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熟粒细胞百分比在预测儿童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未成熟粒细胞百分比(IG%)及其他炎症指标联合检测在评估儿童急性阑尾炎(AA)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6月-2023年8月行手术治疗的AA患儿201例,其中单纯性阑尾炎105例(ASA组),复杂性阑尾炎96例(ACA组).比较两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计数(ANC)、淋巴细胞计数(AL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IG%、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等指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及回归模型对ACA的诊断价值.另外,纳入2023年9月-2024年2月的AA患儿156例为验证队列,对Logistic模型进行验证,并用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对于ACA的诊断价值.结果:ACA组IG%、WBC、ANC、NLR、PCT、CRP和PLR水平均高于ASA组(P均<0.05),ALC水平低于ASA组(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NLR和CRP是诊断儿童ACA的影响因素(P均<0.05),以此建立模型,以模型判断ACA的预测概率和单个炎症指标绘制ROC曲线,该模型预测概率和IG%、NLR、CRP的AUC分别为0.868和0.821、0.691和0.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通过独立队列验证Logistic模型,AUC为0.872,模型拟合较好,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75.6%.结论:IG%可作为早期鉴别儿童ASA和ACA的重要指标,包括IG%、NLR、CRP这3项炎症标志物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儿童ACA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危重症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背景 部分危重症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患儿可发生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但其早期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目前国内外缺乏相关预测模型的研究.目的 建立儿童危重症IAV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帮助临床早期识别危重症IAV感染.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纳入 2018 年 1 月至 2023 年 11 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IAV感染连续病例,根据出院诊断结合临床资料分为危重症和非危重症患儿,截取患儿的人口学资料、入院时症状、入院时实验室检查项目、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情况.根据IAV在河南省的发生率计算样本量需>320 例,将纳入患儿按 7∶3 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在建模组病例中筛选危重症IAV感染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 4.3.2 软件包构建危重症IAV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主要结局指标 儿童危重症IA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391 例IAV感染住院患儿中,危重症 134 例,其中20 例(14.9%)出现后遗症,均为神经系统受损,12 例(9.0%)死亡;非危重症患儿均治愈出院;建模组 274 例,验证组 117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OR=3.092,95%CI:1.379~6.934)、出现神经系统症状(OR=6.923,95%CI:2.569~18.65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升高(OR=1.404,95%CI:1.029~1.914)和 IL-6 升高(OR=1.009,95%CI:1.000~1.018)是发生危重症 IAV 感染的危险因素,白蛋白升高(OR=0.925,95%CI:0.862~0.992)是发生危重症IAV感染的保护因素.以危重症IAV感染为预测结局,以有神经系统症状、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以及实验室指标NLR、IL-6、白蛋白,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AUC分别为 0.949(95%CI:0.915~0.982)和 0.912(95%CI:0.871~0.952);该列线图模型拟合较好(χ2=5.077,P=0.749),具有较高的临床净获益率.结论 基于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实验室指标NLR、IL-6、白蛋白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其有效性和鉴别能力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9与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在脓毒症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与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表达在脓毒症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脓毒症患者30例作为脓毒症组,非脓毒症重症患者31例为非脓毒症组,同期体检的健康成人23例为对照组.追踪随访脓毒症组患者28d转归,分为存活组16例和死亡组14例.分析比较3组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及血清BMP9与GDF15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发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BMP9及GDF15在脓毒症诊断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结果: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BMP9表达明显增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GDF15表达明显增高(P<0.05).脓毒症死亡组患者血清BMP9、GDF15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均<0.05).Logistic回归示血BMP9、C反应蛋白(CRP)、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是脓毒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GDF15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BMP9联合CRP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845,特异性83.9%,灵敏度73.3%,诊断效能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相当(AUC 0.809,特异性83.9%,灵敏度70.0%).GDF15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对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的AUC为0.898,特异性80%,灵敏度100%,预测效能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 Ⅱ)评分相当(AUC 0.687,特异性93.9%,灵敏度53.3%).