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汉族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一家系临床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确定相关基因突变。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收集2021年8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就诊的汉族XLRS一家系,对其临床特征及系谱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及变异位点携带者均接受全面的病史采集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非接触式眼压计、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先证者和部分患者接受医学验光、眼底照相或广角眼底照相、视网膜电图检查。采集该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标本,并对先证者样本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分析。针对WES筛选突变位点,通过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的其他患者及正常人进行扩大验证。采用CADD、FATHMM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变异位点致病性。结果:该XLRS家系共3代8人,符合XLRS临床诊断者共3例,均为男性,先证者母亲为相关基因携带者,表型正常者5人。家系中无近亲结婚史,且为隔代发病,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方式。所有患者均无全身病史和其他异常表现,眼部病变共同特征为自幼双眼视力差,先证者及其胞弟表现为黄斑区劈裂呈轮辐状,先证者外公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萎缩。遗传学分析发现,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均存在已知的 RS1基因上的1个半合子变异c.214G>C:p.Glu72Gln,先证者母亲在该位点为杂合变异,其余表型正常成员在该位点为野生型。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该位点为有害变异,很可能致病。 结论:RS1基因c.214G>C:p.Glu72Gln半合子变异,可能为该XLRS家系所有患者的致病变异,均表现为轻型XLR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桡动脉采集动静脉血标本在儿科危重症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采集动静脉血标本在儿科危重症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儿科危重症患儿1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9例。对照组为危重症患儿进行大隐静脉或肘正中静脉采集静脉血标本,经桡动脉采集动脉血标本;研究组给予危重症患儿经桡动脉采集动、静脉血标本。对比两组患儿一次采血成功率、采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年龄、体重、发病到抢救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研究组采血所用时间少于对照组,一次穿刺即采集所需血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2~3次穿刺采取到所需血量、失败例数较少,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血肿、静脉炎、溶血等采血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局部青紫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无疼痛率高于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经桡动脉采集动静脉血标本是一种节省人力、操作简便、创伤小,临床可行的一种穿刺查血法,对为危重症患儿来讲,能够为抢救患儿生命赢得时机,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fos基因与静脉平滑肌表型转换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静脉曲张的组织学和细胞学改变以及c-fos上调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换的关系。方法:2019年1月至6月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31例静脉曲张患者(曲张静脉组)和1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正常静脉组)纳入研究,采集大隐静脉进行实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fos的表达。原代培养VSMCs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划痕法检测VSM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 χ2检验或 t检验。 结果:曲张组静脉管腔扩张,管壁增厚,细胞排列紊乱。与对照组比较,曲张组c-fos和骨桥蛋白(OPN)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 t=4.872、6.221, P<0.05),且c-fos表达与OP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Α)呈正相关( R2=0.509, P<0.01)。来自曲张组的VSMCs增殖(0.851±0.048比1.493±0.064, t=13.990, P<0.05)和迁移(0.403±0.032比0.708±0.033, t=9.335, P<0.05)能力显著增强。此外,曲张组VSMCs的c-fos蛋白表达显著上调( t=17.270, P<0.05),伴随着α-SMA的降低( t=3.329, P<0.05)和OPN的增加( t=5.990, P<0.05)。 结论:病变标本中c-fos的表达水平上调,同时表型标志物(OPN/α-SMA)也发生改变。曲张组原代培养的VSMCs具有增强的增殖和迁移能力。c-fos的上调可能在VSMCs表型转换中起作用,进而参与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内新型隐球菌感染对血-脑屏障乳腺癌耐药蛋白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颅内新型隐球菌感染对血-脑屏障上外排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转运氟康唑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大鼠静脉给予氟康唑;B组:正常大鼠静脉给予氟康唑+BCRP抑制剂泮托拉唑;C组:大鼠采用颅内接种法建模后静脉给予氟康唑;D组:大鼠建模后静脉给予氟康唑+泮托拉唑.各组大鼠纹状体植入微透析探针,静脉给药后,连续采集脑细胞外液(间隔20min,采集至给药后300min)及外周血(给药后5、10、15、30、45、60、90、150、210、300min)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标本中氟康唑浓度并绘制浓度-时间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氟康唑血-脑屏障透过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采用颅内接种法成功建立了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大鼠模型.新型隐球菌感染可明显提高氟康唑的血-脑屏障透过率(P<0.05).BCRP抑制剂泮托拉唑未改变正常大鼠氟康唑的血-脑屏障透过率,但明显提高了模型大鼠氟康唑的血-脑屏障透过率(P<0.05).结论 颅内新型隐球菌感染可破坏血-脑屏障的结构功能,BCRP抑制剂有助于提高血-脑屏障对氟康唑的透过率,但同时也削弱了血-脑屏障对神经毒素或其他有害外源物质的屏障作用,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须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植物乳杆菌灌胃对结肠异常隐窝灶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植物乳杆菌(LP)灌胃对结肠异常隐窝灶(ACF)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干预组各24只.干预组于颈背部皮下注射1,2-二甲基肼30 mg/kg及LP菌悬液1×1010 CFU/mL灌胃,1次/d,连续灌胃7 d;灌胃结束后第7天于颈背部皮下注射1,2-二甲基肼30 mg/kg,第2次注射后第7天再次给予LP菌悬液1×1010 CFU/mL灌胃;对照组于颈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EDTA溶液及PBS灌胃,模型组给予颈背部皮下注射1,2-二甲基肼30 mg/kg及PBS灌胃,方法同干预组.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于造模第1、9、18周3组各取8只大鼠,收集其新鲜粪便标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构;采集大鼠尾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取大鼠结肠,用0.2%亚甲蓝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ACF形态结构并记录其数目.结果 造模第10周,模型组大鼠皮毛暗淡无光泽,运动减少,反应缓慢,体质量降低;造模第20周,部分大鼠肛门变形.干预组大鼠仅于造模第13周出现精神不振.对照组大鼠结肠未见ACF形成.造模第9、18周,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ACF多(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大鼠结肠ACF少(P均<0.05).干预组拟杆菌门、螺旋菌门比例较模型组高(P均<0.05),厚壁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比例较模型组低(P均<0.05).模型组、干预组造模第1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模第9、18周干预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 LP灌胃可调整ACF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失调,降低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