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树大理茶优势内生真菌1个新四氢-β-咔啉二酮哌嗪的分离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26
为挖掘古树大理茶优势内生真菌间座壳属菌株Diaporthe tectonigena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葡聚糖凝胶LH-20 等柱层析方法,对该菌株的大米固态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HRMS、1H-NMR、13 C-NMR、HSQC、HMBC和COSY等波谱分析,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1)从该菌株大米固态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4 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 1 鉴定为四氢-β-咔啉二酮哌嗪类生物碱,命名为tectonicgenazine A.(2)3 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ans-cyclo-(D-tryptophanyl-L-tyrosyl)(2)、1H-吲哚-3-羧酸-2,3-二羟基丙酯(3)和N-羟乙基-2-乙酰基吡咯(4),其中化合物 3 为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所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白族传统养生文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白族养生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并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既有可靠的实践经验,又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白族先民不断融合中医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及佛教、道教的养生文化,并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顺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养生观念,形成了泉水养生、饮茶养生、食花养生、鱼螺养生、温泉养生等养生方法.白族传统养生文化为中国养生文化提供了具有大理地域特点和白族文化特色的实践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普洱茶及其基原植物的化学以及优势微生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普洱茶是以云南特色大叶种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为原料制作的特殊茶类,主要包括生茶、陈茶和熟茶三大系列.生茶未经发酵,既可作为绿茶直接饮用,又是制作熟茶(人工增温增湿的"渥堆"后发酵)和陈茶(长期自然发酵)的原料.除广泛栽培的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以外,一些野生的山茶属茶组植物,例如大理茶(C.taliensis)也被其分布区的少数民族广泛用于制作普洱茶.迄今,从普洱熟茶及其基原植物中共分离得到170个化合物,主要为黄烷-3-醇、水解单宁、黄酮及其苷、生物碱、以及简单酚酸类化合物.普洱茶的"渥堆"后发酵过程涉及多种微生物,包括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等,各种微生物间复杂的关系促进了普洱茶特殊风味的形成.本文对普洱熟茶及其基原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后发酵优势微生物进行了整理综述,以期为普洱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产业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2010-2017年对云南省12个地区58个县/市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依据《Flora of China》英文修订版分类确立了古茶树资源物种名录,建立初步的古茶树资源数据信息库.以此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学分析了云南古茶树资源种类组成、地理分布特征、生境类型及形态多样性.结果 表明:云南古茶树种类多,调查共获得古茶树资源分布点474个,记录样本植株2570份,隶属7种6变种;古茶树资源分布广而不均,主要分布于滇西、滇南、滇东南及滇中哀牢山山脉,滇东南是古茶树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滇西是特有种的分化中心,云南古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可能存在滇西-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W.W.Sm.) Melch.)、滇南-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J.W.Mast.) Kitam.)和滇东南-厚轴茶(CcrassicolumnaH.T.Chang)3个现有分布中心;古茶树资源生境复杂多样,可大致分为原生林、次生林和高山旱地等3类,不同生境分布的古茶树种类及其生长状况有差异;古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其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58~1.48,数值型性状变异系数为4.37%~51.03%,总体上营养器官的变异性高于花部器官.本工作为进一步探讨云南地区古茶树资源的系统演化、多样性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本底资料.此外,根据古茶树资源现状,初步提出了一些保护利用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和化学组分计量特征对海拔梯度的适应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哀牢山千家寨自然保护区内4个海拔(2050、2200、2350、2500 m)的野生古茶树(大理茶种)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解剖结构和碳(C)、氮(N)、磷(P)含量及其计量比进行测定,进而探究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野生古茶树叶片厚度、表皮厚度、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主脉厚度以及叶片C含量等指标呈现出增-降-增的变化趋势,在海拔2200 m达到最大值,表明该海拔环境有利于野生古茶树的光合碳同化,其生长代谢较为旺盛;随着海拔的增高,野生古树茶的叶片结构更为紧凑,且叶片C、N、P的累积增加,以适应高海拔的生长环境;各解剖学指标在海拔梯度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不同海拔之间变异程度属于中等;该区域野生古茶树的生长并不受N、P元素的限制;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和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海拔表现出的这种差异,对垂直梯度小生境变化的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大理地区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损害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为了解大理地区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损害(MCI)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当地白族和汉族人群认知状况的差异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大理地区457名≥50岁居民进行人口学和健康史的横断面调查,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结合哈金斯基缺血指数量表(HIS)初筛AD及MCI患者,用x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当地50及以上岁人群457人.AD总体患病率为5.03%,患病率随着年龄段的升高而增加(P<0.01);白族患病率为2.39%,汉族患病率为8.25%,后者患病风险约是前者的4倍(P<0.01,OR=3.98);男性患病率为2.56%,女性患病率为7.73%,女性的患病风险约是男性的3倍(P<0.05,OR=3.14);喝茶、上网是保护因素(P<0.05,OR喝茶=0.34,OR上网=0.15).MCI总体患病率为13.13%;白族患病率为7.18%,汉族患病率为20.39%,汉族的患病风险约是白族的3倍(P<0.01,OR=2.97);患病率随着文化程度的提升而降低(P<0.05),随着锻炼频率的增加而降低(P<0.05),无配偶是危险因素(P<0.05,OR=2.15),棋牌娱乐是保护因素(P<0.05,OR=0.49).结论 大理地区女性、高龄人群的AD患病率较高,MCI高患病率与汉族、低文化程度、无配偶等因素相关.两种认知障碍在白族中的患病率均较汉族低,可进一步探究其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不同产地牛至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牛至化学成分含量差异,为牛至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香荆芥酚和麝香草酚相对含量,采用GC-MS技术鉴定不同产地的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不同产地的牛至中香荆芥酚和麝香草酚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大理、丽江等地牛至中香荆芥酚与麝香草酚总量较高.选取不同产地的牛至GC-MS指纹图谱中21个共有峰,进行积分,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合物为:焦儿茶酚20%左右,麝香草酚30%左右,香荆芥酚30%左右.结论:牛至中香荆芥酚和麝香草酚的含量因产地不同差异显著,其中四川的3个产地的牛至化学成分差异较小,资源相近;大理、丽江的4个产地的挥发油成分含量相对较高,质量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千家寨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及生理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云南省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型古茶树(大理茶种)、栽培型古茶树(阿萨姆种)和栽培型台地茶(阿萨姆种)为研究材料,对叶片的解剖结构、生理特性和营养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古茶树叶片厚度、叶肉厚度、表皮厚度、角质层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以及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碳含量等指标的值较大;而栽培型古茶树叶片的氮、磷元素含量较高,与野生型古茶树相比,叶片厚度、叶肉厚度等指标无显著差异,且两种古茶树叶片解剖学指标和营养元素含量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变异性;栽培型台地茶叶片水分状况和光合产物的运输能力较强,具体表现为栅栏组织厚度、主脉厚度和主脉突起度等指标相对较大;野生型和栽培型古茶树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且叶片、叶肉以及海绵组织都较厚,推测二者叶片内含物更丰富,更有利于成品茶条索的完整度和耐泡度的提升,适合制作优质普洱茶;栽培型台地茶叶片薄且生长快,更有助于高产、旺产,适宜制作中高档或大宗茶类.研究结果可为解析古茶树和台地茶的成茶品质差异及野生古茶树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