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放射性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性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性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性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性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性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性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 s或 M( P25, P75)表示。 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性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性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a Vinci 机器人经肛微创手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74岁,身高150 cm,体质指数为20.89 kg/m 2。因“间断腹泻1年”于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肿物,并在结肠镜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直肠腺癌。直肠指诊:胸膝位,2点钟方向距肛缘约4 cm可触及2枚止血夹。患者及家属具有强烈保肛意愿,同意接受机器人经肛微创手术(robotic transan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robotic TaMIS)术,并签署手术同意书。手术方法:右侧卧位,硬性直肠镜检查确定病变位置,碘伏消毒直肠腔。扩肛至4指,置入自制肛门微创操作平台,置入机器人专用Trocar,连接CO 2建立气腔,维持气腔压力在8~12 mmHg(1 mmHg=0.133 kPa)。将Da Vinci机器人置于患者左侧,连接机器人镜头、1号臂、2号臂。另置入一12 mm Trocar以供助手使用。应用单极电剪刀沿肿瘤周边0.5~1 cm标记切除范围。从肿瘤一侧垂直切开黏膜,直至见到直肠壁外组织,完整切除病变。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创面。手术顺利,手术总用时约80 min,其中手术平台的建立与机器人连接过程(Docking)用时60 min,手术操作20 min,术中出血5 ml,经肛门取出肿瘤组织并将其固定在带有指示的纸板上,做好切缘(上、下、左、右)的定位标记。麻醉清醒后患者即下床活动并进食流质饮食,术后恢复顺利,无腹痛、腹胀,无盆腔、肛周感染、腹腔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第2天出院。术后病理:(直肠癌内镜切除术后)结直肠黏膜组织,局部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肉芽肿组织增生,固有层小血管增生、扩张及充血、淤血,未见明确残存肿瘤。目前已完成术后第1周、第2周、第4周的电话随访,患者无便血、排粪困难或排粪次数增多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护理干预与阴道电刺激治疗对慢性盆腔痛患者健康行为、疼痛程度及疾病复发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与阴道电刺激治疗对慢性盆腔痛(CPP)患者健康行为、疼痛程度及疾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红荔院区收治的CPP患者158例,按照交替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9例。对照组接受阴道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其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后疗效,分别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及治疗3个月后的疼痛程度、健康行为及性生活情况,对两组进行6个月的随访并统计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两组在干预后的NRS评分均较干预前低,而SRHMS评分较干预前高;研究组干预后的NRS评分较对照组低,而SRHM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干预后的性欲望、主观性唤起能力、性活动时阴道润滑性、性高潮、性生活满意度及性交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随访6个月后,研究组复发率(2.53%)较对照组(11.39%)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护理干预与阴道电刺激治疗应用于CPP患者中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养成健康行为习惯,改善性功能生活,降低疼痛程度及疾病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针穿刺致心脏外伤后意外发现心肌内解剖血肿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48岁女性,因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闷伴恶心呕吐7 h,于2021年6月26日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既往全身多处疼痛史,故患者寻求针灸治疗以期缓解疼痛,经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有心前区细针穿刺史。入院查体:体温36℃,心率123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84/5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痛苦面容,双肺闻及少许湿啰音;心律齐;腹部表现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胸部和全腹CTA示脾动脉远端局部动脉瘤可能但未提示破裂、心包积血、两肺散在慢性感染、胆囊结石并胆囊炎、腹盆腔积液;初始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反流(少量)、心包积液(中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盆底、骶神经磁刺激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痛疗效及对疼痛图谱、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盆底、骶神经磁刺激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痛疗效及对疼痛图谱、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300 例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 组,对照组 150 例予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治疗组150 例予盆底、骶神经磁刺激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2 组均治疗7 天.2 组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检测D-二聚体(DD)、血浆黏度(PV)、血小板聚集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利用疼痛图谱对患者泌尿生殖疼痛、盆底肌肉疼痛、膀胱疼痛情况进行评估;记录患者盆腔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统计2 