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卵双胎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单卵双胎是双胎妊娠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双卵双胎相比,单卵双胎发生流产、胎儿畸形、胎死宫内、宫内生长受限及早产等风险均明显增加。单卵双胎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存在“两个模型”和“一个假说”理论,即“合子分裂模型”“胚胎膜融合模型”和“过度成熟配子”假说。辅助生殖技术与单卵双胎的发生密切相关。辅助生殖技术中的母体年龄、促排卵药物的应用、移植周期类型、胚胎培养时间、透明带操作、培养方式和培养液、遗传等均与单卵双胎的发生有关。本文对于单卵双胎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染色体核型不一致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onochorionic diamniotic, MCDA)双胎染色体核型不一致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超声诊断为MCDA双胎并经产前诊断为染色体核型不一致的4例孕妇。所有孕妇均在超声定位下行双羊膜腔穿刺,分别取双胎羊水同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芯片检测,并根据SNP基因型分析确定合子性质。结果:4例MCDA双胎染色体核型不一致,分别为47,XX,+18和46,XX、45,X和46,XX、47,XXY[17]/46,XY[33]和47,XXY、47,XX,+21和46,XX;SNP芯片结果分别为arr(18)×3和arr(1-22,X)×2、arr(X)×1和arr(1-22,X)×2、arr(X)×1~2,(Y)×1和arr(X)×2,(Y)×1、arr(21)×3和arr(21)×2~3。SNP基因型分析证实4例MCDA双胎均为单合子双胎。4例中,3例因胎儿染色体异常选择引产,1例失访。1例再次妊娠生育1子,现体健。结论:临床工作中应警惕MCDA双胎染色体核型不一致情况发生。未来可以积累MCDA双胎染色体核型不一致相关病例并进一步探讨其遗传学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胎儿预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单绒毛膜双胎中,10%~15%会发生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selective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sFGR)。sFGR可通过脐动脉多普勒波形分为3种类型。sFGR胎儿宫内死亡的发生率高,出生胎龄小,可有脑损伤、心肌肥厚、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肠穿孔、胰岛素分泌异常等多系统不良预后,且不同分型的sFGR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不同。目前针对该人群的研究较少。sFGR仍需全面、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多胎妊娠减胎术时机对流产率的影响:一项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胚胎移植助孕患者多胎妊娠后经阴道超声引导下行减胎术的不同孕周与流产的关系,寻求减胎的最佳孕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胚胎移植助孕患者多胎妊娠后选择行减胎术的486例孕妇的资料,通过曲线拟合、阈值效应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减胎孕周和流产率的关系。结果:调整年龄、不孕类型、不孕年限、既往生产次数、既往流产次数、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各种不孕及不育因素、转化日内膜厚度形态及单卵双胎和减胎方式后,当减胎孕周<8.43周时,流产率随减胎孕周的增加明显上升,孕周每增加1周,流产率增加221%( OR=3.21,95% CI=1.47~6.99, P=0.003 3),当减胎孕周≥8.43周时,流产率趋于平稳,不再增加( OR=0.81,95% CI=0.54~1.22, P=0.317 7);分层分析中,BMI≥24 kg/m 2的 OR值为12.38,BMI<24 kg/m 2的 OR值为1.91, P=0.053 9。 结论:胚胎移植助孕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多胎妊娠减胎术的减胎孕周与流产率呈非线性关系,流产率于孕8.43周之前随减胎孕周增加明显上升。对于明确需行减胎术者建议于孕8周之前尽早进行手术为佳。BMI对减胎患者流产率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鲜周期第4天和第5天移植临床结局及母婴结局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鲜周期第4天(day 4,D4)胚胎移植对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临床结局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就诊于邢台不孕不育专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在受精后D4或第5天(day 5,D5)移植1枚最优质的胚胎行IVF或ICSI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D4移植组( n=273)和D5移植组( n=88)的临床结局及母婴结局。 结果:D5移植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注射日雌二醇水平[3 516(2 273,4 116)ng/L]显著高于D4移植组[2 940(1 935,3 877)ng/L, P=0.023],hCG注射日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0.82(0.63,1.11)μg/L]显著低于D4移植组[0.94(0.69,1.20)μg/L, P=0.026]。D5移植组的双原核(two pronuclei,2PN)受精率[71.13%(929/1 306)]和可用胚胎率[51.73%(509/984)]显著高于D4移植组[67.26%(2 539/3 775), P=0.010;48.00%(1 306/2 721), P=0.045],D4移植组的临床妊娠率[63.37%(173/273)]和活产率[53.11%(145/273)]显著高于D5移植组[46.59%(41/88), P=0.005;36.36%(32/88), P=0.006]。