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口机器人辅助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临床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口机器人手术(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TORS)治疗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lingual thyroglossal duct cyst,LTGD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0例行TORS治疗的LTGD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5~44岁。手术中充分暴露病变,从囊肿头侧开始切除,切除范围以距病变外侧3~5 mm为宜,必要时可切除部分舌骨。分析术中机器人设置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有无局部出血、呼吸困难,以及经口进食时间等指标。应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0例LTGDC患者,均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经口入路顺利完成囊肿切除术,机器人设置时间(15.5±7.1)min,手术时间(17.6±7.4)min,术中出血量(8.9±6.4)ml,术后恢复经口进食时间为(2.3±2.2)d。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行气管切开术,术后均未出现气道梗阻、出血、咽瘘、声嘶、神经功能受损症状。术后随访5~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经口入路LTGDC切除术安全可行,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胸部实体肿瘤外科诊疗流程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儿童胸部实体肿瘤包括胸壁(骨骼和软组织)、肺、气道、纵隔脏器、食管、膈肌等部位的实体肿瘤,主要为胚胎组织残余所形成的异常组织或转移性肿瘤;先天性肿瘤约占50%,出生时即存在,临床以胚胎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及肉瘤相对常见。绝大部分儿童胸部实体肿瘤为良性,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患儿常因肿瘤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相关症状后前来就诊,或由于肿瘤向胸壁外生长而被发现。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发热、胸闷、胸痛、背痛、胸壁畸形、胸壁包块等,重者可合并有呼吸困难、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咯血、吞咽困难、声嘶、Horner综合征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出现声音嘶哑的18例Chiari畸形的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出现声音嘶哑等耳鼻咽喉症状的Chiari畸形患者的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98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8例出现声音嘶哑的Chiari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3例,年龄3~71岁,中位年龄52岁。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MRI和喉镜检查,总结患者症状和首诊科室、确诊时间、总病程、声音嘶哑病程、诊断治疗情况和术后恢复时间。随访3~16年,中位随访6.5年。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首次就诊科室包括神经科(9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5例)、儿科(2例)、骨科(1例)、呼吸科(1例),除神经科7例初诊时明确诊断之外,就诊于其余科室的11例患者均未及时确诊。18例Chiari畸形患者确诊时病程2个月~5年,其中声音嘶哑症状出现20 d~5年。确诊后,9例患者接受后颅窝减压手术治疗,其中1例同时行脊髓空洞引流术,术后8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症状改善时间为1~30 d;9例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其中8例声嘶症状无改善,6例病情进展加重。结论:后颅窝减压手术是治疗Chiari畸形的有效方式,患者预后较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耳鼻喉症状的肥厚性硬脑膜炎2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2例伴耳鼻喉症状的肥厚性硬脑膜炎。例1为55岁女性,因“头痛4个月,耳闷1个月,左侧面部麻木3周,视力下降、声嘶8 d”入院,鼻咽部两次活检均为黏膜慢性炎,多学科会诊结合增强MRI硬脑膜增厚强化、血IgG4升高,诊断为IgG4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及并发症,3年后复查MRI原异常信号及硬脑膜强化消失,5年后完全停用激素,目前病情稳定未再反复。例2为63岁男性,因“头痛、复视5 d”入院,“右耳鸣、混合性聋”11个月,确诊ANCA相关性血管炎7个月,CT及增强MRI提示鼻咽部、咽旁异常信号并强化,多学科会诊后诊断为ANCA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但出现肺部、腹部感染及消化道溃疡穿孔,因“感染性休克”去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程序化管理流程应用于产前诊断梨状窝瘘病例的效果:八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程序化管理流程在产前诊断为梨状窝瘘(pyriform sinus fistula,PSF)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于2016年1月制定了产前诊断PSF的程序化管理流程,即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颈部囊肿后进一步完善MRI检查确诊为PSF,并对气道受压程度进行评估,生后即留置胃管,禁止经口进食,完善CT/MRI及相关术前检查后限期行手术治疗。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按该流程进行管理的8例PSF患儿。总结产前诊断、生后治疗及随访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产前:8例患儿首次产前超声检出颈部囊肿的孕周为(27.1±4.1)周,所有囊肿均位于左侧,产前MRI提示囊肿最大径为(32.0±12.2)mm,气管推移指数为(10.9±2.8)mm。(2)生后:8例患儿中男5例,女3例;出生胎龄为(38.0±0.9)周,出生体重为(3 020±459)g。1例因宫内气管推移指数为17.4 mm,行产时气管插管。患儿生后均禁止经口进食。生后行CT/MRI检查中位日龄为2.5 d(1~8 d),囊肿最大径为(40.6±6.9)mm,囊内均可见气泡影。术前感染指标不高,手术日龄为(8.6±2.3)d,术中均未见囊肿感染,均完整摘除囊肿及高位结扎瘘管,手术用时为(95.0±19.6)min,术后中位机械通气时间为5 h(3~71 h),术后住院时间(8.8±1.0)d,无一例出现声嘶等并发症。门诊结合电话随访4~58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程序化管理流程能够为产前诊断PSF病例的生后诊治提供正确的指导,有助于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走性咽、颈段食管异物23例精准定位及成功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游走性咽、颈段食管异物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定位、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游走性咽、颈段食管异物23例,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龄35~82(55.0±12.7)岁。