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荧光定量法与G6PD/6PGD比值法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法与G6PD/6PGD比值法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诊断的临床价值及基因突变类型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上海市儿童医院疑似G6PD缺乏症的1 201例(男711例,女490例)患儿,采用荧光定量法、G6PD/6PGD比值法和多色熔解曲线分析法对酶活性、比值和基因突变类型进行检测。分析酶活性、比值与基因突变类型的关系,将荧光定量法和G6PD/6PGD比值法的结果与基因突变结果对比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1 201份可疑标本中,检出163份(男135份,女28份),其中荧光定量法检出156例,检出率95.71%,G6PD/6PGD比值法检出140例,检出率85.89%。男性患儿酶活性及比值明显低于女性患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U=642.5、734.5, P均<0.001)。112例接受基因检测,检出92例,其中半合子突变74例,纯合突变1例,杂合突变15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15例杂合突变中,荧光定量法检出11例,检出率73.33%,G6PD/6PGD比值法检出4例,检出率26.67%。基因共检出7个突变位点,所占比例分别为c.1388G>A型32.22%、c.1376G>T型30.00%、c.871G>A型13.33%、c.1024C>T型11.11%、c.95A>G型7.78%、c.487G>A型4.44%、c.392G>T型1.11%。c.1376G>T和c.1024C>T、c.487G>A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15);c.1024C>T和c.1388G>A、c.1376G>T、c.871G>A、c.95A>G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7、0.002、0.011、0.013)。ROC曲线分析荧光定量法敏感度100%,特异度95.65%,曲线下面积(AUC)0.972。G6PD/6PGD比值法敏感度100%,特异度94.57%,AUC 0.979。荧光定量法和G6PD/6PGD比值法联合检测时敏感度最高96.7%,特异度最高100%,AUC 0.992。 结论:与荧光定量法相比,G6PD/6PGD比值法可能无法有效检出女性杂合子;G6PD荧光定量法结合G6PD/6PGD比值法检测有利于减少漏诊,结合基因突变分析,可能提高G6PD患儿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昆明地区婴幼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昆明地区婴幼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昆明市出生的15 533例(男7 994例,女7 539例)婴幼儿,年龄5(4,9)d,采用荧光定量法、多色熔解曲线分析法(MMCA)和Sanger测序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和基因突变类型进行检测。采用微滴式数字PCR技术(ddPCR)对一例新发变异家系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家系成员体细胞突变嵌合比例,同时对新发变异进行蛋白结构模型分析和致病性预测。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不同性别间G6PD酶活性和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采用χ 2检验,G6PD基因突变组间酶活性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15 533例婴幼儿中G6PD酶活性检出阳性143例(男129例,女14例),检出率为0.92%(143/15 533),男女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96.76, P<0.001)。89例酶活性阳性患儿(男83例,女6例)接受了基因检测,MMCA法检出77例(男72例,女5例),12份阴性样本进一步行Sanger测序,检出突变6份,均为男性。83例基因突变者中半合子突变78例,纯合突变1例,杂合突变4例。共检出12种突变类型,以G6PD c.487G>A、c.1024C>T、c.1388G>A和c.1376G>T 4种突变类型最为常见,占全部突变类型的74.70%(62/83)。c.1376G>T的平均酶活性最低,与另外3种突变的平均酶活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检出一例G6PD c.242G>C新发变异男性患儿,预测为致病性变异。ddPCR证明患儿母亲为c.242G>C变异嵌合体,嵌合比例为6.66%。 结论:昆明地区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以c.487G>A为主,检出一例G6PD c.242G>C新发变异。ddPCR技术可辅助用于突变嵌合体比例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及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探讨贵阳地区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发病情况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选择2020年9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贵阳市所有助产机构出生,并进行G6PD筛查的89 715例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足跟血滤纸干血斑标本(DBS),采用荧光分析法定量初筛G6PD活性。对于G6PD≤27 U/dL的G6PD缺乏症初筛呈阳性新生儿,召回至贵阳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采集空腹肘静脉血1~2 mL,采用G6P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比值法与多色探针荧光熔解曲线(MMCA)法基因突变检测,进行新生儿G6PD缺乏症诊断。