结论:脓毒症患者BMP9和GDF15表达明显增高,BMP9联合CRP对脓毒症诊断价值较高.GDF15联合NLR对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效能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LR、NLR与rt-PA静脉溶栓3个月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与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 3 个月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2019 年 9 月—2021年 3 月,连续纳入 246 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溶栓前采集血样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一步回顾性分析预后良好(mRS评分 0~2 分)和预后不良(mRS评分 3~6 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基线及临床特征的数据.结果 246 例患者中有 74 例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NLR、PLR、D-D、IL-6 以及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率更高(P<0.05).根据NLR和PLR中位数和四分位值进行亚组分组,当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干扰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LR≥2.77 和PLR≥98.47 仍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LR均可以良好地预测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 3 个月不良预后风险(P<0.05).当在基础模型(包含年龄和入院时NIHSS评分)中补充NLR、PLR或NLR+PLR时,经DeLong检测,新模型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在似然比测试中,基础模型联合NLR、PLR、NLR+PLR的对数似然比P<0.05,且Akaike信息准则均小于基础模型.结论 NLR、PLR较高预示着AIS患者rt-PA溶栓 3 个月后短期预后不良,也可以进一步改进入院时年龄+NIHSS基础模型预测及校准方面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TNMⅠ至Ⅲ期胃癌患者的预后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TNMⅠ至Ⅲ期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1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卡方检验分析PLR、NLR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的总体生存期,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的预后,ROC曲线比较NLR与PLR对胃癌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PLR和NLR的截断值分别为141.50和1.94。PLR与胃癌患者的性别、手术切除程度、肿瘤最大径、是否化学治疗、T分期、N分期、TNM分期、肿瘤部位、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和是否全胃切除均有关( χ2=9.224、10.577、28.825、6.831、29.059、28.637、30.748、18.023、24.320、77.274、9.021、10.745, P均<0.05);NLR与胃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程度、肿瘤最大径、T分期、N分期、TNM分期、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均有关( χ2=14.563、12.092、22.697、44.735、34.151、7.949、9.611、7.498, 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除程度、是否化学治疗、T分期、N分期、PLR和是否全胃切除均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χ2=23.653、22.023、16.697、24.038、4.110、22.364, P均<0.05)。PLR<141.50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高于PLR≥141.50的患者(55.4%比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968, P<0.01)。PLR预测胃癌的AUC值为0.629,高于NLR的0.596( P<0.01)。 结论:PLR对胃癌患者生存结果的评估价值优于NL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LR、PLR和SII在肝癌根治术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在肝癌根治术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肝癌根治术患者78例作为对象,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拟行肝癌根治术治疗。选择同期治疗的肝脏良性疾病手术患者58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水平,计算NLR、PLR值;利用公式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算SII;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ALT、肿瘤直径、术前甲胎蛋白(AFP)、肝功能分级等指标,并对观察组患者NLR、PLR和SII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患者治疗后进行18个月随访,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记录两组患者NLR、PLR、SII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NLR(7.48±1.21)、PLR(25.31±4.23)、SII(452.98±43.69),均高于对照组NLR(2.35±0.96)、PLR(10.49±2.44)、SII(253.23±25.31)( t=6.391、5.328、8.562, P<0.05);观察组NLR、PLR、SII水平与术前ALT、肿瘤直径、术前AFP、肝功能分级有关( 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随访18个月,存活患者55例,死亡23例。存活组原发性肝癌患者NLR(4.39±1.46)、PLR(15.93±4.39)、SII(275.69±21.53),低于死亡组NLR(13.59±2.49)、PLR(53.29±6.41)、SII(574.67±46.39)( t=7.398、4.395、6.781,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NLR、PLR、SII水平与患者治疗预后呈负相关( r=-0.693、-0.771、-0.709, P<0.05)。 结论:NLR、PLR、SII在肝癌根治术患者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监测其表达水平能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LR、RDW、6MWD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表型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6分钟步行距离(6MWD)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表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其中,频繁急性加重表型54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48例。检测各组NLR、RDW、6MWD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NLR水平高于非频繁急性加重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L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643,敏感度72.92%,特异度62.26%。