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兰山西坡主要山地灌丛群落的基本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灌丛是贺兰山最主要的植被组分,但关于该地区灌丛群落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为了解该地区灌丛资源的分布及生长状况,该研究对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的山地灌丛群落进行样方调查,通过分析样方数据,量化描述了各群落的基本特征.结果 表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沿海拔梯度主要有准噶尔枸子群系(Form.Cotoneaster soongoricus)、紫丁香群系(Form.Syringa oblata)、小叶金露梅群系(Form.Potentilla parvifolia)、虎榛子群系(Form.Ostryopsis davidiana)、小叶忍冬群系(Form.Lonicera microphylla)、银露梅群系(Form.Potentilla glabra)、山生柳群系(Form.Salix oritrepha)和鬼箭锦鸡儿群系(Form.Caragana jubata)8种主要的山地灌丛群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繁殖期生境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山顶湖、三江源、野人湖等地区,基于植被类型、水体类型、岸边条件、卵袋悬挂物、水中覆盖物、人为干扰程度等20种生境因子,通过61个样方(26个选择样方和35个对照样方),对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的生境选择做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4个主要结论:(1)在基于描述型生态因子的研究中,结果显示选择样方与对照样方在水体类型、岸边条件、水中覆盖物3种因子上差异显著,而植被类型、卵袋悬挂物、人为干扰程度3种生态因子对其生境选择无显著影响.(2)基于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间的植被盖度、水体面积、水体流速和水底泥沙比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植被盖度较低、水体面积较大的水域、水体流速低和水底泥沙比较低的水域是猫儿山小鲵的优选繁殖地.(3)基于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逐步判别表明,通过植被盖度和水底泥沙比2个生态因子可分辨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正确判别率达80.3%,且对于检验也具有最大的贡献值,分别为0.840和0.622.(4)对猫儿山小鲵卵袋对数和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在繁殖期生境选择与地表湿度显著正相关,与植被盖度呈显著负相关,高地表湿度和低植被盖度对猫儿山小鲵的产卵量起促进作用.猫儿山小鲵繁殖期间偏好的微生境为较低植被盖度、较大面积水体和较低流速、低水底泥沙、多水中覆盖物、复杂岸边条件的静水型水塘,与选择偏好的微生境相关的生态因子是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亚热带不同纬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国亚热带气候区植被资源丰富,对其典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布随纬度和海拔变化规律的探索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在亚热带区域按照纬度从高到低分别选取猫儿山、南岭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四个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立四个1 hm2样地,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调查和监测.通过对样地中胸径大于1cm的所有物种进行种-个体曲线分析,对优势种进行径级分布分析,以及对四个群落进行一系列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指数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四个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和纬度变化趋势明显.研究结果显示:(1)海拔的差异对于种-个体的分布起到关键作用,个体数随海拔变化更加明显.纬度从南到北单个体种的出现频率逐渐下降,而单个体种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贡献也在低海拔地区更为显著.(2)海拔接近的南岭样地和鼎湖山样地α多样性差异显著:由于所处演替阶段不同,以及鼎湖山样地受到人为干扰大,物种多样性反而低于纬度较高的南岭样地.同一纬度不同海拔的猫儿山两块样地相比较,处于中纬度的红军亭样地α多样性高于海拔偏高的八角田样地.(3)四个群落之间由于生境的差异,物种组成明显不同.纬度和海拔对群落β多样性都有影响.群落间纬度相差越大,物种差异性越大.相同纬度的样地之间海拔对其β多样性的影响也是显著的.海拔相近的群落,纬度不同也会造成物种组成差异性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在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 表明,该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植物41科66属75种.在此次调查的75种珍稀濒危植物中,被《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收录的I级重点保护植物有9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38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收录的种类有极危种6种、濒危种5种、易危种15种、近危种6种,另有《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14种;在这75种植物中,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Zucc.var.mairei(Lemee&H.Lev.)L.K.Fu&Nan Li、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 Ying被列为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名录附录Ⅱ物种,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 Oliv.、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为附录Ⅲ物种;该地的珍稀濒危植物区系较为复杂,共有10种分布区类型,属以温带成分为主,共24属;植物多为古老的残遗种,且中国特有成分占较大比例,以单型属为主.白水江保护区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多,区系分布广,中国特有属的濒危度较高,急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四川蜂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1hm2固定观测样地植物物种组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研究大巴山南麓物种组成特征,在四川蜂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4个有代表性的1 hm2固定观测样地,调查并鉴定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结果 显示:固定观测样地内有木本植物145种,共计7594株,分属39科89属.在活个体数量上,1号样地有2802株,2号样地有2041株,3号样地有1777株,4号样地有974株;在科组成上,以壳斗科和蔷薇科为主,松科和桦木科为主要优势物种,显示出大巴山南麓的植物群落组成特征;从区系上看,保护区植物以温带成分居多,并呈现出由热带成分向温带成分过渡的趋势;乔木层主要物种为华山松(Pinus armandi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和多脉鹅耳枥(Carpinus polyneura),灌木层主要物种为绢毛木姜子(Litsea sericea)、荚蒾(Viburnum dilatatum)、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和猫儿刺(Ilex pernyi);样地内稀有种有37个,均为阔叶树种;从径级结构分析,马尾松属于稳定型种群,华山松属于衰退型种群,杉木、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均属增长型种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海南岛南湾自然保护区野生猕猴疾病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一、引 言猕猴是我国现存猴类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种类,现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等研究中.目前是生产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重要原料.