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入导管室护士放射防护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目的:探讨介入导管室护士放射防护知信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4—5月选取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成员单位32家医院的240名介入导管室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和介入导管室护士放射防护知信行问卷对护士进行调查。使用单因素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介入导管室护士放射防护知信行的影响因素。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91.67%。结果:220名介入导管室护士放射防护知识、态度、行为维度得分分别为(5.92±1.83)、(29.15±1.97)、(43.76±5.73)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医院等级和培训频率是介入导管室护士放射防护知识的影响因素( P<0.05);培训频率和配备放射防护用品种类是介入导管室护士放射防护态度的影响因素( P<0.05);性别、培训频率、放射剂量仪定期监测和配备放射防护用品种类是介入导管室护士放射防护行为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介入导管室护士放射防护知识水平偏低,对放射防护的态度较积极,但放射防护行为不到位。应当优化介入导管室护士放射防护培训,提供充足优质的防护设施,针对性别进行差异化管理,规范个人放射剂量监测工作并发挥三级医院的辐射指导作用,切实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
航空机组人员的宇宙射线职业照射水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初级宇宙射线是来自于太阳和太阳系外的高能粒子,其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中的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产生次级宇宙射线,次级宇宙射线是航空机组人员职业活动中受照剂量的主要辐射来源。航空机组人员是电离辐射暴露水平最高的职业人群之一,开展常规个人剂量监测或估算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宇宙射线辐射场成分复杂,航空机组人员受照剂量监测并不简单。寻找合适的剂量监测方法和了解航空机组人员剂量水平对于保护其职业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航空机组人员所接触的次级宇宙射线的监测方法、剂量计算方法和受照剂量水平作一综述,旨在为今后加强我国航空机组人员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
核医学场所空气中 131I浓度监测及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评价探讨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 131I治疗工作场所空气中 131I核素的活度浓度水平,探讨通过空气采样方法估算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的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郑州市10家开展 131I核素治疗的工作场所,采用空气采样方法采集 131I治疗工作场所中放射性气溶胶,用高纯锗γ能谱仪进行γ放射性核素测定并推算工作场所空气中 131I核素的活度浓度水平,根据测量结果和现场调查结果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因 131I核素吸入导致的内照射剂量。 结果:19个分装间空气样品的 131I活度浓度为0.087~570 Bq/m 3,平均为(51.04±128.58)Bq/m 3;11个病房空气样品的 131I活度浓度为0.162~54.6 Bq/m 3,平均为(7.97±15.89)Bq/m 3。根据GBZ 129-2016《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推荐的典型工作时间估算,放射工作人员由于吸入 131I核素导致的年待积有效剂量范围为2 μSv~10 mSv,平均为(0.61±1.80)mSv,年有效剂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剂量限值。 结论:郑州市10家医疗机构核医学工作场所中 131I核素活度浓度较高的样品多分布在甲状腺癌住院患者较多、核素操作量较大的三甲医院,由此导致的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不容忽视。根据空气样品的测量结果估算内照射剂量带有很大不确定度,但空气采样方法可及时发现异常或事故情况下的放射性污染,为工作人员开展体外直接测量和内照射评价提供预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
机场和医院放射线工作人员晶状体浑浊情况比较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目的:比较机场和医院放射线工作人员晶状体浑浊情况。方法:将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进行体检的2 239名放射线工作人员分为两组,其中杭州市某机场放射线工作人员519人为观察组,医院放射线工作人员1 720人为对照组,收集个人外照射剂量及晶状体浑浊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无剂量统计,对照组2017年度人均年受照射剂量为(0.137 8±0.142 5)mSv/a;观察组晶状体浑浊率为2.03%(12/519),对照组为6.51%(112/1 7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440, P=0.000)。两组不同年龄段晶状体浑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工龄<5年工作人员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晶状体浑浊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128, P=0.004)。 结论:机场放射线工作人员晶状体浑浊率低于医院放射线工作人员,但机场放射线工作人员未按照要求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应加强监督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
北京地区介入放射诊疗资源与防护状况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介入放射诊疗资源分布和放射防护状况,规范介入放射诊疗行为并促进放射防护监管措施的落实。方法:以北京地区开展介入放射诊疗工作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设计专门的调查表并成立市区两级调查组,逐级调查各区域截至2020年底介入放射工作基本情况和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情况,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对指标参数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截至2020年底,北京地区开展介入放射工作的医疗机构93家,800 mA(含)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236台;开展介入放射学手术135 593例,年介入手术量在1 000例以上的40家,10~1 000例的41家;介入放射工作人员3 539人,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者为99.0%,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和放射防护培训通过率分别为96.9%、99.5%和95.8%;配置的工作人员防护用品3 532件,其中98.9%的机构配备了分体式铅衣或一体式铅衣,但6.5%的机构未配置铅防护眼镜、54.9%的机构未配置铅防护手套。结论:北京地区介入放射诊疗防护状况和防护管理总体较好,但应结合介入放射诊疗资源分布的现况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强化人员的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放射防护培训和防护用品的配置与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
2017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目的:了解并分析2017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国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相关数据,运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Bonferroni法进行分析。 结果:收集2017年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工作人员共361 727人,医学应用人数占81.6%,工业应用人数占18.4%。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53和0.270 mSv,从事医学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工业应用( Z=48.547, P<0.05)。医学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间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 136.217, P<0.05),从事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别( Z=2.877~26.967, P<0.05)。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61、0.397和0.308 mSv。工业应用中,从事工业探伤和测井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5类工业应用职业类别( Z= 4.172~36.908, P<0.05)。 结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满足国家法规标准要求。从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业探伤和测井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相对偏高,应进一步加强相关辐射防护措施、设施等,以减少职业暴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
