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成瘾特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在青少年中大量涌现,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并日渐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精神卫生问题。重复的NSSI被认为是一种成瘾行为,与物质成瘾有很多相似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如与多巴胺奖赏系统、内源性阿片类系统密切相关等。本文旨在对国内外NSSI行为成瘾特征的概况、机制、评估与干预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调控觉醒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是多巴胺能神经系统中脑-边缘和中脑-皮质通路的起始点。VTA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向伏隔核和前额叶皮质等区域发出投射,广泛参与奖赏反馈、动机、成瘾以及睡眠-觉醒节律的调控,是中脑区域内与维持意识密切相关的关键神经元群落。近年来的研究显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在睡眠-觉醒和全麻-觉醒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觉醒作用,然而其神经环路机制未被完全阐明。文章综述了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过调控下游核团对睡眠-觉醒和全麻-觉醒进程的调控及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全面理解全麻药物作用机制和睡眠-觉醒中的觉醒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阿片类药物对海马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阿片类药物成瘾是大脑奖赏系统在该类药物作用下,功能发生持久改变的结果 [ 1] 。研究表明,中脑-边缘多巴胺奖赏系统介导的奖赏效应在阿片类药物成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2] 。伏隔核、中脑腹侧被盖区、前额皮层、海马、杏仁核等多个脑区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导致成瘾相关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 1] 。阿片类药物滥用可导致脑区发生神经可塑性变化。神经发生、神经元兴奋性和神经传递的变化、树突和轴突的变化、突触的形成或消除等都属于神经可塑性的改变 [ 3] 。成瘾行为相关的神经回路重组与上述这些改变密切相关。因此,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未来治疗策略可能旨在抑制关键脑区的这些结构和功能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巴胺奖赏系统参与抑郁环路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思考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4/8/24
在寻找提升抗抑郁疗效新策略的过程中,中医药干预逐渐展露出其独特的防治优势.多巴胺奖赏系统密切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现今研究多聚焦于多巴胺奖赏系统中某一特定核团的功能机制,而着眼于神经环路功能机制所开展的研究较少.当前奖赏环路的微观研究中,奖赏环路异常和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关联性已获得广泛认可,中医药干预可通过影响奖赏环路发挥抗抑郁作用.该文围绕多巴胺奖赏系统参与抑郁症的环路机制以及中医药干预研究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成瘾属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高发于青少年的行为,既往研究显示该行为具有成瘾相关特征.青少年NSSI行为的成瘾属性可使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OSI)进行评估,NSSI行为成瘾性评分越高,自伤行为越严重.心理机制方面,不同模型显示NSSI行为的成瘾特性可能与行为强化机制和易感个体情感、认知与行为的交互机制等有关.神经生物机制方面,阿片类和多巴胺物质可能介导NSSI的行为成瘾,起源于中脑系统的大脑奖赏环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心理治疗在缓解NSSI行为上有一定优势,而物质成瘾的治疗药物和无创神经调控方法可能从缓解行为成瘾方面改善NSSI行为.综上,NSSI可能是一种成瘾性疾病,未来需要更多研究加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多巴胺D3受体调控吗啡成瘾行为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阐明多巴胺D3受体(D3R)调控吗啡成瘾行为的神经核团及多巴胺依赖机制.方法 建立吗啡连续给药以及小鼠吗啡自身给药模型,明确D3R在吗啡连续用药不同阶段的表达变化规律,并腹腔和核团微注射的给予高选择性D3R阻断剂,明确其对吗啡成瘾行为的影响,与此同时,结合脑光纤记录系统确定奖赏系统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和伏隔核(NAc)多巴胺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 单次或连续给予吗啡可显著升高NAc内D3R的表达,而特异性地阻断NAc的D3R则显著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自身给药用药及觅药行为,并且此时显著抑制了VTA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的增强.