关于猕猴自然种群的疾病调查较少,我们配合南湾自然保护区猕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于1984~1985年期间,在该保护区内对猕猴自然种群的体外、肠道和血液寄生虫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作了初步调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总体来看,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主要围绕关键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等保护对象的状态以及变化两个层面进行,并重点关注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保护了多少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能否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然而,在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面,还缺少针对上述研究领域的系统性综述.为此,本文系统梳理了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系、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保护成效等近20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以及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系主要围绕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多样性在某一阶段的状态开展研究,致力于探究自然保护地"保护多少""代表性如何""在哪儿保护"等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同时,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会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自身演替等发生时空动态变化,基于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各国学者在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和单个自然保护地进行了大量的保护成效评估研究,并逐渐发展出了自然保护地内外配对分析方法以提升保护成效评估的精度,进而识别出不同自然保护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出了展望,主要包括:(1)综合考虑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状态和变化;(2)开展多目标协同的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布局;(3)强化自然保护地主要保护对象的识别、调查与监测;(4)提升自然保护地的质量和连通性;(5)探究自然保护地管理措施与保护成效的关联机制.本文可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制定与实施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优化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猫儿山两种有尾两栖类消化道嗜银细胞比较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究有尾两栖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特点,以分布于猫儿山保护区的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和瑶山肥螈(Pachytriton inexpectatus)为研究对象,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二者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分布区域与分布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有尾两栖类消化道比较组织学和内分泌学研究积累基础资料,并为两栖类消化生理学研究提供形态学数据基础.结果显示,两种动物从食道至直肠均有嗜银细胞分布,分布型都呈波浪形,均在食道处分布密度(个/视野)最高,猫儿山小鲵为2.00±0.69,瑶山肥螈为3.42±0.31,在猫儿山小鲵回肠(1.45±0.50)和瑶山肥螈在直肠(1.63±0.97)分布密度最低.瑶山肥螈消化道各部位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都高于猫儿山小鲵,两种动物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在食道、贲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差异显著,但在胃体、幽门和直肠中差异不显著.对同一物种消化道不同部位嗜银细胞进行比较,猫儿山小鲵及瑶山肥螈的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均出现在食道,其中,猫儿山小鲵食道与十二指肠、回肠、直肠差异显著(P<0.05),瑶山肥螈食道与其他各部位差异显著(P<0.05).嗜银细胞形状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形和梭形等,可分为闭合型和开放型细胞.猫儿山小鲵生活环境多为沼泽地,富含淤泥、落叶,喜食蛙类蝌蚪、蚯蚓等个体较小且易消化的食物,瑶山肥螈生活环境为石块粗砂较多的山溪,以虾、蟹、螺等为食,这两种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密度各具自身特点,可能与其生境及食性等因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目标物种栖息地适宜性和景观特征的保护地功能区划研究——以甘肃多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生境的破碎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功能区划是对保护地进行空间布局和提升保护成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进而指导合理区划,是提升保护地功能的重要措施.基于目前保护地功能区划中存在与目标物种适宜栖息地空间格局不一致、与周边联系紧密性不足、边缘效应明显等问题,以甘肃多儿国家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自然保护区为例,根据现有保护地区划景观特征,通过扩大研究尺度和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结合适宜栖息地异质性和功能区的景观特征,基于提升适宜栖息地完整性和连接度调整保护区功能区划,并通过比较区划前、后景观特征和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化以及大熊猫的空间利用来评估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基于本方法的新区划核心区适宜栖息地增加了 16.03%,被保护的优质栖息地增加,核心区内缘比由调整前的5.35和6.32下降至3.97,被保护的优质栖息地增加,边缘效应明显减小,提高了保护区适宜栖息地的完整性,加强了和周边优质栖息地的联系,有助于提升核心区的环境容纳量,增强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促进所在区域的种群交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放牧对甘肃多儿保护区大熊猫小种群形成的驱动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小种群是在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具有生存风险的隔离或异质种群,认识其形成原因并制定保护对策是开展救护行动的基础.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具有许多相互隔离的小种群,各小种群的生存状况决定该物种的整体保护成效.本文以甘肃多儿保护区大熊猫种群为例,在对保护区内大熊猫进行种群分布、空间利用、干扰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分析了保护区大熊猫有效利用空间及其时空格局与环境容纳量.结果显示:(1)保护区适宜栖息地面积5 789.2 h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8 165.6 hm2,共占保护区总面积43.9%.优质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工布龙区域,该区域森林和生态系统保持原生状态,也是保护区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2)工布龙区域总面积9 949.7 hm2,其中适宜和次适宜栖息地共5 129.4 hm2,牧场是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干扰因子,放牧干扰下工布龙区域适宜和次适宜栖息地面积共减少12.9%,破碎化水平加剧;(3)牧场与大熊猫栖息地镶嵌分布,导致适宜栖息地隔离,放牧活动有季节性,为回避放牧干扰大熊猫被迫季节性地沿海拔逆行迁移,夏季可供其利用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为364.0 h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 088.9 hm2,冬、春季分布区可利用的适宜栖息地756.4 h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 719.2 hm2.研究表明,牧场布局和放牧活动导致大熊猫有效生存空间隔离和供给不足,尤其夏季最低环境容纳量仅为2 或3 只,无法保障较大种群长期驻留,并对其生活史和种群适合度造成影响,使遇见率长期偏低.建议通过优化功能区划、调整牧场布局及加强对放牧活动的管控,减小栖息地干扰和增加供给,开展小种群复壮等措施改善该小种群的栖息环境和生存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