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泌体在卵母细胞发育及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外泌体是源自细胞膜系统的囊泡,起源于内体多囊泡体,释放到组织液中。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信的载体,含有蛋白质、脂质、源自其供体细胞质的编码或非编码RNA。卵泡是卵母细胞发育的重要微环境,在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物质通过细胞外囊泡进行卵母细胞与卵泡周围卵丘和颗粒细胞之间的物质传递,从而调节卵母细胞的基因表达。在正常和病理条件下,外泌体由多种细胞释放,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可作为疾病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及治疗干预的潜在目标。本文阐述了外泌体中的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及环状RNA等成分在卵母细胞发育状态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卵巢、子宫相关生殖系统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癌、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变化。针对外泌体的检测可以深入了解卵母细胞发育状态,有助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D-1和PD-L1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02年10月—2013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治疗且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卵巢癌的组织标本180份,包括浆液性癌120份,黏液性癌30份,子宫内膜样癌15份,透明细胞癌15份;从中随机选取50份癌旁的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卵巢癌和正常卵巢组织中PD-1及PD-L1的表达,并分析PD-1及PD-L1的表达与卵巢癌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卵巢癌和正常卵巢组织中PD-1及PD-L1的表达:PD-1表达于癌组织内浸润的淋巴细胞中,PD-L1表达于癌细胞的细胞膜;在癌旁的正常卵巢组织中PD-1及PD-L1均呈阴性表达。卵巢癌、正常卵巢组织中PD-1及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均为18.3%(33/180)、2.0%(1/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卵巢癌组织中PD-1及PD-L1的表达:卵巢癌组织中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浆液性癌均高于非浆液性癌(包括黏液性癌、子宫内模样癌、透明细胞癌),手术病理分期为Ⅲ、Ⅳ期者高于Ⅰ、Ⅱ期,发病模式为Ⅱ型者高于Ⅰ型,肿瘤累及侧别为双侧卵巢者高于单侧卵巢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不同PD-1、PD-L1表达的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情况:PD-1阳性、阴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5、61个月,PD-L1阳性、阴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6、61个月,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D-1及PD-L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的正常卵巢组织,特别是浆液性癌较为明显;晚期卵巢癌患者PD-1及PD-L1的表达较高,表明PD-1及PD-L1阳性表达是卵巢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在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临床路径在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7年8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进入ERAS路径的183名患者为ERAS组,传统路径的255名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手术后的康复情况。结果:共纳入438例患者。ERAS组患者手术后排气时间[(37.57±12.10) h]早于对照组[(47.28±17.36) h, P<0.001];ERAS组手术后疼痛评分(手术后第1日晨8时:2.86±0.89,手术后第2日晨8时:1.99±0.73)低于对照组(2.96±0.92,2.41±0.82, P均<0.001);ERAS组手术后较手术前血液中D-二聚体升高倍数[1.67(0.68,3.04)]低于对照组[3.17(1.55,5.72), P<0.001];ERAS组手术后住院时间[(5.20±1.07) d]短于对照组[(5.52±1.46) d, P=0.009]。 结论:ERAS路径的应用可缩短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手术后排气时间,减轻手术后疼痛,改善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以及减少住院时间;ERAS在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安全可行且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阔韧带疝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44岁,因腹痛1 d入院。伴呕吐1次,无腹胀,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查体:右下腹触及一5 cm × 5 cm大小包块,压痛阳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8 × 10 9/L。