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激素和脂联素分子受体3在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介导的食管-胃交界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孕激素和脂联素分子受体3(PAQR3)在食管-胃交界腺癌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食管-胃交界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PAQR3、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蛋白表达水平。食管-胃交界腺癌细胞株及人正常胃黏膜和食管黏膜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60例食管-胃交界腺癌(Siewert Ⅱ型)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取自于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手术患者;以食管-胃交界腺癌细胞系(OE19)和近端胃癌细胞系(NCI-N87)为模型细胞株建立带绿色荧光蛋白(GFP)标签过量表达野生型PAQR3的稳定细胞株及相对应的过表达GFP的对照细胞株,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检查过表达PAQR3对食管-胃交界腺癌细胞生长、转移和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行配对 t检验。 结果:与无转移组比较,转移组肿瘤组织中PAQR3、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显著下调(正常组织比肿瘤组织PAQR3 IHC平均分数为2.9比7.0, χ2=32.00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F-β、卷曲蛋白(Twist)、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显著上调[无转移组比转移组PAQR3 IHC平均分数为5.2比0.7, χ2=28.000, P<0.05;无转移组比转移组E-cadherin IHC平均分数为4.1比0.9, χ2=11.600, P<0.05;无转移组比转移组TGF-β IHC平均分数为1.4比7.0, χ2=42.400, P<0.05;无转移组比转移组Twist IHC平均分数为6.4比11.2, χ2=9.700, P<0.05;无转移组比转移组Vimentin IHC平均分数为6.0比11.3, χ2=8.700,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过程伴随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量变化,以OE19细胞为例,与OE19-Vector比较,OE19-PAQR3 OV组中N-钙黏蛋白(N-cadherin)下调0.42倍( χ2=10.200, P<0.05)、蜗牛蛋白(Snail)下调0.38倍( χ2=9.700, P<0.05)、Twist蛋白下调0.32倍( χ2=8.400, P<0.05)、Vimentin蛋白下调0.29倍( χ2=14.300, 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上调1.9倍( χ2=13.200,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侵袭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下调0.36倍( χ2=7.900, P<0.05)、MMP-9下调0.31倍( χ2=8.70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F-β/Smad通路关键蛋白分子Smad2/3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Smad2/3蛋白下调0.94倍( χ2=15.500, P<0.05),而p-Smad2下调0.24倍( χ2=14.300, P<0.05)、p-Smad3下调0.19倍( χ2=12.600, P<0.05)和TGF-β1下调0.21倍( χ2=9.700,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AQR3在食管-胃交界腺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下调;PAQR3可抑制食管-胃交界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等生物学作用,起着抑癌基因功能;PAQR3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食管-胃交界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换过程,并参与抑制食管-胃交界腺癌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挖掘影响前列腺癌预后的关键基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进行挖掘,寻找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基因。方法:TCGA中下载前列腺癌患者相关数据,应用RStudio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2)从差异基因中筛选出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基因,将筛选出的基因按表达量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将曲线下面积(AUC)>0.7的3个基因按照最佳截断值分为高低表达组,进行生存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利用timer2.0进行免疫细胞浸润相关性分析。应用 χ2检验、Kaplan-Meier分析及Cox回归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58个。差异基因的GO及KEGG富集分析发现激素代谢过程、肽酶调节活性、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功能和通路有差异。通过GEPIA2初步筛选出12个影响前列腺癌总生存期(OS)的差异基因,3个基因符合AUC>0.7,上调基因为孕激素和脂联素分子受体6(PAQR6)及抗苗勒管激素(AMH),下调基因为含铜胺氧化酶1(AOC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Gleason评分、PAQR6、AMH及AOC1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的OS( χ2=7.235、13.513、12.264、13.748, P<0.01),多因素Cox回归结果表明,Gleason评分>7分风险比( HR)5.76,95%置信区间( CI)1.04~32.07, P<0.05、PAQR6高表达( HR:11.75,95% CI:1.42~97.11, P<0.05)和AOC1高表达( HR:0.17,95% CI:0.04~0.85, P<0.05)是影响前列腺癌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前列腺癌内PAQR6的表达量与CD4 +T细胞、CD8 +T细胞及B细胞的表达量呈负相关( r=-0.158、-0.200、-0.142, P<0.01)。 结论:PAQR6及AOC1在前列腺癌中差异表达,是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GEO数据库联合网络药理学研究川芎-赤芍药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过程及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药对川芎-赤芍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分子机制及药理过程.方法:使用R语言Limma包分析GEO数据库GSE43292 数据集,对有表达差异的动脉粥样硬化基因进行筛选和提取.川芎-赤芍药对所含的化学活性组分及靶点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检索.合并差异基因和药物作用靶点以获得共同的靶点.利用在线分析工具STRING和Cytoscape构建药物和靶点的调控网络以及靶点间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然后利用R语言注释靶点基因的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再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以验证KEGG的通路和富集的情况,确定靶点基因的调控功能和参与基因调控功能的信号转导通道.结果:共筛选出动脉粥样硬化差异基因 1244 个,川芎-赤芍药对含 36 个生物活性成分,其中靶点为环加氧酶 1、肾上腺素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酶插入域受体、孕激素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 9、CXC趋化因子配体 8、蛋白激酶Cβ、白细胞介素 6、CD14、二肽基肽酶-4、PIK3CG、肾上腺素受体α1B、微管相关蛋白 2、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单胺氧化酶 B.