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126例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126例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26例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患儿中,男68例,女58例;86.5%的患儿出生即有皮损;57.9%就诊年龄2 ~ 3岁。皮损发生部位包括头面部(76例,60.3%)、躯干(24例,19.1%)、四肢(26例,20.6%)。36例(28.6%)为先天性小痣,68例(54.0%)为M1型中型痣,13例(10.3%)为M2型,9例(7.1%)为巨痣。121例(96.0%)皮损单发,5例(4.0%)多发,44例(34.9%)痣伴粗毛,15例(11.9%)伴丘疹/增生性结节,6例(4.8%)有卫星灶。病理亚型包括混合痣120例(95.2%)、皮内痣4例(3.2%)和交界痣2例(1.6%)。38例(30.1%)镜下皮损深度< 1 mm,61例(48.4%)1 ~ 2 mm,25例(19.8%)> 2 mm,45例(35.7%)浸润至皮下脂肪层或更深。126例色素痣皮损中,常见病理特征包括痣组织成熟现象(100%,不包括2例交界痣),角质层色素颗粒(42.1%),分布紊乱/不对称(63.5%),表皮痣细胞散在分布(72.2%)和呈Paget样扩散(53.2%),真皮可见噬黑素细胞(56.4%),痣细胞沿毛囊皮脂腺分布(65.1%)等。特殊病理特征包括痣细胞嵌入血管/淋巴管腔内(33.3%)、痣细胞松解(35.7%)、纤维瘤样改变(19.8%)、累及立毛肌(24.6%)、肥大细胞浸润(23.8%)等。不同临床表现的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病理模式:浸润深度> 2 mm、角质层色素颗粒和角质层柱状色素颗粒在巨痣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大小皮损( χ2 = 7.93、10.76、5.89,均 P < 0.05);浸润深度> 2 mm、表皮海绵水肿伴痣细胞散在分布、痣细胞巢沿毛囊皮脂腺分布、纤维瘤样改变、肥大细胞浸润在伴有粗毛皮损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粗毛者( χ2 = 28.29、8.11、6.22、7.92、8.19,均 P < 0.01);表皮痣细胞呈Paget样扩散、痣细胞有异型性在伴丘疹/增生性结节的皮损中的发生率高于不伴丘疹增生性结节的皮损( χ2 = 4.92、6.30,均 P < 0.05)。 结论: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具有独特性,细胞常见不典型性,确诊及治疗选择需要密切结合临床与病理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色素痣伴增生性结节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色素痣伴增生性结节的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15—2019年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10例先天性色素痣伴增生性结节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年龄2~45岁(平均15岁),9例增生性结节发生于婴儿,1例发生于成人。皮损位于四肢4例,头面部3例,躯干2例,躯干及四肢同时受累1例。临床表现为黑色斑片或斑块中出现1个或多个结节,6例增生性结节为多发,4例为单发,单个结节直径0.2~1.5 cm,仅1例出现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增生性结节内黑素细胞均存在成熟现象,核分裂象少,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无坏死现象,免疫组化检查显示痣细胞弥漫表达Melan-A,不表达或仅部分表达HMB45,Ki67增殖指数< 5%。结论:先天性色素痣伴增生性结节可发生于四肢、头面部及躯干;临床表现为原先天性色素痣皮损上的单发或多发结节;病理上增生性结节内黑素细胞可见成熟现象,免疫组化HMB45及Ki67染色有助于诊断,其预后有待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扩张后头皮瓣修复额、面部病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头皮瓣修复额、面部黑痣、瘢痕切除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共收治先天性及后天性面额部病损患者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3~42岁。其中额部黑痣5例、额部瘢痕11例、面部黑痣2例、面部瘢痕9例、面部疣状痣1例,均采用扩张后头皮瓣修复。根据病变大小选择合适扩张器,扩张囊置入帽状腱膜下,注水充分扩张后,采用直接推进或易位皮瓣修复病损切除后创面,带蒂皮瓣以颞浅动脉分支为轴心血管,3周后断蒂,拆线后2周行激光脱毛3~6次。结果:本组28例,扩张一期均充分,二期皮瓣转移术后全部成活,无感染、局部坏死等发生。皮瓣断蒂后2例出现远端小面积血运障碍,予植皮覆盖后愈合。随访时间3~31个月,转移的皮瓣经激光脱毛后,颜色、质地与相邻部位正常皮肤匹配良好,无挛缩及色素沉着发生,效果满意。结论:头皮组织量充足,继发畸形少,是良好的供区。扩张后头皮瓣修复额、面部病损,皮瓣血供好,术后结合激光脱毛,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连续组织扩张术治疗背部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连续组织扩张技术治疗背部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巨痣)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九科收治的背部巨痣患儿的临床资料。