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粪菌移植治疗肾移植后复杂性难治性泌尿系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收治1例肾移植术后因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引起复杂性难治性泌尿系感染的受者,给予多种抗感染方案治疗仍多次复发,效果欠佳;后通过改行粪菌移植(FMT)辅助治疗取得良好疗效,随访时间>3个月,期间体温正常,尿培养阴性,无腹泻、腹痛、恶心、尿路刺激及其他部位感染等不适,移植肾功能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膜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影响因素:西南地区单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四川省人民医院新置管开始腹膜透析的患者,收集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腹膜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技术存活率及相关影响因素。随访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或发生终点事件(患者死亡或停止腹膜透析治疗)。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算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和技术生存率。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及技术失败的危险因素。纳入373例患者,年龄(52.1±15.8)岁,男性199例(53.4%)。随访期间,患者死亡154例(41.3%),转血液透析72例(19.3%),接受肾移植40例(10.7%)。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患者1、3、5、7和10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2%、76.6%、66.0%、52.4%和38.6%,技术存活率分别为93.5%、84.8%、74.2%、62.8%和44.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HR=1.055,95% CI 1.039~1.073, P < 0.001)、有血液透析史( HR=2.212,95% CI 1.514~3.231, P < 0.001)、多次发生腹膜炎( HR=2.141,95% CI 1.194~3.837, P=0.011)、Charlson合并症指数( HR=1.525,95% CI 1.305~1.783, P < 0.001)及基线血清白蛋白( HR=0.951,95% CI 0.925~0.978, P < 0.001)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多次发生腹膜炎( HR=2.327,95% CI 1.274~4.250, P=0.006)及Charlson合并症指数( HR=1.244,95% CI 1.035~1.496, P=0.020)是患者技术存活的独立影响因素。腹膜透析患者具有较好的早期生存率和技术存活率,但长期结局需要进一步改善。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率低和技术存活率低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高致敏合并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行多次肾移植患者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1例高致敏合并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行多次肾移植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实施分阶段护理干预。结果: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免疫制剂药物浓度稳定,住院治疗30 d,痊愈出院。结论:术前精确的抗体筛查、有效的脱敏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术后做好睡眠呼吸暂停、排斥反应及免疫抑制剂药物的观察及护理,全程实施个性化康复指导和心理护理;加强宣教,重视延续性护理,有效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供肾移植后肾动脉狭窄的处理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供肾移植后肾动脉狭窄的诊疗经验。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儿童(供、受者年龄≤18周岁)肾移植114例。根据受者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正常组80例和流速增快组34例。根据是否存在血压升高、肾功能不稳定等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的相关临床表现,将流速增快组患者分为有症状组(13例)和无症状组(21例),分析总结可能引起儿童移植肾动脉狭窄的风险因素。结果:114例儿童肾移植受者中男性65例,女性49例,男女受者出现移植肾动脉流速增快比例明显不同(38.5%和18.4%, P=0.02)。各组受者月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症状组供者的平均年龄10.4个月、体重9 kg明显低于正常组(平均年龄65.3个月,体重21.0 kg)和无症状组(平均年龄64.4个月,体重21.2 kg), P值均小于0.01。有症状组动脉最快流速363.5 cm/s明显高于无症状组的228.8 cm/s( P<0.001)。有症状组中6例采用药物治疗,治疗后临床表现均完全缓解;另外7例接受有创治疗:2例接受1次,2例接受2次,1例接受3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临床症状缓解,肾功能稳定;1例接受PTA治疗时穿刺点出血,治疗失败,移植肾功能逐渐丧失;1例接受PTA后未缓解,随后置入血管内支架,此后由于血管支架内再狭窄进行多次支架内扩张无效。最后手术探查,取出血管支架,行移植肾动脉修剪后,临床症状缓解。 结论:男性受者、低体重或低月龄供者可能是儿童供肾移植发生TRAS的风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移植肾动脉流速增快不一定伴随相应临床表现,但动脉流速明显增快往往提示TRAS可能性大,需药物或有创治疗干预。在PTA效果不明显时,可多次治疗,尽量避免置入血管支架,以防止形成血管内再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宏基因测序协助诊断肾移植术后曲霉菌腰椎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宏基因在器官移植受者术后发生难治性感染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1例肾移植术后腰椎感染受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受者为63岁男性,肾移植术后2个月腰痛,腰椎核磁示腰椎感染,多次外科手术联合抗细菌、抗结核治疗效果欠佳,治疗前后多次行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均未发现阳性菌。