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和安徽发现霍氏鼠耳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3年3月及6月,本课题组在浙江省丽水市和安徽省池州市进行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资源调查期间,使用蝙蝠竖琴网及昆虫网采集到一批蝙蝠标本.其中10号(1♂,9♀)体型较小,头体长43.34~47.12 mm,前臂长34.37~37.87 mm.耳廓尖长,耳屏较短,其长不及耳长一半;体毛柔软而浓密,背毛基部至毛尖呈黑色至深棕色,腹毛基部至毛尖呈深灰色至浅灰色;后足长8.22~9.49 mm,胫骨长16.08~17.23 mm,后足较长,超过胫骨长之半;股间膜和翼膜呈棕色,且翼膜附着于踝关节以下的跖骨处.颅骨细弱,颅全长14.92~15.82 mm,脑颅宽7.46~8.04 mm,额骨处倾斜明显,脑颅稍膨大圆润,颅顶较平,颧弓较细.上述外形及头骨特征与霍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相吻合.同时,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Cyt b)的系统发育学证据亦支持上述鉴定结果.本发现为霍氏鼠耳蝠在浙江省和安徽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丰富了该种的基础生物学资料,扩大了对其地理分布范围的认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绿鳍马面鲀中轴骨骼早期发育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运用阿新利蓝-茜素红双染色技术研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初孵仔鱼和1~60dah(孵出后日龄)仔、稚和早期幼鱼中轴骨骼(头骨和脊柱)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初孵仔鱼头部无明显骨骼元件,3 dah脑颅软骨元件有前索软骨、侧索软骨、筛板和耳软骨环,咽颅软骨元件有米克尔氏软骨、腭方软骨、角鳃软骨和基鳃软骨;8 dah脑颅耳软骨环愈合成圆,咽颅上颌骨两侧末端与腭方软骨相连,角鳃软骨从前往后逐渐变短;15 dah脑颅耳软骨环凸出,咽颅齿骨和续骨出现,鳃丝密集分布,头部骨骼框架趋于稳定;18 dah脑颅嗅软骨环出现,咽颅米克尔氏软骨发生退化,下舌骨和上舌骨出现,上下颌前端出现锥形齿;20 dah脑颅出现额骨和筛骨,咽颅上下颌下移,前鳃盖骨和前颌骨出现并硬骨化;22 dah咽颅前鳃盖骨向下延伸出骨片,7对鳃条骨硬骨化;24 dah顶骨、副蝶骨、下鳃盖骨、主鳃盖骨和角舌骨出现并硬骨化;26 dah头部布满硬骨化的锥形小鳞;33 dah脑颅额骨、筛骨和缘带完全硬骨化,吻端变长,咽颅下鳃盖骨和主鳃盖骨完全硬骨化,锥形齿变门齿状;50dah头部除鳃丝其余骨骼均完全硬骨化,可认为头部骨骼硬骨化完成.绿鳍马面鲀的脊柱14 dah前透明无色;18 dah尾端的髓弓和脉弓分化出现;25 dah椎体分节完成;28 dah椎体硬骨化完成;30 dah部分椎体的后关节突与髓弓相愈合;45 dah各椎体间间距缩短,脊柱完全硬骨化.研究理清了绿鳍马面鲀早期发育过程中轴骨骼元件的发育时序和骨化特征,初步阐释了其中轴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殊性,可为此物种苗种培育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浙江金华发现暗褐彩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3年5月在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西溪镇寨口村附近林地中(120°17′02″E,28°58′09″N,海拔273 m)捕捉到2只雌性蝙蝠.它们体型较小,前臂长分别为30.66 mm和30.79 mm,无鼻叶,耳廓似漏斗,呈卵圆形,耳屏略呈披针形,较为细长.头骨颅全长分别是14.51 mm和14.67 mm,齿式:2.1.3.3/3.1.3.3=38,具有强壮的上颌犬齿.以上特征与暗褐彩蝠(Kerivoula furva)基本相符.基于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发育数据分析支持形态鉴定结果,故将这两个浙江样本鉴定为暗褐彩蝠,为浙江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骨修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通过脂多糖(LPS)联合甲基泼尼松龙(MPS)诱导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将数字随机法分为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在C臂引导下下通过髓芯减压术将hUCMSCs注射至兔股骨头内。通过Micro-CT、微血管造影及组织学评估兔股骨头骨坏死、微血管数。对正态分布数据采用 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采用Tukey检验。 结果:hUCMSCs组BV/TV、Tb.N和Tb.T明显高于模型组( F=221.4、251.0、586.5, P<0.01);Tb.Sp明显减少( F=137.7, P<0.01)。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中微血管体积分别为(1.12±0.07)、(1.46±0.04)、(2.18±0.09) mm 3;微血管数分别为(16.00±1.64)、(20.00±1.10)、(35.20±3.11)个。hUCMSCs组中微血管体积及微血管数较模型组中显著增加( F=300.6、104.7, P<0.01)。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中空骨陷窝发生率分别为(60.42±4.65)%、(49.75±3.73)%、(30.13±4.61)%,hUCMSCs组中空骨陷窝发生率较模型组中显著减少( F=95.3, P<0.01)。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中微血管数分别为(2.00±0.82)、(2.63±0.92)、(4.50±0.72)个,hUCMSCs组中微血管数较模型组中显著增多( F=16.3, P<0.01)。 结论:hUCMSCs通过促进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中血管生成,减少骨坏死的发生并促进骨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直接前方入路联合直接后方入路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联合直接后方入路(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采用DAA联合DPA入路治疗18例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43.2岁;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13例股骨头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下方,5例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上方;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断伴后壁骨折2例。