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叉神经痛经皮球囊压迫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头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临床治疗除射频热凝术和显微血管减压术外,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针对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丛集性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丛集性头痛是最常见的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表现为在丛集期内频繁出现的剧烈单侧头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一侧眼眶或者额颞部,且大多数患者伴发头痛侧自主神经症状,如结膜充血、流泪、面部出汗、头面部水肿等。丛集性头痛具有较高的致残性,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有助于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近年来,国际上对丛集性头痛的诊治有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丛集性头痛疾病的认识、管理与规范化诊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的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临床实践,经过反复讨论后制订本指南。指南的内容包括丛集性头痛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日光光动力疗法在光线性角化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光线性角化病(AK)是与长期光暴露有关的一种皮肤癌前期损害,光动力疗法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与传统光动力疗法相比,以日光作为光源的日光光动力疗法操作方便,疼痛感低,患者接受度高,但易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适用于头面部Ⅰ级或Ⅱ级光线性角化病的治疗,预处理、光敏剂、光照等均可能影响其疗效。本文主要阐述日光光动力疗法的优势,并介绍其操作方法,以帮助临床工作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浅表软组织普通静脉畸形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发生于浅表软组织的普通静脉畸形(common venous malformation,CVM)临床病理特点及基因变异特征。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11月确诊的CVM共7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PCR法检测相关指标情况。结果:本组男性31例,女性44例,年龄1~69岁,平均年龄17岁,发病部位包括四肢(上肢13例,下肢34例)、躯干(14例)和头面部(14例)。51例出生时即发现,其余病例在幼年或青少年时被发现。病变表现为可触及的质软包块,肢体外观粗大并不同程度疼痛,累及浅表皮肤者皮损呈蓝色至深蓝色或暗红色至紫色。大体多呈暗红色质软组织,可见海绵状区域。镜下见不规则扩张的畸形脉管腔,呈网状、蜂窝状、海绵状或散在分布,位于真皮层、皮下筋膜层或肌层内,病变边界大多不清;畸形管腔管壁厚薄不一,壁内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可见黏液样变性;少部分病例可见化生性骨或软骨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1、CD34、ERG,管壁内肌纤维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弹力纤维染色畸形血管呈阴性;13例存在PIK3CA突变(突变率23.6%,13/55),突变类型E545K、E542K和H1047R。结论:发生于浅表软组织的CVM属于常见的单纯性血管畸形,无自愈性;形态学由大小不等的扩张静脉样管腔构成,遗传学上存在PIK3CA突变,提示CVM中可能存在PI3K信号通路异常,并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高能量激光疗法治疗老年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ultrasound-guided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U-SGB)联合高能量激光疗法(high intensity laser therapy, HILT)对老年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80例确诊为头面部PH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40例。A组在营养神经、口服止痛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U-SGB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联合HIL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NRS评分、PSQI评分、HAMA评分和HAMD评分降低( 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HAMA评分、HAMD评分,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的NRS评分,治疗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的PSQI评分均降低( P<0.05)。B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时加巴喷丁使用率低于A组( P<0.05),而治疗后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 P<0.05)。B组补救用药使用率低于A组( 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U-SGB联合HILT治疗老年头面部PHN较单一U-SGB治疗疗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色素痣恶变98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先天性色素痣(CMN)恶变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98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CMN恶变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表现、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98例CMN恶变患者中,男45例(45.9%),女53例(54.1%),就诊时年龄为4个月至85岁,中位就诊年龄47岁。皮损位于躯干34例(34.7%),四肢(不含肢端)25例(25.5%),肢端24例(24.5%),头面颈部13例(13.3%),黏膜2例(2.0%)。98例中95例(96.9%)有皮损突然明显变化史,如突然增大、新发丘疹、溃疡、瘙痒或疼痛,发生明显变化至就诊的时长为2周至5年。95例中,皮损明显变化的平均年龄为46岁,4例(4.1%)发生于18岁以前,35例(35.7%)发生于18 ~ 40岁,56例(57.1%)发生于40岁以后,55例(57.9%)原皮损突然增大,52例(54.7%)表现为溃疡,21例(22.1%)原皮损表面出现红色或黑色的丘疹或结节,4例(4.2%)表现为皮下包块,2例(2.1%)仅表现为瘙痒,1例(1.1%)仅表现为疼痛。98例中仅3例(3.1%)皮损表现为缓慢增大。85例(86.7%)发生于小型CMN,11例(11.2%)为中型CMN,2例(2.0%)为大型CMN。组织病理检查显示,98例中86例(87.8%)皮损中无残留的痣细胞,显示典型黑素瘤的特点;12例(12.2%)可见残留的痣细胞,且这12例黑素瘤细胞均表达HMB45,11例残留痣细胞不表达HMB45。