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探讨黄芪四妙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探析黄芪四妙汤(Huangqi Simiao Decoction,HSD)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作用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HSD的成分靶点及T2DM相关疾病靶点,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药物-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并筛选出潜在活性成分及靶点;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潜在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代谢组学技术检测血清,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结合MetaboAnalyst数据库寻找各组差异代谢物与相关代谢通路,并将筛选的差异代谢物结合网络药理学筛选的交集靶点联合分析相同代谢通路.网络药理学显示,HSD治疗T2DM的9个核心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汉黄芩素、β-谷甾醇、黄藤素、黄连素、黄连碱、小檗红碱;5个核心靶点为AKT1、TP53、TNF、IL6、VEGFA.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和靶点基因结合较好.代谢组学显示,共鉴定出112个共同差异代谢物,经HSD治疗后,其中88个代谢物浓度上升,24个代谢物下降.富集分析表明,HSD调节T2DM患者机体代谢主要与氨基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等7条代谢通路有关.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联合分析显示,二者均涉及组氨酸代谢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结果表明,HSD对T2DM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其作用机制可能是HSD中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等药效基础通过调控多种代谢物,加强对组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的影响,为进一步防治T2DM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臭灵丹草指纹图谱建立及谱效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建立15批臭灵丹草饮片的气味指纹图谱,结合谱效相关性分析,筛选与抗氧化活性相关的成分.方法:使用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建立15批臭灵丹草饮片的气味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AroChemBase数据库进行定性分析.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臭灵丹草饮片挥发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评价谱效关系,筛选与抗氧化活性关联度较大的成分.结果:建立了 15批臭灵丹草饮片的气味指纹图谱,结合AroChemBase数据库标定了 14个共有峰,分别为异戊烷、乙叉降冰生烯、α-蒎烯、α-水芹烯、1,8-桉叶素、5-甲基-4-壬烯、柠檬烯、二溴氯丙烷、芳樟醇、甲基丁香酚、十一酸甲酯、β-石竹烯、醋酸十一酯、覆盆子酮.臭灵丹草饮片挥发油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6.56~21.26 mg/mL、3.89~18.34 mg/mL,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柠檬烯、甲基丁香酚、覆盆子酮等与其抗氧化相关性较大.结论:臭灵丹草饮片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气味指纹图谱结合谱效关系研究初步筛选了与抗氧化能力相关性较大的3个成分,可为臭灵丹草饮片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化学计量学和COX-2抑制活性筛选红树共生放线菌中防治药源性听力损失成分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和药源性聋细胞模型寻找红树共生放线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No.1624117)代谢产物中防治药源性听力损失成分.方法 从菌株粗提物中筛选具有抗炎活性的极性分段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对菌株粗提物和活性分段样的化学成分进行数据采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学分析,筛选差异成分;经过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点分离目标差异点,利用核磁和质谱鉴定结构;最后通过顺铂诱导的HEI-OC1细胞损伤模型考察化合物对耳蜗毛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代谢组学分析有38个差异代谢物,结合抗炎活性测定结果,分离纯化出6个化学成分并确定了结构.在顺铂诱导的HEI-OC1细胞损伤模型中,化合物1,2,3,4和6均显示出对耳蜗毛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挖掘放线菌代谢产物中防治药源性听力损失成分的方法,为寻找防治听力损失活性化合物提供了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12种黄芩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全面表征黄芩属12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探讨种间化学多样性与黄芩苷等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表征黄芩属的黄酮类成分;运用代谢组学方法比较不同物种间与不同组织部位间的成分差异.结果 在黄芩属植物中共鉴定44个黄酮类成分;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不同物种中的化学成分,物种间表现出较明显的分离趋势.建立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对种间差异成分进行筛选,发现基于黄酮与黄烷酮两类骨架的差异化修饰与相应衍生物特异性积累是所选择黄芩属物种被统计模型划分为不同类群的主要因素.结论 黄芩属药用植物不同种间与不同器官间的黄酮类成分均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苷元结构(黄酮与黄烷酮)差异及结构修饰差异(6/8、2'/6'羟基化等),完善黄芩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表征,对其资源开发及利用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全球视域下的甘草科研知识图谱构建及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明确甘草研究现状,把握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为经济新常态下的甘草科研创新及甘草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 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数据平台检索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有关甘草的文献,运用Coocation(COOC)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筛选,采用VOSviewer可视化技术从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及期刊等方面对甘草的研究热点、前沿动态及研究主题的时序与地域分布进行梳理和总结.结果 2000-2021年,甘草相关研究发文量总体呈多元增长趋势.中国是甘草研究的核心国家,国内医药院校是甘草科研的主体机构.