靶点在GO中主要富集在合成DNA过程的调控、DNA生物合成的过程、含胶原的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蛋白酶结合、细胞迁移、血管形成过程、膜筏结构、转录的调节等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脂肪代谢及血管生成相关的生物学注释.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最为密切,并且在KEGG信号通路和GSEA均显示出富集.结论:川芎-赤芍药对通过潜在的 13 个活性成分作用于可能的 16 个靶点调控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通过抗炎、调脂和保护血管等方式产生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IDEAL-IQ序列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非对称回波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ical and least-squares estimation quantitation sequence,IDEAL-IQ)来源的R2*值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与传统多回波T2*梯度回波(gradient recalled echo,GRE)序列来源的R2*值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收治的42名患者的50个良性肿瘤病灶,在本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中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匹配肿瘤所在最大层面的最长径,按1:3的比例纳入150名患者的150个恶性肿瘤病灶.将恶性肿瘤根据预后因子[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阳性/阴性表达情况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包含IDEAL-IQ和多回波T2*GRE序列的多参数MRI,测量以下定量参数:IDEAL-IQ序列R2*值(R2*IDEAL)、多回波T2*GRE序列R2*值(R2*GRE)、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及肿瘤长径.根据原始资料类型的不同,分别利用单因素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各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R2*IDEAL与R2*GRE及二者与ADC的相关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R2*IDEAL与R2*GRE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联合诊断模型,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单独及联合参数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相关性分析显示乳腺肿瘤患者的R2*IDEAL与R2*GRE呈中度相关(r=0.763,P<0.001),二者与 ADC值均呈负性弱相关[r=-0.300(R2*IDEAL),-0.306(R2*GRE),P<0.001].良性组与恶性组中,R2*IDEAL与R2*GRE均呈中度相关(r=0.745、0.680,P<0.001),二者与ADC均无相关性.两种序列所得的R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2*IDEAL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管腔HER-2阴性型R2*值最高.对于单一参数,ADC值鉴别良恶性的AUC最高(0.857);对于联合参数,R2*IDEAL+ADC鉴别良性组与管腔阴性组的AUC最高(0.9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EAL-IQ序列生成的R2*值可用于区分良恶性乳腺肿块,可能成为除ADC外辅助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的又一无需对比剂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肿瘤抑制基因PAQR3在肺癌中表达水平降低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全球范围内,肺癌是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分别占男性和女性癌症的17%和9%[1], 造成了约19%的癌相关死亡.深入了解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于肺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以及提高治疗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报道,孕激素和脂联素分子受体3(progestin and adipoQ re-Ceptor3,PAQR3)在前列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胃癌等多种肿瘤中表达降低, 而且在肿瘤形成、生长和转移等过程中发挥了抑制作用.但是,关于PAQR3在肺癌中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对肺癌组织中PAQR3的表达情况 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孕激素和脂联素分子受体3过表达对子宫内膜异位症间质细胞中ERK1/2表达及细胞侵袭性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过表达孕激素和脂联素分子受体3(progestin and adipoQ receptor,PAQR3)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1/2,ERK1/2)表达及细胞侵袭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妇科符合标准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10例,分离培养、鉴定原代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成功构建合成过表达PAQR3重组慢病毒.测定最佳MOI后转染1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间质细胞,设立实验组(加入重组过表达PAQR3慢病毒)、阴性对照组(仅加入慢病毒载体)、空白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试剂、同等条件处理细胞).培养72 h后通过Western blot比较慢病毒转染前后各组ERK1/2蛋白表达情况;通过Transwell比较转染后各组细胞侵袭性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ERK1/2蛋白较阴性对照组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细胞侵袭性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受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表达PAQR3下调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ERK1/2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增殖活性,促进内异症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制及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子宫内膜癌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不断年轻化,晚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效果不理想.传统的分类方法在患者的诊疗中存在严重的不足,不能为患者精准治疗提供足够的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多组学研究和信号通路关联,临床上迫切需要将其纳入患者的常规诊疗中.传统分型根据有无雌激素刺激将子宫内膜癌分成Ⅰ、Ⅱ两型,Ⅰ型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预后与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基因(PI3KCA)、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单位1(PI3KR1)、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Kristen鼠肉瘤病毒原癌基因同源体(KRAS)、POLE、CTNNB1、TP53突变,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缺失,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有关.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TP53突变、ARID1A突变有关.