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损害的影响:3个月随访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后续效应.方法 1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真刺激)59例和对照组(伪刺激)69例;两组在服用原抗精神病药品种及剂量不变的基础上,在对应的左侧背外侧额叶皮质区给予20Hz真或伪rTMS治疗4周,每周5次.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随访后,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成套神经心理测验量表评估患者精神症状、认知功能改变.结果 在精神症状变化方面,两组在PANSS阴性症状评分在不同时间主效应、组间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认知功能变化方面,两组即刻记忆、注意力、延迟记忆评分在不同时间主效应、组间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X2=8.79,P=0.003)及随访后(X2=4.589,P=0.032),好转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TMS联合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阴性症状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并表现出一定持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秒前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严重和危及生命的疾病,是全球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MDD的治疗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然而,药物治疗有一定副作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新型、无痛、无创、操作方便、非常安全的神经电生理技术.而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rTMS与MDD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中,作为rTMS新模式的θ爆发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在MDD治疗中也展现出其独特且有效的一面.本文就MDD治疗中rTMS的重要作用作出综述,并简要说明在MDD治疗中TBS的疗效和涉及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相关指南的质量评价及内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对国内外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相关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为临床开展以证据为基础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 BMJ Best Practice、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立指南文库、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苏格兰校际指南网、安大略省注册护士协会、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美国残疾退伍军人协会、医脉通临床指南库、PubMed、Web of Science、CINAHL、Cochrane Library、Ovid数据库、万方、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指南,采用 AGREEⅡ对纳入的循证指南进行质量评价,采用 JBI的专家共识评价标准对专家共识类指南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内容分析法整合指南的推荐意见.结果 最终纳入 10篇文献,其中 6篇循证指南,4篇专家共识类指南.3 篇循证指南的质量评价结果为A级,3 篇结果为B级.10篇指南内容分析汇总为分类、护理目标、评估、基础肠道护理、药物护理、肠道灌洗、电和磁刺激、并发症预防、健康教育和护理记录 10个主题 27条推荐意见.结论 本研究整合了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相关指南中护理相关内容,总结 10个主题,内容丰富,整体质量较高,部分争议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国内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护理指南欠缺,需组建多学科小组构建符合国内临床情境的护理指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额顶网络功能改变与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fMRI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额顶网络中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顶下小叶(IPL)功能改变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方法:于2015年—2020年前瞻性招募在本院就诊的1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年龄、性别、民族和利手相匹配的60例健康对照者.采集每个受试者的静息态fMRI图像和高分辨率T1WI图像,在MATLAB软件中将双侧DLPFC、IPL作为种子点进行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同期由临床医师采用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评估每例受试者的认知功能,包括数字广度顺背、倒背粗分和数字符号得分.根据认知功能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患者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平均得分的0.5个标准差以下即为认知正常)及认知损害组(患者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得分的1个标准差以上即为认知损害).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认知功能评分与ReHo值进行分析.此外,将双侧DLPFC、IPL作为种子点进行有效功能连接分析,并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的数字顺背粗分与右侧DLPFC的ReHo值呈正相关性(r=0.446,校正后P=0.0012);在左侧IPL的相关性分析中,对照组和认知正常组的数字倒背粗分与ReHo值均呈正相关(r=0.374,校正后P=0.0117;r=0.548,校正后P=0.0372),而认知损害组认知评分与fM-RI指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有效连接分析结果显示从右侧到左侧DLPFC的有效连接在对照组与认知损害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PFC和IPL的功能改变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可以将DLPFC和IPL作为无创性神经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靶点进行研究,从而有助于探索优化目前的临床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定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评定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11月于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n=100),通过Excel产生的随机数字将其以1:1比例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四通道FES模仿正常人行走时肌肉收缩的时序刺激患侧下肢的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及腘绳肌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双通道FES治疗仪,将电极置于患肢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两组肌群的肌肉点上进行刺激.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均接受脑部3.0T MRI检查,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经DTI检查的相关参数,同时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定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最后探讨观察组患者BBS、FMA-LE评分与DTI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的FMA-LE、BBS评分均呈现上升趋势,且观察组升高显著(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FMA-LE、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各向异性指数(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容积比(VRA)显著高于对照组,衰减指数(Exa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分析,观察组患者的FMA-LE评分与FA、DCavg、VRA呈正相关,与Exat呈负相关.