国际科研环境中对甘草的定位主要是"天然药物甘草",研究主题集中于甘草的有效成分、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和生长特性;国内则多以"中药甘草"为研究对象,在甘草及复方的临床疗效及用药经验总结方面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结论 甘草研究已进入多元、深入的稳定发展阶段,未来的研究主要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补充和拓展;用药经验的数据挖掘与传统用药规律分析是现阶段甘草的热门研究主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鹿骨提取物免疫调节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研究鹿骨的指纹图谱与免疫调节作用的关联性,明确鹿骨能够发挥免疫作用的活性成分.方法:以不同提取温度制备10组鹿骨样品,建立指纹图谱;对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和标准品对照对其进行指认;通过测定10组鹿骨提取物作用于RAW264.7损伤模型的细胞活力和一氧化氮(NO)浓度,以此为指标评价鹿骨的免疫调节作用,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建立鹿骨的谱效关系.结果:鹿骨指纹图谱有10个共有峰,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对这10个峰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标准品比对确定了 6个化合物.鹿骨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同,将鹿骨聚为6类,OPLS-DA筛选出5个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大于1的色谱峰,分别是4号、7号(尿苷)、10号(鸟苷)、5号、9号(肌苷).而灰色关联度结果显示10个色谱峰关联度均大于0.6,表明鹿骨可能通过多成分起到免疫调节作用;有9个色谱峰关联度大于0.7表明有较大的关联性;前6个色谱峰是7号(尿苷)、10号(鸟苷)、9号(肌苷)、2号(胞苷)、3号(尿嘧啶)、6号(次黄嘌呤).综上所述,表明7号(尿苷)、10号(鸟苷)、9号(肌苷)这3个核苷类成分可能是鹿骨中的主要的免疫调节成分.结论:鹿骨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多种核苷类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尿苷、鸟苷和肌苷可能是鹿骨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砂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分析炒制、姜炙、盐炙不同炮制方法对砂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对砂仁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经OPLS-DA分析后,以VIP>1.5 和P<0.05 为条件筛选差异成分,利用NIST 11 谱库检索定性.结果 鉴定出49 种差异成分,其中只在种子团中发生变化的成分有14 种,在果皮中发生变化的成分有22 种.砂仁经炮制后能够显著降低种子团中樟脑含量,而炒制则显著增加果皮中乙酸龙脑酯含量,盐炙处理对砂仁中烷烃类成分影响较大,姜炙处理并非仅增加生姜中挥发性成分,体现了炮制机制的复杂性.结论 尽管目前并不清楚具体炮制机制,但实验结果为砂仁炮制"减毒增效"作用提供了理论数据,反映出炮制的科学性,从而丰富了砂仁的炮制理论,为深入研究砂仁不同炮制品活性提供了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气体交换及OJIP光化学参数评估甜菜光温适应性及鉴定指标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4/13
高温和强光是夏季最常见的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及果实品质.探明不同甜菜品种在高温强光复合环境条件下的光合性能及抗逆指标筛选,为甜菜耐逆品种培育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8个甜菜品种为材料,在甜菜块根膨大期,评估了不同甜菜品种在强光高温复合胁迫下叶片的光合性能,测定了甜菜叶片的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等26个指标,综合评价了甜菜在复合环境约束下的耐逆性.结果表明:不同甜菜品种对高温强光复合胁迫的反应不同;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6个单项指标转化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涵盖了全部数据95%的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将8个甜菜品种划分为3类;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甜菜耐高温强光复合胁迫的评价数学模型:D=0.745φE.-0.320,φE.可作为鉴定甜菜品种耐高温强光复合胁迫强弱的辅助指标.强耐高温强光复合胁迫的甜菜品种具有更高的光系统Ⅱ(PSII)单元之间能量连接性、PSII和光系统Ⅰ(PSI)之间的光合电子传递能力,对放氧复合体活性的损害更小,PSII的稳定性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UHPLC-QTRAP-MS/MS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不同厂家龟甲胶中氨基酸含量差异及其抗骨质疏松的潜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比较市面上龟甲胶的质量差异,探索龟甲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潜在活性成分及靶点.我们选取市面上4个厂家共15批次的龟甲胶样品,采用UHPLC-QTRAP-MS/MS检测各龟甲胶中水解氨基酸的含量,多元统计分析各批次中水解氨基酸含量的差异性.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龟甲胶的活性成分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核心靶点,通过GO与KEGG富集分析预测分子机制,并运用分子对接预测各氨基酸与Hub靶点的结合模式.结果显示,厂家A和D的样品聚类良好,其中A厂家的龟甲胶综合得分最高.17种水解氨基酸中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L-羟脯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的含量差异对龟甲胶质量影响较大.筛选出17个水解氨基酸的175个潜在靶点,68个骨质疏松症核心靶点,其中甘氨酸、丙氨酸为关键成分.GO/KEGG分析核心靶点主要涉及α-氨基酸代谢过程、细胞氨基酸代谢过程、小分子分解代谢过程等生物进程,以及氨基酸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碳代谢等212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则显示2个关键成分甘氨酸、丙氨酸与11个Hub靶点的活性口袋结合较好.综上,市面上不同厂家及批次间的龟甲胶水解氨基酸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龟甲胶抗骨质疏松的关键活性成分可能是甘氨酸、丙氨酸,其作用机理可能与CAT、NOS1、GATM等靶点相关,通过影响氨基酸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碳代谢等途径而起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中药材内在品质和外在性状结合的研究现状及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4/2/3
系统研究中药材质量评价方法,是完善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中医临床用药及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中药材内在品质评价方法从化学指纹图谱发展到中药质量标质物,从以化学成分为主要研究指标,发展为以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效价、化学成分与药效成分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历经了一元到多元的评价演变;中药材外在性状评价方法从"辨状论质"到智能感官的应用,历经从主观到客观的演变,弥补了客观数据缺失的评价不足.中药材"内外结合"评价的发展趋势符合中药整合质量观的创新发展思路.本文梳理了中药材内在品质与外在性状研究的发展沿革,系统阐述了"内外结合"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从信息化角度提出了一些问题及初步对策,以期推进建立一套符合中医理论的,具有标准化、信息化特色的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