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重多发伤后免疫紊乱与急性胃肠功能损伤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免疫紊乱与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GI)间的关系。方法:纳入同济医院创伤外科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205例,选取2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依据AG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GI组与不伴AGI组(N-AGI组);AGI组根据严重程度又分为轻度AGI组(L-AGI组)与重度AGI组(S-AGI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于伤后1、7、14 d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比率及炎症因子水平。采用 t检验或 χ2检验比较各指标的组间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AGI发生的免疫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79.5%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伴发AGI(163/205例)。与N-AGI组患者相比,AGI组在伤后1 d总T淋巴细胞(Tc)、辅助性T淋巴细胞(Th)比率;7 d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抑制性T淋巴细胞(Ts)、Th/Ts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比率;14 d的IL-8与IL-10水平,Ts、Th/Ts及Treg比率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L-AGI组患者相比,S-AGI组在伤后1 d的Tc、Th比率,IL-6与TNF-α水平;7 d和14 d的Ts、Th/Ts与Treg比率,IL-8与IL-10水平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 7 d( OR=2.018,95% CI:1.105~5.364, P=0.013)、Treg 14 d( OR=3.612,95% CI:1.375~8.476, P=0.006)、IL-6 7 d( OR=1.824,95% CI:1.011 ~5.835, P=0.024)、IL-10 14 d( OR=2.847,95% CI:1.241~6.216, P=0.014)、TNF-α 7 d( OR=1.754,95% CI:1.215~5.441, P=0.018)是严重多发伤后伴发AGI的高危因素。 结论:严重多发伤后机体免疫紊乱易诱发AGI,且伴发AGI将导致伤后免疫紊乱的持续加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及可信度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32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97例,女35例;年龄18~82岁[(57.4±17.8)岁]。根据颈脊髓是否存在受压及致压物来源、是否存在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损伤等因素建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进一步分析各型病例数、年龄及致伤原因。另收集24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未参与该分型系统制定的骨科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影像学分型评估,计算Kappa系数对该分型进行可信度评价。结果: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分为Ⅰ~Ⅳ型:Ⅰ型为脊髓存在明显受压,致压因素主要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或)颈椎管狭窄等基础病理改变;Ⅱ型为脊髓存在明显受压,致压因素主要为外伤性椎间盘突出和(或)硬膜外血肿;Ⅲ型为脊髓不存在明显受压,但存在明确的DLC损伤征象;Ⅳ型为脊髓不存在明显受压,且不伴或仅存在可疑DLC损伤征象。其中Ⅰ型、Ⅱ型可同时伴或不伴DLC损伤。Ⅰ型 83例(62.9%),年龄(62.2±15.7)岁,以跌倒伤(37例,44.6%)为主,其次为交通伤(31例,37.3%)。Ⅱ型17例(12.9%),年龄(55.8±13.4)岁,以交通伤(9例,52.9%)和坠落伤(5例,29.4%)多见。Ⅲ型24例(18.2%),年龄(53.6±16.3)岁,以坠落伤(9例,37.5%)和交通伤(8例,33.3%)多见。Ⅳ型8例(6.1%),年龄(37.4±11.6)岁,以交通伤(4例,50.0%)和运动伤(3例,37.5%)多见。分型可信度评估显示不同观察者之间患者分型相同百分比为79.2%~87.5%,平均81.2%;Kappa系数为0.691~0.866,平均0.789,可信度为基本可信(0.61~0.80)。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可信度高,各型年龄分布及致伤原因的差异性提示该分型系统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分类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疫情变化规律,探讨相应的防控策略。方法:收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16-2018年狂犬病病例数据和11个国家监测点(湖南省、安徽省、贵州省、江苏省和山东省)以及国家统计局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6-2018年狂犬病疫情的分布特征,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6-2018年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中部地区。高发季节为夏秋季,病例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38∶1(1 114∶468)。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且发病曲线呈双峰型,中老年组发病高于青年组。狂犬病个案分析中,致伤动物以犬为主,占91.46%(439/480)。暴露程度以Ⅲ级暴露为主,占71.88%(345/480)。暴露后疫苗接种率仅为8.13%(39/480)。年龄、暴露程度、暴露部位、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及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可能是潜伏期的影响因素。结论: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疫情持续下降,且波及范围逐渐缩小,西北地区未出现传播病例。病例暴露后伤口处置率、疫苗接种率和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率均有所提高,但暴露后伤口处置规范水平有待提高。应重视高发省份及周边省份的疫情监管,加强暴露后相关医疗机构专业化处置能力培训,强化犬只免疫及管理工作,努力实现“2030年人和犬间狂犬病零死亡”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山东省狂犬病暴露人群监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2019—2023年山东省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暴露人群监测数据,探讨暴露风险因素,为进一步规范暴露后预防处置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山东省2019—2023年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监测信息、人口、空间行政区划等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9—2023年山东省暴露预防处置门诊每年接受暴露后处置人数均在100万以上,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5~8月份就诊人数最多。女性就诊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5岁以下年龄组就诊者占31.69%~36.86%,且占比逐年增高。Ⅲ级暴露者占53.40%,暴露部位在四肢的占89.81%,1.94%为多部位暴露。致伤动物以犬为主,其次为猫,猫占比逐年上升。就诊者自行处理伤口的比例由32.32%上升至45.46%,门诊处理伤口的占比由76.07%下降至66.24%。首次暴露后全程接种率63.79%,15~29岁年龄组全程接种率低于其他年龄组;Ⅲ级暴露者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率在35.66%。2019—2023年报告8例狂犬病病例死亡,均未进行暴露后处置。