及m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差异表达,二者相互作用通过多种通路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伤性下直肌麻痹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1,男,58岁,因"左眼外伤后双眼复视8个月"于2022年4月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患者8个月前被钢筋戳伤左眼下睑,伤后眼眶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左眼眶周软组织损伤并积气,于外院行左眼结膜裂伤及下睑皮肤裂伤缝合;伤后数天开始出现双眼复视,给予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本院眼科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5,左眼0.6;最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0.8(+1.75 DS/-0.75 DC×100°),左眼0.8(+2.00 DS/-0.50 DC×113°);眼前节检查:右眼晶状体皮质及后囊下混浊,余未见异常;左眼下睑轻度瘢痕性退缩,颞下方球结膜斜形瘢痕长约6 mm,晶状体皮质不均匀混浊;眼底检查:右眼底朦胧;左眼底未见异常。主视眼为左眼。角膜映光法示左眼上斜视(Left hypertropia,LHT)。交替遮盖示右眼由下到中、左眼由上到中。斜视度检查:右眼注视:6 m原在位LHT10 △、左上注视位LHT6 △、左下注视位-4 △LHT35 △,33 cm原在位LHT6 △;左眼注视:6 m原在位LHT18 △、左上注视位LHT10 △、左下注视位-14 △LHT40 △,33 cm原在位LHT10 △。双眼运动:右眼内下转亢进+3,左眼外下转不足-3,余方向基本协调(图1)。单眼运动:右眼正常;左眼外下转不足-2,余方向到位。Titmus近立体视400″。代偿头位:下颌内收10°,面左转、视线向右10°。复视像检查:垂直复视、左下方物像分离最大、周边物像属左眼。复查眼眶CT未见眼外肌异常改变。诊断:左眼外伤性下直肌不全麻痹,双眼白内障。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左眼斜视矫正术,术中被动牵拉试验(Forced duction test,FDT)示双眼均无限制;主动收缩试验(Force generation test,FGT)示左眼下直肌中等肌力、余肌力正常;探查见下直肌止端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肌腹无粘连。最终术式:左眼下直肌缩短5 mm、上直肌颞侧肌腱切开6 mm、外直肌肌腹向下转位术 [1]。术后早期左眼颞上、颞下运动均轻度落后于右眼,复视和代偿头位消失。术后10个月斜视度检查:左下方注视位LHT4 △,余方位双眼均正位。双眼各方向运动协调(图2)。Titmus近立体视20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患眼硅油乳化情况和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眼硅油填充手术后硅油乳化情况,初步分析与之相关的可能临床因素。方法:横断面临床观察。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硅油填充治疗的RRD患者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例25只眼,女性25例25只眼;年龄(54.86±11.79)岁。手术后3个月,患眼视网膜均在位。硅油取出手术前眼压>21 mm Hg (1 mm Hg=0.133 kPa)或给予≥1种抗青光眼药物治疗(高眼压) 20只眼;眼压≤21 mm Hg且不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30只眼(正常眼压)。手术后随访时发现硅油乳化且符合硅油取出适应证者行硅油取出手术。硅油取出后立即收集前2 ml灌洗液,采用Multisizer ? 3颗粒/细胞计数及粒度分析仪测量其中乳化硅油的颗粒直径和数量。测量范围0.4~ 12.0 μm,并据此将直径分为0.4~<1.0、1.0~<3.0、3.0~<5.0、5.0~<7.0、7.0~ 12.0 μm。每个样本测量3次,取平均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乳化硅油颗粒数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乳化硅油颗粒数(1.74±2.94)×10 7 (0.96×10 7~14.11×10 7个/ml),其中直径0.4~<1.0 μm乳化硅油颗粒为(1.25±2.41)×10 7个/ml,占(64.26±12.70)% [(1.25±2.41 )×10 7/ (1.74± 2.94)×10 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乳化硅油总颗粒数与各临床因素均无相关性( P>0.05)。直径7.0~ 12.0 μm乳化硅油颗粒数与年龄呈负相关( r=-0.298, P=0.036 ),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 r=0.325, P=0.021 );不同性别、眼别、硅油填充手术前是否合并眼外伤、脉络膜脱离以及不同晶状体状态均与乳化硅油颗粒数无相关性(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眼轴( β=1 570.868, P=0.023)、年龄( β=-316.128, P=0.039)是硅油乳化为大直径颗粒(7~<12 μm)的风险预测因素。高眼压者直径7~ 12 μm乳化硅油颗粒数显著高于正常眼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95.00, P=0.037 )。 结论:RRD患眼硅油填充手术后眼内乳化硅油颗粒多数为小直径颗粒;年轻患者及长眼轴患者中硅油乳化更严重,年轻患者更容易发生高眼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空气进入玻璃体腔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8岁,因"右眼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5年"入院。既往6年前于外院因"右眼视网膜分支静脉堵塞导致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加眼内光凝术";高血压病史10年,药物控制好;否认其他全身病史及手术史。入院查体:视力:右眼0.02,矫正无提高;左眼1.0。眼部检查: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深,房闪(-),瞳孔圆,晶状体核棕黄色混浊,后囊下锅巴样混浊,眼底颞侧可见大量陈旧激光斑,黄斑区轻微金箔样反光;左眼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右眼黄斑区可见线性高反射信号,中心凹形态基本正常;OA2000测眼轴长度右眼22.67 mm,左眼22.41 mm,前房深度右眼2.77 mm,左眼2.66 mm。入院诊断:右眼并发性白内障,右眼黄斑前膜,右眼玻璃体切割术后,右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患者于2021年3月5日表面麻醉下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应用Infiniti超声乳化仪(美国ALCON公司)进行,未行玻璃体腔灌注,超声乳化核块过程顺利,准备注吸皮质时,注吸针头进入前房前未排气,0档进入,踩1挡后瞬间可见巨大气泡进入玻璃体腔,气泡随眼内压变化于液性玻璃体腔内活动,上顶后囊,且气泡反光,导致术野不清、前房不稳,后续操作在术野模糊状态下完成。术后第1天,患者自诉眼前下方可见巨大移动黑影。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5;眼压14 mmHg(1 mmHg=0.133 kPa);切口闭合好,角膜轻微后弹力层皱折,前房深,房闪(+),瞳孔圆,直径约3 mm,人工晶状体位置正,虹膜轻震颤,其后可见透亮气泡反光;B超示人工晶状体在位,玻璃体腔可探及点状中等强度回声,玻璃体腔气泡影响,局部球壁回声遮挡。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赛米松眼膏每晚1次,使用1个月;0.3%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日4次,使用2周。随访过程中,患者诉眼前黑影逐渐减小,术后第4天完全消失,术后第7天,右眼视力恢复至0.5,角膜透明。随访至术后3个月,右眼视力0.6,虹膜震颤减轻,余无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