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发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和放疗。宫颈癌治疗后复发率高,复发后预后较差。复发宫颈癌可分为盆腔中央型、盆腔外周型和盆腔外复发,其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初始治疗方式和复发位置。无放疗史的患者如有手术指征,可首选手术,也可联合放化疗±近距离治疗。放疗后盆腔中央复发的患者可选择盆腔廓清术±术中放疗,但其适应证具有高选择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生存质量低。放疗后盆腔外周复发的患者可行再程外放疗和/或化疗。然而再程放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初次放疗,立体定向体部放疗适应证较严格,对治疗者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较高。近年来放疗技术更加精准,影像引导的近距离治疗如高剂量率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复发宫颈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就近年近距离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腔道适形导板引导宫颈癌插植放疗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自动针道优化及3D打印技术研制腔道适形插植导板的方法,评价该技术对剂量及疗效的提升与改进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15例。患者存在阴道残端复发、肿瘤偏心性生长、子宫锥切术后等特征,CT扫描获取三维影像,完成针道优化后,通过放射治疗3D打印系统软件(PMT 3D)对预计划数据进行解析,抓取驻留点的坐标而建立插植通道,并基于患者生理结构特征生成腔道适形插植导板的尺寸及形状,3D打印后实施插植放疗。评估适形指数等剂量学参数,对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变化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15例患者采用腔道适形插植导板进行治疗,其治疗计划适形指数CI为0.74±0.26,放射治疗总剂量高危临床靶区(HR-CTV)D 90%(EQD 2,α/β=10)为(85.5±6.8)Gy,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D 2 cm3(EQD 2,α/β=3)分别为(72.2±4.2)、(65.8±6.1)、(65.2±4.4)、(69.8±3.7)Gy,符合临床要求。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明显。适形插植导板与阴道腔体贴合度较好,少体积的空气间隙并未影响剂量。非平行入针可以提高腔体空间及插植针的利用率。 结论:基于自动针道优化及3D打印技术的适形腔道插植导板研制方法兼顾效率和效果,符合现代精准放疗的要求,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发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宫颈癌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和/或放疗联合化疗,放疗包括外照射和近距离治疗(BT),而BT又包括高剂量率BT (HDR-BT)和低剂量率BT (LDR-BT)。宫颈癌预后较好,但疗后仍有部分盆腔内和/或盆腔外复发。复发后宫颈癌治疗目前欠缺高效、微创和低不良反应的治疗手段,预后差。2002年王俊杰教授将CT引导技术引入LDR-BT领域,2015年又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BT领域,实现了LDR-BT术前计划要求,治疗精度、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高。2018年王俊杰教授提出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治疗(SABT)概念。历时近20年对复发宫颈癌治疗的不断尝试和探讨,积累了一定经验。本共识主要基于3D打印技术辅助CT引导BT复发宫颈癌建立规范和共识,内容包括适应证选择、剂量学要求、技术流程和辐射防护等。目前3D打印技术引导BT尚缺少循证医学证据,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研究,提高循证医学等级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内膜癌行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的疗效比较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子宫内膜癌患者行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258例行全盆腔放疗的Ⅰ~ⅢC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3DCRT 128例(3DCRT组),IMRT 130例(IMRT组)。宫颈浸润患者再给予低剂量率阴道近距离放疗。观察局部复发、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及不良反应;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8例患者随访6~34(28.6 ± 1.2)个月,18例发生局部复发,3DCRT组15例,IMRT组3例。3DCRT组和IMRT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6.0%(95% CI 74.5~92.4)和94.2%(95% CI 92.8~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6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3DCRT组远处转移率明显高于IMRT组[19.5% (25/128)比8.5%(1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DCRT组2年DFS率为81.3%(95% CI 67.6~92.4),IMRT组为88.2%(95% CI 65.6~9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8岁、恶性程度3级、未行淋巴结切除和> T 1期与肿瘤远处转移有关( P<0.01或<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8岁、> T 1期和恶性程度3级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HR = 4.0、3.3和2.1,95% CI 1.5~9.7、1.5~7.4和1.2~3.5, P<0.01),未行淋巴结切除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无关( P>0.05)。3DCRT组和IMRT组2年OS率分别为91.6%(95% CI 68.9~95.8)和95.5%(95% CI 65.8~9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MRT组≥ 2级急性胃肠道不良反应和2级急性泌尿生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3DCRT组[20.0%(26/130)比32.8%(42/128)和2.3%(3/130)比10.9% (14/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DCRT组1例患者发生晚期胃肠道不良反应(3级放射性肠炎)。 结论:与3DCRT比较,IMRT是治疗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更为安全的方法,急性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引导下宫颈复发癌挽救性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剂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宫颈复发癌患者的新方法,分析其剂量学优势.