两组间的异位妊娠率、单卵双胎率、流产率、早产率、死产率、剖宫产率、分娩孕周、男/女比例及出生体质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胚胎移植天数对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的影响呈显著相关性( OR=0.468,95% CI:0.266~0.824, P=0.009; OR=0.481,95% CI:0.273~0.847, P=0.011)。 结论:IVF/ICSI中新鲜周期D4移植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均优于D5移植,母婴结局相当,在临床工作中可考虑优先选择D4胚胎移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鲜周期与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冻融胚胎移植周期母胎结局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鲜周期与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周期对母胎结局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咨询与应用。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助孕,获得分娩22 395个连续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移植方案分为3组:新鲜周期组、自然周期(natural cycle,NC)-FET组、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FET组。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产科母胎结局,次要结局指标为各组生殖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相关指标等基本资料情况,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周期对各产科结局的影响。 结果:本研究新鲜周期组12 118个,NC-FET组6648个,HRT-FET组3629个。基本特征中:①三组间不孕年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女方年龄、女性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男方年龄、不孕类型比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注射日/转化日内膜厚度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其中内膜厚度在新鲜周期组最厚[(11.13±1.63)mm],NC-FET组次之[(10.61±1.74)mm],HRT-FET组[(9.77±1.58)mm]最低。②FET周期囊胚移植比例[NC-FET组54.8%(3646/6648)、HRT-FET组52.4%(1901/3629)]较新鲜周期组[3.8%(461/12 118)]增加( P<0.001)。③囊胚移植后单卵双胎的发生率增加( P<0.001)。母胎结局:①三组间活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②三组间分娩孕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鲜周期组(38.39±2.08)周、NC-FET组(38.69±1.87)周、HRT-FET组(38.40±2.31)周, P<0.001];NC-FET组和HRT-FET组的足月引产率[19.8%(1315/6648)、19.0%(690/3629)]、新生儿体质量[(3 168.05±607.90)g、(3 124.70±683.53)g]、巨大儿出生率[7.8%(521/6648)、8.5%(309/3629)]均高于新鲜周期组[16.6%(2017/12 118)、(3 007.61±627.60)g、6.6%(804/12 118),均 P<0.001]。③HRT-FET组早产率[16.9%(615/3629)]、剖宫产率[75.7%(2748/3629)]、低出生体质量儿率[12.1%(438/3629)]显著高于NC-FET组[12.6%(838/6648)、69.4%(4611/6648)、9.6%(637/6648),均 P<0.001]。④HRT-FET组的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为5.0%(182/3629)、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6.7%(244/3629)及胎膜早破发生率为3.4%(124/3629),新鲜周期组分别为1.6%(198/12 118)、2.4%(198/12 118)、2.9%(351/12 118)],NC-FET组分别为2.0%(134/6648)、6.2%(410/6648)、2.1%(140/6648),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⑤胎盘异常/产后出血发生率在HRT-FET组[1.0%(37/3629)]较NC-FET组升高[0.6%(41/6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2)。 结论:FET是辅助生殖技术中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胎儿并发症少于新鲜移植周期,但HRT-FET周期中母亲产科并发症增加。因此,不同内膜准备方案FET中,在可进行NC-FET的情况下,建议其作为首选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鲜周期第4天不同移植方案妊娠结局和母婴结局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鲜周期第4天不同移植方案对临床结局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邢台不孕不育专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的745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所有周期均在受精后第4天移植1~2枚胚胎,根据不同胚胎移植方案分为5组:部分融合1枚组(A组, n=17)、部分融合2枚组(B组, n=236)、完全融合以上1枚组(C组, n=241)、部分融合+完全融合以上组(D组, n=72)和完全融合以上2枚组(E组, n=179),比较不同移植方案对临床结局和母婴结局的影响。 