采用DAA入路处理股骨头骨折,采用DPA入路处理髋臼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情况;按照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复位质量;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75~205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240~600 ml,平均371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3例患者伤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均于术后6~12周恢复。股骨头骨折均获得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示髋臼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2例,总体满意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根据Thompson-Epstein评价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其中优7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DAA联合DPA入路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中能直视下复位、固定股骨头及髋臼后部骨折,可有效保护旋股内侧动脉、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重要结构,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组配型假体置换与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疗效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组合压配型桡骨头假体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4例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46例;年龄32~58岁,平均45.7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内固定组(mini钢板螺钉内固定32例)和置换组(组配型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32例)。末次随访时记录并比较肘关节外翻角度、肘关节活动范围、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以评价术后疗效。结果:内固定组和置换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8~48个月(平均18.7个月)随访。内固定组和置换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1.4±8.2)、(68.9±7.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内固定组和置换组屈伸角度分别为95°~125°、100°~140°;旋转角度分别为135.3°±11.2°、143.5°±12.8°,Mayo评分分别为(79.2±3.8)、(83.4±3.9)分,以上项目置换组均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内固定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VAS分别为(7.6±0.7)、(0.9±0.7)分;置换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VAS分别为(7.9±0.8)分、(0.7±0.6)分,两组组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感染。内固定组出现内固定松动伴尺神经炎症状1例;置换组出现假体周围吸收但无假体松动1例。 结论:人工桡骨头置换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桡骨头置换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CC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1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62例,女48例;年龄17~74岁,平均44.1岁。按术中探查情况分为合并CCI组和非合并CCI组。主要观察合并组CCI的诊断、部位、大小、类型、手术方法和术后恢复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合并CCI组25例,其中Ⅰ型7例,Ⅱ型12例,Ⅲ型6例,见于Mason各种桡骨头骨折类型;位于肱骨小头外侧13例,后外侧9例,前外侧3例。术前经局部麻醉后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共诊断出CCI 13例,漏诊率48%(12/25)。合并CCI组术前屈伸(61.8°±13.7°)和旋转(60.0°±24.2°)范围小于非合并CCI组(77.7°±23.0°、79.9°±21.9°),桡骨头骨折Mason类型严重于非合并C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年龄、性别、合并伤、桡骨头骨折处理方法、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EPS评分等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桡骨头骨折合并CCI的发生率为22.73%(25/110),见于Mason所有桡骨头骨折类型,多发生在肱骨小头的外侧和后外侧影像学检查很容易漏诊。对于较轻桡骨头骨折怀疑合并CCI者,局部麻醉后体检阳性作为诊断合并CCI和手术指导的价值较大。桡骨头骨折手术中,应重视探查是否合并CC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肱桡关节"接吻骨折"——桡骨头骨折伴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伴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316例桡骨头骨折或肱骨小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同侧伴发骨折12例(伴发组),非伴发304例(单一组)。