方法 16例接受过手术和术后辅助性体外放疗的宫颈复发癌患者接受了CT引导下金属针植入的组织间插植治疗.给予高危临床靶区(HR-CTV)6 Gy 6次剂量.评价本次近距离治疗肿瘤靶区HR-CTV D90;之前的体外照射和本次近距离治疗累加的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D2 cm3值.结果 HR-CTV D90的平均值为(52.5± 3.3) Gy.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累加D2 cm3分别为(85.6± 5.8)、(71.6± 6.4)、(69.6±5.9) Gy.每次近距离治疗金属针的平均使用量为(6.1±1.5).实际1年OS、LC分别为81%、69%.结论 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对宫颈复发癌具有很好的DVH参数和较小的并发症,或许临床是可行的,但其远期临床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25I粒子植入挽救性治疗放疗后盆腔复发宫颈癌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疗后盆腔复发官颈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5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36例放疗后盆腔复发宫颈癌患者,中位年龄44岁.术前模拟计划决定治疗剂量、粒子活度和数目.术中经超声或CT引导,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125I粒子的中位粒子数62.5(10~ 140)颗,中位粒子活度25.9(18.5~29.6) MBq.术后计划验证,中位90%大体肿瘤靶区(GTV)接受的剂量(D90)为127.3 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无进展生存(LPFS)率和总生存(OS)率,并采用log rank检验、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11.5个月,局部控制率为88.89% (32/36),1年LPFS率为34.9%,1年OS率为52.0%.31例患者死亡,肿瘤相关性死亡占70.97%(22/31);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部位(x2=5.195)、病灶体积[风险比(HR)=1.012]、D90(HR=0.988)与LPFS时间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复发部位与LPFS时间相关(HR=0.215,P<0.05);盆壁复发和中央型复发患者1年LPFS率分别为41.6%和26.7%(x2 =5.195,P<0.05),1年OS率分别为54.7%和49.5%(x2=2.535,P>0.05).1例阴道瘘合并乙状结肠输尿管瘘,考虑与125I粒子治疗有关;其他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疗后盆腔复发宫颈癌安全、有效;盆壁复发患者接受125 I粒子植入治疗效果优于中央型复发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纯全子宫切除术后隐匿性宫颈癌放疗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单纯全子宫切除术后隐匿性宫颈癌(OICC)补充放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15例OICC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术后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为ⅠA2~ⅡA期,其中ⅠA2期4例,ⅠB1期9例,ⅠB2期1例,ⅡA1期1例,术后放疗,采用体外常规放疗±近距离腔内治疗,其中5例仅行盆腔外照射,10例行外照射+近距离腔内治疗,放疗期间有8例行同步化疗.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截止至2017年1月,观察患者的复发与生存情况及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复发与生存情况:1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12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58个月,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50个月,有2例患者于治疗后9~18个月复发,复发患者均因肿瘤多处转移死亡;②近、远期并发症:10例患者出现近期并发症,包括Ⅰ~Ⅱ级直肠反应7例、Ⅰ级膀胱反应3例;远期并发症5例,包括Ⅰ~Ⅲ级直肠反应3例、Ⅱ级膀胱反应2例.结论 对于OICC患者,采用体外常规放疗联合近距离腔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治疗措施,近、远期并发症是可接受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493例Ⅰ-ⅡA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残端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出现阴道残端复发的相关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贵州省肿瘤医院2007-2016年间收治初诊的Ⅰ-ⅡA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493例随访至2018年5月30日,随访率96.6% (474/493),中位年龄45岁,高发年龄40~50岁.451例(91.48%)无复发,平均无残端复发时间51.2个月,中位无残端复发时间44.8个月.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盆腔外照射、后装治疗是阴道残端复发的影响因素(P=0.000、0.000),肿瘤最大直径、淋巴结转移及盆腔外照射是影响总生存的因素(P=0.045、0.022、0.000).结论 盆腔外照射及近距离治疗对降低Ⅰ-ⅡA期宫颈癌根治术后阴道残端复发的风险尤其重要,肿瘤最大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盆腔外照射是影响Ⅰ-ⅡA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总生存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D打印技术在宫颈癌近距离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距离放射治疗是宫颈癌患者根治性放射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传统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施源器对部分术后残端复发或偏心性或大体积宫颈癌患者存在置入困难、不能适应个体化的局部病灶、剂量分布不理想等问题,继而影响疗效及预后.3D打印技术可以为患者设计个体化的施源器.3D打印技术与近距离放射治疗相结合,可以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目前3D打印技术在宫颈癌近距离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构建宫颈癌模型,进行术前规划,显示肿瘤形状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同时还包括制作个性化施源器,减少空气间隙发生,以实现精确剂量分布.此外还包括设计平行/斜行插植针道施源器,优化针道和靶区剂量分布.综述宫颈癌近距离放射治疗中3D打印技术在上述领域的应用现状,讨论开发3D打印所需材料、系统建立及图像引导所面临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