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急性中毒十年研究回顾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急性中毒是指毒物短时间内经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使机体受损并发生器官功能障碍,具有起病急、症状重、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 [1]。我国引起急性中毒的毒物范围广泛,分为工业性毒物、农业性毒物、动物性毒物、食物性毒物、植物性毒物和药物性毒物等 [2]。我国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和农村,损伤和中毒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占总病死率的10.7% [3]。十年来,急性中毒病例数不断增加,尽管我国缺乏急性中毒总体的流行病学资料,但多个区域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急性中毒病例约占同期急诊患者的2.7%~3.6%,呈逐年增长趋势,急性中毒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 [4,5,6]。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是急诊科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深入研究急性中毒疾病的发病特点、发病机制、提高诊治水平、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是急性中毒领域研究者共同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海拔地区儿童眼外伤住院患儿致伤因素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高海拔地区的儿童眼外伤患者致伤因素分布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单中心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收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于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就诊的眼外伤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筛选年龄<18岁的患儿,统计性别、年龄、是否为学生、居住地以及具体致伤原因。进一步将致伤原因分为钝器伤与非钝器伤,利用四格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是否为学生、不同居住地的致伤原因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259名儿童眼外伤患者,占眼外伤患者总量的28.59%(259/906)。患儿年龄为1~17岁,其中男性患儿185人占71.43%,女性患儿74人占28.57%。≤6岁者138例(53.28%),>6岁者121例(46.72%);学生121例(46.72%),非学生138例(53.28%);居住于城市者196例(75.68%),居住于农牧山区者63例(24.32%)。具体致伤原因包括钝器伤194例(74.903%),锐器伤48例(18.533%),异物伤4例(1.544%),动物或植物伤6例(2.317%),其他伤7例(2.703%)。其中在钝器伤和非钝器伤患儿中,性别(男147∶38,女47∶27, χ2=7.15, P=0.007)、是否为学生(学生97∶24,非学生97∶41, χ2=3.35, P=0.045)、居住地(城市158∶38,农牧山区36∶27, χ2=13.97, P<0.001)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是否超过6岁(>6岁94∶27,≤6岁100∶38, χ2=0.94, P=0.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海拔地区儿童眼外伤致伤因素以钝器伤为主,表现出多样性;男性患儿、城市患儿为钝器伤高发的相关因素,非学生中的非钝器伤相对高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山西省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膳食模式与糖尿病肾脏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山西省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同膳食模式与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依托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开展,自2019年6至8月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慢性病监测点的两个区(太原市杏花岭区、晋中市榆次区)和两个县(长治市壶关县、运城市绛县),最终纳入1 332例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膳食记录、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指标等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膳食模式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膳食模式得分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的关系。 结果:山西省DKD患病率为21.9%(292/1 332),城市和农村分别为18.4%(153/833)和27.9%(139/499);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粗粮、薯类、豆类和蛋类摄入量高,精粮、蔬菜、水果、乳类、畜类、水产品和坚果摄入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构建6种膳食模式,分别为“动物蛋白类”“粗粮-植物蛋白类”“坚果-水果类”“精粮-蔬菜类”“乳类”和“添加糖类”,因子贡献率的大小分别为15.4%、10.0%、8.3%、8.1%、7.6%和7.2%,共解释56.5%的总变异。