2019年全国监测医院辐射防护用品配备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目的:调查我国放射诊疗机构辐射防护用品配备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情况。方法:根据"全国放射卫生信息系统"(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与职业健康监测子系统)2019年的监测数据,对监测医院上报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9年共监测3 806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609家(16.00%),二级医院1 421家(37.34%),一级及未定级医院1 776家(46.66%)。不同级别监测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数量相差较大,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平均99人,二级医院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分别为19和2人。高风险岗位的介入与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配备铅橡胶围裙分别为0.40和0.43件,铅橡胶帽子分别为0.27和0.31件,铅橡胶颈套分别为0.38和0.45件,铅橡胶手套分别为0.18和0.08副,铅防护眼镜分别为0.31和0.22副。开展放射治疗的医院中有15.25%未配置个人剂量报警仪,27.90%未配置辐射巡测仪。监测医院中,《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持证率为88.13%,有83.69%的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了岗中辐射防护知识培训,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9.20%,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现年个人剂量 Hp(10)≥20 mSv人员占0.40%,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建档率为98.05%,在岗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率为96.00%,参加2019年在岗体检的76 627名放射工作人员中,有0.88%和0.11%的体检结论分别为建议暂时脱离放射工作岗位和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 结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和职业健康检查率较高,放射诊疗机构应增加辐射监测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
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目的:探讨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及其他影响因素与临床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风险关联。方法:于2019年7月,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整群抽取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进行放射职业健康检查的22家广州市三甲医院的2 708名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2010至2018年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系统"和"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收集其基本人口学信息、各个监测周期外照射个人剂量结果和各年度放射职业健康检查中眼科检查结果,采用含时依协变量Cox模型对晶状体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010至2018年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发病密度为185.90/万人年;与年龄<30岁组放射工作人员(93.74%)比较,年龄≥50岁组5年晶状体正常率(72.51%)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工龄<10年组放射工作人员(92.69%)比较,工龄≥20年组5年晶状体正常率(83.05%)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的影响因素( HR=14.485, P<0.01)。与年龄<30岁组工作人员比较,30~岁组、40~岁组和50~岁组5年发生晶状体混浊风险分别增加4.9%、10.1%、15.5%。性别、吸烟、饮酒、工种、工龄和年均有效剂量对晶状体混浊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年龄是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的主要影响因素,应严格控制其放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做好放射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
兰州市放射工作人员2019年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目的:分析兰州市放射工作人员2019年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放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于2020年4月,选取2019年在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1 460名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收集被监测人员的单位性质、医院级别和职业类别以及2019年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比较不同职业类别和医院级别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结果:兰州市放射工作人员2019年职业性外照射监测中48人的有效剂量为1.0~<5.0 mSv,2人的有效剂量为5.0~<10.0 mSv;年集体有效剂量为308.21人·mSv,受监测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1 mSv/a。不同职业类别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34.43, P<0.05),核医学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0.56 mSv/a),其次为介入放射学(0.33 mSv/a)。年个人剂量超过5 mSv的年集体剂量与年总集体剂量的比值( SR 5)和年个人剂量超过1 mSv的工作人员数与受监测人员总数的比值( NR1)较高的均为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人员。不同级别医院诊断放射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6.46, P<0.05),民营、社区、卫生院的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0.32 mSv),其次是县级医院(0.23 mSv)。 结论:兰州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人员年有效剂量偏高,应重点加强其放射防护管理;同时建议加强对民营医院的监管以及社区卫生院的设备更新、维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
2017年我国19省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监测异常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目的:根据外照射个人监测异常结果及调查,分析异常结果剂量区间分布、职业类别分布、不同职业类别异常结果发生率、异常结果发生原因以及异常值高低的影响因素,为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医院放射防护管理提出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我国19个省份上报的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监测结果超过1.25 mSv的389例异常结果数据及相关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异常结果的剂量分布区间主要在1.25~5 mSv;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异常结果占比最高,为59.64%;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异常结果发生率最高,为4.17‰。异常结果主要是不规范佩戴或操作个人剂量计导致;东部地区的异常值较其他地区高,中位数为6.41 mSv;原因不详组异常值较其他组高,中位数为10.32 mSv。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需要特别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