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管癌根治术后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收治的555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44例,女211例;年龄为(64±8)岁。观察指标:(1)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2)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采用对应的统计学检验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前进法。 结果:(1)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555例患者中,9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6.40%(91/555)。9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中,共分离培养细菌5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3株,革兰氏阳性菌 3株,真菌3株,包括多重耐药菌20株。53株革兰氏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18株(12株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18株(3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6株(2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各2株(2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粘质沙雷菌、克氏柠檬酸杆菌、纹状棒杆菌、奇异变形菌、产酸克雷伯菌各1株。3株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肺炎链球菌1株。3株真菌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8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对亚胺培南、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或舒巴坦、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情况分别为12、12、11、9、8、6、5株;18株肺炎克雷伯菌的上述指标分别为0、1、1、1、2、0、2株。(2)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学分期为Ⅱ期和Ⅲ期、术前住院时间≥6 d、手术时间≥240 min、手术方式为开胸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5 d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肿瘤病理学分期为Ⅱ期和Ⅲ期、术前住院时间≥6 d、手术时间≥240 min、手术方式为开胸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5 d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石细菌培养在PCNL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结石细菌培养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 060例行一期PCNL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14例,女446例。年龄(52.4±12.2)岁。结石负荷(1 499.6±1 435.3)mm 2。收集清洁中段尿及术中结石标本用于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记录患者膀胱中段尿和结石的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析结石细菌培养阳性者与阴性者术后发热和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本研究1 060例,膀胱中段尿培养出22种细菌,结石培养出52种细菌。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中段尿[31.8%(337/1 060)与20.9%(222/1 060), P<0.001]。中段尿和结石中最常见的细菌均为大肠埃希菌,但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中段尿高于结石[52.3%(116/222)与43.6%(147/337), P<0.05]。中段尿和结石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耐药率均高于40%,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药物耐药率均低于10%,两者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出现发热111例(10.5%),尿源性脓毒血症22例(2.1%)。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患者术后发热和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结石细菌培养阴性患者[23.7%(80/337)与4.3%(31/723);4.2%(14/337)与1.1%(8/723), P均<0.05]。术前膀胱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中,结石细菌培养阳性者的术后发热率高于阴性者[17.9%(30/168)与4.2%(28/670), P<0.05]。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术后抗菌药物与结石药敏试验结果一致者的术后发热率低于与结石药敏试验不符者[17.5%(22/126)与27.5%(58/211), P<0.05]。 结论: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高,细菌菌谱复杂,多重耐药比例高。即使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为阴性,结石细菌培养阳性仍是PCNL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石细菌培养结果在PCNL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93例儿童鼠伤寒沙门菌多位点序列分型与临床特征及耐药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儿童鼠伤寒沙门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临床特征及耐药特性,为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20年10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经粪便或血培养确诊鼠伤寒患儿的临床信息,并对样本中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进行MLST分型及药敏试验。使用 Kruskal- Wallis检验、 χ2检验、 Fisher′ s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96例患儿分离出鼠伤寒沙门菌,有效病例93例。其中92例来自粪便培养,1例来自血培养;男53例(56.99%),女40例(43.0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2.0(8.5,22.0)月龄,7月至10月是发病高峰。按MLST分型将患儿分为ST34型(58例)、ST19型(22例)及其他型(13例)。不同MLST分型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后引起呼吸道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657, P<0.001),ST34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者更常伴有呼吸道症状( Cramer V=0.421, P<0.001)。药敏试验:不同MLST分型对氨苄西林( χ2=8.774, P=0.03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χ2=6.713, P=0.022)、环丙沙星( χ2=20.780, P<0.001)、磺胺甲 唑( χ2=15.364, P=0.001)、氨苄西林舒巴坦( χ2=17.626, P=0.001)及左氧氟沙星( χ2=25.648, P<0.001)的敏感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头孢曲松( χ2=1.027, P=0.621)、头孢他啶( χ2=7.637, P=0.059)、头孢吡肟( χ2=6.099, P=0.116)及头孢哌酮舒巴坦( χ2=2.405, P=0.649)敏感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敏感。 结论:婴幼儿是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主要人群,7月至10月是发病高峰,鼠伤寒沙门菌MLST分型以ST34型为主且更常伴有呼吸道症状;应参照药物敏感性选择抗生素,无药敏试验结果可经验性选择三代头孢菌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院获得性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CRK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的分布科室、感染部位以及菌株耐药性。根据患者6个月内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30例)和存活组(4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RKP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评估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CRKP患者主要分布科室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35例,48.61%),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31例,43.06%)。CRKP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及头孢曲松均完全耐药,对替加环素敏感率较高,为93.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14.09)、有深静脉置管、感染前3个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影响CRK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1)。ROC曲线显示,有深静脉置管、感染前3个月入住ICU、APACHEⅡ值≥17.50评估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00,三指标联合的AUC为0.864。相较于深静脉置管、感染前3个月入住ICU,APACHEⅡ值≥17.50和联合指标的AUC更高( P<0.05)。 结论:CRKP感染主要分布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好发部位为呼吸道。APACHEⅡ评分(≥14.09)、深静脉置管、感染前3个月入住ICU是影响CRK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单独评估CRKP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口服万古霉素致红人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55岁男性患者因车祸全身多处骨折和创伤手术后合并脓毒症和肺部感染曾使用包括注射用万古霉素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大疱样皮疹,致敏药物不详。