7例行5-羟甲基胞嘧啶(5hmC)免疫组化染色,6例瘤细胞区域5hmC呈阴性表达,而残留痣细胞区域呈阳性表达。22例患者皮损组织标本行BRAF基因检测,其中1例为大型CMN恶变,BRAF基因检测为阴性;21例小型CMN恶变中,11例(52.4%)BRAF基因检测为阳性,10例(47.6%)为阴性。结论:CMN恶变好发于躯干,多见于大于40岁者,多有皮损突然明显变化史(如增大、丘疹、溃疡),个别皮损仅有瘙痒、疼痛;HMB45、5hmC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黑素瘤细胞与真皮痣细胞;CMN恶变的诊断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硬膜外腔入路自体血补片修复椎管内脑脊液漏技术规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椎管内脑脊液漏是导致低颅压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传统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但是保守治疗对于部分患者效果不佳,而外科手术因为创伤较大,临床应用较少。适宜时机选择微创手术方法修复脑脊液漏是治疗低颅压疾病的重要方法。因此,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特制订硬膜外腔入路自体血补片修复正常硬膜囊张力的椎管内脑脊液漏技术规范,主要从自体血补片概念与作用机制、适应证与禁忌证、操作方法、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达木单抗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3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例1 女,18岁。因周身鳞屑性红斑伴发热及关节疼痛8年,于2020年6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发红斑伴脱屑,5年前逐渐弥漫至全身,2年前先后出现双膝关节、足跖、足跟、足趾关节及腰部疼痛。1年前就诊于我院风湿免疫科,诊断为银屑病性关节炎,给予甲氨蝶呤7.5 mg每周1次,治疗1月余,疗效欠佳,后自行停药。体检:体温37.9 ℃,心率125次,呼吸23次,血压115/80 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等;腋下及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皮肤科情况:头面、躯干、四肢弥漫肿胀性红斑伴脱屑,累及98%体表面积;双手足指(趾)均可见水肿性红斑伴脱屑,有关节压痛,不伴关节肿胀、变形;双手足指(趾)甲均可见甲板增厚,部分远端分离。骶髂关节、双膝关节、足跟和足底疼痛。母亲有银屑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98 × 10 9/L,血小板602 × 10 9/L,中性粒细胞6.84 × 10 9/L,单核细胞0.85 × 10 9/L;尿常规示尿潜血++,尿白蛋白±,尿白细胞酯酶+++;红细胞沉降率59 mm/1 h,C反应蛋白17.2 mg/L,血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测定阴性。骶髂关节CT平扫示双侧骶髂关节面密度增高、毛糙,关节面下可见多发锯齿样骨质破坏,双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血电解质、血脂、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实验、HIV抗体、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类风湿因子、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定量检测以及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均无异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乙型肝炎病毒DNA低于检测下限(100 IU/ml)。胸CT检查:两肺间质纹理增多。诊断:红皮病型银屑病(erythrodermic psoriasis,EP)合并关节病型银屑病。治疗:于2020年6月26日给予依奇珠单抗皮下注射,第0周160 mg,之后第2、4、6周各80 mg。2周时红斑脱屑明显好转,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改善达50%,关节疼痛明显减轻,但2周后皮疹复发,于第6周时恢复至治疗前的周身弥漫性红斑伴发热,关节疼痛较治疗前好转。于2020年8月5日更换为阿达木单抗皮下注射,第0周80 mg,第1周40 mg,之后每2周40 mg,随访至第16个月。阿达木单抗治疗第3周时,患者周身弥漫性红斑伴脱屑较前明显改善,皮肤肿胀消退,PASI评分改善达30%。第5周时,皮损较前进一步好转,仅遗留散在细碎鳞屑,出现正常色泽皮肤,达到PASI60。第12周时,原有弥漫性红斑脱屑基本消退,仅四肢及头皮可见少量点状红斑及鳞屑,达到PASI95,关节疼痛症状也基本消失。见图1。随访至2021年11月,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儿童播散性带状疱疹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播散性带状疱疹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播散性带状疱疹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13岁,因右侧头面部红斑、水疱5 d入院。患儿1年前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直口服环孢素抑制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患儿入院时有单侧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累及眼部,入院第3天开始出现高热和泛发性水痘样疹,血清带状疱疹病毒IgM阴性、IgG阳性,诊断播散性带状疱疹和眼带状疱疹。给予阿昔洛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重组人干扰素等治疗后患儿体温稳定,皮疹好转出院,1个月后随访无后遗神经疼痛、视物模糊不适,仅留有头面部凹陷性瘢痕。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带状疱疹预防很重要,临床上要警惕皮疹播散和脑炎等并发症,对于播散性带状疱疹患儿早期使用足量阿昔洛韦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头面部疼痛就诊的颈动脉漂浮血栓: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颈动脉漂浮血栓(carotid free-floating thrombus, CFFT)系指附着于颈动脉壁的细长血栓,一端附着于血管壁,另一端游离,其远端周围有血流通过,栓体随心动周期规律运动 [1]。CFFT在临床上较罕见,截至2010年正式报道的不足150例 [2]。超过90%的CFFT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 [1]。早期的文献显示,卒中患者中的CFFT诊断罕见,估计为0.4% [1],且CFFT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增高 [3]。动脉粥样硬化是CFFT最常见的潜在病因,其他潜在病因包括纤维肌发育不良、外伤或外部压迫、动脉夹层、血管炎等。此外,高凝状态,例如恶性肿瘤、易栓症、妊娠以及炎症或感染性疾病也与CFFT相关 [4]。CFFT的潜在结果包括进展为闭塞、远端栓塞、稳定或消失 [5]。CFFT多在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被影像学检查发现,其诊断可依靠颈动脉超声、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4,6]。CFFT的治疗方案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可采取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也可进行外科干预,孰优孰劣亦无定论 [4]。本例CFFT患者以一侧头面部疼痛为主诉就诊,后续影像学检查也未证实急性脑梗死,最终患者接受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