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密切相关.TCGA分型的替代分子分型ProMisE和Parra-Herran分子分型目前被临床用以评估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治疗方案,但该分型与预后仍存在部分不匹配的病例,需要对该分型进行进一步细化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凝血功能指标、孕激素和脂联素分子受体3与食管癌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指标、孕激素和脂联素分子受体3(PAQR3)与食管癌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82例食管癌患者和74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健康组,收集食管癌组织82例和癌旁5 cm处正常组织82例.比较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PAQR3的表达情况,比较研究组和健康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比较不同临床分期食管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食管癌组织中PAQR3的表达情况.对患者进行2年随访,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PAQR3高表达率为69.51%,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的9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FIB、D-D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期食管癌患者的FIB、D-D水平均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Ⅰ~Ⅱ期食管癌患者食管癌组织中PAQR3高表达率明显高于Ⅲ~Ⅳ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2年后,82例食管癌患者生存63例,死亡19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异常、D-D异常、PAQR3低表达均是食管癌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食管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及PAQR3表达下调,加强对食管癌患者凝血功能及PAQR3的干预,及时根据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调整诊疗计划,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及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异位内膜组织PAQR3、CAMS、HIF-1α表达及与生育指数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孕激素和脂联素分子受体3(PAQR3)、细胞黏附分子(CAMs)、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中的表达及可能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EMs致不孕的异位内膜42例(异位内膜组),EMs在位内膜30例(在位内膜组),正常子宫内膜20例(正常内膜组),检测不同内膜组织标本中PAQR3、CAMs、HIF-1α表达并分析与EMs生育指数关系.结果: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正常内膜组PAQ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66.7%、85.0%,CD4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1%、46.7%、20.0%,HIF-1α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53.3%、0,异位内膜组阳性率均高于另外两组(P<0.05),但异位内膜组不同分期患者PAQR3、CD44、HIF-1α阳性表达率无差异(P>0.05).PAQR3表达阳性患者EFI评分均高于表达阴性患者,CD44、HIF-1α表达阳性患者EFI评分均低于表达阴性患者,且PAQR3与EFI评分呈正相关,CD44、HIF-1α均与EFI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EMs合并不孕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PAQR3、CAMs、HIF-1α表达异常,提示三者可能促进EMs的发生,进而导致患者不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PGRMC1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其调控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和糖脂代谢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常伴有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及排卵功能障碍.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可介导孕酮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及卵泡生长,诱导卵巢颗粒细胞葡萄糖及脂质代谢紊乱,与PCOS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PGRMC1在PCOS患者及非PCOS患者血清、卵巢组织、卵泡液和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分析PGRMC1对PCOS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并探讨其调控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及糖脂代谢分子机制.方法:纳入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妇产科门诊的患者123例,分为PCOS治疗前组(n=42)、PCOS治疗后组(n=36)、对照组(n=4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其血清PGRMC1水平,并利用PGRMC1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判断PGRMC1对PCOS诊断、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分为PCOS组和对照组(n=30),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卵巢组织中PGRMC1蛋白质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我院生殖医学中心的患者22例,分为PCOS组和对照组(n=11),采用ELISA检测卵泡液中PGRMC1水平;real-time RT-PCR检测卵巢颗粒细胞中PGRMC1 mRNA的表达水平.将人卵巢颗粒细胞系KGN细胞分为转染无干扰作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的scrambled组和转染靶向抑制PGRMC1的特异性siRNA的siPGRMC1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eal-time RT-PCR检测PGRMC1、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NSR)、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VLDLR)、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PCOS治疗前组血清PGRMC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COS治疗后组血清PGRMC1水平显著低于PCOS治疗前组(P<0.001);PGRMC1用于PCOS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32和0.89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20.32和814.70 pg/mL.PGRMC1在卵巢颗粒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上均有表达,并在颗粒细胞上染色最深,PCOS患者卵巢组织及颗粒细胞PGRMC1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PGRMC1在卵巢颗粒细胞及卵泡液中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分别为P<0.001及P<0.01).与scrambled组相比,siPGRMC1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PGRMC1和INSR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分别为P<0.001和P<0.05),GLUT4、VLDLR、LDLR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均P<0.05).结论:PCOS患者血清PGRMC1水平升高,并在规范治疗后下降,PGRMC1可作为PCOS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PGRMC1主要定位于卵巢颗粒细胞,可能在调控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和糖脂代谢中起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