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场和医院放射线工作人员晶状体浑浊情况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机场和医院放射线工作人员晶状体浑浊情况。方法:将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进行体检的2 239名放射线工作人员分为两组,其中杭州市某机场放射线工作人员519人为观察组,医院放射线工作人员1 720人为对照组,收集个人外照射剂量及晶状体浑浊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无剂量统计,对照组2017年度人均年受照射剂量为(0.137 8±0.142 5)mSv/a;观察组晶状体浑浊率为2.03%(12/519),对照组为6.51%(112/1 7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440, P=0.000)。两组不同年龄段晶状体浑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工龄<5年工作人员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晶状体浑浊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128, P=0.004)。 结论:机场放射线工作人员晶状体浑浊率低于医院放射线工作人员,但机场放射线工作人员未按照要求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应加强监督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7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并分析2017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国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相关数据,运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Bonferroni法进行分析。 结果:收集2017年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工作人员共361 727人,医学应用人数占81.6%,工业应用人数占18.4%。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53和0.270 mSv,从事医学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工业应用( Z=48.547, P<0.05)。医学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间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 136.217, P<0.05),从事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别( Z=2.877~26.967, P<0.05)。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61、0.397和0.308 mSv。工业应用中,从事工业探伤和测井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5类工业应用职业类别( Z= 4.172~36.908, P<0.05)。 结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满足国家法规标准要求。从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业探伤和测井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相对偏高,应进一步加强相关辐射防护措施、设施等,以减少职业暴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及其他影响因素与临床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风险关联。方法:于2019年7月,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整群抽取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进行放射职业健康检查的22家广州市三甲医院的2 708名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2010至2018年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系统"和"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收集其基本人口学信息、各个监测周期外照射个人剂量结果和各年度放射职业健康检查中眼科检查结果,采用含时依协变量Cox模型对晶状体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010至2018年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发病密度为185.90/万人年;与年龄<30岁组放射工作人员(93.74%)比较,年龄≥50岁组5年晶状体正常率(72.51%)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工龄<10年组放射工作人员(92.69%)比较,工龄≥20年组5年晶状体正常率(83.05%)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的影响因素( HR=14.485, P<0.01)。与年龄<30岁组工作人员比较,30~岁组、40~岁组和50~岁组5年发生晶状体混浊风险分别增加4.9%、10.1%、15.5%。性别、吸烟、饮酒、工种、工龄和年均有效剂量对晶状体混浊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年龄是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的主要影响因素,应严格控制其放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做好放射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兰州市放射工作人员2019年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兰州市放射工作人员2019年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放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于2020年4月,选取2019年在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1 460名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收集被监测人员的单位性质、医院级别和职业类别以及2019年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比较不同职业类别和医院级别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结果:兰州市放射工作人员2019年职业性外照射监测中48人的有效剂量为1.0~<5.0 mSv,2人的有效剂量为5.0~<10.0 mSv;年集体有效剂量为308.21人·mSv,受监测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1 mSv/a。不同职业类别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34.43, P<0.05),核医学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0.56 mSv/a),其次为介入放射学(0.33 mSv/a)。年个人剂量超过5 mSv的年集体剂量与年总集体剂量的比值( SR 5)和年个人剂量超过1 mSv的工作人员数与受监测人员总数的比值( NR1)较高的均为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人员。不同级别医院诊断放射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6.46, P<0.05),民营、社区、卫生院的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0.32 mSv),其次是县级医院(0.23 mSv)。 结论:兰州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人员年有效剂量偏高,应重点加强其放射防护管理;同时建议加强对民营医院的监管以及社区卫生院的设备更新、维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7年我国19省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监测异常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根据外照射个人监测异常结果及调查,分析异常结果剂量区间分布、职业类别分布、不同职业类别异常结果发生率、异常结果发生原因以及异常值高低的影响因素,为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医院放射防护管理提出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我国19个省份上报的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监测结果超过1.25 mSv的389例异常结果数据及相关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异常结果的剂量分布区间主要在1.25~5 mSv;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异常结果占比最高,为59.64%;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异常结果发生率最高,为4.17‰。异常结果主要是不规范佩戴或操作个人剂量计导致;东部地区的异常值较其他地区高,中位数为6.41 mSv;原因不详组异常值较其他组高,中位数为10.32 mSv。