一期手术在背部两侧各置入1个扩张器,将背部皮肤横向整体扩张,注水周期3~6个月;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后,切除部分巨痣,将扩张皮瓣整体向前推进,仅在躯干两侧做附加切口,在扩张皮瓣下方同时置入新的扩张器进行连续组织扩张;三期手术取出扩张器,修复巨痣切除后创面。术后随访观察患儿背部皮瓣颜色、质地及术后瘢痕形成情况。结果:本组共纳入10例患儿,男4例,女6例,年龄2~6岁,平均3.4岁。所有患儿均完成3期手术,二期手术时同期在扩张皮瓣下置入新的扩张器进行连续组织扩张,3期手术共耗时6.80~11.77个月,患儿腰背部及上方的巨痣全部去除。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6个月,1例患儿在二期术后扩张注水末期由于擦伤导致了皮瓣坏死(1.5 cm×1.2 cm),不伴扩张器外露,三期扩张器取出后,皮瓣成活良好。其余患儿均未出现伤口裂开、感染、扩张器外露等其他并发症,术后瘢痕仅位于躯干两侧,背部无明显术后瘢痕遗留,皮瓣颜色、质地与周围组织协调一致。结论:连续组织扩张术治疗背部巨痣安全有效,不仅不需等待4~15个月的间歇期后再进行扩张器置入手术,还可以减少1次手术和麻醉。治疗过程中,仅在躯干两侧做附加切口,保持背部为一个美学单元的完整性,可以获得更好的术后外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元组织移植在眼睑分裂痣整形外科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元组织移植在眼睑分裂痣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尿道下裂整形中心就诊的眼睑分裂痣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分为4种。(1)直接切除缝合术;(2)单纯游离植皮术:根据缺损大小,上睑及下睑创面以中厚或全厚皮片覆盖;(3)眼轮匝肌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术:上睑缺损及下睑近缘处缺损以皮片移植,下睑缺损以同侧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修复;(4)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扩张皮瓣联合游离植皮术:手术分两期,一期手术于患侧颞区置入扩张器,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后,行眼睑病变组织切除,再形成外眦眼轮匝肌眶部为蒂的岛状皮瓣,旋转180°后覆盖下睑缺损,上睑及下睑近睑缘处缺损仍以皮片移植。通过门诊、电话及微信随访患者术后面部外观及眼部运动等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内术前及术后颜面部修复重建术后疗效评估标准建议(A&F)评分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34例患者,男18例,女16例,年龄(17.7±15.3)岁(2~33岁)。眼睑分裂痣面积为0.3 cm×0.2 cm~14.0 cm×14.0 cm。直接切除缝合术6例,其中同时行重睑术2例,术后A&F评分(4.54±1.32)分较术前(3.28±0.98)分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游离植皮术10例,术后A&F评分(5.13±1.59 )分较术前(2.25 ±1.59 )分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眼轮匝肌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7例,术后A&F评分(5.54±1.46)分较术前(2.18±1.61)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扩张皮瓣联合游离植皮术11例,术后A&F评分(4.95±0.60)分较术前(2.18±1.48)分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皮片或皮瓣成活良好,眼睑功能正常。28例患者获得8~81个月随访,其中3例术后继发下睑外翻畸形,3例切口及植皮区黑痣复发,2例植皮区色素沉着较明显,1例继发重力性上睑下垂,其余患者修复效果满意;6例因联系方式变更失访。 结论:眼轮匝肌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在中到大面积眼睑分裂痣的整形外科修复中可获得更稳定的效果。上睑及下睑近睑缘处以游离植皮修复,下睑以皮瓣移植修复,更加符合上下睑的生理状态,不同的组织移植方式联合,可使面部容外形更美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发病机制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简称巨痣,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以病变面积巨大的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为特征,呈黑、褐色外观,可伴有毛发生长、皮肤粗糙增厚,甚至发生瘙痒、溃烂、恶变,使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由于巨痣发病的罕见性、复杂性,目前对其发病机制、遗传基础尚未形成统一严谨的共识。对基因及分子信号通路研究的深入有助于明确巨痣的病因,开拓治疗思路,推动个体化治疗的多样性。近年来巨痣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许多突破性成果,该文就巨痣发病机制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斑块型蓝痣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18岁,因右肩部蓝色皮疹进行性增大就诊。患者出生后右肩部发现蓝色皮疹,逐渐增大;近3年皮疹增大较快,表面出现黑褐色斑点,无疼痛、瘙痒。皮肤科检查:右侧肩背部见一约3 cm × 2 cm蓝色斑块,边界欠清晰,表面毛发增多,质地中等,无压痛,其上散在分布数个轻微隆起的黑褐色丘疹(图1A)。皮肤镜检查:淡蓝色或浅色背景,可见模糊的线状血管、毛发增多、毛囊周围褐色小球(图1B)。