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损害的影响:3个月随访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后续效应.方法 1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真刺激)59例和对照组(伪刺激)69例;两组在服用原抗精神病药品种及剂量不变的基础上,在对应的左侧背外侧额叶皮质区给予20Hz真或伪rTMS治疗4周,每周5次.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随访后,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成套神经心理测验量表评估患者精神症状、认知功能改变.结果 在精神症状变化方面,两组在PANSS阴性症状评分在不同时间主效应、组间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认知功能变化方面,两组即刻记忆、注意力、延迟记忆评分在不同时间主效应、组间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X2=8.79,P=0.003)及随访后(X2=4.589,P=0.032),好转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TMS联合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阴性症状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并表现出一定持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额顶网络功能改变与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fMRI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额顶网络中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顶下小叶(IPL)功能改变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方法:于2015年—2020年前瞻性招募在本院就诊的1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年龄、性别、民族和利手相匹配的60例健康对照者.采集每个受试者的静息态fMRI图像和高分辨率T1WI图像,在MATLAB软件中将双侧DLPFC、IPL作为种子点进行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同期由临床医师采用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评估每例受试者的认知功能,包括数字广度顺背、倒背粗分和数字符号得分.根据认知功能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患者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平均得分的0.5个标准差以下即为认知正常)及认知损害组(患者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得分的1个标准差以上即为认知损害).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认知功能评分与ReHo值进行分析.此外,将双侧DLPFC、IPL作为种子点进行有效功能连接分析,并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的数字顺背粗分与右侧DLPFC的ReHo值呈正相关性(r=0.446,校正后P=0.0012);在左侧IPL的相关性分析中,对照组和认知正常组的数字倒背粗分与ReHo值均呈正相关(r=0.374,校正后P=0.0117;r=0.548,校正后P=0.0372),而认知损害组认知评分与fM-RI指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有效连接分析结果显示从右侧到左侧DLPFC的有效连接在对照组与认知损害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PFC和IPL的功能改变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可以将DLPFC和IPL作为无创性神经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靶点进行研究,从而有助于探索优化目前的临床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网络游戏成瘾患者脑功能异常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和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disorder,IGD)患者静息状态下的脑局部固有连接的改变.材料与方法对44例IGD患者和49例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检查.计算并比较两组的ReHo值,以检测IGD患者脑内局部连接的改变;以ReHo值异常的脑区进行功能连接,以得到不同脑区间连接性的改变.采用网络成瘾测试(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评估IGD的严重程度.Pearson相关分析用于评估具有ReHo改变的脑区域与IAT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IGD组双侧内侧额上回、双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辅助运动区、右侧额中回ReHo增加;左侧枕下回、左侧枕中回、左侧舌回、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梭状回、左侧颞上回以及左侧小脑ReHo值减低(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IGD组右侧背外侧额上回与右侧额上回、双侧辅助运动区、右侧中央前回的功能连接性增加(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此外,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ReHo值与IAT评分呈负相关(r=?0.340,P=0.024).结论在前额叶皮层、颞枕叶皮层局部连接发生改变,可能表明IGD的认知控制和奖励处理以及视觉、听觉网络已受到影响.