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阔韧带子宫内膜样腺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阔韧带子宫内膜样癌是罕见的特殊部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极低,疾病的机制、诊断和治疗尚未明确.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常误诊为子宫或卵巢肿瘤.报告1例65岁阔韧带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诊疗经过,术前误诊为卵巢肿瘤,经手术探查和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另行全面分期手术.术后随访7个月,病情稳定,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肿瘤相关指标未见异常.对于妇科检查扪及附件区肿物固定,影像学提示肿物边界清楚,需要考虑阔韧带肿瘤可能,应尽早手术.经病理诊断为阔韧带恶性肿瘤,应及时全面分期手术,术后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00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利用Sanger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按照第5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诊断流程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各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3岁。POLE突变型10例,其中“双分子特征”子宫内膜癌2例(2/10),G3级宫内膜样癌2例(2/10),其他高级别亚型3例(3/10)。错配修复缺陷型38例,其中“双分子特征”子宫内膜癌1例(1/38,2.6%),宫内膜样癌36例(36/38,94.7%);21例(21/38,55.3%)表现为MLH1、PMS2同时缺失,20例(20/21,95.2%)为MLH1甲基化阳性病例,即为散发性子宫内膜癌;6例(6/38,15.8%)行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胚系检测,其中1例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无特异分子特征型44例,其中G1~2级宫内膜样癌34例(34/44,77.3%),G3级宫内膜样癌7例(7/44,15.9%)。p53异常型8例,其中G3级宫内膜样癌4例(4/8),其他高级别亚型2例(2/8),且1例(1/8)为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患者。结论:正确解读子宫内膜癌中POLE基因突变、MMR蛋白及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是进行分子分型的关键,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的诊断流程和规范进行判读,确保分子分型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尿路上皮癌相关1基因靶向miR-204-5p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免疫逃逸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相关1(UCA1)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免疫逃逸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7—2019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子宫全部或部分切除的内膜样腺癌患者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UCA1和miR-204-5p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Transwell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UCA1与miR-204-5p的靶关系。将HEC-1A-sh-NC或HEC-1A-sh-UCA1细胞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或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进行体外共培养,探讨UCA1在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UCA1的表达水平(17.08±0.84)高于癌旁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0±0.37),miR-204-5p的表达水平(0.98±0.16)低于癌旁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0±0.20,均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iR-204-5p的表达与UCA1的表达呈负相关( r=-0.330, P=0.030)。UCA1和miR-204-5p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血管浸润有关(均 P<0.05)。sh-UCA1组细胞的吸光度( A)值(0.58±0.11)和细胞迁移数[(199.68±18.44)个]均低于sh-NC组[分别为1.24±0.17和(374.76±24.83)个],sh-UCA1组细胞凋亡率[(28.64±7.80)%]高于sh-NC组[(14.27±4.38)%,均 P<0.05]。效应细胞和靶细胞不同比例培养后,HEC-1A-sh-UCA1组细胞存活率均低于HEC-1A-sh-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UCA1存在与miR-204-5p结合的位点。UCA1+anti-miR-204-5p组细胞的 A值(1.74±0.08)和细胞迁移数[(426.00±18.00)个]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0±0.03和(284.00±8.00)个],UCA1+anti-miR-204-5p组细胞凋亡率[(5.42±0.93)%]低于Control组[(14.82±1.48)%,均 P<0.05]。当与PBMC共培养时,HEC-1A-sh-UCA1细胞可以诱导更高的干扰素γ(IFN-γ)表达,PHA组及PHA+pre-miR-204-5p组细胞中IFN-γ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42±0.49和1.88±0.26,均高于PHA+pre-NC组(0.85±0.10,均 P<0.05)。体外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不同比例)共培养时,HEC-1A-sh-UCA1细胞则具有较低的存活率,HEC-1A-pre-miR-204-5p组细胞存活率均低于HEC-1A-pre-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UCA1/miR-204-5p可能在人子宫内膜癌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晚期子宫内膜中肾管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子宫内膜中肾管样腺癌是一种罕见的女性恶性生殖道肿瘤,临床表现难以与子宫内膜样腺癌鉴别。主要依靠病理、免疫组化及肿瘤基因检测进行诊断。目前临床上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本报道1例罕见的子宫内膜中肾管样腺癌患者,并详细分析了其肿瘤行为特点,结合基因及药物检测给出指导性治疗建议,为临床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女性生殖道具有中肾形态特征的腺癌七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不同部位具有中肾形态特征的腺癌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方面的异同。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确诊的子宫颈中肾腺癌(MA)2例及子宫体、卵巢中肾样腺癌(MLA)5例,病变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KRAS基因突变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颈MA与子宫体、卵巢MLA有相同形态特征,表现为腺管、乳头、实性等多种结构的混合。然而2例子宫颈MA主体位于宫颈间质内,肿瘤周边存在中肾管残余,4例子宫体MLA主要累及子宫内膜及肌层,1例卵巢MLA可见局部子宫内膜异位,且MLA病例均未见中肾管残留。免疫组织化学GATA3在全部7例MA/MLA中表达,TTF1仅在4/5例MLA中表达。所有病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阴性,p53野生型。所检测的5例MA/MLA病变均存在KRAS基因突变。