异物摄入患者排除咽喉部异物后,均采取食管CT确诊食管异物,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从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多个维度以及校正重建的MPR来定位异物的位置,根据异物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记录患者症状、并发症、异物种类、定位和手术方法以及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和SPSS 25.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游走性食管异物23例的临床症状表现包括咽痛(20/23)、异物感(6/23)、声嘶(1/23)、转颈受限(1/23)、张口受限(1/23)等局部症状,也有发热(7/23)、纳差(1/23)、腹痛(1/23)等全身症状。异物种类为19例鱼刺,2例金属丝,1例绣花针,1例鸡骨。其中颈段食管腔外的游走异物为9例(39.1%);颈段食管肌肉层异物2例(8.7%);咽部游走异物12例(52.2%)。23例患者行颈侧切开取出异物21例,其中直接定位颈侧切开取出异物11例,MPR和/或校正MPR准确定位腔外异物后第二次颈侧切开取出异物10例,准确定位后支撑喉镜咽后壁黏膜切开异物取出1例,准确定位后气管镜异物取出1例。游走异物患者( n=23)与同期就诊的腔内异物患者( n=308)相比,摄入鱼刺[19(82.6%,19/23) vs. 133(43.2%,133/308), OR=7.31]、首次就诊时间超过24 h[20(87.0%,20/23) vs. 77(25.0%,77/308), OR=17.20]是食管异物游走至食管外的重要危险因素( P值均<0.05)。 结论:CT多平面重建能精确定位游走性咽、颈段食管异物,给医生提供更直观的影像学证据,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影像基础。咽、颈段食管异物需要及早处理,否则容易发生游走,导致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声带外侧自体脂肪注射填充术疗效的长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声带麻痹导致发音障碍患者行声带外侧自体脂肪注射术治疗的临床长期随访观察结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03年7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因单侧声带麻痹致发音障碍并于支撑喉镜下行自体脂肪声带外侧注射术的16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77例,年龄9~73(34.50±12.94)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主观听感知评估(GRBAS评估)、客观声学评估、嗓音障碍指数(VHI)量表评价及频闪喉镜检查。所有患者随访1~18年,中位随访时间6年。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3例患者中术前轻度声嘶(G1)17例(10.4%),中重度声嘶(G2~3)146例(89.6%);频闪喉镜下见患侧声带呈弓形,固定于旁正中位或外展位,声门闭合不良。术后139例患者(85.3%)发声恢复正常(G0),18例(11.0%)患者轻度声嘶(G1),6例患者(3.7%)中度声嘶(G2)。其中,131例患者(80.4%)声嘶明显改善,29例患者(17.8%)声嘶轻度改善,3例患者(1.8%)声嘶无明显改善。患者的客观声学参数中频率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噪谐比(NHR)和最长发声时间(MPT)均有明显改善,VHI评分亦明显好转。频闪喉镜下见患侧声带内移,声门闭合改善,声带黏膜波接近或恢复正常。当脂肪注射量为3.0~4.5 ml时,术后3个月内患者的主观听感知评分G、R、B、A改善更为明显,VHI和MPT均自术后1年明显好转。双侧声带注射时,自术后1个月起B、A评分较单侧注射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单双侧注射对比: tB评分=1.42, tA评分=1.51, P值均<0.05)。 结论:声带外侧声门旁间隙自体脂肪注射填充手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引起的发音障碍远期疗效良好,手术疗效与脂肪注射剂量和注射侧别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喉气囊肿11例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喉气囊肿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1例喉气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12~75岁,中位年龄56岁。患者术前行电子喉镜(10例)、喉CT(10例)和颈部彩色超声(5例)检查。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喉外型和混合型病变采取颈外入路;喉内型病变采取经口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切除。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主要临床表现、病变类型、影像学结果、手术入路、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11例喉气囊肿患者病变类型分为混合型(6例)、喉内型(4例)及喉外型(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声嘶或发声不清者9例,颈部肿块者7例,气道阻塞者1例。手术入路包括颈外入路(7例)和经口内镜入路(4例),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17~110个月,全部病变无复发。结论:喉气囊肿临床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CT及电子喉镜检查有助于评估病变的部位、范围,并指导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喉气囊肿唯一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声门下囊肿5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声门下囊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确诊的5例声门下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儿中2例为早产儿,3例为足月儿,均有气管插管史。1例一直无症状,其余4例有喉鸣,其中2例伴声嘶、呼吸困难,曾被误诊为喉软化症、喉炎等。支气管镜检查见声门下灰白色囊肿样病变,增强CT检查为低密度区,无强化。均给予激光及钳夹治疗,术后随访支气管镜5~12周,均无复发及声门下狭窄。结论:有气管插管史的患儿出现喉鸣应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明确有无声门下囊肿,经支气管镜激光治疗是声门下囊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喉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喉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患者女,54岁,因“声嘶1个月”就诊,喉镜示左声带表面光滑带蒂新生物,手术后病理诊断为左声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梭形细胞肉瘤。予再次激光扩大切除及颈清扫治疗,未行放疗,预后恢复良好,随访33个月,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