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67%(136/15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105/15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DD、PV、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泌尿生殖疼痛点评分、盆底肌肉疼痛点评分、膀胱疼痛点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TNF-α、IL-6 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IL-2 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盆腔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盆底、骶神经磁刺激和肌筋膜手法联合治疗后,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痛患者疼痛程度以及疼痛图谱评分均显著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改善,机体内炎症情况减轻,盆腔功能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在盆腔静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盆腔静脉疾病(pelvic venous disorders,PeVD)影响着大约8%育龄期女性的身心健康,59%~75%的PeVD患者可发展为慢性盆腔痛。慢性盆腔痛是一种女性常见的、容易被忽视的疾病,其带来的经济负担较重,临床明确诊断其病因具有一定挑战性,世界上约26%的女性日常生活深受其影响。目前有关国内慢性盆腔痛患病率的流行病学数据较少,王鹤等于2011—2013年对1468位18~58岁的长春市女性进行调查,发现慢性盆腔痛的患病率为17.6%。据报道,每年有40%的腹腔镜手术和12%的子宫切除术是因慢性盆腔痛导致的,但80%的手术患者中慢性盆腔痛的病因并不是妇科来源的。所以,对慢性盆腔痛进行病因筛查非常必要,尤其需要鉴别并排除静脉源性盆腔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宫颈放线菌病及输尿管梗阻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放线菌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以肉芽肿及组织纤维化窦道的形成为特点,其症状与许多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相似,临床上经常被误诊.现报告1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放线菌感染的患者.该患者为60岁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病程10余年,既往使用氨甲蝶呤、艾拉莫德、英夫利昔单抗等多种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治疗,关节肿痛反复发作,对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控制不佳,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全腹部CT示盆腔占位,右侧输尿管扩张.对宫颈管刮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硫磺样颗粒,考虑放线菌感染.予多西环素抗感染治疗18个月,以及艾拉莫德、硫酸羟氯喹及托法替布抗风湿治疗后,患者关节肿痛好转,白细胞计数正常.随访2年,患者病情稳定,无复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较强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时,应警惕合并发生感染,一些慢性、隐匿部位及少见病原体的感染也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并尽早进行相关筛查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CT引导上腹下神经丛毁损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可定义为下腹部或盆腔的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持续或反复发作至少 6 个月[1,2].其病因复杂,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如泌尿妇科、胃肠道、神经肌肉骨骼和心理社会系统等[3].欧洲泌尿外科协会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EAU) 将男女骨盆结构、盆腔脏器存在疼痛且其他潜在原因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的情况归类为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PS)[2,4].据估计,CPPS影响全球 26%的女性人口[1].由于CPP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很多情况下无法确定病因,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也给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通常采取多模式方法来提高治疗效果,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心理疗法、手术和介入治疗等,在多种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用介入和手术干预[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地诺孕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体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7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导致女性痛经、慢性盆腔痛和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EMs的长期管理应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孕激素类药物是EMs治疗的一线用药,其中地诺孕素(Dienogest)目前已成为EMs长期管理的首选药物.地诺孕素不仅能有效缓解EMs相关疼痛症状和预防术后复发,近年来还被观察到具有一定程度的缩小EMs病灶体积的作用.对于暂未生育的年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复发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和疼痛明显的深部浸润型EMs患者,地诺孕素可缩小病灶体积,延缓甚至避免手术.概述地诺孕素对卵巢型EMs和深部浸润型EMs病灶体积的影响,以期为EMs的个体化非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妇科手术后盆腹腔粘连预防及诊断的专家共识(2020年版)
编辑人员丨2024/6/1
妇科手术后盆腹腔粘连是指手术组织/部位损伤后,在组织愈合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和结局,粘连所致的疾病包括女性不孕/不育、肠粘连/梗阻、慢性腹痛/盆腔痛等多种并发症,并增加盆腹腔再次手术的操作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