主要分析伴发组的临床特点,其次比较伴发组与单一组术前一般资料、桡骨头骨折类型、合并伤、治疗方法、治疗前后肘关节活动范围、随访时间、肢体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桡骨头骨折和肱骨小头骨折分别按Mason和Grantham进行分型。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桡骨头骨折Mason Ⅰ至Ⅳ型分别为2例、7例、2例和1例,肱骨小头骨折Grantham Ⅰ至Ⅲ型分别为10例、2例和0例。常规X线检查漏诊4例,均为Ⅰ型骨折,1例经桡骨头-肱骨小头位摄片、3例经CT检查获确诊。伴发组保守治疗1例,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患者中,桡骨头骨折均内固定,肱骨小头骨折内固定9例、保守治疗2例。所有骨折均愈合。随访时间为12~23个月,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恢复到89.7±7.9,优8例、良2例、可2例,2例并发肘关节活动受限。伴发组伤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小于单一组,手术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伴发组与单一组在年龄、性别、病因、合并韧带伤、桡骨头骨折类型、随访时间、末次随访肘关节活动范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桡骨头骨折伴肱骨小头骨折临床少见,轻微骨折常规X线检查易漏诊,需要行桡骨头-肱骨小头位摄片或CT才能明确诊断;大多数患者的桡骨头骨折较肱骨小头骨折严重;与单一骨折相比,伴发骨折患者症状较重、手术率较高,但总体治疗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Gartland ⅡA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屈曲功能丢失角度评估的X线影像模拟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利用肘关节侧位X线片肱骨前缘线与肱骨小头骨化中心的关系,评估儿童Gartland ⅡA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即时屈肘功能丢失角度的可能。方法:通过医院PACS系统筛选2008年1月到2020年3月拍摄的1~14岁患儿中包含肘关节标准侧位片的正常肘关节X线片,并将图像导入Adobe Photoshop 14.0软件,认为制造矢状面倾斜角度不同的骨折线,并模拟Gartland ⅡA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后远折端矢状面旋转,记录远折端旋转角度即为肘关节屈曲功能丢失角,并每3岁为一组进行分层,分析肘关节屈曲功能丢失角与年龄及骨折线角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儿童Gartland ⅡA型肱骨髁上骨折后,远折端旋转至肱骨小头骨化中心与肱骨前缘线相切时,屈肘功能角约丢失19.4°±4.9°,范围在11°~30°。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4岁组平均屈肘功能丢失角度分别为14.3°±4.2°、18.4°±3.6°、20.6°±3.6°、20.7°±4.0°和24.0°±4.8°,组间比较,除7~9岁和10~12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屈肘功能丢失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肘关节屈肘功能丢失角度年龄趋势图显示,在相同年龄下骨折线角度为0时屈肘功能丢失角度最多,且随年龄增大屈肘功能丢失角度有增加趋势。骨折线角度及年龄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控制变量为骨折线角度时,年龄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为0.731( P<0.05);在控制变量为年龄时,骨折线角度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相关性为-0.739( P<0.05)。 结论:儿童Gartland ⅡA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会随患儿年龄增大而增大,随骨折线矢状面倾斜角度增加而减小。如果肱骨前缘线与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前缘相切,屈肘功能即时丢失约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术治疗尺骨鹰嘴撕脱骨折伴桡骨头骨折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尺骨鹰嘴撕脱骨折伴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2年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3例尺骨鹰嘴撕脱骨折伴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4例;主力侧6例,非主力侧7例;年龄(38.1±11.7)岁;桡骨头骨折Mason分型:Ⅰ型1例,Ⅱ型1例,Ⅲ型1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且优先处理桡骨头骨折。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式:10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3例患者采用桡骨头置换治疗;尺骨鹰嘴撕脱骨折的治疗方式:11例患者行肌腱止点修复,2例患者仅行肌腱修复。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的肘关节活动度,并应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ASH)分别评定肘关节功能、疼痛和主观上肢功能情况,同时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13例患者术后获(37.6±18.5)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的患侧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2.3°±19.6°,范围值为70°~130°;旋前-旋后活动度为149.6°±20.0°,范围值为110°~170°。并发症:桡骨头骨折不愈合1例,肘关节僵硬3例,尺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共有3例患者行4次手术。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的MEPS评分为100.0(85.0,100.0)分,范围值为75~100分,其中优9例,良4例;疼痛VAS评分为0.0(0.0,2.0)分,范围值为0~3分;DASH评分为2.5(1.3,8.3)分,范围值为0~21分。结论:尺骨鹰嘴撕脱骨折合并桡骨头骨折较少见,正确的识别和诊断对这种损伤至关重要,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