按照每种膳食模式得分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 Q1、 Q2、 Q3和 Q4组,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地域、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年支出、吸烟、饮酒、每周体力活动水平、运动强度、每日睡眠时间、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后,与膳食得分最低四分位数( Q1组)相比,“坚果-水果类”膳食得分最高四分位数( Q4组)患者的白蛋白尿风险降低50.5%(OR=0.495,95%CI 0.320~0.765, P<0.05),“添加糖类”膳食得分最高四分位数( Q4组)患者的eGFR下降风险增加2.692倍(OR=3.692,95%CI 1.240~10.997, P<0.05)。 结论:对于山西地区T2DM患者,“坚果-水果类”膳食模式降低白蛋白尿的风险,“添加糖类”膳食模式增加eGFR下降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湖北省2016-2021年蜱传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 2016-2021年湖北省蜱传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并进行重症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基于2016-2021年报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恙虫病、斑疹伤寒等蜱传传染病个案数据,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现场调查2021年高发地区报告蜱传传染病病例,开展人群特征、流行病学史等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重症和死亡危险因素。结合现场媒介调查,开展病例家庭及周边草地游离蜱和宿主动物体表蜱监测和检测。结果:2016-2021年湖北省共报告蜱传传染病病例3 826例,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占71.30%(2 728/3 826),恙虫病病例占13.04%(499/3 826),斑疹伤寒病例占15.66%(599/3 826)。6年累计死亡44例,病死率为1.15%(44/3 826)。发病高峰为5-7月,农民占84.61%(3 237/3 826)。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50岁病例占81.02%(3 100/3 826),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 P<0.001)。报告蜱传传染病病例地区分布涉及16个城市,86个县(区),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发地区病例存在一定的时空聚集性和范围不断扩大趋势。现场捕获微小牛蜱和长角血蜱,宿主动物和草地蜱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94%(7/64)和40.00%(2/5)。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和白细胞计数<2.0×10 9/L是蜱传疾病病例发生重症和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湖北省报告的蜱传传染病主要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恙虫病和斑疹伤寒。蜱传传染病重点防治对象为年龄≥50岁的女性,高发流行期要减少野外暴露和蜱叮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指数的2010—2012年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指数(DBI_C),并评价学龄前儿童的膳食质量。方法:在中国平衡膳食指数(2016年修订版)的基础上,参照学龄前儿童推荐摄入量进行调整,构建DBI_C。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膳食调查数据,选取有完整3 d 24 h膳食调查数据的1 634名学龄前儿童,利用DBI_C中负端分、正端分和膳食质量距[ M( P25, P75)]评价膳食质量,并进行不同地区间差异比较。 结果: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学龄前儿童谷类摄入均比较充足,DBI_C得分依次为0.0(-2.0,6.0)、0.0(0.0,6.0)、4.0(0.0,10.0)和10.0(2.0,12.0)( P<0.001);动物性食物DBI_C得分依次为0.0(-2.0,2.0)、0.0(-6.0,2.0)、-4.0(-6.0,0.0)和-6.0(-8.0,-2.0)( P<0.001),农村地区略有不足;四类地区学龄前儿童DBI_C蔬菜水果、豆类奶类摄入均不足,DBI_C得分中位数均低于0分;学龄前儿童DBI_C负端分为24.0(18.0,30.0),四类地区学龄前儿童没有膳食摄入不足问题的占比分别为30.8%、7.8%、4.3%和1.1%( P<0.001);正端分为8.0(3.0,13.0),四类地区学龄前儿童没有膳食摄入过量问题的占比分别为54.0%、57.3%、52.9%和32.6%( P<0.001);膳食质量距为33.0(26.0,39.0),四类地区学龄前儿童没有膳食失衡问题的占比分别为10.6%、1.1%、1.3%和0.3%( P<0.001)。 结论:城市学龄前儿童膳食质量总体优于农村,膳食失衡是该年龄段儿童的主要膳食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咳嗽患者的生活环境暴露情况及其与激素敏感性咳嗽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患者的日常生活环境暴露情况及其与激素敏感性咳嗽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门诊收治的所有单一病因且生活环境暴露情况资料完整的慢性咳嗽患者的生活环境暴露情况,包括居住环境、室内环境、吸烟情况、尘螨霉菌暴露等共计28项。分为激素敏感性咳嗽(CRC)组与非激素敏感性咳嗽(NCRC)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生活环境暴露情况与慢性咳嗽患者激素敏感性的关联。结果:资料完整、病因诊断明确且病因单一的慢性咳嗽患者共197例,男性82例(41.63%),女性115例(58.37%)。197例慢性咳嗽患者中,75.1%(148/197)有吸烟史,16.8%(33/197)有过敏史。