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桦褐孔菌治疗流行性感冒研究与配伍应用探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介绍俄罗斯药食两用真菌桦褐孔菌在治疗流行性感冒方面的研究与配伍应用方法,认为桦褐孔菌对呼吸道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流感治疗,并可与紫锥菊、藏菖蒲根、茴芹子、樱桃胶、丁香花蕾、老鹳草花、洋甘菊、肉豆蔻、牛至等配伍,用于流行性感冒的治疗康复具有一定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牛至挥发油体内外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与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牛至挥发油(Origanumvulgare volatile oil,OVO)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WC)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实验评价OVO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建立VVC小鼠模型,给予OVO干预后,检测小鼠阴道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含量,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PAS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阴道组织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阴道组织Dectin-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体外抑菌实验中,OVO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4±2)mm,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 1.95 mg/mL;OVO 明显抑制了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形成、疏水性及黏附性(P<0.05、0.01).在动物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OVO组小鼠阴道冲洗液中菌落数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17、IL-22 含量显著减少(P<0.05、0.01、0.001),阴道组织上皮角化、炎细胞浸润及真菌负荷量明显减少,阴道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相关性C型凝集素-1(dendritic cell-associated C-type lectin 1,Dectin-1)、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磷脂酶-Cγ2(phospholipase-Cγ2,PLCγ-2)、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 9(caspase-associated recruitment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9,CARD9)、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hosphorylated nuclear factor-K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 OVO可能通过抑制小鼠阴道组织中的炎症反应来改善WC,并有望成为治疗WC感染的潜在候选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accD基因序列的牛至遗传多样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基于accD基因序列分析不同产地牛至的遗传结构与分化,考察其遗传多样性.方法 以8个居群69份样品为材料,试剂盒法提取植物基因组DNA,同源克隆法获得accD序列,Sanger测序法双向测序,利用DNAsp、Arlequin等软件进行多态性分析,MEGA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NJ发育树.结果 牛至accD长度为1432-1436 bp,存在10个单倍型与16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多态性为0.595,核苷酸多样性为0.15750;牛至居群遗传分化较高(Gst=0.36751,Nst=0.46976,Fst=0.67627),基因流较低(Nm=0.43),居群间变异(67.62%)是主要的变异来源.系统发育关系显示10种单倍型形成3大分支,主要以H2为中心形成发散状的系统结构,种群未发生扩张.结论 牛至居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可能主要与生境片段化、种群隔离及生活史特征相关,本研究为牛至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乔松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乔松素是一种来源于蜂蜜、蜂胶和一些植物(生姜根和牛至属)中含量较高的天然类黄酮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炎、抗氧化、降血脂、保护神经损伤、抗肿瘤等,而关于乔松素在神经保护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①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表明,乔松素治疗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有效改善APP/PS1小鼠在Morris水迷宫中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通过恢复乙酰胆碱能(ACh)水平和保留ERK/CREB/BDNF信号通路来保护脑胆碱能神经元,减轻神经血管单位(NVU)损伤,减少神经胶质活化,降低炎症介质水平,从而改善AD相关缺陷.另外乔松素可抑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表明RAGE蛋白可能是乔松素的作用靶点,乔松素还可调控APPSWE SH-SY5Y细胞系中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②缺血性脑卒中(CI):乔松素可改善MCAO再灌注动物模型的缺血预后.通过pERK-elF2αATF4信号通路,降低C/EBP同源蛋白CHOP/GADD153和胱天蛋白酶12 表达,进而减少内质网的应激和凋亡.乔松素与EET拮抗剂联合用于永久性MCAO 大鼠模型,乔松素显著抑制sEH的活性,EET拮抗剂减弱了乔松素对永久性大脑 MCAO 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此外乔松素治疗I/R的机制可能通过抑制其自噬相关,由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诱导自噬,乔松素给药能够明显减轻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损伤,减轻其行为和认知方面的缺陷,并抑制由RAPA诱导的自噬过度激活而明显减轻I/R损伤.③帕金森病(PD):Nrf2/HO-1信号通路是机体调节氧化应激的重要信号通路,可以通过促进下游血红素加氧酶-1(HO-1)发挥抗氧化作用,乔松素可以显著降低由Aβ25-35 处理过SH-SY5Y细胞凋亡率及ROS的产生,抑制线粒体功能障碍,增加Nrf2蛋白水平并诱导HO-1表达,达到神经保护作用.④ 多发性硬化症(MS):MS是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乔松素可以显著促进少突胶质祖细胞的分化和成熟,激活mTOR信号通路,参与脱髓鞘病变中的髓鞘再形成过程,而不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进一步改善了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脂多糖诱导的局灶性脱髓鞘病变中髓鞘的再生.