此外,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ReHo值与IAT评分呈负相关,可能为IGD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新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外侧裂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在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对比分析经颞叶皮质与经外侧裂入路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HBGH)的临床价值及对患者病情与预后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84例HBG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经外侧裂入路手术)与B组(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各42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参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 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containing molecule 3,TIM-3)水平、生活质量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血肿清除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TIM-3、FMA、rFA、MMSE、IFN-γ、SF-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TIM-3、IFN-γ水平低于B组,rFA数值与FMA、MMSE、SF-36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手术指标优于B组,血肿清除效果优良率高于B组(85.71%与66.67%),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9.52%与30.95%)(P<0.05).结论 经外侧裂入路血肿清除的效果与安全性优于经颞叶皮质入路,能够促进患者神经与运动能力恢复,降低颅内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儿大脑外侧裂形态异常的产前诊断与胎儿脑皮质发育畸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胎儿神经学超声(neurosonogram,NSG)检查发现胎儿大脑外侧裂形态异常对于产前诊断胎儿脑皮质发育畸形(malformation of cortical development,MCD)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NSG检查发现大脑外侧裂形态异常胎儿的基本资料,以及超声检查、遗传学检查、MRI检查等资料。将其中明确的致病基因联合脑结构异常定义为胎儿MCD。采用描述性分析产前超声发现胎儿大脑外侧裂形态异常与MCD的关系。结果:研究共纳入13例胎儿遗传学信息完整(发现致病性拷贝数变异或未发现致病性拷贝数变异并进一步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其中12例最终诊断为MCD。12例MCD胎儿中,7例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5例为致病性基因点突变,涉及6个致病基因及4个遗传综合征;10例产前超声发现双侧大脑外侧裂形态异常且对称,其中6例外侧裂宽大表浅、4例异常成角,另2例双侧形态异常,且形态不对称,均为一侧宽大表浅,另一侧异常成角。12例MCD胎儿产前超声与MRI检查对于胎儿MCD的各种异常征象显示基本一致。结论:胎儿NSG检查发现胎儿大脑外侧裂形态异常对于MCD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建议对超声发现大脑外侧裂形态异常的胎儿行遗传学检查,以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联合全外显子组测序为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腘绳肌腱贯穿股骨隧道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及前外侧韧带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束移植物贯穿股骨隧道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及前外侧韧带(ALL)的手术技术,并比较术前、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0例ACL断裂合并AL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贯穿股骨隧道的ACL联合ALL重建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和Lachman试验分级评估,并应用膝关节活动测量仪和KT-2000测量仪对患者膝关节进行客观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Lachman试验分级、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胫骨前后向松弛度。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 t检验。配对等级资料手术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 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2±1.4)个月,手术时间60~90 min。术后复查膝关节MRI,移植物固定良好,无膝关节僵硬、感染、深静脉血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常见并发症。2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其中2例患者Lachman试验I°弱阳性;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4.6±1.7)、(54.2±2.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7.5±1.3)、(89.6±1.0)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的(35.0±1.5)°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34.2±2.5)°,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屈膝90°KT-2000测量仪测量膝关节手术前后胫骨松弛度差异由术前的(11.9±1.0) mm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1.9±0.3) mm,结果显示,膝关节稳定性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膝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束移植物联合重建ACL及ALL的手术技术安全有效,可恢复患者膝关节旋转稳定性,术后中短期随访临床主客观功能评分指标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患者,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21~73岁。共21个创面,包括5个骨外露创面、12个骨髓炎创面、4个内固定外露创面。Ⅰ期清创后创面面积为6 cm×3 cm~22 cm×10 cm,之后行负压封闭引流5~7 d。Ⅱ期采用带蒂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带蒂胫后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游离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髂深动脉嵌合穿支皮瓣覆盖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7 cm×5 cm~25 cm×12 cm),嵌合的肌瓣填充深部不规则腔隙。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大腿中厚皮修复。观察术后皮瓣的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感染有无复发。