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并连及内翻畸形的轴前型 趾多趾的解剖特点及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伴有2个重复 趾并连以及主 趾内翻畸形的轴前型多趾的解剖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手术整复方案及其效果。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一类特殊轴前型多趾病例资料,患者表现为重复的 趾皮肤并连,有主、副 趾之分,胫侧 趾发育不良,腓侧为主 趾但均伴明显的内翻畸形。分析此类畸形的解剖特点、手术切口设计、骨关节矫正方式并随访术后 趾轴向以及对行走功能的影响。 结果:共纳入该类轴前型多趾患儿10例(12个 趾),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5~45个月,平均19.3个月;单侧8例,双侧2例。所有病例均为重复 趾完全并连、胫侧趾发育不良且向近端移位,腓侧趾为主 趾但不同程度内翻(内翻角度25°~90°,平均55°)。术中见 趾外展肌止点附着于胫侧趾,连带并连的主 趾跖趾关节向内侧脱位,并伴有跖趾关节面的倾斜。手术切口设计:3趾内翻角度25°~40°,采用环绕多趾的齿状切口;3趾内翻角度45°~90°,采用多趾近端蒂皮瓣切口;6趾内翻角度75°~90°,采用双Z成形切口。骨关节矫正方式:多趾切除后,2趾的轻度内翻在经松解主 趾胫侧挛缩软组织、 趾关节复位后,轴向获得矫正;其余10趾行跖骨或趾骨胫侧撑开式截骨后,轴向获得矫正,其中9趾骨缺损行楔形植骨。创面闭合方式:全部患趾的手术创面均顺利关闭,其中采用多趾近端蒂皮瓣转移的3趾中有2趾因皮肤不足,行植皮补充;采用双Z成形切口的6趾,虽然内翻角度大,但经延长胫侧纵向皮肤后均能完全关闭创面。术后2例失访,其余8例(10趾)随访5~38个月(平均13个月),除1趾内翻矫正不足(内翻15°),2趾矫枉过正(外翻15°、20°),其余 趾轴向正常;所有病例穿鞋行走正常。 结论:趾外展肌止于发育不良的胫侧趾,连带并连的主 趾跖趾关节向内侧脱位导致内翻,并伴有跖趾关节面的倾斜是这类轴前型多趾的解剖特点。主 趾的内翻畸形以及矫正内翻后胫侧皮肤的不足是其手术难点。术中松解外展肌止点并行撑开式截骨可获得良好的轴向矫正,采用双Z成形切口能充分延长胫侧纵向皮肤,可一期关闭创面,无需植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外科方法处理输液港注射座严重外露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乳腺癌是目前威胁妇女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 乳腺癌患者根据病情一般需要完成6~8个疗程的辅助化疗,历时近6个月[1]. 《静脉治疗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化疗药应从中心静脉输注. 输液港(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是一种完全植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1]. 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和中心静脉导管(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 CVC )相比,输液港具有留置时间长、维护周期长、导管相关性感染低、不影响生活质量等优势,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已成为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重要的静脉输液装置[1]. 输液港成为乳腺癌患者完成多疗程化疗的最佳选择途径,近年来逐渐被国内许多医院的乳腺中心接受并应用于临床[2]. 输液港的植入途径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贵要静脉等. 临床上通常采取切开式植入法,即切开颈内静脉所在处皮肤,通过穿刺针、扩皮器、导丝,将导管尖端放入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之间,导管另一端通过皮下隧道与锁骨下埋植的注射座相连,再将专用无损伤针插入注射座,最终完成化疗药物输注等.但输液港使用中,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刘洪等[3]报道注射座外露并发症发生率仅为0 .93%. 我科自2013年10月开始将输液港应用于乳腺癌化疗患者以来,发生输液港注射座严重外露1例,经外科方法处理后效果良好,输液港延续使用,直至化疗结束. 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植入式给药装置介入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一、概述完全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devices,TIVAD)也称作输液港,是一种长期中心静脉输液通路.1982年Niederhuber 等[1]于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首次报道了外科切开式输液港植入术;1992年Morris等[2]利用经皮穿刺技术在X线透视引导下完成静脉输液港的植入,明显提高了TIVAD植入成功率,此后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某外资印刷企业亚急性三氯甲烷中毒性肝病事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8年6月22日-28日,某外资印刷企业陆续有人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尿黄、肝功能异常等症状入住某市传染病医院,共16例患者.所有病例均被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或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予以保肝、降酶、退黄治疗后痊愈出院.中毒员工全部集中在印刷车间,除了纸板等包装材料外,印刷车间使用的化学品包括各类油墨、洗车水、清洗剂等几十种印刷行业专用化学品.车间4条印刷设备生产线为敞开式,通风较差,工人穿戴长袖单工作服和劳保手套,部分岗位工人没有佩戴防毒口罩.对现场提取的可疑清洗剂样品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定量分析,检测出“橡皮布更新剂”含有质量分数90%以上的三氯甲烷.因此,认定此次事件为一起使用含三氯甲烷“试剂”引起的亚急性三氯甲烷中毒性肝病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病人麻醉手术期间严重心律失常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4 337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病人麻醉手术期间共发生需经药物或安置起搏器等处理的严重心律失常368例434次,总发生率为8.5%。其主要原因为麻醉插管、手术刺激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麻醉药、低温引起的严重心动过缓,以及心肌缺血、手术创伤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本组除3例Ⅲ°房室传导阻滞和2例心室颤动病人因病情重等原因术中死亡外,其余经过处理后均安全度过了手术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单髁置换优于开式胫骨高位截骨:力学参数及膝关节功能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虽然胫骨高位截骨与单髁置换常被用于治疗单间室病变的内翻膝骨关节炎,但两者术后不同时期的膝关节功能是否存在差异,术前、术后的影像学参数是否有变化,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单髁置换与开式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单间室病变的内翻膝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及膝关节影像学参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有单间室病变的内翻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60例接受结节上开式胫骨高位截骨治疗,66例接受单髁置换治疗.