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0日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感染性眼内炎46例(46只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致病原因、病原菌分布情况、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1~89(59.26±15.53)岁。其中外伤性及手术源性感染性眼内炎为主要病因,外伤性眼内炎以铁屑、铁片等铁器类外伤为主,手术源性感染性眼内炎以白内障手术为主,内源性眼内炎以不明原因为主,感染性角膜炎所致眼内炎以角膜溃疡为主。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入院前视力>0.02者占2.17%(1/46),出院时占23.91%(1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5, P=0.005)。外伤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后视力>0.02占比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94, P=0.035)。46例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30.43%(14/4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20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 结论: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以外伤性及手术源性为主,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乳化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术后眼压升高的原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2 211例(2 860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高眼压的原因。结果:术后高眼压127眼(4.44%);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术后高眼压发生率为1.74%(32/1836),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发生率为10.00%(11/110),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发生率为11.92%(62/520),外伤性白内障发生率为7.93%(10/126)。高眼压发生原因:黏弹剂残留42眼(33.07%),炎症反应39眼(30.71%),后囊破裂、皮质残留15眼(11.81%),玻璃体脱出10眼(7.87%),前房积血5眼(3.94%),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4眼(3.15%),人工晶状体嵌顿、移位、脱位3眼(2.36%),晶状体核坠入玻璃体3眼(2.36%),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1.57%),囊袋阻滞综合征1眼(0.79%),其它原因3眼(2.36%)。根据术后高眼压的原因进行相应处理。结论:黏弹剂残留和炎症反应是引起超声乳化术后高眼压的主要原因。合并有糖尿病、陈旧性葡萄膜炎及眼外伤患者比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容易出现术后高眼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开放性眼外伤致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开放性眼外伤致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9月至2022年12月期间18岁以下儿童开放性眼外伤132例(132眼)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分为病例组44眼(眼内炎组)和对照组88眼(非眼内炎组)。分析儿童开放性眼外伤致眼内炎的发生率,眼内炎的发生与损伤区域、创口处虹膜和(或)玻璃体嵌顿、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或后囊破裂等的相关性。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眼手术前后BCVA(logMAR)。结果:儿童开放性眼外伤致眼内炎44眼,占本院同期开放性眼外伤住院的患儿的10.68%(44/132),其中男28眼,女16眼,男、女比例为1.75∶1。在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发现:创口处虹膜和(或)玻璃体嵌顿( OR=8.36,95% CI: 2.832~24.702, P<0.001)、外伤性白内障( OR=4.09,95% CI:1.334~12.536, P=0.014)、晶状体前囊或后囊破裂( OR=10.39,95% CI 3.261~33.133, P<0.001)是眼内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例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时BCVA[1.30(0.80,2.30)、1.20(0.45,0.20)],较手术前[2.00(1.20,2.60)、1.70(0.95,2.30)]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 Z=-4.27, P<0.05;对照组: Z=-6.08, P<0.05)。 结论:儿童开放性眼外伤致眼内炎男性多于女性。虹膜和(或)玻璃体嵌顿创口、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或后囊破裂均是儿童开放性眼外伤致眼内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蜂蜇角膜致外伤性白内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性,26岁。因左眼被蜂蜇伤后视物模糊1年余,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眼科。曾于外院诊断为“左眼角膜穿透伤”,行“角膜深层异物剔除术”,术后抗感染、抗炎治疗。眼部检查:左眼裸眼视力为0.6(无法矫正),眼压为20 mmHg(1 mmHg=0.133 kPa);结膜无充血;瞳孔区角膜可见直径2 mm圆形白色混浊,混浊中心可见1个致密灰色区域,深达角膜全层;前房中央深度可,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直径约为3 mm,对光反应正常;晶状体皮质羽毛状白色混浊,镜面反光照射法下可见晶状体前囊膜呈现类似彩色蝴蝶的图案(精粹图片1)。临床诊断:左眼外伤性白内障;左眼角膜穿透伤角膜异物取出术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眼相关疾病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眼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8年3月—2022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鼻眼相关疾病患者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15~71(46.5±15.1)岁。30例患者中,泪囊疾病23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3例、眶壁骨折1例,眶内肿瘤3例。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鼻内镜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5个月。1例眶壁骨折、3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视力均较术前明显好转。23例慢性泪囊炎患者术后1周评定疗效,治愈19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7%(22/23)。2例鼻窦恶性肿瘤眶内侵犯患者均彻底切除眶内肿瘤,切缘病理检查为阴性;术后1个月复查鼻内镜见鼻腔切口愈合良好;其中1例鼻窦嗅神经母细胞瘤眶内侵犯患者术后2年7个月肿瘤全身转移,1例鼻窦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眶内侵犯患者术后2年10个月肿瘤复发。1例眶内血管瘤患者术后2周复查CT见肿瘤完整切除,复视症状完全缓解。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眼相关疾病,具有微创、高效的独特优势,手术的成功率高,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长期存留的眼内金属异物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长期存留的眼内金属异物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眼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长期存留的眼内金属异物7例(7只眼)的临床资料。