本研究经贵阳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科研伦理审查批件2021-56号),并与新生儿监护人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研究89 715例新生儿中,G6PD缺乏症初筛阳性率为1.40%(1 254/89 715),其中男性新生儿的初筛阳性率为1.85%(888/47 983),女性为0.88%(366/41 732),男性新生儿G6PD缺乏症初筛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52,P<0.001)。这1 254例G6PD缺乏症初筛阳性新生儿的召回复查率为74.96%(940/1 254)。940例被召回复查新生儿中,被确诊为G6PD缺乏症者为895例,召回确诊率为95.21%(895/940),其中男性确诊率为98.10%(673/686),女性为87.40%(222/254);经G6PD/6PGD比值法被确诊为G6PD缺乏症者为694例,召回确诊率为73.83%(694/940),其中男性确诊率为82.51%(566/686),显著高于女性的50.39%(128/254),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4,P<0.001);经MMCA法基因突变检测被确诊为G6PD缺乏症者为846例,召回确诊率为90.00%(846/940),其中男性确诊率为95.48%(655/686),显著高于女性的75.20%(191/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4,P<0.001)。846例经基因突变检测确诊为G6PD缺乏症新生儿中,G6PD基因单一突变型为13种和复合杂合突变为6种,排名前4位G6PD基因热点突变类型依次为c.1024C>T(235例,占27.78%),c.1388G>A(205例,占24.23%),c.95A>G(163例,占19.27%),c.1376G>T(152例,占17.97%)。结论:贵阳地区新生儿G6PD缺乏症初筛阳性者中,召回复查率较低。该地区G6PD缺乏症新生儿排名前4位的G6PD基因突变类型以c.1024C>T、c.1388G>A、c.95A>G、c.1376G>T为主。开展G6PD活性筛查及相关诊断检测,有利于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早诊断、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分别携带β珠蛋白基因CD41-42(—TCTT)和CD43(G→T)突变夫妇的产前诊断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两对双方分别携带β珠蛋白基因CD41-42(—TCTT)和CD43(G→T)杂合突变的夫妇提供产前诊断,明确其胎儿的基因型.方法 应用反向斑点杂交法(两种试剂盒)、多色探针熔解曲线法和DNA序列分析法同时检测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结果 家系1胎儿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均显示其为CD43(G→T)突变杂合子;家系2胎儿多色探针熔解曲线结果和DNA序列分析结果均提示为CD41-42(—TCTT)和CD43(G→T)突变双重杂合子,而反向斑点杂交法两种试剂盒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一种为CD41-42(—TCTT)和CD43(G→T)突变双重杂合子,而另一种为CD41-42(—TCTT)突变纯合子.结论 对携带β珠蛋白基因CD41-42(—TCTT)和CD43(G→T)突变的夫妇进行产前诊断应采用其他可避免误诊的手段,如直接测序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多色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G6PD缺乏症杂合子的基因突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多色探针熔解曲线法(multicolor melting curve analysis,MMCA),建立一种快速筛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缺乏症杂合子的临床方法.方法 收集重庆地区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共429例(男性342例,女性87例) 疑似G6PD缺乏症的患者外周血,采用G6PD/6PGD定量比值法和MMCA法分别检测男性和女性G6PD酶活性和基因突变,以金标准Sanger测序来评价两种方法.同时收集重庆地区进行G6PD缺乏症新生儿疾病筛查的1 754份女性末梢血滤纸片,采用MMCA法筛查G6PD基因突变.结果 429例疑似病例中,G6PD/6PGD定量比值法诊断男性的灵敏度96. 8%、特异性100%,与Sanger测序法一致性好(Kappa = 0. 917,P<0. 05);但女性的灵敏度仅10%,特异性100%,与Sanger测序法一致性差(Kappa = 0. 127,P<0. 05) .MMCA法诊断男性的灵敏度95. 7%,特异性100%,与Sanger测序法一致性较好(Kappa = 0. 891,P<0. 05);女性的灵敏度100%,特异性100%,与Sanger测序法结果完全吻合(Kappa = 1. 000,P<0. 05) .1 754例女性中杂合子占1. 14%(20 /1 754), G6PD酶活性均正常.结论与传统的G6PD/6PGD定量比值法比较,MMCA法检测杂合子灵敏度更高,可用于G6PD缺乏症杂合子筛查,为一种简便、准确的诊断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南黎族自治县地区新生儿G6PD缺乏症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海南省黎族自治县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发病情况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收集该地区2017年1-12月出生的新生儿干血片,采用荧光分析法进行G6PD酶活性筛查,对初筛阳性的干血片样本采用多色探针荧光PCR熔解曲线法(MMCA)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共收集14 130例新生儿干血片,G6PD酶活性筛查共筛出1 059例阳性,初筛阳性率为7.49%,其中男性682例,女性377例,男性新生儿G6PD初筛阳性率9.13%,女性5.66%,男女初筛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黎族新生儿初筛阳性率8.33%,汉族6.25%,不同民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MMCA法对1 