结论:山东省动物致伤后疑似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特点和暴露风险发生了变化,需关注女性群体、15岁至29岁全程接种率偏低群体、猫致伤群体等,持续开展暴露人群监测,适时调整防控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内翻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导致肱骨头内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 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6例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患者临床资料。39例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内翻组),107例术后未发生肱骨头内翻(非肱骨头内翻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致伤原因、骨折Neer分型、骨折类型(内翻或外翻)、手术时机、手术技术(是否内侧柱支撑、是否松质骨植骨,是否缝线加强)、肱骨头螺钉数量和术中复位质量,进行肱骨头内翻的单因素分析。进一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头内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对Neer分型和内侧皮质复位情况的主观评估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肱骨头内翻组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及术中内翻复位不良的比例均高于非肱骨头内翻组( P<0.05)。而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和肱骨头内螺钉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和术中内翻复位不良与肱骨头内翻显著相关( P<0.05)。在这些风险变量中,缺乏内侧柱支撑与肱骨头内翻的相关性最强( OR=9.62),与术中内翻复位不良的相关性也较强( OR=8.39)。Neer分型和内侧皮质复位情况的评估表明,观察者间与观察者内的可靠性良好。 结论: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内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及术中内翻复位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改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建立的联合预测模型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入院早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基于改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建立的联合预测模型(下称联合预测模型)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入院24 h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外科200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者158例,其中男111例、女47例,年龄40(28,50)岁,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致伤原因、有无吸入性损伤、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气管切开情况,计算患者的改良SIRS评分、修正Baux评分。根据最终结局,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23例和死亡组35例,使用 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患者除修正Baux评分外的其他临床资料,筛选出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患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联合改良SIRS评分构建预测模型。绘制158例患者改良SIRS评分、修正Baux评分与联合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三者对患者死亡的预测性能,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以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采用Jonckheere-Terpstra检验对3种预测指标AUC的质量进行比较。 结果:(1)2组患者在改良SIRS评分、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及有无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56、-3.568、-5.291、-6.052、-4.720, χ2=12.967、19.692, P<0.01)。(2)改良SIRS评分、年龄、Ⅲ度烧伤面积是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2.699、1.069、1.029,95%置信区间=1.447~5.033、1.029~1.109、1.005~1.054, P<0.05)。(3)对158例患者入院24 h内死亡预测的改良SIRS评分、修正Baux评分、联合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AUC分别为0.730、0.879、0.895(95%置信区间=0.653~0.797、0.818~0.926、0.836~0.938, P<0.01),三者的最佳阈值下对死亡预测的敏感度分别为54.3%、91.4%、82.9%,特异度分别为81.3%、76.4%、84.6%。联合预测模型与修正Baux评分的AUC质量相近(95%置信区间=-0.057~0.088, P>0.05),均明显优于改良SIRS评分(95%置信区间=0.072~0.259、0.023~0.276, P<0.05或 P<0.01)。 结论:联合预测模型与修正Baux评分均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入院早期病死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其中联合预测模型有评分项目简单、数据获取较易的优势,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制备新型负压材料以构建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新生基质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制备新型负压材料以构建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新生基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负压治疗中常用的聚氨酯泡沫敷料,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微观结构并测定其孔径(样本数为5)。分别以聚己内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原材料,采用熔体纺丝技术,以测得的聚氨酯泡沫敷料孔径为纺丝间距,分别以15、25、35 mm/s为纺丝速率制备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和PBS负压材料,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制备的负压材料微观结构并测定其丝径,采用拉力试验机与复合材料试验机分别测定制备的负压材料和聚氨酯泡沫敷料的拉伸强度与拉伸模量(样本数均为5),以筛选后续制备负压材料的纺丝速率。将对数生长期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Fb)分别与以筛选的纺丝速率制备的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和PBS负压材料共培养,于共培养1、4、7 d,用活/死细胞检测试剂盒检测材料中细胞活性与黏附情况,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材料中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5)。于18只5~6周龄雌雄不限的SD大鼠背部各制备1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将致伤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聚己内酯+聚氨酯组、PBS+聚氨酯组、单纯聚氨酯组(每组6只),用含相应成分材料覆盖创面,以-16.7 kPa负压进行持续负压吸引。分别于负压治疗7、14 d取每组3只大鼠,取创面组织与创面直接接触层材料(以下简称创面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肉芽组织生长及材料与创面结合情况,行Masson染色后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计数CD34、白细胞介素6(IL-6)阳性细胞。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LSD- 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聚氨酯泡沫敷料微观上呈疏松多孔结构,孔径为(815±182)μm。