遂取腰椎脓液行宏基因二代测序。结果:腰椎分泌物宏基因检测提示曲霉菌感染。给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受者症状好转。结论:腰椎真菌感染发病率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宏基因检测助于及时诊断,指导治疗。结合文献复习,证实宏基因检测在疑难、罕见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法布雷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60岁。1991年以水肿、蛋白尿起病,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出现心律失常、胃肠道症状、心肌肥厚、心脏瓣膜病变、听力减退等多个脏器受累表现,经历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肾移植术、两次心脏瓣膜手术等多次重大手术,至2021年才确诊为法布雷病。基因检测显示GLA基因C.679C>T(p.R227X)突变,并于2022年1月6日启动酶替代治疗,每两周注射阿加糖酶β 1 mg/kg至今。患者治疗后血肌酐141 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47 ml·min -1·1.73 m -2,肌钙蛋白I 204.9 pg/ml,脱乙酰基三己糖酰基鞘脂醇33.82 ng/ml,左心室射血分数59%,室间隔厚度25 mm。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SF-36)中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等多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改善。通过对患者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基因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法布雷病的关注和认知水平,推动早期诊断和治疗,积极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下腔静脉畸形供者活体肾移植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介绍1例肾移植供者术前血管CT成像显示其左侧生殖静脉较粗(直径14.19 mm),多次CTA成像考虑为双下腔静脉畸形。此例在完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行"后腹腔镜下左侧供肾切取术",术中发现左侧生殖静脉内径约15 mm,与右侧下腔静脉直径接近,最终确定其为双下腔静脉。本例提醒术者在术前不仅要关注肾动脉变异情况,还要关注相关静脉的变异,避免术中误伤血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次肾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探讨多次肾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3年1月至2022年10月多次肾移植受者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共纳入38例多次肾移植受者,其中二次肾移植35例、三次肾移植3例.二次肾移植受者首次肾移植肾脏平均存活时间83.2月,29例行二次移植后行移植肾肾活检,肾活检距二次肾移植中位时间31月;病理类型中21例与移植排斥相关,8例为非移植肾排斥反应相关,其中7例复发或新发肾小球疾病.患者二次肾移植中位肾脏存活66(49,108)月,1年、3年和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94.3%、88.6%和60.0%.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6月患者和≤ 1年患者二次移植肾脏存活时间明显低于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6月患者(P=0.016)和>1年患者(P=0.049).此外,首次移植肾失功至二次移植间的等待时间≤1年患者二次移植肾脏存活时间明显高于等待时间>1年患者(P=0.022).3例患者三次移植肾存活时间分别为99月、115月、101月,第1例和第3例移植肾失功.结论:多次移植肾脏预后总体良好,再次移植肾存活时间与首次移植肾脏存活时间及再次移植前等待时间有关.多次移植肾肾活检病理仍以各种排斥反应最常见,同时新生或复发肾小球肾炎亦不少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激光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肾移植后鲍恩样丘疹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4
鲍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BP)是一种较少见的外阴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人群,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16、18感染密切相关[1]。BP是一种皮肤癌前病变,免疫抑制人群更易患此病。大部分BP患者预后良好,部分病例可自行消退,但有低于1.0%的比例可转化为肿瘤,尤其是伴高危型HPV 16、18阳性者及免疫功能缺陷者可能会发展为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因此器官移植后BP患者应尽早治疗[2,3]。BP可采用外用药物、激光、冷冻和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但多只针对可见病变治疗,不能完全清除潜伏或无症状感染的HPV病灶,导致BP复发率较高[4]。复发病例经多次治疗后,也可能因刺激产生不典型增生,加速皮损恶变可能。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由于其良好的组织选择性及安全性,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原位宫颈鳞状细胞癌、尖锐湿疣和BP等治疗,且复发率较低[5,6,7,8]。本文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例肾移植后BP患者行激光联合PDT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Sofosbuvir联合Daclatasvir治疗肝移植联合肾移植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3岁,以“发现抗HCV阳性9年”主诉来诊.既往病史:1996年,患者因身体较弱,曾输注白蛋白,于2005年因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多次透析,效果不佳,后行“肾移植术”,术后规律服用他克莫司3 mg/d、吗替麦考酚酯2 g/d、甲泼尼龙4 mg/d三联抗排斥反应治疗.于2006年发现有“2型糖尿病”,一直给予胰岛素治疗,自诉血糖控制可.于2007年发现丙型肝炎抗体阳性,查HCVRNA定量106 IU/ml,未予抗病毒治疗.于2010年诊断为“冠心病”,一直口服药物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40 mg,1次/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