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高脂饮食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BDNF的代谢失衡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长期高脂饮食对小鼠糖代谢、抑郁样行为影响和大脑内的proBDNF、mature BDNF和p75NTR表达变化。方法:选取16只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和标准饮食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标准饮食(standard diet,STD)和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每周测量体质量、食物摄入量,每4周测量空腹血糖。30周后,采用葡萄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耐量实验测定胰岛功能,采用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 test,FST)和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D)检测小鼠的抑郁行为。收集小鼠大脑组织,Elisa法测定proBDNF、mature BDNF和p75NTR浓度,分析以上检测因子与小鼠体质量、血糖和抑郁行为的相关性。结果:HFD组小鼠出现肥胖、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伴有明显抑郁。HFD组小鼠脑内proBDNF浓度[(4.95±1.12)pg/μg]较STD组[(2.19±0.19) pg/μg]明显增加( t=2.68, P<0.05),mature BDNF浓度[(1.39±0.18)pg/μg]较STD组[(2.26±0.23)pg/μg]明显下降( t=-2.90, P<0.05),p75NTR浓度[(3.56±1.23)pg/μg]较STD组[(1.42±0.16)pg/μg)]明显增加( t=5.78,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roBDNF与p75NTR与体质量、血糖和不动时间呈正相关;mature BDNF与体质量、血糖和不动时间呈负相关。 结论:长期HFD引起proBDNF和mature BDNF失平衡,proBDNF-p75NTR通路上调可能是代谢异常和抑郁相互作用的共同机制,调节proBDNF和mature BDNF信号平衡,可能对代谢障碍伴发的抑郁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年人膳食模式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亚型的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膳食模式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亚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6 022名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MAFLD分为超重/肥胖型、代谢紊乱型、糖尿病型三种亚型。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膳食模式的提取。使用 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对MAFLD患病的影响,构建摄入膳食模式与年龄、性别及身体锻炼分层的乘积项模型。 结果:因子分析后根据特征排序提取4种膳食模式,分别命名为优质蛋白模式、果蔬模式、蛋类水产模式、加工腌熏模式。未调整模型的回归分析显示优质蛋白模式和超重/肥胖型及糖尿病型MAFLD呈负相关,经模型调整后的回归分析发现加工腌熏模式与MAFLD各分型风险呈正相关,果蔬模式与超重/肥胖型MAFLD呈正相关( P<0.05)。亚组分析结果提示高摄入加工腌熏模式的女性( OR=1.55,95% CI 1.14~2.15)比男性( OR=1.18,95% CI 1.02~1.49)更容易发生超重/肥胖型MAFLD。 结论:研究提示优质蛋白模式与MAFLD呈负相关,果蔬模式和加工腌熏模式与MAFLD呈正相关,高摄入加工腌熏模式下女性相比男性更易发生超重/肥胖型MAFLD。建议MAFLD患者都应减少加工腌制品和高果糖食物的摄入,适当食用优质蛋白食物,均衡膳食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心性肥胖对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影响及膳食因素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心性肥胖对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影响,以及膳食相关影响因素可能起到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212例研究对象,包括63例初治乳腺癌患者,71例乳腺结节患者,以及78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测量人体成分,并使用食物频率法调查受试者膳食摄入特征。结果:内脏脂肪( OR 1.03,95% CI 1.003~1.077)和躯干脂肪( OR 1.470,95% CI 1.104~2.184)与乳腺癌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以低豆类和乳制品摄入为特征( OR 1.300,95% CI 1.044~1.619)和以高谷物和红肉摄入为特征( OR 2.254,95% CI 1.705~2.982)的膳食模式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其中高肉类摄入( β 0.268,95% CI 0.034~0.503)和豆类摄入( β -0.485,95% CI -0.865~-0.104)可分别促进和抑制内脏脂肪的累积。 结论:中心性肥胖是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膳食豆类摄入不足以及红肉摄入过高可进一步促进乳腺癌患者的中心性肥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降糖药物对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其营养代谢调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维持人类宿主健康状态的基石,因为它不仅有助于从摄入的食物中获取营养和能量,还可以通过产生的代谢物调节宿主的能量代谢,对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作用。近年来,糖尿病的治疗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推进,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不断涌现,国内已上市了包括磺脲类、双胍类、格列奈类、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各种胰岛素类似物等在内的多种降糖药物。大量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可能为降糖药物控制血糖的作用靶点之一。