结果:不同组间的双原核(two pronuclei,2PN)受精率、2PN卵裂率、内膜厚度、单卵双胎率、手术减胎率、流产率、死亡率、剖宫产率、男婴/女婴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D组和E组临床妊娠率[83.33%(60/72)、72.63%(130/179)]显著高于B组[59.32%(140/236), P<0.001, P=0.005],E组活产率[65.36%(117/179)]显著高于B组[50.00%(118/236), P=0.002],C、D、E组种植率[64.73%(156/241)、59.72%(86/144)、54.19%(194/358)]显著高于B组[39.83%(188/472),均 P<0.001],D组和E组的多胎率[43.33%(26/60),49.23%(64/130)]和早产率[23.33%(14/60),26.15%(34/130)]均显著高于C组[0%,均 P<0.001;7.69%(12/156), P=0.002, P<0.001],E组分娩孕周[38.0(36.0,39.0)周]显著低于C组[39.0(38.0,39.3)周, P<0.001]。与移植1枚组(A组和C组)比较,移植2枚胚胎组(B、D、E组)出生体质量显著降低( P<0.001),D组和E组的低出生体质量儿率[20.90%(14/67),28.40%(48/169)]显著高于C组[3.85%(5/130),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C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A组( OR=0.353,95% CI:0.125~0.997, P=0.049);E组的活产率显著高于C组( OR=1.842,95% CI:1.172~2.895, P=0.008);B、D、E组的早产率均显著高于C组( OR=2.546,95% CI:1.079~6.005, P=0.033; OR=6.737,95% CI:2.566~17.689, P<0.001; OR=5.863,95% CI:2.494~13.785, P<0.001)。 结论:新鲜周期第4天达到完全融合以上胚胎的妊娠率和活产率显著高于部分融合胚胎,临床工作中推荐优选完全融合及以上胚胎,其次选择部分融合胚胎,行单胚胎移植,以在获得最佳妊娠结局的同时降低多胎率、早产率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辅助生殖技术单卵双胎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飞速发展,多胎妊娠发生率明显增加,其所带来的孕期和产后母婴并发症也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提示辅助生殖后代单卵双胎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这不仅增加了新生儿相关不良结局的风险,甚至对子代远期健康都存在深远影响。本文对有关辅助生殖子代单卵双胎发生率和诱导排卵、卵子及胚胎操作、体外培养等因素对单卵双胎发生率的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以期深入探讨相关风险因素和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减少单卵双胎的发生提供潜在干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受精发生单卵双胎的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发生单卵双胎(MZT)的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IVF-ET行单胚胎移植活产患者4537例,将其中76例MZT患者纳入MZT组;通过5∶1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将380例单卵单胎患者纳入单卵单胎组.采用单因素与Lasso回归分析校正MZT的影响因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影响MZ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影响权重,再对其进行相乘与相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受精方式、辅助孵化、移植胚胎类型、移植胚胎方式、胚胎培养时间、绒促性素(HCG)日雌二醇(E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囊胚移植(OR 2.847,95%CI 1.559~5.199)、冻融胚胎移植(OR 2.640,95%CI 1.354~5.145)、HCG日E2(OR 1.783,95%CI 1.033~3.077)为 MZT 独立危险因素(P<0.05),影响权重依次为囊胚移植(11.60)>冻融胚胎移植(6.54)>HCG日E2(4.32).胚胎移植类型与HCG日E2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加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指数(S)为4.690(95%CI 1.896~11.598)、超额危险度(RE-RI)为 4.128(95%CI 2.236~6.019)、归因比(AP)为 0.661(95%CI 0.536~0.786).结论:囊胚移植、冻融胚胎移植、HCG日E2为影响MZT发生的危险因素,胚胎移植类型与HCG日E2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加交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后三胎合并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twin reversed arterial perfusion sequence,TRAPS)是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单绒双胎)的严重并发症,较为罕见,是由于双胎妊娠中胎儿胎盘间血管异常吻合所致,特征表现为其中一胎心脏缺如或心脏结构失去正常发育形态.报告南通大学附属南通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发生于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后三胎妊娠中的TRAPS.患者移植2枚卵裂期冻融胚胎,其中1枚胚胎在分裂过程中发育为单绒双胎.患者孕8+5周早孕B超及时诊断单绒双胎为TRAPS,但因个人因素未行干预,单绒双胎TRAPS之泵血胎儿死亡.另一单胎发育正常至足月分娩.TRAPS如果需要治疗,射频消融术通常是阻断无心胎儿血流供应技术的首选方法,但干预的最佳时机仍存在争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