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氏Ⅱ类1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横向宽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1分类(Class Ⅱ division 1,CⅡ 1)牙弓变化,分析变化部位和程度以及该变化与矢状向、垂直向异常的相关性,探讨CⅡ 1牙弓横向变化的特点。 方法:选患者80例,男39例,女41例,平均年龄(22.6±5.5)岁。实验组:CⅡ 1共60例,依据下颌平面角(FMA)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安氏Ⅰ类骨性Ⅰ类(Class Ⅰ,CⅠ)均角。每组20例。拍摄锥形束CT,使用Minics 18.0对上下颌尖牙至第二磨牙的牙弓相关指标进行测量、统计及分析。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角组上下颌牙弓宽度狭窄[上颌第二磨牙:U7FA=61.45±3.47 mm, P=0.0076;上颌第一磨牙:U6FA=(56.65±4.61) mm, P=0.0371;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50.28±3.18) mm, P=0.0044;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43.4±4.44) mm, P=0.0059;下颌第二磨牙:L7FA=(58.7±3.4) mm, P=0.0029;下颌第一磨牙:L6FA=(53.32±2.47) mm, P=0.0001;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45.21±2.83) mm, P=0.0077;下颌第一前磨牙:L4FA=(37.71±2.19) mm, P=0.0008],均角组上颌牙弓宽度狭窄[上颌第一磨牙:U6FA=(56.31±2.39) mm, P=0.0005;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51.66±2.17) mm, P=0.043];随着面高的增加,牙弓宽度越狭窄(上颌第二磨牙:U7FA, P=0.031;上颌第一磨牙:U6FA, P=0.016;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 P=0.003;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 P=0.001;下颌第二磨牙:L7FA, P=0.002;下颌第一磨牙:L6FA, P=0.000;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 P=0.006;下颌第一磨牙:L4FA, P=0.002)。2.牙弓宽度与ANB角、FMA角呈负相关,其中与FMA角负相关更明显(上颌第二磨牙:U7FA r=-0.460, P=0.0492;上颌第一磨牙:U6FA r=-0.447, P=0.0483;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 r=-0.473, P=0.0354;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 r=-0.493, P=0.0271;下颌第二磨牙:L7FA r=-0.504, P=0.0234;下颌第一磨牙:L6FA r=-0.517, P=0.0478;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 r=-0.682, P=0.0009;下颌第一前磨牙:L4FA r=-0.448, P=0.0286)。 结论:1.与CⅠ相比,CⅡ 1低角上下颌、均角下颌无牙弓宽度的改变,CⅡ 1均角上颌、CⅡ 1高角上下颌均出现明显狭窄,随着面高的增加,狭窄的程度越大。2.CⅡ 1牙弓宽度可能与垂直骨面型呈负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呈弱的相关性,垂直向异常对横向宽度的影响要大于矢状向,垂直向是优先考虑的因素。3.CⅡ 1牙弓宽度变化可能与功能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安氏Ⅱ类错 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角度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使用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对正畸治疗前患者的锥形束CT中的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角度进行测量,并比较两者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 与安氏Ⅰ类错 畸形患者间的差异。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4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 畸形患者与50例安氏Ⅰ类错 畸形患者,在锥形束CT图像上利用医学影像软件中的容积雕刻功能提取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影像,并在冠状面视图定义牙长轴并测量双侧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角度(牙齿长轴与功能 平面的夹角)以及上下颌骨的宽度差异。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不同安氏分类的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双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安氏Ⅰ类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呈颊倾状态(左侧:84.81°±4.47°、右侧:83.98°±3.85°),安氏Ⅱ类1分类的患者与安氏Ⅰ类相比,上颌第一磨牙颊倾程度更小,(左侧:87.78°±5.09°、右侧:86.15°±4.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侧 P=0.003、右侧 P=0.010)。安氏Ⅰ类患者的下颌第一磨牙呈舌倾状态(左侧:78.25°±4.07°、右侧:79.08°±3.81°),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与安氏Ⅰ类相比,下颌第一磨牙舌倾程度也更小,相比于安氏Ⅰ类患者更为直立(左侧:80.42°±4.20°、右侧:81.01°±4.8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侧 P=0.012、右侧 P=0.032)。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角度与上下颌骨宽度差异均显著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上颌右侧第一磨牙 r=-0.715( P<0.001);上颌左侧第一磨牙 r=-0.678( P<0.001);下颌右侧第一磨牙 r=-0.612( P<0.001);下颌左侧第一磨牙 r=-0.571( P<0.001)。 