观察组的BBS评分与FA、VRA呈正相关,与Exat呈负相关,与DCavg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通过DTI可以对四通道FE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其各项参数与BBS、FMA-LE评分呈现明显相关性,提示可通过MRI协助医生认识神经功能缺损与神经病理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为准确评估预后及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间歇性Theta爆发式脉冲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间歇性Theta爆发式脉冲模式(iTBS)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在卒中后吞咽障碍(PSD)中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0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60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MES组及NMES+iTBS联合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NM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NMES治疗,而NMES+iTBS联合组则在NMES组的基础上,于患者健侧大脑舌骨上肌群皮质代表区行iTB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行吞咽障碍造影检查,根据检查情况评估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评分和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分级,以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WST)分级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DS评分、PAS分级、SSA评分和WST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371、-0.718、-0.507、-1.104;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DS评分、PAS分级、SSA评分、WST分级低于治疗前且NMES+iTBS联合组患者评分和分级优于NM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412~-3.884;均P<0.05).结论 iTBS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NMES可有效地促进PSD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伏隔核深部脑刺激治疗重度酒精使用障碍:一项Ⅰ期先导试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酒精使用障碍(AUD)是一种非常常见、难治的医学疾病。AUD的症状是由以伏隔核(NAc)为中心的几个神经回路的功能障碍引起的。病例报告和动物研究表明,伏隔核深部脑刺激(NAc-DBS)治疗可能是严重AUD的一种有效的减害治疗方法。6例严重难治性AUD患者接受了NAc-DBS,安全性指标和临床结果被记录下来。在基线和6个月时,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DG-PET)测量NAc中的葡萄糖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用于表征术后NAc与大脑其余部分的功能连接变化,以及NAc和背侧纹状体对酒精视觉线索的反应性。该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NCT03660124)注册。所有患者的渴望程度都有所降低。12个月时饮酒量、酒精相关的强迫行为和焦虑明显减少。抑郁无明显变化。FDG-PET分析显示,6个月后NAc代谢减少,这与强迫性饮酒行为的改善相关。临床改善与NAc和视觉联合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少相关。主动深部脑刺激(DBS)与被动观看含酒精图片时背侧纹状体的激活减少有关。NAc-DBS在严重的难治性AUD患者中是可行和安全的。它与食欲和成瘾行为的减少有关。这一过程的潜在机制是下调NAc,破坏其与视觉联合皮质的功能连接,以及干扰线索诱发的背侧纹状体反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靶点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原发性PD患者,依据主要运动障碍临床特征选择震颤型(TD)82例入组,受试者按1∶1∶1比例根据试验随机编码的序列分为3组,即初级运动皮质区(M1)组26例、小脑组26例和双靶点(M1、小脑)组30例,每组均给予相应靶点1 Hz低频刺激,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持续治疗2周,共10次;所有组的常规药物治疗期间剂量保持不变。治疗前、治疗后2周在患者未服药状态下进行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PD生活质量问卷-39(PDQ-39)评定,并测量皮质兴奋性即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包括静息运动阈值(rMT)和活动运动阈值(aMT)检查]、“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及肌电图震颤分析检查。结果:82例患者,男39例,女43例,年龄(67±8)岁。治疗前,3组患者的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双靶点组的UPDRS-Ⅲ评分[(38.9±2.5)分 比(29.2±3.6)分]、UPDRS-震颤子评分[(23.7±2.1)分比(14.6±3.1)分]、TUG时间[(44.8±3.1)s比(33.7±4.1)s]、震颤波幅(480±126)μV比(276±94)μV、PDQ-39评分[(51±13)分比(45±13)分]、rMT[(36±17)%比(43±13)%]、aMT[(26±16)%比(31±1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而M1组和小脑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震颤峰频率3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双靶点低频rTMS能改善PD震颤,而M1或小脑低频rTMS对PD震颤改善不明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皮质兴奋性从而改善PD震颤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首发单相抑郁症的疗效及对患者注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首发单相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以及该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注意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52例首次发病且未予任何治疗措施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在服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的基础上接受长达4周(每周5 d,共20 d)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rTMS真刺激(真刺激组, n=27)或伪刺激(伪刺激组, n=25)。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周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测评患者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以及应用中国伯明翰认知筛查量表(BCoS-C)的听觉注意测试项目评估患者的听觉注意程度。 结果:(1)抑郁症状:真刺激组患者治疗第2、4周末的HAMD-24评分[(20.63±2.73)分、(15.85±2.43)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25.74±2.68)分],伪刺激组患者治疗第4周末的HAMD-24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0.48±2.33)分 vs. (25.80±2.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2、4周末时,真刺激组患者的HAMD-24评分均明显低于伪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听觉注意功能:真刺激组患者治疗第4周末的总正确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51.74±1.38 vs. 47.48±1.60),持续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0.74±0.71 vs. 4.37±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4周末时,真刺激组患者的总正确数较伪刺激组(48.00±1.66)明显升高,持续指标较伪刺激组(3.72±1.28)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rTMS能更快速有效地改善单相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及注意功能,其中抑郁症状较注意功能能更快得到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在高密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在美多芭和吡贝地尔缓释片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联合HBO治疗。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手部计时运动实验和10 m折返运动试验评价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采用Keypoint 4c肌诱发电位仪检测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大脑皮质区静息阈值(RMT)、皮质静止期(CS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UPDRS总分、UPDRS Ⅲ评分明显降低,10 m折返运动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计时运动次数明显增加(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UPDRS总分、UPDRS Ⅲ评分明显降低,10 m折返运动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计时运动次数明显增加( P<0.05);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比较,研究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UPDRS总分、UPDRS Ⅲ评分明显降低,10 m折返运动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计时运动次数明显增加( 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RMT、CL、CSP、CMCT明显提高(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提高( P<0.05);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比较,研究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上述指标明显提高( P<0.05)。 结论:HBO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较单独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更好地激发大脑皮质区域的运动诱发电位,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