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0月成立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管理团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分析救护流程关键失效环节,构建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并于2021年11月应用于临床.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采用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情况、心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的病死率和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关键节点管控救护模式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由(81.9±6.54)min降低到(56.2±4.23)min、首次医疗接触至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由(47.3±5.68)min降低到(30.69±5.21)min,门诊-首次球囊扩张时间由(49.79±13.84)min降低到(28.63±15.71)min,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时间由(28.38±3.79)min 降低到(19.26±2.17)min,心电图报告时间由(5.82±2.01)min 降低到(5.14±1.89)min,住院时间由(7.25±2.18)min降低到(6.14±1.27)min,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抢救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提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肌钙蛋白水平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键节点控制护理模式可缩短A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HFMEA的综合急救方案在AIS静脉溶栓流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HFMEA构建有针对性的综合急救方案,对目标医院静脉溶栓流程进行优化,采用t检验、x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对干预前后的关键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HFMEA实施后AIS静脉溶栓流程风险优先指数平均值较实施前降低;与常规管理组比较,HFMEA模式管理组发病4.5 h内静脉溶栓率增长至54.08%;患者入院至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中位数缩短、住院费用降低;治疗后1、2周及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减少;但两组患者间的住院日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运用HFMEA管理工具可有效改善AIS患者静脉溶栓流程,提高AIS再灌注治疗率,缩短DNT,且能改善早期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健康,减轻家庭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FMEA护理模式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对其采用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护理模式(FME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解放军九六〇医院心内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FMEA护理模式。于患者入院当天和干预14 d后,将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进行对比,并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价生活质量情况,并比较14 d内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各项心功能指标水平与SAQ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心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各项SAQ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2.00%(1/50)低于对照组的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FMEA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能够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心功能水平,大幅度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流程优化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2020年2月,确定以优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流程作为研究主题;运用FMEA梳理某传染病医院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管理流程并分析潜在的失效模式;经评估,将人员防护不规范、人员到岗不及时、检测标本不合格及病房准备不充分4项列为优先改进风险,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相关措施实施3个月后,上述4项风险的优先指数值均显著下降,应急人员到岗及时率、防护规范率、标本采集处置合格率及应急病房呼吸机完好率、心电监护仪完好率及防护用品有效率均明显提高。应用FMEA能够优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其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护理工作为医疗结构日常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提升其治疗期间身心舒适度的重要举措。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本次重点介绍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在简要介绍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的基础上,总结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一体化工作中、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经验,提升护理工作质量,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男性气囊尿管留置所致尿道损伤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在男性气囊尿管留置所致尿道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团队,对男性气囊尿管所致尿道损伤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计算出风险系数值(Risk Priority Number,RPN),对插管前评估、插管手法、插管长度的判定、插管后宣教、拔管等环节进行流程修订并质量控制。比较实施FMEA前后的RPN值及留置气囊尿管致尿道损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实施FMEA后,男性气囊尿管风险管理中各失效模式RPN值均降低,<8分。其中插管/拔管过程中疼痛、出血、尿道撕裂伤的RPN下降更明显,留置尿管期间(插管前、插管中、插管后)疼痛发生率由(49.98%)降至(19.86%)、出血发生率由(1.27%)降至(0.13%)、尿道撕裂伤由(0.61%)降至(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方法能够及时发现男性气囊尿管留置期间所致尿道损伤的失效模式、降低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FMEA的个体化教学对手术室实习医生的带教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的个体化教学在手术室轮转实习医生带教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9年2月至2019年9月接收的23名手术室轮转实习医生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接收的23名手术室轮转实习医生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研究组实施基于FMEA的个体化教学。比较两组带教前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考核成绩、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及实习医生对带教的满意度。使用SPSS 25.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 结果:带教后两组理论知识[(91.13±6.35)vs. (84.26±5.94)]和实践操作考核成绩[(89.39±5.45)vs.(79.78±5.65)]、各维度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分及总分[(280.63±23.39)vs.(248.17±20.68)]均高于带教前,且带教后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 P<0.05);带教后研究组实习医生对带教教师职业素养、带教的合理性、带教的有效性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手术室轮转实习医生带教中采用基于FMEA的个体化教学不仅可提高考核成绩,增强其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其带教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于2020年1月,运用FMEA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筛选出医院感染高风险事件,从中确定风险事件为手卫生依从性和血源性职业暴露2个院级优先级改进项目,进行风险控制与干预措施后,比较改进前后的效果。结果:除缺乏激励机制、医护团队间沟通不足等原因,FMEA实施前后的手卫生依从性和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优先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FMEA实施后手卫生依从性为74.92%(79 375/105 953),较FMEA实施前的68.40%(58 361/85 328)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96.55, P<0.01)。FMEA实施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85%(80/2 080),低于FMEA实施前的6.16%(123/1 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49, P<0.01)。 结论:FMEA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有良好的效果,可前瞻性识别和评估医院感染风险,从而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神经外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减少神经外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FMEA理论分析神经外科置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计算优先风险数值(RPN),入选RPN较高的失效模式,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制订改进措施,优化护理方案。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85例患者为FMEA组,选择FMEA实施前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31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神经外科管路常规护理方法,FMEA组在此基础上进行FMEA。比较实施FMEA前后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差异。结果:FMEA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总发生率为1.48%(21/1 417),低于对照组的5.11%(72/1 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FMEA组的胃管、尿管、手术相关引流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气管置管和深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FMEA能够明显降低神经外科置管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FMEA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12月收治的实施常规院内转运流程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 58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8年1~6月收治的实施HFMEA模式院内转运流程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 628例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转运时间、患者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血压降低、输液管滑脱或堵塞、氧气供给不足及意外拔管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接收科室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HFMEA模式的院内转运流程可有效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院时间,提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