该文针对目前降糖药物对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其营养、能量代谢调节的影响进行综述,为未来新型降糖药物的机制研究及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膳食纤维摄入与肠屏障功能的相关性探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患者肠屏障功能与膳食纤维摄入间的相关性。方法:招募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门诊的IBS-D患者,并通过海报招募健康对照。通过标准化问卷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生活质量及所有受试者的精神心理状态。通过饮食频率问卷对所有受试者近1年的饮食习惯进行调查。以ELISA法测定受试者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结果:共纳入64例IBS-D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者,两组性别比、年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饮食限制是影响IBS-D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仅次于健康担忧。IBS-D患者膳食纤维摄入频率减低,相关食物摄入频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薯类( P<0.01)、蔬菜( P=0.002)、水果( P=0.019)、豆类及其制品( P=0.045)],脂肪摄入频率升高,相关食物摄入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加工肉( P<0.01)、油腻食物( P=0.009)、烧烤食物( P=0.002)、动物内脏( P=0.003)]。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薯类可能降低IBS-D的发病风险( OR=0.409,95% CI=0.232~0.722, P=0.002)。IBS-D患者的腹痛频率与油腻食物进食频率显著正相关。37例IBS-D患者和27例健康对照者测定了血清DAO,IBS-D患者血清DAO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77.0(55.3,100.6)μg/L比42.5(28.0,58.2)μg/L, P<0.01]。在所有检测血清DAO的受试者中,DAO水平与薯类、蔬菜、水果进食频率显著负相关,与加工肉、烧烤食物进食频率显著正相关。 结论:饮食限制是影响IBS-D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IBS-D患者可能存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脂肪摄入过多的情况,薯类可能是降低IBS-D发病风险的一类食物。膳食纤维摄入频率的减低可能参与了IBS-D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减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每日能量摄入、大脑对食物提示的反应及肥胖与宫内妊娠期糖尿病暴露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过去40年,儿童肥胖率增加了3倍多且持续至成年的比率很高,显著增加代谢相关疾病风险。既往研究提示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GDM)或肥胖母亲的儿童有更高的肥胖倾向,但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机制知之甚少。因此,研究者设计了本研究,旨在探讨曾暴露于GDM或肥胖母亲的儿童,与每日能量摄入(EI)、大脑奖赏区对食物提示的反应及肥胖之间的关系。共纳入159例7~11岁的儿童,24 h内两次访视计算每日EI。其中102例行MRI扫描探索大脑奖赏区对食物提示的反应,包括眼眶前部、额叶皮质(OFC)、脑岛、杏仁核、腹侧纹状体和背侧纹状体。应用BMI z评分、体脂百分比、腰高比(WtHR)和腰臀比(WHR)评估肥胖程度。本研究结果发现暴露于GDM显著增加每日EI及WHR,每日EI增加1 000卡路里与WHR增加0.028相关;26周前即暴露于GDM的儿童具有更高的OFC食物提示反应性(OFC有很强的对食物奖励的激励作用)。调整儿童的年龄/性别、母亲的教育程度和种族/民族、母亲孕前BMI和儿童的体力活动水平后,差异仍然显著。最终提示暴露于GDM的儿童比未暴露者每天摄入的热量多165卡路里,而早期暴露者每天摄入的热量最多且WHR也更高,每日EI解释了儿童GDM暴露与WHR之间36%的关联。母亲肥胖与每日EI或大脑奖赏区对食物提示反应性无显著相关。但母亲孕前BMI与所有肥胖指标显著相关,在校正了上述重要因素后,BMI z分值、WtHR和WHR的结果仍然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中心儿童遗传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遗传性胰腺炎(hereditary pancreatitis,HP)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变异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7例遗传性胰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基因结果及家系分析等资料。结果:7例患儿中男4例,女3例;发病年龄(7.84±3.27)岁。初次起病时,1例有进食油腻食物史,6例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7例均有腹痛,以上腹部及脐周疼痛为主;恶心呕吐6例;无一例腹胀、发热、黄疸及并发症;7例发病时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均升高3倍以上。7例基因检测结果分别为: PRSS1基因突变1例、 SPINK1+ CFTR联合基因突变1例、 SPINK1基因突变5例。家系分析结果显示:7例患儿直系双亲均无胰腺炎病史。7例均予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其中1例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m,ERCP)+胰管取石并胰管支架治疗。 结论:通过临床症状对儿童HP与其他类型胰腺炎鉴别较为困难,对胰腺炎相关基因进行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 SPINK1基因突变导致儿童HP值得关注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齐墩果酸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研究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A)对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M)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0只健康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糖尿病组(DM)、糖尿病+齐墩果酸组(DM+OA)、糖尿病+氯喹(chloroquine,CQ)组(DM+CQ)和糖尿病+齐墩果酸+氯喹组(DM+OA+CQ),每组10只。