患者既往2次分娩史,10余年前有剖宫产史,术后恢复可。急诊经阴道超声检查示盆腔右卵巢外侧方见52 mm × 41 mm液性暗区,壁厚,考虑扩张肠管可能(图1)。腹部CT示右侧附件区约47 mm × 35 mm类圆形囊性灶,周围脂肪间隙欠清,盆腔见不规则片状积液;盆腔小肠稍扩张积液(图2、3)。急诊行腹腔镜下探查术,术中见盆腔内约50 ml淡血性液,右侧子宫阔韧带见一3 cm × 3 cm缺口,部分小肠嵌顿其内,血供基本正常(图4、5),左侧卵巢表面见0.5 cm × 0.5 cm子宫内膜异位结节。完整牵拉出阔韧带内嵌顿小肠,血供颜色正常。术后诊断:子宫阔韧带疝。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4 d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羟考酮和舒芬太尼分别复合丙泊酚用于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羟考酮和舒芬太尼分别复合丙泊酚用于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的临床效果并选择相对最佳剂量。方法:选取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患者中120例,随机分三组:Q1组(羟考酮0.07 mg/kg)、Q2组(羟考酮0.1 mg/kg)、S组(舒芬太尼0.1 μg/kg),每组40例,各组均静脉注射丙泊酚2.0 mg/kg,分别记录术中出现生命体征变化、丙泊酚消耗剂量及手术操作时间。记录三组患者苏醒期过程中的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S组与Q1组、Q2组相比,术中出现呼吸抑制次数更多。三组患者在苏醒期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三组患者的VAS量表差异小于1。Ramsay镇静评分方面T1时Q2组评分高于Q1组和S组,而Q1组和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相比,羟考酮在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中出现呼吸抑制情况较少,而在术中麻醉镇痛效果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相当;0.07 mg/kg羟考酮注射液相较于0.1 mg/kg羟考酮注射液更适用于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盐酸小檗碱联合表柔比星、顺铂对晚期子宫内膜癌的抗肿瘤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表柔比星、顺铂对晚期子宫内膜癌(EC)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120例晚期EC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表柔比星、顺铂注射液,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盐酸小檗碱治疗,21 d/周期,共6周期。统计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1年死亡率。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489, P=0.042),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3.33%(38/60),高于对照组的45.00%(2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62, P=0.044)。治疗后试验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分别为(30.01±6.05)U/ml、(40.38±7.61)U/ml、(16.85±3.08)ng/ml,对照组分别为(45.83±6.91)U/ml、(48.89±8.05)U/ml、(20.20±4.18)ng/ml,均较本组内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343, P<0.001; t=5.951, P<0.001; t=4.998, P<0.001)。治疗期间试验组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8.33%(5/60)、5.00%(3/60)、6.67%(4/60)、6.67%(4/60)、8.33%(5/60)、1.67%(1/60)、3.33%(2/60)、40.00%(24/60),对照组分别为6.67%(4/60)、3.33%(2/60)、8.33%(5/60)、6.67%(4/60)、8.33%(5/60)、0(0/60)、1.67%(1/60)、35.00%(21/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0, P=1.000; χ2=0.000, P=1.000; χ2=0.000, P=1.000; χ2=0.134, P=0.714; χ2=0.109, P=0.741; P=1.000; χ2=0.000, P=1.000; χ2=0.320, P=0.572)。随访1年,对照组死亡率为8.33%(5/60),试验组死亡率为5.00%(3/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34, P=0.714)。 结论:盐酸小檗碱联合表柔比星、顺铂治疗晚期EC疗效显著,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泡液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影响育龄妇女并可能导致不孕的慢性妇科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目前可用于评估该疾病的技术方法缺乏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仍然面临困难。