记录异物存留时间,异物大小、位置、并发症、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情况。结果:7例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及晶状体手术并眼内异物摘出术。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视网膜均平伏,末次随访视力提高3眼,视力不变4眼,无视力下降者。异物存留时间为2个月~20年,平均为(7.66±9.12)年。异物均较小,多位于眼底周边部。并发症包括外伤性白内障者7例,继发性青光眼者2例和葡萄膜炎者1例。结论:长期存留眼内金属异物位于眼底周边部者无视网膜脱离,易于漏诊。眼外伤患者均应进行X线检查,最好是CT检查,以免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时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疗效及术后视力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疗效及术后视力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诊治的外伤性白内障104例(104眼)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在符合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1∶1配对的方式分为Ⅰ期组(予以IOL Ⅰ期植入术)和Ⅱ期组(予以IOL Ⅱ期植入术),每组各52例(52眼),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视力优良率;并根据术后6个月视力恢复情况分为视力恢复良好组( n=81)与视力恢复不良组( n=23),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视力恢复的危险因素。 结果:Ⅰ期组与Ⅱ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两组视力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视力恢复不良组与良好组在性别、年龄、术前视力、就诊时间、损伤原因等基线资料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在角膜瘢痕、散光、后囊浑浊、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等资料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角膜瘢痕位于瞳孔区和伴有散光、后囊浑浊、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是影响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IOL Ⅰ期与Ⅱ期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在视力改善方面疗效相当,但Ⅱ期植入术后并发症更低;且角膜瘢痕位置、伴有散光、后囊浑浊、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是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外伤性白内障术前检查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严重的眼外伤后,角膜水肿或瘢痕、虹膜后粘连、血性或炎性房水等使得裂隙灯显微镜很难对晶状体及玻璃体情况进行观察。外伤性白内障术前对患眼进行特殊检查并评估,有助于手术医师制定手术方案,避免术中并发症,预估术后视觉质量。术前以CT排除眼内异物,以B超及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了解眼球整体情况,20 MHz B超评估晶状体后囊的完整性,以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晶状体悬韧带的情况。随着光学仪器发展,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仪(SS-OCT)、Scheimpflug成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外伤性白内障眼术前评估提供帮助。本文将对外伤性白内障术前评估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术前炎症指标检测在外伤性眼内炎中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眼外伤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和未发生眼内炎患者的炎症指标,分析炎症指标在预测眼外伤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住院的眼外伤患者12 516例(12 558眼),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外伤性眼内炎患者235例(236眼)作为眼内炎组,眼外伤后未发生眼内炎的患者235例(237眼)作为对照组,取同期本院整形美容科235例术前筛查患者作为健康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分析眼外伤患者(眼内炎组与对照组)与健康组,及眼内炎组与对照组的术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C反应蛋白(CRP)等,评估炎症指标在外伤性眼内炎诊断中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炎症指标在外伤性眼内炎的诊断效能,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除淋巴细胞计数(LYM)外,眼外伤患者的炎症指标明显较健康人高。眼内炎组与对照组间WBC( Z=-8.26, P<0.001)、NEUT( Z=-8.67, P<0.001)、LYM( Z=3.64, P<0.00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 Z=-7.91, P<0.001)、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Z=-4.47, P<0.001)、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Z=-3.60, P<0.001)、CRP( Z=-3.83, P<0.001)和人血清淀粉样蛋白A( Z=-2.97, 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RP特异度高达99.32%,cut-off值为6.73 mg/L。WBC>8.41×10 9/L( OR=2.23,95% CI:1.42~3.51, P<0.001)、NLR>3.66( OR=1.78,95% CI:1.07~2.98, P=0.027)、眼内存在异物( OR=2.14,95% CI:1.41~3.23, P<0.001)、培养结果阳性( OR=6.56,95% CI:3.54~12.16, P<0.001)是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WBC、NEUT和NLR对眼外伤后发生眼内炎的诊断效能较好。CRP诊断眼外伤后发生眼内炎的特异度高。WBC>8.41×10 9/L、NLR>3.66、眼内存在异物和培养结果阳性是预后的危险因素,其中培养结果阳性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外伤性枯草芽孢杆菌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外伤性枯草芽孢杆菌性眼内炎(TBSE)的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TBSE者12例(1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初期行局部及全身抗炎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再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总结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结果:所有患者中合并眼内异物者6例,角膜环状浸润者8例,伴角膜溶解者7例,发展为全眼球炎者4例。起病时间均在48 h内,在乡村环境受伤者8例。单纯接受抗生素玻璃体内注射者5例,其中3例后至他院就诊,2例后行眼内容摘除,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硅油注入者5例,2例直接行眼内容摘除。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0.05者2例,光感~0.04者5例,5例为无光感。结论:TBSE病情凶险,容易出现角膜环状浸润及角膜溶解,视力预后通常较差。改善预后的关键在于防止角膜溶解基础上及早进行玻璃体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