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弄岗黑叶猴栖息地选择与利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对广西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一群黑叶猴进行行为观察,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并收集猴群的栖息地利用数据,分析黑叶猴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规律.结果 表明,黑叶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利用有显著性差异(x2=43.063,f=4,P<0.001).黑叶猴对崖壁的利用频率最高(占总记录的36.67%±9.44%),其次是山坡(32.30%±9.57%),对山脚(14.15%±5.01%)、山顶(11.24%±8.42%)和平地(5.63%±2.92%)的利用较少.分析发现,黑叶猴对山体部位的利用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山顶:Z=-0.160,P=0.837;崖壁:Z=-0.320,P=0.749;山坡:Z=-0.480,P=0.631;山脚:Z=-1.601,P=0.109;平地:Z=0,P=1).黑叶猴将崖壁作为主要的休息场所,山坡和山脚为主要的移动和觅食场所.黑叶猴对栖息地的利用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当食物中花的可获得性降低时,猴群增加对山脚的利用;当嫩叶可获得性降低时,猴群增加在崖壁移动的频率;当果实的可获得性升高时,猴群增加在平地觅食的频率.食物组成与黑叶猴栖息地利用也有关系.总体来看,黑叶猴对山顶的利用频率与花的觅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对山脚的利用频率与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猴群在山顶休息的频率随花和成熟叶的觅食比例的上升而上升;在山脚休息的频率随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的上升而上升.猴群在山坡觅食的频率随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的下降而上升;在山脚觅食的频率随嫩叶的觅食比例的下降而上升.另外,平均最低温度与猴群在平地觅食的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分析表明食物的分布和数量对黑叶猴栖息地利用有重要影响,黑叶猴对栖息地的选择是在觅食利益与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物文化多样性的演化与耦合:以贵州兴义坡岗自然保护区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文以具有典型喀斯特环境特点的贵州兴义坡岗自然保护区为例开展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人与自然耦合系统模型构建,从文化景观视角探讨了喀斯特地区自然与文化系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国家生态政策制度与乡规民约等乡土保护体系对生物文化多样性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坡岗保护区经历了管护主体和保护利用态度的转变,保存了典型的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当地世居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生存与适应过程中创造了极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坡岗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形成一个地理重合、协同进化且相互作用的维持系统.生物文化多样性耦合体系主要存在国家政策制度类与乡规民约等乡土文化类两种驱动因素.应加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推动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协同发展;除了政策与制度类驱动因子的直接作用,还需要注重村规民约以及生态传统知识等乡土文化的驱动作用,以避免保护区自然与文化保护体系的割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广西西南部熊猴对石山森林的利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栖息地利用直接反映灵长类适应环境或应对环境变化所采取的行为策略,是了解和评估物种适应能力与进化潜力的重要途径.石山森林是一类特殊的生境,栖息在石山森林中的灵长类动物可能展现出独特的适应策略.为了解熊猴(Macaca assamensis)对石山森林的利用策略,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群野生熊猴的行为活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熊猴对石山不同部位的利用具有选择性(x2 = 35.738,df=3,P<0.001).熊猴对崖壁的利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山坡和山顶,对平地的利用频率最低.分析发现,熊猴对各山体部位的利用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熊猴的主要行为活动在不同山体部位的发生频率有显著差异(休息:x2 = 58.075,df=3,P<0.001;移动:x2 = 36.709,df=3,P< 0.001;觅食:x2= 40.786,df=3,P <0.001).休息和移动主要发生在崖壁,而觅食主要发生在山坡.在坡向利用中,熊猴对北向利用频率最高,其次为东向,后依次为西向和无坡向,最后为南向.在果实缺乏季节,猴群对南向的利用频率明显高于果实丰盛季节.休息行为在不同坡向的利用频率有显著季节差异(x2= 13.292,df=4,P<0.05),表现为猴群在果实缺乏季节对南向的利用频率明显高于果实丰盛季节(t=-2.804,n=12,P<0.05).熊猴对栖息地的利用受到果实可利用性和温度的影响.在果实丰盛季节,猴群的休息行为在崖壁的发生频率降低(r =-0.740,t=-3.481,df= 11,P<0.01),在山坡的发生频率增高(r = 0.808,t = 4.329,df=11,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熊猴栖息地利用的主要气候因子,表现为猴群对崖壁的总体利用频率与平均气温成负相关(r=-0.617,t=-2.477,df= 11,P<0.05);猴群觅食时对北向的利用频率与温度成负相关(r=-0.764,t=-3.748,df=11,P<0.01).熊猴主要利用崖壁以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在果实丰富季节选择食物丰富的山坡觅食,这可能是猴群在觅食收益与捕食风险中权衡的结果.本研究表明,食物的数量和分布、猴群的反捕食和行为热调节策略是影响熊猴栖息地利用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贵州坡岗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兽类和鸟类监测及活动节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研究于2017-2020年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兴义坡岗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进行了连续4年的监测,分析了保护区内兽类和鸟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主要地栖性物种的活动节律.本次调查共记录到兽类和鸟类物种数共72种,其中兽类13种,隶属于4目7科;鸟类59种,隶属于6目18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和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猕猴(Macaca mulatta)、斑林狸(Prion-odonpardicolor)、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等13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区域为保护区的核心区(H=2.76).活动节律分析表明,白腹锦鸡为昼行性动物,花面狸(Paguma larvata)、鼬獾(Melogale moschata)等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白腹锦鸡和鼬獾日活动节律呈双峰趋势,花面狸和豹猫呈单峰型.本次监测结果可为进一步加强喀斯特森林鸟兽物种保护管理和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