059例初筛阳性干血片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共检出864例样本发生突变,突变率81.59%;男性突变率86.07%,女性73.47%,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黎族突变率83.26%,汉族77.71%,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本次共检出11种G6PD基因单一突变型(c.1376 G>T、c.1388 G>A、c.95 A>G、c.871 G>A、c.519 C>T、c.1024 G>T、c.392G>T、c.1360C>T、c.517T>C、c.592C>T和c.86C>T)和5种复合突变型,其中c.1376 G>T复合c.871 G>A突变、c.1376 G>T复合c.517 T>C突变和c.392 G>T复合c.871G>A突变在海南省尚属首次报道.结论 海南省黎族自治县地区是G6PD缺乏症高发区,黎族为高发人群,基因突变类型复杂多样,突变以c.1376G>T、c.1388G>A、c.95 A>G和c.871 G>A四种最为普遍.在G6PD缺乏症高发地区开展G6PD的活性筛查和基因检测,有利于G6PD缺乏症的确诊和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应用多色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法检测湘潭地区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多色探针熔解曲线分析(MMCA)法检测湘潭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的性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于该院进行G6PD缺乏症筛查的90221例新生儿,以其中454例同时进行G6PD酶活性法检测和基因检测[MMCA法、外显子基因测序(Sanger测序)法]的G6PD缺乏症初筛阳性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以Sanger测序法的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对酶活性法和MMCA法进行方法学比较.结果 酶活性法诊断男性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灵敏度为97.6%,特异度为100.0%;诊断女性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灵敏度为59.5%,特异度为100.0%.酶活性法与Sanger测序法诊断男性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974,P<0.05),诊断女性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676,P<0.05).MMCA法诊断男性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灵敏度为97.0%,特异度为100.0%;诊断女性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为100.0%.MMCA法与San-ger测序法诊断男性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967,P<0.05),诊断女性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结果完全吻合(Kappa=1.000,P<0.05).结论 与传统的酶活性法比较,MMCA法具有灵敏度、特异度高的优点,是一种快速、准确、适用于临床诊断G6PD缺乏症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色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法对5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多色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法(multicolor melting curve analysis,MMCA)对5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诊断效果,明确MMCA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21年4月-2022年5月选择在本院住院诊治的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的痰液标本,分别给予传统结核分枝杆菌药敏实验(改良罗氏培养基法)和MMCA检测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异烟肼、左氧氟沙星等5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对两种诊断方法结果不一致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验证,对比MMCA对5种抗结核药物的诊断效能.结果 以结核分枝杆菌改良罗氏培养基法作为耐药诊断的金标准,MMCA检测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异烟肼、左氧氟沙星耐药的灵敏度分别为95.83%(46/48)、93.75%(15/16)、100.00%(15/15)、100.00%(20/20)、70.00%(7/1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MCA检测5种抗结核药物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MMCA与改良罗氏培养基法结果8例不一致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与基因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MMCA与基因测序结果符合率为75.00%(6/8).结论 MMCA在结核病患者耐药突变的检测中,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对于二线抗结核药物左氧氟沙星的敏感度不足,因此在一线抗结核药物的检测上,MMCA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