66.0%(130/197)居住在城市中心,18.3%(36/197)居住地周围有化工厂,11.2%(22/197)发病前半年内房屋有装修,15.7%(31/197)购买新家具,54.3%(107/197)家中种植花草,21.3%(42/197)家中饲养宠物,79.2%(156/197)房屋居住时间超过2年,71.1%(140/197)家中有蟑螂,16.2%(32/197)家中有霉斑,83.3%(164/197)空调清洗频率>2个月/次。CRC患者130例(66.0%),NCRC患者67例(34.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接近主干道( OR=2.296,95% CI:1.350~3.904, P=0.002),居住环境周围有化工厂存在( OR=3.322,95% CI:2.158~5.573, P<0.001),有食物或物品过敏史( OR=2.175,95% CI:1.165~4.058, P=0.015),发病前半年家中购买新家具( OR=2.828,95% CI:1.402~5.706, P=0.004),家中更多使用棉麻材料窗帘( OR=1.875,95% CI:1.038~3.388, P=0.037)与CRC呈正向关联;长期使用鹅绒、羊毛等动物材料的枕芯、被芯( OR=0.142,95% CI:0.033~0.602, P=0.008; OR=0.207,95% CI:0.067~0.640, P=0.006),开窗通风频率低( OR=0.281,95% CI:0.131~0.603, P=0.001)与CRC呈负向关联。 结论:CRC与非CRC患者的日常生活环境暴露情况存在差异,有食物或物品过敏史、居住地临近主干道、周围有化工厂、使用棉麻材料窗帘、发病前半年购买新家具与CRC呈正向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创伤失血性休克血清高迁移率蛋白B1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血清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5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及54例正常健康人为研究对象。Sprague-Dawley(SD)大鼠购自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构建创伤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并分为轻度休克组、中度休克组及重度休克组,选择未行任何处理的SD大鼠为对照(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及SD大鼠血清HMGB1、TNF-α、IL-1β及IL-6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组间比较用LSD- 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血清HMGB1、TNF-α、IL-1β及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HMGB1为(85.38±23.92) ng/ml比(1.56±0.38) ng/ml,TNF-α为(147.28±32.38) pg/ml比(10.81±2.28) pg/ml,IL-1β为(170.28±49.28) pg/ml比(8.19±2.17) pg/ml,IL-6为(168.92±45.29) pg/ml比(105.98±27.5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751、30.895、24.147、8.723,均 P<0.05)。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清HMGB1与TNF-α、IL-1β、IL-6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 r=0.797、0.611、0.731, P<0.05)。轻度休克组、中度休克组及重度休克组SD大鼠血清HMGB1、TNF-α、IL-1β及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D大鼠,HMGB1分别为(99.53±7.65)、(165.26±9.56)、(225.25±26.32) ng/ml比(35.01±4.84) ng/ml,TNF-α分别为(44.32±3.01)、(57.15±4.20)、(68.25±4.78) pg/ml比(24.11±2.02) pg/ml,IL-1β分别为(1.85±0.15)、(2.23±0.14)、(2.85±0.23) pg/ml比(1.02±0.11) pg/ml,IL-6分别为(88.56±8.14)、(154.15±19.58)、(201.23±15.50) pg/ml比(50.23±4.65)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7.902、401.744、328.216、381.541,均 P<0.05)。创伤失血性休克SD大鼠血清HMGB1与TNF-α、IL-1β、IL-6相关性:创伤失血性休克SD大鼠血清HMGB1与TNF-α、IL-1β、IL-6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 r=0.843、0.719、0.823, P<0.05)。 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中血清中HMGB1与炎症因子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炎症反应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2023年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分析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流行病学特征并对2024年吉林省HFRS发病趋势进行预测,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吉林省HFRS的发病数据及吉林省各监测点的宿主动物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2018-2023年吉林省HFRS病例数进行拟合并预测2024年发病情况.结果 2018-2023年吉林省共报告HFRS病例1 993例,其中2018年病例数和发病率均为最高(578例,2.13/10万),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23年病例数和发病率最低(158例,0.67/10万).发病高峰为4-6月(635例,占31.86%)和10-12月(724例,占36.33%).共报告男性1 511例,女性482例,性别比为3.13∶1;各年龄组人群均有病例报告,以30~64岁年龄组为主(1 464例,占73.4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1 242例,占62.32%).