B超检查:约1.9 cm × 0.4 cm × 1.5 cm低回声区,形态规则,回声均匀,边界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手术切除后,标本纵切面示1个黑色肿块,周围有卫星状结节(图2A)。肿块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乳头状增生;真皮内见黑色素细胞团块,团块中见少量梭形黑色素细胞位于真皮胶原束之间,胞质含有大量棕色颗粒,胞核不清;真皮网状层见大量梭形黑色素细胞,无细胞异形及核分裂现象,延伸至皮下脂肪层(图2B)。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真皮内黑色素细胞Melan-A、S100阳性,Ki-67增殖指数9.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水刀削切联合皮片移植治疗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水刀削切联合皮片移植治疗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整形修复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巨痣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水刀逐层削切巨痣,尽量保留皮下筋膜层及部分真皮层,创面以皮片移植术治疗。术后1~2年来院复诊,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植皮区术后瘢痕进行评分(每项分值为1~10分,分值越大表示状况越差),采用数字评分法(1~10分)对植皮区满意度进行评价(10分为非常满意,7~9分为满意,6分以下为不满意),观察色素痣复发及种植转移情况。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例患儿,男2例,女5例,年龄4~14岁。躯干3例,四肢4例。巨痣占体表面积的(7.4±3.1)%。7例巨痣患儿术后皮片均成活良好。术后1年随访,植皮区瘢痕POSAS评分显示,患者或家属对植皮区瘢痕疼痛、瘙痒、硬度、厚度评分为1~3分的分别有6、4、4、5例,色素沉着及不规则度中评分为4~10分的分别有5、5例。7例患者中植皮区均无功能受限;医生对植皮区瘢痕的血管分布、色素沉着、厚度、柔韧性评分均较低,评为1~3分的分别有6、3、4、4例,对平整度中评分为1~3分和4~6分的分别有2、4例。医患双方满意度:评分为7~10分的分别有4、5例。7例术后1年复查,其中6例植皮区未见色素痣复发,1例可见2处点状色素痣复发,直径均小于1 mm;7例均未见色素痣取皮区种植转移。结论:水刀削切联合皮片移植治疗巨痣,手术操作简单,一次性切除,供区只需切取刃厚皮片,术后瘢痕不明显、皮肤弹性较好、患者满意度高,适用于躯干及四肢非关节部位的色素痣切除,尤其是质地良好、颜色较浅的色素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梳子瓣技术和步序设计理念在整形美容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梳子瓣技术和步序设计理念在整形美容与修复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应用梳子瓣技术行整形美容与修复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梳子瓣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遵循步序设计的理念,即分步、按序进行术前、术中的设计和调整,将设计与手术步骤相结合。其主要操作包括:沿目标区域边缘设计切口并切开,在目标区域基底部广泛分离形成组织瓣,垂直于切缘方向对组织瓣按序裁切并临时缝合固定,边裁切边固定,期间可对切口张力和局部外观进行调整,整个组织瓣分割后形成梳子样外观,沿着临时固定点对整个梳子瓣进行切除,精细缝合切缘,最后拆除临时缝线。术后对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对患者面部恢复情况和手术效果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6例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2~58岁。其中1例行眉下切口上睑提紧术及睑缘切口下睑成形术,1例行中下面部除皱术,1例行厚唇修薄及右面部抽脂术,1例行面部先天性黑色素痣切除术,1例行眉部先天性黑色素痣切除术,1例行面部皮瓣修整术。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18个月,患者面部均恢复良好,对手术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将梳子瓣技术及歩序设计理念应用于整形美容与修复重建手术中,可精细调整切缘的对合,使切口张力均匀分布,降低术后切口瘢痕形成及外观畸形的风险;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有较好的适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eyerson痣6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Meyerson痣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6例Meyerson痣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7个月至28岁,中位年龄10.5岁。3例皮损位于四肢,3例位于躯干。4例发生于先天性色素痣,2例发生于获得性色素痣。色素痣出现时长7个月至18年。4例近2个月自觉瘙痒,2例无瘙痒等伴随症状。中央色素痣形态为丘疹5例,斑块1例,形状规则,皮损颜色为褐色或黑色,色素均匀,边界清楚。6例色素痣周围均可见红晕,4例皮损上覆鳞屑或痂皮。组织病理学表现出色素痣及湿疹的双重特点,色素痣表现为交界痣或混合痣,湿疹表现为浆液渗出,表皮不规则增生,海绵水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结论:Meyerson痣少见,好发于躯干及四肢,当色素痣出现瘙痒或皮损周围出现红斑时,应考虑Meyerson痣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