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 患者存在上下颌第一磨牙均存在颊舌向倾斜代偿,上下颌骨的宽度差异会影响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角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固定矫治成年患者切牙牙根吸收率与牙移动指标相关性的锥形束CT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分析错 成年患者固定矫治前后上下切牙牙根吸收率与牙移动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进行正畸治疗的23例安氏Ⅰ类或Ⅱ类1分类错 成年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21例,年龄(23.4±6.3)岁,矫治时长(2.1±0.7)年。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采用矫治前后全牙列锥形束CT数据建立三维模型,观察并记录矫治前后上下中切牙、侧切牙体积,测量切缘移动距离和旋转角度、牙体长轴角度。比较各牙位矫治前后牙根吸收情况,并计算牙根吸收率,对各牙位矫治前后牙根吸收率与牙移动指标(冠状向、垂直向、矢状向移动量等)、患者年龄、矫治时长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上下颌各牙位切牙体积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牙根吸收量分别为(20.2±6.0)和(14.7±4.6)、(11.2±4.7)和(14.8±5.0)mm 3,牙根吸收率分别为(9.49±1.75)%和(8.56±3.43)%、(9.13±3.24)%和(9.65±2.76)%,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56, P=0.640)。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率与其矢状向移动量呈弱的正相关( r=0.36, P=0.015);下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率与其垂直向移动量呈中等程度正相关( r=0.48, P=0.001);下颌侧切牙牙根吸收率与其垂直向移动量和矫治时长呈弱的正相关( r=0.35, P=0.016; r=0.34, P=0.021),与矢状向移动量呈中等程度正相关( r=0.44, P=0.002)。 结论:正畸治疗过程中上下切牙均有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牙根吸收率与切缘中点矢状向、垂直向移动量、矫治时长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安氏Ⅱ类Ⅰ分类青少年Twin-Block矫治前后的上气道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应用锥束型电脑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安氏Ⅱ类Ⅰ分类青少年患者在佩戴Twin-Block矫治器前后上呼吸道的容积变化.方法 选择就诊于我院的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28例,佩戴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在治疗开始前与结束后均拍摄直立位吸气末CBCT及头颅侧位片,三维重建CBCT分析上气道治疗前后的形态及体积变化,测量头颅侧位片ANB及舌骨垂直与水平方向的位置变化,分析其变化量与上气道各指标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 (1)上气道变化: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患者的腭咽容积、舌咽容积、口咽容积、腭咽最小横截面积、舌咽最小横截面积、最小矢状径、最小冠状径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段容积和鼻咽段最小横截面积改变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舌骨位置变化:舌骨垂直方向(即H-PS)与舌骨水平方向(即H-VPS)均发生明显改变.(3)相关性分析:ANB与腭咽体积、腭咽最小横截面积、舌咽最小横截面积、最小矢状径成明显负相关,代表舌骨垂直方向位置变化的H-PS与腭咽最小横截面积、舌咽最小横截面积、上气道最小矢状径成明显正相关,其余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可以使上气道体积增加,有助于改善患者呼吸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全同步带状弓在Ⅱ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并比较全同步带状弓矫治技术与传统MBT直丝弓技术对安氏Ⅱ类工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0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均需进行拔牙矫治.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带状弓组)和对照组(MBT组)各15例.观察组(带状弓组)应用杭州新亚全同步带状弓矫治器,对照组应用国产MBT滑动直丝弓矫治器.在矫正前(记录为T1)及矫正中6个月(记录为T2)均拍头颅侧位片,通过X线头影测量比较部分硬组织及软组织的变化,对前牙牙列排齐时间及矫治6个月上下颌两侧剩余间隙关闭的矫治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矫治疗程和椅旁操作时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间T1值、T2值差值SNA角、U1-SN角、U1-NA距、U1-L1角、L1-NB距、NLA角、ULEP和LLE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矫治总疗程、椅旁操作时间、前牙牙列排齐时间、矫治6个月上下颌两侧剩余间隙关闭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Ⅱ类错牙(牙合)畸形患者,全同步带状弓矫治技术与传统MBT直丝弓比较,可显著缩短疗程和有效复诊次数,对前牙转矩控制精准.全同步带状弓几乎不需要附加支抗,对附加支抗的依赖程度明显低于MBT直丝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中切牙牙根及牙槽骨的三维形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nphy,CBCT)三维成像测量正常(牙合)及安氏Ⅱ类Ⅰ分类和Ⅱ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中切牙根及牙槽骨三维形态,分析各分类之间冠根比差异及唇腭侧牙槽骨厚度,评价其对正畸计划的制定及治疗方法的影响.方法 选取正常(牙合)患者、安氏II类Ⅰ分类与Ⅱ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20例,拍摄治疗前CBCT影像,通过Invivo5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中切牙冠根比数值以及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利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唇侧牙槽骨厚度对照组大于安氏Ⅱ类Ⅰ和Ⅱ分类,安氏Ⅱ类Ⅰ分类大于安氏Ⅱ类Ⅱ分类(P均<0.01);腭侧牙槽骨厚度对照组和安氏Ⅱ类Ⅱ分类均大于安氏Ⅱ类Ⅰ分类(P均<0.01);上中切牙冠根比安氏Ⅱ类Ⅱ分类大于对照组和安氏Ⅱ类Ⅰ分类(P<0.05).