在6~32个月的随访中,1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余均无瘤生存。结论:女性生殖道子宫颈MA与子宫体、卵巢MLA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免疫表型,且均存在KRAS基因突变;但与子宫颈MA起源于中肾残余不同,后者与苗勒上皮关系密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MSH6基因突变相关的Lynch综合征家系病例二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收集一个Lynch综合征的家系,例1(先证者)肛门排出物病理符合结直肠道来源中分化腺癌,例2子宫息肉样物诊断为子宫内膜样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两标本的肿瘤细胞MSH6均呈阴性表达,2例患者测序发现了一个新型的MSH6基因突变(NM_000179.2:exon4:c.1304T>G:p.L435R)。此Lynch综合征家系所患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与以往报道一致,其发病原因为携带MSH6基因胚系突变,导致MSH6蛋白失去错配修复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SH2基因13号外显子移码突变致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绝大部分子宫内膜癌为散发型,只有2%为遗传型,遗传型子宫内膜癌也称为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LS-EC)。本例患者43岁,因子宫下段赘生物活检提示子宫内膜低分化腺癌,行子宫内膜癌根治性手术,因肿瘤位于子宫下段,且病理特征提示子宫内膜样腺癌,因存在多个高危因素故行Lynch综合征筛查。根据2019年Manchester国际共识,妇科肿瘤筛查Lynch综合征的流程明确,首先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丢失的蛋白,发现潜在的突变基因,最终通过高通量测序(NGS)技术确诊为MSH2基因13号外显子E701fs移码突变导致的LS-E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51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浸润模式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MELF)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2017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为子宫体原发低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的51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复阅病理切片评估是否伴MELF浸润模式,分析MELF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MELF浸润模式在低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比例为12.9%(66/512)。MELF浸润模式与子宫间质侵犯、子宫肌层侵犯深度≥1/2、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均有关(均 P<0.05),MELF浸润模式为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伴和不伴MELF浸润模式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5.0%和96.0%( P>0.05)。 结论:子宫间质侵犯、子宫肌壁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与MELF浸润模式有关,MELF浸润模式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伴MELF浸润并不影响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2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11年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初次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8 987例,其中明确诊断为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23例,查阅23例患者的电子病历并记录其年龄、临床表现、肿瘤分期、肿瘤类型、治疗方法和预后等临床病理资料;23例患者均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或死亡时间,记录复发及死亡情况。结果:(1)2010—2020年11年间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呈增多趋势。8 98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子宫颈癌3 474例、子宫内膜癌3 484例、卵巢恶性肿瘤1 329例、输卵管癌171例、子宫肉瘤182例、阴道癌42例、外阴癌192例、滋养细胞肿瘤110例、其他妇科恶性肿瘤3例,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和卵巢恶性肿瘤。(2)8 98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3例,占所有妇科恶性肿瘤的0.26%(23/8 987)。其中,子宫颈癌合并子宫内膜癌3例,子宫颈癌合并卵巢恶性肿瘤3例,子宫内膜癌合并卵巢恶性肿瘤16例,子宫内膜癌合并输卵管癌1例。(3)23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根据首诊肿瘤情况,手术方式包括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及卵巢上皮性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等,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及肿瘤分期辅助放、化疗。(4)23例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为(49.4±9.7)岁(范围:28~66岁);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盆腔肿物;肿瘤分期为早期(Ⅰ~Ⅱ期)16例(70%,16/23),晚期(Ⅲ~Ⅳ期)7例(30%,7/23);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无特异性,13例(57%,13/23)患者出现血清癌抗原125(CA 125)和癌抗原199(CA 199)水平升高。(5)23例患者中,随访期内未控1例、复发3例,未控或复发部位均位于盆腹腔;死亡3例。3例死亡患者中,1例为未控患者,肿瘤类型为子宫颈腺鳞癌合并卵巢透明细胞腺癌,术后辅助放化疗,总生存时间19个月;2例为复发患者,肿瘤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合并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各1例,术后均辅助化疗,分别于术后60、21个月复发,总生存时间分别为78、28个月。另1例患者于术后43个月复发,复发后带瘤生存已14个月。其余19例患者均无瘤生存,目前仍在随访中。 结论: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尚无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常见症状为阴道流血、盆腔肿物;其治疗与单发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相同,但需要兼顾两种肿瘤的特质,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放、化疗均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预后与两种恶性肿瘤中分期较晚者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ynch综合征相关生殖器官腺癌二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2例Lynch综合征相关的女性生殖器官腺癌的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Lynch综合征相关女性生殖器官腺癌的诊治方法。2例患者中,1例是Lynch综合征相关的子宫颈腺癌Ⅱb期患者,行同步放化疗失败后,应用派姆单抗+贝伐单抗+奥沙利铂方案治疗,共8个疗程;另1例是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癌合并结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应用派姆单抗巩固治疗3个疗程。2例患者治疗后已分别随访25、34个月,均无瘤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