感染好转后停用抗菌药物,给予氯雷他定10 mg口服、1次/d治疗,皮疹逐渐消退。创伤恢复期再次发生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静脉滴注、1次/12 h。治疗后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症状加重,逐停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给予万古霉素0.5 g口服、1次/6 h治疗。口服万古霉素第4剂约1 h后,患者从颈部起开始出现皮肤红斑,迅速蔓延至上胸部,无发热、瘙痒。皮肤科医师会诊考虑口服万古霉素引起的红人综合征。停用万古霉素,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1次,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1次,继续服用氯雷他定。停药4 d后红斑开始消退,腹泻次数减少;停药7 d后,患者腹泻好转,皮肤红斑基本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4-2020年桐乡地区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变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桐乡地区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分离得到的1 457株鲍曼不动杆菌(非重复株),采用VITEK-Ⅱ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其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结果:1 457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痰标本,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ICU)。药敏结果显示替加环素耐药率低,在3%以下;其次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在25%左右;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其他抗菌药物低,耐药率在30%左右。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比较高,临床经验性用药需慎用。结论: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应加强耐药检测管理,合理选用抗生素,控制耐药株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致过敏性紫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98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氨溴索等治疗。治疗前患者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血小板计数在参考值范围。因抗感染效果不佳,13 d后将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改为伏立康唑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7 d后改为伏立康唑、美罗培南及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利奈唑胺3 d后患者体温39.3 ℃,双手、双上肢、肩背部出现散在暗红色瘀点,部分呈片状瘀斑,按之无压痛且不褪色。实验室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18.4 s,国际标准化比值1.5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3.6 s,纤维蛋白原5.11 g/L,血浆D-二聚体4.27 mg/L。考虑为过敏性紫癜,可能与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有关。停用该药,换用替加环素,并给予抗过敏、补液和输注血浆等治疗,其他治疗不变。11 d后,患者皮肤瘀点瘀斑消失,实验室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16.2 s,国际标准化比值1.28,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6 s,纤维蛋白原2.62 g/L,血浆D-二聚体2.48 m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黏菌素B鞘内注射致下肢肌无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63岁男性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因颅内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1次/8 h联合多黏菌素B 50万U、1次/12 h静脉滴注,5 d后加用多黏菌素B 5万U、1次/d鞘内注射。用药前患者左、右下肢肌力分别为3、4级。第4次鞘内注射硫酸多黏菌素B后约20 min,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约9 h后双下肢肌力均降至1级。考虑患者的下肢肌无力可能与鞘内注射多黏菌素B有关,停用鞘内注射及静脉滴注用多黏菌素B,改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 g、1次/6 h联合万古霉素1 g、1次/12 h静脉滴注。5 d后,患者左、右下肢肌力分别恢复至3级和4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产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晚发型败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新生儿科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确诊的1例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LOS的早产儿临床资料。以“新生儿/neonate、败血症/sepsis、非脱羧勒克菌/ Leclercia adecarboxylata”为关键词,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并对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LO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本例患儿为胎龄34周 +3早产儿,出生体重2 050 g,男性,因生后呼吸困难14 min入院,入院后予暖箱(温度33~35 ℃,湿度50%~60%)保暖,先后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气管插管、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有创机械通气支持,应用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培南抗感染,于生后11 d发生LOS。虽经扩容、抗感染、呼吸支持等治疗,但病情进行性加重,最终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患儿死亡后1 d血培养MALDI-TOF MS鉴定为非脱羧勒克菌,药敏实验提示为多重耐药菌。文献复习获得国外报道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2例,均为早产儿、女婴、敏感菌株导致的LOS,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经治疗后痊愈1例、死亡1例。 结论:非脱羧勒克菌单一感染可导致早产儿LOS,无特异临床表现,MALDI-TOF MS有助于其诊断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年中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监测2018年中国院内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至12月全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9年M100S(第29版)标准进行药敏结果判断。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共收集1 214株非重复革兰阴性杆菌,血和无菌体液标本来源占96.7%(1 174/1 214)。主要抗菌药物对871株肠杆菌科细菌的敏感率依次为阿米卡星(93.2%,812/871)、美罗培南(92.0%,801/871)、厄他培南(88.9%,774/871)、亚胺培南(88.4%,770/87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4.0%,732/871)、头孢哌酮/舒巴坦(83.1%,724/871)、头孢吡肟(71.4%,622/871)、米诺环素(68.9%,600/871)、头孢他啶(66.9%,583/871)及左氧氟沙星(54.4%,474/871)。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1.5%(155/252)(头孢曲松)和60.7%(153/252)(头孢噻肟)。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6.3%(125/222)(头孢曲松)和57.7%(128/222)(头孢噻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4%(127/252)和18.0%(40/222),且全部ESBLs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95%。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率分别为2.8%(7/252)和20.3%(45/222)。对阴沟肠杆菌、产气克雷伯菌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依次为替加环素(96.3%~100%)、阿米卡星(94.9%~97.1%)、美罗培南(89.8%~96.6%)及亚胺培南(89.8%~94.9%)。奇异变形杆菌、摩根摩根菌和黏质沙雷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大于90%。对67株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进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显示,45株为丝氨酸型碳青霉烯酶,20株为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73.2%(112/153)和66.0%(101/153)。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的敏感率最高(100%,163/163),其次是替加环素(87.1%,142/163)。血标本与其他感染来源的标本相比较,肺炎克雷伯菌[17.6%(27/153)比21.7%(15/69)]和鲍曼不动杆菌[68.3%(71/104)比71.2%(42/59)]碳青霉烯耐药比例低,而大肠埃希菌[2.5%(4/198)比0%(0/54)]和铜绿假单胞菌[37.0%(33/89)比18.8%(12/64)]碳青霉烯耐药比例高。结论: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尤其是仅产ESBLs的菌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产碳青霉烯酶是当前我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最重要的耐药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