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膝关节功能;分别拍摄术前、术后下肢全长站立位X射线片及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患者术后髋-膝-踝角、胫骨后倾角、髌骨高度,对比术前、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结论:①结果共纳入53例胫骨高位截骨患者和61例单髁置换患者,总体随访时长(26.29±3.84)个月;②术后1个月,单髁置换组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高于胫骨高位截骨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与同组术前相比,胫骨高位截骨组的髋-膝-踝角、胫骨后倾角均增大(P<0.05),但髌骨高度值减小(P<0.05);与同组术前相比,单髁置换组的髋-膝-踝角增大(P<0.05),胫骨后倾角减小(P<0.05),髌骨高度值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总体髋-膝-踝角由术前(-5.68±3.48)°增大至术后(0.69±0.69)°;两组间术前髋-膝-踝角、胫骨后倾角、髌骨高度值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髋-膝-踝角、胫骨后倾角、髌骨高度值及Δ髋-膝-踝角(术后-术前)、Δ胫骨后倾角(术后-术前)、Δ髌骨高度(术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提示胫骨高位截骨和单髁置换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获得满意的效果,但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单髁置换组表现更优;相比之下,胫骨高位截骨容易出现术后髌骨低位以及胫骨后倾角增大;单髁置换术后髌骨高度未见明显改变,但胫骨后倾角出现明显的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在天然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DESI-MS)是一种近年来新兴的原位电离质谱分析技术,其离子化过程发生于常压敞开式大气环境中,具有样品前处理简单、分析快速、检测灵敏等特点,在生物医学、药物分析、食品安全、环境监测以及材料表征等方面应用广泛.天然药物如中草药中含有种类繁复的化学组成,对其开展提取、分离鉴定和体内外药效评价,特别是针对药效显著活性成分的研究,长期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近年来,随着DESI-MS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直接和快速分析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本文概述了DESI-MS技术的原理、特点、影响因素及技术进展,并系统总结了该技术在中草药及其他具有药理活性的植物样品等天然药物中的研究应用进展情况,进一步对该领域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功能痰杯的研制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准确判断患者痰液的颜色、性状、量等可为治疗、护理提供重要的依据。为避免痰液挥发导致对病室环境的污染等,临床常用带盖的痰杯来收集,此种痰杯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无带容积标示的观察窗,不便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及量。(2)揭开式杯盖,患者每次咳痰都需将整个杯盖掀开,痰杯中已有的痰液会给患者带来视觉刺激。(3)密闭不佳,痰杯倾倒时痰液易外溢污染床单。(4)重复使用,清洗不便。(5)该痰杯只能放于床旁桌上,不便于患者取用。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对现有痰杯进行了改良,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大转子疼痛综合征:解剖、病理、鉴别诊断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大转子疼痛综合征指由于股骨大转子周围的组织结构发生损伤或病理改变,从而导致髋关节外侧疼痛的一系列转子周围间隙疾病的总称,虽然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皮质类固醇注射和物理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有效,但有相当数量的患者仍然存在髋关节疼痛及功能受限.目的:通过对近几年大转子疼痛综合征的解剖、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认识及治疗大转子疼痛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通过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检索词为"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anatomy,etiology,diagnosis,imaging,treatment,surgical".依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最终选入相关文献59篇,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与结论:大转子疼痛综合征的病因包括大转子滑囊炎、外展肌腱腱索病(臀中肌和臀小肌撕裂)以及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目前研究表明外展肌腱腱索病是疼痛的主要原因.因此,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的疗效可能有限;而其他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家庭锻炼、体外冲击波疗法以及富血小板血浆则显现出更好的疗效,非手术方法是治疗大转子疼痛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常规切开式或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已显示出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加压舱外开式快速启闭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设计和建造能快速启闭的外开式加压舱气密门,满足高气压实验研究中人员或动物快速进出加压舱的需求.方法 采用齿啮式旋转门结构,舱门开口法兰圈开设环形凹槽,其内卡设环形密封圈,凹槽底设置数个气孔,通过三通阀连接高压气源的减压阀和加压舱内空间.关闭舱门时门与加压舱门框法兰间留有适当空隙,当舱门关闭并限位后,向气孔供气,高压气将密封圈整体外推压迫舱门,封闭舱门和舱体之间的缝隙,实现舱门气密.高气压暴露减压结束后,气孔接通舱内空间,将凹槽内密封圈后气压释放,解除密封圈对舱门的压迫,舱门即可被轻易打开.结果 按该法建造了舱门直径900 mm的大动物加压舱,能在1.5 MPa压力下保持气密,开关门时间均不超过10 s.结论 该设计建造的加压舱,至少在上述规格和工作压强范围内,能在保证气密性的前提下,实现外开式快速启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