通过喂食高脂高糖食物(质量百分比35.5%)和腹腔注射链脲霉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OA 80 mg/(kg·d)灌胃喂药4周,CQ 10 mg/(kg·d)腹腔注射4周。于20周后进行超声心功能检测后麻醉取大鼠心脏组织。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SD大鼠心脏功能,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对自噬相关蛋白LAMP2、p-ULK1、p-p70S6K、p-raptor、LC3、p62进行蛋白半定量分析,观察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 q检验。 结果: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心脏舒张末期心肌前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7.58±0.25)mm、(376.6±13.6)μL、(132.6±10.8)μL]低于CON组[(8.37±0.11)mm、(458.3±16.4)μL、(166.6±12.8)μL](均 P<0.05)。与DM组比较,DM+OA组大鼠心脏舒张末期心肌前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8.63±0.14)mm、(473.6±18.6)μL、(174.6±12.7)μL]高于DM组(均 P<0.05)。DM+OA+CQ组大鼠心脏舒张末期心肌前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7.97±0.17)mm、(393.6±15.6)μL、(147.6±10.2)μL]低于DM+OA组(均 P<0.05)。DM组心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p-ULK1表达升高、p-p70S6K及p-raptor表达降低(均 P<0.05)。与DM组比较,OA治疗组心脏功能障碍减轻,伴随p62表达降低、LC3 Ⅱ/Ⅰ表达升高(均 P<0.05)。与DM+CQ组比较,DM+OA+CQ组p62表达降低,LC3 Ⅱ/Ⅰ表达升高(均 P<0.05)。 结论:OA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自噬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疑似由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致玫瑰糠疹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38岁,因周身红斑、丘疹、斑丘疹、脱屑伴瘙痒9 d于2021年3月26日就诊。患者9 d前注射2019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生产企业: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2012332)第2剂(第1剂接种时间2021年3月1日,两剂间隔15 d)10 h后于左上臂注射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斑丘疹,伴瘙痒。曾予盐酸西替利嗪片、盐酸司他斯汀片口服,复方甘草酸单铵S静脉滴注,疗效欠佳,皮疹逐渐增多,蔓延至躯干及四肢。发病以来无发热,无咽痛、四肢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不适。既往体健,24 d前(发病前15 d)曾接种同批号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第1剂,当时无不适,周身无皮疹。起病前无感染史,无特殊用药史。否认药物、食物及其他过敏史。个人史、月经生育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上臂伸侧注射疫苗部位可见一约8.0 cm × 5.0 cm淡红色斑片,形状不规则,上覆细小糠秕样鳞屑(图1A);躯干及四肢近端散在分布红斑、丘疹、斑丘疹,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皮疹长轴与皮纹大致一致,上覆细小糠秕样鳞屑,皮疹分布相对对称(图1B、1C)。皮肤镜下为红色背景,皮疹中央呈褐色外观,白色鳞屑呈边缘分布(领圈样,图2A),皮损表面可见非特异性分布的点状血管及线状血管(图2B)。辅助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电图、肺部CT均无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根管填充联合冠修复术治疗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根管填充联合冠修复术治疗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160例的临床资料,患儿均接受根管填充术治疗,根据采用的不同术后修复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给予金属预成冠修复术,对照组(80例)给予树脂填充修复。比较两组牙龈健康情况(牙龈指数)及修复效果,包括有无继发龋、牙龈情况(有无充血)、有无食物嵌塞;随访1年,比较两组牙体情况(边缘密合性、邻接关系)以及修复安全性(修复体情况、磨耗情况)。结果:修复前,两组牙龈指数[(0.76±0.41)比(0.73±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修复后,观察组的牙龈指数为(0.86±0.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5±0.62)( t=5.288, P<0.001);观察组无继发龋、食物嵌塞等,牙龈出血1例;对照组出现继发龋8例、食物嵌塞4例、牙龈出血9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 2=6.826, P<0.05)。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黏合合格者79例(98.75%),咬合合格者78例(97.50%);对照组黏合合格者70例(87.50%),咬合合格者69例(86.2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907、6.781,均 P<0.05);观察组边缘密合性成功率、邻接关系成功率以及修复体情况、磨耗情况等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8.75% 比86.25%、100.00%比87.50%、100.00%比85.00%、98.75%比8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9.009、10.666、12.973、11.272,均 P<0.05)。 结论:采用根管填充联合冠修复术治疗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黏合合格及咬合合格成功率高,不良缺陷少,可减少食物嵌塞以及牙龈出血的发生,降低继发龋病风险,能较好的保护剩余牙体组织,维护正常咀嚼功能,有利于恒牙的萌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