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需要特别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6-2020年山东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山东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分析其剂量变化趋势,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测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实验检测和质量控制,对山东省所辖16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的全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结果,采用SPSS 23. 0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25 523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不同年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2 815.91, P<0.001),人均年有效剂量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医学应用中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0.55 mSv,医学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310.37, P<0.001);工业应用中测井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0.37 mSv,工业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448.07, P<0.001)。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工业应用中放射工作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4.93, P<0.001)。 结论:医学应用中核医学和工业应用中测井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相对较高,应持续改进和完善工作场所防护措施,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管理监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8年IAEA亚太地区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比对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亚太地区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水平,分析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阐述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亚太地区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比对方法,对于各照射组分别从相对误差、负相对误差比例、变异系数和固有误差4个方面分析了比对结果,对于总体结果从各照射情景及各参与者响应值 R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标准、技术导则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进行讨论。 结果:共有22个国家的30个个人剂量监测机构参加了本次比对。所有测量结果的响应值 R在0.67~1.50范围内,平均值为0.96±0.16(1σ);4个照射组测量值的整体相对误差分别15.5%、16.4%、19.1%和16.6%;各照射组 R的中位数与平均值相近且均接近于1.0,整体上 R的分布偏向于1.0以下;24家参与者响应分布偏向1.0以下的有15家,占总数的62.5%。 结论:所有参加机构均达到了本次比对要求,但在剂量系统校准、质量控制及不确定度分析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建议可通过加强量值溯源和检定校准的多样性、了解现场使用场景和优化剂量计性能、系统科学评估不确定度来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机构外照射剂量监测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监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核医学应用的广泛开展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增多,潜在的职业健康问题也应该受到足够重视。目前,大多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主要是通过热释光剂量计等提供的外照射信息,并未全面开展常规内照射的监测,这可能会低估他们的年有效剂量。全面的个人剂量监测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核医学内照射的特点,介绍了核素的监测技术和剂量估算方法,列出了几种常用软件,从而全面客观了解和认识当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内照射相关内容,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监管政策及防护要求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4—2018年江西省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江西省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情况,为放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2014—2018年江西省医疗机构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工种包括诊断放射学、放射治疗、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统计分析江西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水平。结果:本次共调查23 833人次,平均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16 mSv,受监测人员中年有效剂量超过1 mSv的工作人员数与受监测人员总数的比值( NR1)为4.32%,年有效剂量超过5 mSv的工作人员数与受监测人员总数的比值( NR5)为0.10%。2014—2018年间,人均年有效剂量呈现先上升后回落的趋势,2017年达到峰值。5年间监测从事诊断放射学人员有17 909人次,占总监测人次的75.14%;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工种是介入放射学,为0.329 mSv,其他工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诊断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分别为0.318、0.283和0.269 mSv,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9.39, P<0.001)。 结论:江西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核医学受照剂量水平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一、二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水平较高,建议加强核医学及一、二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包头市某钢铁企业2018—2022年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2018—2022年包头市某钢铁企业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分析影响年剂量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用人单位放射防护水平和修订法规标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9)要求,对2018—2022年包头市某钢铁企业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3个月为1个监测周期,连续监测4个周期,对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该企业下属的10家用人单位放射工作人员1 360人,期间的年剂量范围为(0.500~0.844) mSv,人均年剂量算数均值为0.676 mSv。专职管理岗,如安全员和放射检测员等,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986 mSv,高于一线的轧钢工、司泵工、连铸工(0.698 mSv),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Z=56.89, P<0.001)。女性放射工作人员多接触射线装置,两者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男性,后者多接触密封源,两者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821和0.691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53, P<0.001)。 结论:包头市某钢铁企业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女性和一些岗位工人的年剂量相对偏高,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管理,提高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