本文综述了乔松素对神经疾病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以期为乔松素治疗神经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牛至油注射亚微乳中3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HPLC法测定牛至油注射亚微乳中3种成分(麝香草酚、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100-5 C18 column为分析柱,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溶液(54∶46),检测波长274nm,柱温30℃,流速1.0 mL·min-1.结果:香荆芥酚在0.48~7.2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319.09X+0.425 1,r2=1;麝香草酚在1.04~15.6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690.09X+0.353 4,r2=1;对聚伞花素在1.88~28.2 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115.15X-18.037,r2=0.999 9.测得牛至油注射亚微乳中香荆芥酚的含量为1.033 mg· mL-1,麝香草酚的含量为4.561 mg·mL-1,对聚伞花素的含量为0.185 mg·mL-1.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分离度高,可同时测定3种成分的含量,可用于牛至油注射亚微乳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的主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牛至的品质资源优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GC-FID和GC-MS联用技术,鉴定6个不同产地的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应用主成分分析对牛至挥发油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 鉴定6个不同产地牛至的挥发油提取物共11~46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8.5%~99.9%.6个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的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是桉树脑和丁香油酚甲醚;第二主成分是大根香叶烯和石竹烯氧化物;第三主成分是百里香酚,累计贡献率达99.57%.结论 首次比较6个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含有香茅醇(72.7%~85.3%)、香茅醇乙酸酯(8.8%~12.2%)、百里香酚(1.5%~42.9%)、石竹烯(0.4%~17.7%).和田昆仑山、巴基斯坦、和田这3个产地的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相似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采收期牛至叶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和降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研究不同采收期牛至叶提取物的物质组成与体外抗氧化和降糖活性.方法 采用乙腈-水(1:1)提取制备牛至叶提取物,福林酚法测定其中总酚含量,AlCl3比色法测定其中总黄酮含量,LC-Q-TOF-MS法分析主要成分.采用ABTS自由基清除和FRAP总抗氧化实验评价不同采收期牛至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荧光葡萄糖摄取法和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实验评价不同采收期牛至叶提取物体外降糖活性.结果 从牛至叶提取物中鉴定出6种主要成分,分别为牛至苷I、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迷迭香酸、紫草酸、牛至苷I衍生物;提取物中总酚含量以开花期7月份采收的最高,总黄酮含量以成熟期9月份采收的最高.不同采收期牛至叶提取物均有较好的抗氧化和降糖作用,其中7月份采收的牛至叶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10月份采收的牛至叶提取物体外降血糖活性最强.结论 牛至叶乙腈-水(1:1)提取物具有潜在的抗氧化及降糖活性,其抗氧化及降糖活性强度受牛至叶采收时间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26种植物精油或精油主要成分对玉米黄呆蓟马的熏杀活性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鉴于植物源蓟马防控剂产品较为稀缺,本研究旨在发现具有开发潜力的植物材料,为植物源蓟马防控剂产品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三角瓶熏蒸法,筛选了126种植物精油或精油主要成分对玉米黄呆蓟马Anaphothrips obscurus的熏杀活性.[结果]冬青油等10种精油或精油主要成分对玉米黄呆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均具有较好的熏蒸活性,其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冬青油、牛至油、肉桂油、百里香油、柠檬醛、黄樟油、紫苏叶油、大蒜油、松油精和松油醇;其中,冬青油对2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0.97和2.56 μL/L,牛至油对2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1.47和3.27 μL/L;在LC95剂量下,各精油对玉米黄呆蓟马成虫的LT50从小到大依次为黄樟油、柠檬醛、松油醇、松油精、牛至油、冬青油、百里香油、肉桂油、紫苏叶油和大蒜油;其中黄樟油的LT50为17.31min,熏蒸致死速度最快.[结论]冬青油、牛至油和黄樟油对玉米黄呆蓟马具有较好的熏蒸致死活性,有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9种唇形科芳香植物挥发性萜类成分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正己烷萃取法,结合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通过谱库、保留指数和文献检索定性,内标法定量,分析9种唇形科芳香植物叶片的挥发性萜类成分并比较其差异,所得结果不仅为芳香植物的高效利用、合理开发提供参考,还为植物萜类的代谢研究提供依据.结果 显示:从9种芳香植物中共检测到77种挥发性萜类物质,藿香中检测到的种类最多,为46种,迷迭香(35种)、百里香(33种)、药用鼠尾草(33种)和美国薄荷(31种)次之,石竹烯和蛇麻烯为9种植物共有成分.迷迭香中检测到的挥发性萜类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药用鼠尾草和藿香.单萜类成上分明显高于倍半萜类,因此迷迭香、药用鼠尾草、藿香、百里香和美国薄荷,较适宜作为提取挥发性萜类的材料;香蜂花只适宜柠檬醛的提取,牛至、凤梨鼠尾草和南欧丹参不适宜作为提取挥发性萜类的材料.上述芳香植物在正常环境中生成单萜类化合物的能力高于生成倍半萜类化合物的能力,可能与其含有的萜类合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牛至中百里香酚与香芹酚的提取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牛至中百里香酚与香芹酚的提取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百里香酚与香芹酚提取率之和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法考察乙醇浓度、液固比和药材粒度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 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体积分数80%,液固比13∶1(mL/g),药材粒度为过40目筛,最高提取率为694.80μg·g-1,与预测值的偏差较小.结论 所优选的提取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预测性良好,可为牛至中百里香酚与香芹酚的规模化大生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