以800 μm为后续负压材料制备中的纺丝间距。PBS负压材料与聚己内酯负压材料的微观结构均较为规则,层间垂直相通,纺丝连续且粗细均匀,但PBS负压材料纺丝较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平直;不同纺丝速率下由同种原材料制备的负压材料微观结构无明显差别。以3种纺丝速率制备的聚己内酯负压材料的丝径相近( P>0.05),以25、3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的丝径均明显小于以1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 t值分别为4.99、6.40, P<0.01)。以3种纺丝速率制备的聚己内酯负压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均相近( P>0.05);以15、2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的拉伸强度均明显小于以3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 t值分别为9.20、8.92, P<0.01),拉伸模量均明显小于以35 mm/s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 t值分别为2.58、2.47, P<0.05)。后续选用3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聚己内酯负压材料,选用1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PBS负压材料。共培养1、4、7 d,在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和PBS负压材料中黏附生长的人皮肤Fb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多,2种材料间比较无明显差别。共培养1、7 d,2种负压材料中人皮肤Fb增殖水平均相近( P>0.05);共培养4 d,PBS负压材料中人皮肤Fb增殖水平显著高于聚己内酯负压材料( t=6.37, P<0.01)。负压治疗7 d,3组大鼠创面取材中材料均清晰可辨且均可见少量胶原纤维,单纯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可见少量肉芽组织;负压治疗14 d,3组大鼠创面取材中均可见大量肉芽组织与大量胶原纤维,聚己内酯+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材料与创面组织分辨不清。负压治疗7、14 d,单纯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胶原纤维均较另外2组致密。负压治疗7 d,每400倍视野下,PBS+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CD34阳性细胞数为(14.8±3.6)个,明显少于单纯聚氨酯组的(27.8±9.1)个( t=3.06, P<0.05);IL-6阳性细胞数为60(49,72)个,明显多于单纯聚氨酯组的44(38,50)个( Z=2.41, P<0.05)。负压治疗14 d,每400倍视野下,PBS+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IL-6阳性细胞数为19(12,28)个,明显多于聚己内酯+聚氨酯组的3(1,10)个与单纯聚氨酯组的9(2,13)个( Z值分别为2.61、2.40, P<0.05)。 结论:制备的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和PBS负压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均可成功构建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新生基质,其中聚己内酯负压材料总体上优于PBS负压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正确认识儿童开放性眼外伤诊疗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其诊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儿童开放性眼外伤是引起儿童非先天性单眼致盲的主要原因。儿童的心理和日常活动与成人不同;眼部组织结构尚未发育成熟且对损伤的高反应性及对各种诊疗手段的不配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儿童开放性眼外伤在致伤因素、致伤环境、诊疗和预后等方面均较成人更为复杂。对于儿童开放性眼外伤的急诊一期和二期诊疗,应在遵循成人开放性眼外伤处置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儿童自身特点,尽量做到手术前明确眼外伤解剖定位、一期手术闭合伤口的同时尽量减少眼内组织扰动、二期手术时机和手术设计个体化,同时手术后用药和护理也应结合儿童特点。儿童眼外伤重在预防,新信息时代下应充分利用临床研究和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儿童眼外伤流行病学研究,更加科学地指导儿童眼外伤防治体系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严重多发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各危险因素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的预警效能。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余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1例,女21例;年龄36~55岁[(45.5±13.6)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20~29分[(25.3±6.4)分]。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脓毒症,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32例)和非脓毒症组(60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致伤原因、损伤部位数、ISS、伤后并发症,以及伤后1,3,5 d 芳香烃受体(AHR)、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严重多发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单独或联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脓毒症发生的预警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SS、伤后1 d AHR水平、伤后3 d CRP和伤后3 d PCT水平与脓毒症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5或0.01);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致伤原因、损伤部位数、伤后并发症、伤后3,5 d AHR水平、伤后1,5 d CRP水平和伤后1,5 d PCT水平与脓毒症发生不相关(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ISS( OR=1.12,95% CI 1.01,1.24, P<0.05)、伤后1 d AHR水平( OR=1.30,95% CI 1.10,1.52, P<0.01)、伤后3 d PCT水平( OR=1.81,95% CI 1.08,3.03, P<0.05)与脓毒症发生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高ISS(AUC=0.69,95% CI 0.57,0.76)和伤后1 d AHR水平(AUC=0.79,95% CI 0.68,0.90)对脓毒症发生有预警价值,两者联合的预警效能更优(AUC=0.86,95% CI 0.77,0.95)。 结论:高ISS、伤后1 d AHR水平、伤后3 d PCT水平是严重多发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伤后ISS、AHR及两者联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脓毒症的发生有较好的预警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小儿烧伤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烧伤不仅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影响,还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而烧伤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该文通过介绍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现状,结合Haddon模型,从主体、致伤因子和环境3个方面综述小儿烧伤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展,旨在为开发适合我国小儿烧伤的风险评估工具提供依据,为制订全方位、多层次的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