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累计报告病例数前3位的地区为通化市(440例,占22.08%)、白城市(357例,占17.91%)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335例,占16.81%).春季居民区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5.26%)、梨树县(4.36%)、双阳区(3.81%);野外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5.55%)、磐石市(4.00%)、双阳区(3.47%).秋季居民区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4.43%)、双阳区(4.09%)、抚松县(3.84%);野外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6.84%)、双阳区(4.21%)、磐石市(4.00%).捕获鼠类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主.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RIMA(0,0,1)(0,1,1)12能够较好地拟合和预测吉林省HFRS发病情况(MAE=6.56,MRE=-0.16%),2024年预测月均发病数为7例.结论 吉林省HFRS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2024年发病数预计低于2023年.有关部门今后应持续做好HFRS常规监测及预警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2019-2023年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与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探讨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流行特征,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9-2023年安徽省报告的HFRS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运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其季节特征.选取监测点开展鼠媒监测,采用夹夜法监测鼠密度,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结果 2019-2023年安徽省累计报告HFRS病例808例,死亡6例,年均发病率为0.262 4/10万,病死率为0.74%.16个地市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市分别是宣城市(227例)、滁州市和六安市(均为69例)、阜阳市(59例).男女性病例数性别比为3.17∶1,患者年龄分布以50~59岁最多(占27.97%),职业以农民居多(占73.89%).2019-2023年HFRS病例发病时间存在4-6月的春夏峰(占31.31%,253/808)和11月—次年1月的秋冬峰(占42.08%,340/808)两个发病高峰;圆形分布法分析结果显示,秋冬季(主高峰)及春夏季(次高峰)发病高峰日分别为12月8日和5月14日,高峰期分别为11月1日—次年1月15日和4月4日—6月25日.2019-2023年安徽省7个鼠媒监测点共放置鼠夹93 543夹·次,捕鼠总数2 623只,平均鼠密度为2.80%;共检测鼠肺2 147份,抗原阳性66份,平均鼠带病毒率为3.07%.结论 2019-2023年安徽省HFRS发病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暴发隐患依然存在,且发病有显著季节性,在高峰期前应尽早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HFRS的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基于昆虫生长调节剂的软性杀虫剂:重塑节肢动物媒介和城市害虫的治理
编辑人员丨2024/7/27
尽管节肢动物类(主要指昆虫纲和蛛形纲)病媒和害虫的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其对公共卫生及人类健康仍造成巨大威胁,且这种情形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和常规杀虫剂滥用以及抗药性的发展变得更加严峻.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常规杀虫剂在历史上对保护人类和动物免于病媒生物和其他城市害虫的侵害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些杀虫剂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不良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对节肢动物生物学的深入了解,基于昆虫生长调节剂的软性杀虫剂的研发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传统杀虫剂因具有易获得和见效快等优点已被使用者和公众广泛接受,软性杀虫剂的研发经历曲折.然而,基于昆虫激素类似物、模拟物或者激动剂以及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的软性杀虫剂在很多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软性杀虫剂中发展和使用最成功的案例是保幼激素类似物(比如烯虫酯、烯虫乙酯和烯虫炔酯),已经应用于多种病媒生物和环境害虫的治理.最近,S-烯虫酸叔丁酯的诞生又带来了新的成功机遇.保幼激素模拟物吡丙醚和苯氧威因在病媒生物和其他害虫治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也得到了较好的研究和开发.保幼肽因其生物活性和作为多肽可以预期的环境安全性,近年来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相比保幼激素类似物,蜕皮激素受体激动剂对靶标生物具有更宽的敏感窗口期,研发潜力巨大.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因其作用方式独特和杀虫谱广而备受重视.总之,不管软性杀虫剂单独使用,还是与传统杀虫剂联合使用,在不久的未来都将在病媒生物及其他城市害虫的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