结论 NAc内D3R特异性参与调控了吗啡成瘾行为,并且是通过影响VTA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实现的.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阿片成瘾的生物学机制,阐明阿片成瘾复吸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为阿片成瘾复吸防治策略研发提供实验依据和科学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FKBP5调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的精神行为异常.目前,PTSD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发现PTSD新机制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新近研究发现FKBP5可影响精神性疾病的发生,但尚未知其对PTSD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单程短时足底电击模式建立小鼠PTSD模型,在FKBP5敲除小鼠的PTSD模型中检测行为表型,以明确FKBP5对PTSD的影响;进而在PTSD核心脑区(前脑、杏仁核、海马)及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中分别敲低FKBP5表达检测其对PTSD行为表型的影响.结果 成功建立小鼠PTSD模型;模型组小鼠核心脑区和VTA中FKBP5表达量显著增加;FKBP5敲除小鼠PTSD样行为显著降低;在前脑、杏仁核、海马、VTA脑区中分别敲低FKBP5后,小鼠PTSD样行为显著降低;最后,特异性敲除VTA多巴胺能神经元中FKBP5,小鼠PTSD样行为显著降低.结论 FKBP5的下调可以有效降低PTSD发生发展,其中奖赏系统发挥重要作用,VTA可能是PTSD的调控中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多巴胺D3受体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控作用及神经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阐明多巴胺D3受体(D3R)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及多巴胺依赖机制.方法 采用单程短时电击模式建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以D3R敲除模式动物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为研究对象,同时运用D3R高选择性阻断剂YQA14分别微注射在中脑边缘皮质多巴胺系统的核心脑区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外侧基底杏仁核(BLA)和伏隔核(NAc),确定D3R 对PTSD 中恐惧记忆及焦虑情绪的特异性影响;最后,利用光纤记录系统技术,明确上述干预前后多巴胺奖赏系统的变化特征.结果 在小鼠PTSD模型中,敲除D3R显著降低了PTSD相关恐惧记忆的形成和唤起;并且在PTSD造模电击前在VTA,NAc和BLA分别特异性阻断D3R,显著降低了PTSD相关恐惧记忆的形成和维持,缓解了PTSD的发生发展;上述干预作用是通过显著逆转了多巴胺奖赏系统的兴奋性变化实现的.结论 D3R依赖多巴胺奖赏系统影响恐惧记忆的形成及唤起,从而特异性地参与PTSD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PTSD防治的潜在特异性干预靶点,为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实验依据和科学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高脂食物诱导的肥胖小鼠不同脑区即刻早期蛋白和酪氨酸羟化酶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在高脂食物诱导肥胖的小鼠中检测多巴胺神经元的表达.方法:10只雄性小鼠饲喂高脂膳食作为高脂食物组(HFD),10只雄性小鼠饲喂10%脂肪膳食作为对照组(NCD).实验第10周,小鼠禁食12 h后称重,尾静脉取血测定基础血糖水平;实验11周进行葡萄糖耐受(GTT)测试和胰岛素抵抗实验(ITT);实验12周,动物禁食4h后处死,测定血清胰岛素和瘦素(leptin)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即刻早期蛋白(c-Fos-ir)和酪氨酸羟化酶(TH-ir)的表达.结果:饲喂12周高脂食物后,HFD组体重明显增加.GTT测试显示HFD组在15 min和30 min血糖浓度均明显高于NCD组(P<0.05).ITT测试显示HFD组在15 min和30 min血糖浓度均显著高于NCD组(P<0.05).同时,禁食后,HFD组的胰岛素浓度和leptin浓度显著高于NCD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HFD组在伏隔核、下丘脑室旁核、腹侧背盖区和黑质的c-Fos-ir细胞数均明显多于NCD组(P<0.01),且腹侧被盖区和黑质的TH-ir和共表达TH/Fos-ir细胞也显著多于NCD组(P<0.01).而且HFD组VTA区和SN区TH-ir的细胞数与HFD组小鼠的终体重呈正相关(P<0.05).结论:长期饲喂高脂食物导致的肥胖与奖赏系统多巴胺神经元的可塑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巴胺与肥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环境、遗传等因素可导致肥胖,其中多巴胺与肥胖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可口美味的食物通过激活大脑奖赏系统,使多巴胺释放增多,机体获得满足和愉悦感,从而摄食成瘾,导致肥胖;多巴胺D2受体不足,机体出现奖赏不足综合征;为补偿机体降低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代偿性过度摄食,从而发生肥胖;此外,多巴胺功能障碍还可减少机体活动.探究多巴胺与肥胖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阐释肥胖的发病机制,为肥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