蛋白质组学不仅可以从生理、病理学角度研究疾病,而且对于认识疾病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不同蛋白质及其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卵泡液是人体中由卵母细胞、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等产生的含有多种蛋白质的一种重要分泌物,因此本综述从对卵泡液中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来概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卵双胎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单卵双胎是双胎妊娠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双卵双胎相比,单卵双胎发生流产、胎儿畸形、胎死宫内、宫内生长受限及早产等风险均明显增加。单卵双胎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存在“两个模型”和“一个假说”理论,即“合子分裂模型”“胚胎膜融合模型”和“过度成熟配子”假说。辅助生殖技术与单卵双胎的发生密切相关。辅助生殖技术中的母体年龄、促排卵药物的应用、移植周期类型、胚胎培养时间、透明带操作、培养方式和培养液、遗传等均与单卵双胎的发生有关。本文对于单卵双胎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6 458个供精人工授精自然周期妊娠结局的多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因素对自然周期供精人工授精(AID)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生殖中心治疗的16 458个自然周期,对女性因素、供精精液质量以及周期相关因素与术后妊娠结局进行χ 2和广义估计方程多因素分析。 结果:女方年龄≤30岁( OR=1.865, P<0.001)、年龄31~35岁( OR=1.215, P<0.001)、不孕年限<5年( OR=1.139, P=0.007)、第3日促黄体生成素水平>8.10 IU/L( OR=1.309, P=0.022)、第3日雌激素水平≤77.10 pmol/L( OR=1.301, P=0.012)、第3日雌激素水平77.11~293.60 pmol/L( OR=1.099, P=0.044)、优势卵泡数1个( OR=1.473, P=0.038)、宫颈黏液评分≥10分( OR=1.256, P=0.026)、子宫内膜分型为A型( OR=1.114, P=0.005)、尿促黄体生成素强阳性( OR=1.171, P=0.002)、精子冻融复苏后活力>54%( OR=1.142, P=0.002)、精子冻融复苏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35×10 6( OR=1.217, P=0.001)以及每周期AID授精2次( OR=1.376, P=0.001)显著影响授精妇女的妊娠率。 结论:在自然周期AID中,女方年龄、不孕年限、第3日促黄体生成素水平、第3日雌激素水平、优势卵泡数、宫颈黏液评分、子宫内膜分型、尿促黄体生成素、精子冻融复苏后活力、精子冻融复苏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以及每周期授精次数影响女性的妊娠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卵巢浆黏性肿瘤ARID1A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卵巢浆黏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06年6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卵巢浆黏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7、PAX8、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WT1、p16、p53以及ARID1A编码蛋白Baf250a的表达。结果:本组卵巢浆黏性肿瘤共75例,其中良性浆黏性囊腺瘤30例,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36岁,镜下由宫颈内膜型黏液上皮和浆液性上皮混合组成,每种成分占10%以上。交界性浆黏性肿瘤34例,患者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39岁,7例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镜下见宽大的乳头状结构,分支复杂,衬覆上皮层次增加,细胞成分复杂,主要为宫颈内膜样黏液细胞(非肠型,无杯状细胞),其次为嗜酸性细胞,其他可见透明细胞、鞋钉样细胞、纤毛细胞、子宫内膜样细胞等。间质疏松水肿,常伴大量急性炎性细胞浸润。浆黏性癌11例,患者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40岁,2例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镜下呈乳头状、融合腺样、微腺或实性结构,多呈扩张性浸润生长方式,局部呈破坏性浸润;细胞成分复杂,与交界性肿瘤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RID1A编码蛋白Baf250a阳性表达于肿瘤细胞核,交界性浆黏性肿瘤表达缺失率30%(6/20;其中1例完全缺失,5例部分缺失),浆黏性癌表达缺失比例2/11(均为部分缺失);CK7、PAX8、p16在肿瘤细胞表达阳性;ER、PR均为阳性(10%~80%),WT1阴性,p53野生型表达,Ki-67阳性指数20%~60%。浆黏性癌10例行全子宫、双侧/单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患侧附件及阑尾切除术,术后均行化疗。根据2014版卵巢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A期4例,ⅡA期3例,ⅢC期4例。浆黏性癌8例存活(其中2例复发),1例死于疾病,2例失访。交界性肿瘤34例均行患侧附件切除术,均存活,1例复发。结论:浆黏性肿瘤具有较为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交界性浆黏性肿瘤与浆黏性癌均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细胞成分。ARID1A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在致瘤转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在浆黏性肿瘤中具有表达缺失的特点,以及p53野生型表达,均支持浆黏液性肿瘤是Ⅰ型肿瘤而非Ⅱ型肿瘤,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