结论 正畸治疗前应重点对安氏Ⅱ类Ⅱ分类患者冠根比及唇腭侧厚度作出测评,以规避相应的正畸治疗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安氏错(牙合)畸形中切牙Collum角差异性锥形束CT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测量比较成人不同安氏错(牙合)分类之间上下中切牙Collum角的差异性规律,为预防前牙骨开裂及骨开窗提供指导.方法 根据临床咬合检查分类,筛选2014-2016年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116例,其中安氏错(牙合)Ⅰ类30例、Ⅱ类1分类(Ⅱ1类)29例、Ⅱ类2分类(Ⅱ2类)27例、Ⅲ类30例.使用Invivo 5软件对CBCT图像进行三维定位,获得右侧上下中切牙正中矢状截面图,Auto CAD2007软件测量牙冠长轴根方延长线与牙根长轴的夹角(Collum角,冠根角的补角),再进行各组之间大小差异性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cheffe法多重比较.结果 不同安氏错(牙合)类型患者之间中切牙Collum角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2类组上中切牙Collum角为(7.02±1.83)°,显著大于其他错(牙合)类型;安氏Ⅱ1类下中切牙Collum角为(-2.25±4.76)°,牙冠相对于牙根可偏唇侧,与其他错(牙合)类型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安氏Ⅲ类组下中切牙Collum角(8.15±2.50)°,显著大于其他错(牙合)类型.结论 不同安氏错(牙合)类型上下中切牙Collum角差异显著,安氏Ⅱ2类上中切牙、安氏Ⅲ类下中切牙牙冠相对牙根偏舌侧,安氏Ⅱ1类下中切牙牙冠相对牙根偏唇侧,前牙内收或唇倾时应考虑该情况,以防牙根穿出骨皮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RI评价安氏Ⅰ类和Ⅱ类成年男性下颌逐步前伸中颞下颌关节盘的组织结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下颌前伸式口腔矫治器对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疗效较好.但戴用下颌前伸式矫治后,下颌处于非正常生理位,必然会对颞下颌关节产生影响,关节盘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织结构,那么下颌前伸时关节盘组织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否会对颞下颌关节造成损害?同时安氏Ⅰ类和Ⅱ类人群的颞下颌关节结构是否有差异,在下颌前伸过程中2种不同骨面型的颞下颌关节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其发生的规律是否相同,此方面尚缺乏系统研究.目的:比较分析下颌逐步前伸过程中安氏Ⅰ类个别正常牙合及安氏Ⅱ类错牙合成年男性颞下颌关节盘组织的结构变化及其差异.方法:将40例成年无鼾男性志愿者,按安氏分类及矢状骨面型将其分为Ⅰ类组和Ⅱ类组,每组各20例.每位志愿者分别于正中咬合位(F0)、下颌最大前伸位的75%位(F75)及下颌最大前伸位(F100)进行颞下颌关节的MRI扫描.利用MRI影像对2组志愿者不同下颌前伸位时关节盘组织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和计算,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在F0位,安氏Ⅱ类组关节盘前移位发生率大于安氏Ⅰ类组(P < 0.01);②两组盘髁角度随下颌前伸均减小(P < 0.01);③安氏Ⅰ类及Ⅱ类组均表现为关节盘旋转角度从F0至F100位大于从F0至F75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安氏Ⅰ类个别正常牙合和安氏Ⅱ类错牙合成年男性颞下颌关节盘组织结构存在差异.适度的下颌前伸对原有关节盘前移位者可产生积极作用,但下颌过度前伸则可能对颞下颌关节盘造成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肌激动器配合固定正畸双期矫治与单期固定正畸的对比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非严重性骨性Ⅱ类Ⅰ分类错颌常常存在上、下颌骨关系的异常,包括错颌畸形、下颌发育不足、下颌后缩等,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的髁道倾斜度明显偏大, 导致垂直向位移增加. 关节在运动中的负荷加重,也成为继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MD)的隐患,这种内部结构变化导致运动紊乱[1],下颌的正常运动依赖于颞下颌关节的髁导斜度、上下后牙的牙尖斜度与上下前牙的切导斜度的互相协调和配合,而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不能使这样三个斜度互相协调配合,限制了下颌的正常运动[2].因而应尽早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一般认为单纯通过固定矫治器矫治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对处于青春高峰期或高峰前期患者, 矫治通常需要分两期进行,第一期肌激动器纠正颌骨关系的异常, 减少牙颌面不调程度;第二期则利用固定矫治器作牙的移动控制和精细调整,这样才能达到改善面型、矫正深覆颌深覆盖、建立正常Ⅰ类咬合关系的目的. 我院2010年10月至2017年2月共收治Ⅱ类Ⅰ分类骨性Ⅱ类(ANB>5)的患者31例,行肌激动器配合固定矫正双期矫治,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CBCT对错(牙合)畸形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CBCT研究成人不同骨性错(牙合)患者的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95例CBCT数据, 依骨性关系进行安氏分类.对上下切牙区牙槽骨的厚度、高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1) 高度方面, 骨性Ⅲ类在上切牙唇侧高度值最小,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骨性II类上切牙腭侧高度值及下切牙舌侧高度值最大,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2) 厚度方面, 骨性Ⅲ类在与骨性Ⅰ类、骨性Ⅱ类的比较中, 有5项测量值最小, 骨性I类有3项测量值最大, 骨性Ⅱ类有2项测量值最大.以上所有对应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进行比较, 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不同成人骨性分类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