结果:18个游离嵌合穿支皮瓣中,16个皮瓣顺利成活;1个皮瓣术后当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急诊探查重新吻合后,最终成活;1个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供区创面均顺利愈合。3个带蒂嵌合穿支皮瓣均成活,其中1个出现皮瓣下感染,经清创+放置骨水泥后愈合。1个皮瓣供区切口裂开,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另2个皮瓣供区创面愈合良好。随访3~12个月,骨外露、内固定外露创面患者未出现异常渗出或感染表现,骨髓炎创面患者感染未复发。结论:对于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采用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能够有效覆盖创面、填充无效腔并控制感染,且对供区的损伤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收治的13例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3例;年龄31~65岁,平均46.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术后即刻依据Matta评分系统评估双柱及后壁骨折的复位情况,测量正常侧及术后患侧髋关节股骨头中心点的垂线与髋臼外侧边缘的夹角(CE角)及股骨头包容度变化情况,以评价骨折复位效果;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结果:13例患者术后获16~52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和髋臼骨折的复位固定,后壁骨折间接复位满意,髋臼包容度满意。手术时间为130~270 min,平均155.5 min;术中出血量为600~5 600 mL(平均1 150.5 mL);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平均6 U(2~12 U)。术后即刻根据X线片按Matta标准评估复位质量:髋臼后壁骨折解剖复位4例,满意复位9例。根据术后即刻X线片,患侧髋关节CE角(43.53°±3.46°)与正常侧(43.19°±3.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侧股骨头包容度(76.56%±15.50%)与正常侧(75.32%±16.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为12~18分,平均16.5分;其中髋关节功能优9例,良3例,一般1例。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骨折复位均未丢失,骨折内固定牢固,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 结论:采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可达到骨折复位满意、髋关节包容性好的目的,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前十字韧带撕裂位置对骨挫伤面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MRI上韧带撕裂位置对矢状面上骨挫伤最大面积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1至6月收治的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前十字韧带撕裂在其远端到近端全长上的位置分为五型:Ⅰ型,>90%;Ⅱ型,75%~90%;Ⅲ型,25%~75%;Ⅳ型,10%~25%;Ⅴ型,<10%。比较五型患者的性别、体重、体质指数、股骨外侧髁切迹凹陷深度、内外侧半月板有无损伤。选取ePDWSPIRCLEAR序列矢状面图像,分别截取股骨、胫骨骨挫伤面积最大的层面。使用Image J 1.52t软件测量挫伤面积最大层面的最大骨挫伤面积。结果:63例急性前十字韧带损伤中,Ⅰ型撕裂3例(4.8%)、Ⅱ型撕裂14例(22.2%)、Ⅲ型撕裂40例(63.5%)、Ⅳ型撕裂2例(3.2%)、Ⅴ型撕裂4例(6.3%)。其中Ⅰ型和Ⅳ型未发现股骨外侧髁及外侧胫骨平台骨挫伤。股骨外侧髁骨挫伤面积Ⅱ型为0(0,64.12)mm 2、Ⅲ型为182.34(86.58,334.38)mm 2、Ⅴ型为38.64(0,193.36)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21.665, P=0.000);外侧胫骨平台骨挫伤最大面积Ⅱ型为76.78(28.25,205.57)mm 2、Ⅲ型为120.93(51.78,239.37)mm 2、Ⅴ型为190.51(80.86,238.75)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1.939, P=0.018)。内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6.6%(2/3)、35.7%(5/14)、37.5%(15/40)、100% (2/2)、2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4.413, P=0.353);外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3.3%(1/3)、35.7%(5/14)、77.5%(31/40)、50%(1/2)、2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481, P=0.022)。内侧半月板损伤组外侧胫骨平台最大骨挫伤面积为48.0(0,105.97)mm 2,小于未损伤组的185.67(54.36,257.41)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8.848, P=0.003);外侧半月板损伤组股骨外侧髁最大骨挫伤面积为162.19(63.03,301.33)mm 2,大于未损伤组的0(0,103.37)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1.554, P=0.001)。 结论:前十字韧带断裂最常发生在中段,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概率最大,股骨外侧髁骨挫伤面积大;发生在最远端的断裂导致外侧胫骨平台骨挫伤的面积最大,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概率最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8例侵袭性丘脑海绵状血管瘤报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侵袭性丘脑海绵状血管瘤(CMs)的外科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7月至2020年6月共收治8例侵袭性丘脑CMs患者,患者均在第2次破裂出血后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微创手术切除病变,术后随访8个月~10年,回顾性分析该8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8例患者的病变均靠近丘脑外侧部,术中均全切病变;术后24 h内1例下肢肌力提升至2级、2例下肢肌力提升至1级;术后6个月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3分5例,4分3例;随访(49.7±37.8)个月内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再次破裂出血的侵袭性丘脑外侧部CMs,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