2组间RDW水平、6MW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表型患者NLR水平升高,对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降钙素原和白细胞介素-6与抗凝血酶Ⅲ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凝血酶Ⅲ(ATⅢ)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上述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5例脓毒症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入科24 h内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入科时炎症指标〔PCT、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和凝血指标(D?-?二聚体、ATⅢ)水平,以及28 d预后。比较不同28 d预后及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脓毒症患者PCT、IL-6及ATⅢ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PCT、IL-6及ATⅢ 3个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85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28 d存活67例,死亡18例,28 d病死率为21.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病情较存活组更重,且PCT、IL-6、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CT(μg/L):4.34(1.99,14.42)比1.17(0.31,3.94),IL-6(ng/L):332.40(50.08,590.18)比61.95(31.64,194.20),CRP(mg/L):149.28(75.34,218.60)比83.23(48.22,174.96),均 P<0.05〕,ATⅢ活性明显低于存活组〔(53.67±28.57)%比(80.96±24.18)%, P<0.01〕;但两组D?-?二聚体、NLR及SA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5例患者中,脓毒症伴单器官功能障碍36例,脓毒症伴多器官功能障碍29例,脓毒性休克伴多器官功能障碍20例;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脓毒症患者PCT、IL-6水平逐渐升高〔PCT(μg/L):0.36(0.19,1.10)、3.00(1.22,9.94)、4.34(2.18,8.86),IL-6(ng/L):43.99(20.73,111.13)、100.00(45.37,273.00)、332.40(124.40,693.65)〕,ATⅢ活性逐渐下降〔(89.81±21.42)%、(71.97±24.88)%、(53.50±25.41)%〕,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PCT、IL-6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62、0.517,均 P<0.01),ATⅢ活性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r=-0.523, 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CT、IL-6及ATⅢ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上述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单独检测(0.818比0.722、0.725、0.770),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73.1%。 结论:脓毒症患者PCT、IL-6和ATⅢ与病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上述3项指标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及38 000蛋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to-lymphocyte,NLR)的变化,了解其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及38 000蛋白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吉林市结核病防治研究所收治的60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设为A组,将同期收治的60例非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设为B组,另将6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C组,比较3组患者HMGB1表达水平、NLR、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指标(CD3 +、CD4 +、CD8 +和CD4 +/CD8 +T淋巴细胞)和38 000蛋白的差异,分析HMGB1、NLR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和38 000蛋白的相关性。 结果:A、B、C组患者HMGB1分别为(5.63±1.40)ng/mL、(4.00±1.59)ng/mL和(2.19±0.88)ng/mL,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HMGB1=101.72, P<0.001);NLR分别为(3.17±0.41)、(1.88±1.51)和(1.43±0.11),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NLR=727.79, P<0.001)。CD3 +、CD4 +和CD4 +/CD8 +细胞水平与HMGB1( r=-0.66、-0.66和-0.70, P均<0.001)和NLR( r=-0.88、-0.88和-0.86, P<0.001)呈负相关,CD8 +、38 000蛋白与HMGB1( r=0.67,0.40, P均<0.001)和NLR( r=0.80,0.61, P<0.001)均呈正相关。 结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HMGB1、NLR水平升高,并且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及38 000蛋白具有相关性,可将其用于评估患者的免疫能力和感染程度,为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神经内分泌肿瘤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生物学行为存在差异。临床医师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RNEN)的认识仍存在不足,此研究旨在指导RNEN的临床诊治及病情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RNEN患者,收集和分析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全血细胞检查、内镜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等。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172例,其中男性107例、女性65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52±12)岁。RNEN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33.7%(58/172),其次为腹痛20.9%(36/172)、体重下降15.7%(27/172)等。研究共纳入神经内分泌瘤(NET)161例,神经内分泌癌(NEC)9例,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NEN)2例。内镜下多表现为息肉或隆起样病变85.5%(147/172),主要累及黏膜层27.9%(48/172)和黏膜下层55.8%(96/172)。29例患者诊断时已发生局部/远处转移。直径<10 mm,10~20 mm和>20 mm肿瘤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平均值分别为1.79±0.55、2.27±1.23和2.95±0.66, P<0.01。合并转移的RNEN患者NLR值明显高于无转移组(2.61±0.81比1.89±0.80, P<0.01)。肿瘤直径大(<10 mm 比10~20 mm比>20 mm, OR值为1.00 比 2.10比 5.25×10 9, P=0.001)、侵袭肠壁深层(黏膜层 比 黏膜下层 比 肌层 比 侵及/穿透浆膜层, OR值为1.00 比 3.26 比 14.11 比 39.42, P=0.008)和高NLR(NLR<2.25 比NLR≥2.25, OR值为1.00比5.19, P=0.024)是RNEN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论:RNEN转移与肿瘤大小、肠壁浸润深度及NLR相关。高NLR是可能是RNEN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