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正畸矫治阶段的唾液多肽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正畸矫治阶段唾液多肽组学的差异。方法:纵向观察不同矫治阶段(初戴矫治器2个月、矫治18个月)的正畸患者共30例,在两个时间点分别收集其总唾液,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s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结合弱阳离子磁珠进行检测分析,并利用数据库和软件进行蛋白预测。结果:MALDI-TOF质谱分析结果平均检测到了130个有意义的多肽谱峰,两组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矫治阶段患者的唾液多肽组分存在明显差异,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共有7个多肽峰其峰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5个谱峰在18个月组的峰值强度高于2个月组,另外2个谱峰在18个月组的峰值强度低于2个月组;此外本研究预测2022.1Da为C3补体,2863Da为载脂蛋白A1。结论:本研究提示正畸矫治及牙齿移动的过程中唾液多肽组分存在着变化和差异,相关生物学标记物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与正畸过程中的机械力作用产生的牙槽骨改建、牙根吸收等有关,提出了基于唾液检测的精准医疗探索正畸矫治及牙齿移动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的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甲氨蝶呤载药囊泡在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甲氨蝶呤载药囊泡对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细胞外囊泡(EVs)。构建甲氨蝶呤(MTX)载药囊泡(MTX-EVs)并通过扫描电镜及动态光散射仪(DLS)对构建的载药囊泡进行形态大小分析,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对其表面特异性蛋白进行鉴定。选取4~5周C57BL/6J雄性小鼠40只,通过盲抓法随机抽取其中8只不做处理,正常饲养作为对照组(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其余小鼠利用脂多糖(LPS)(2 g/L,5 μl)牙周局部注射诱导小鼠牙周炎模型,间隔1天注射1次,诱导2周。将成功诱导牙周炎模型小鼠通过盲抓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牙周局部治疗2周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牙龈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质量浓度。通过显微CT(micro-CT)、HE染色评估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小鼠的牙槽骨吸收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牙龈组织中γ干扰素(IFN-γ)阳性细胞的占比。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EVs和MTX-EVs呈圆形或椭圆形,DLS粒径分析证明EVs粒径在200 nm左右,MTX-EVs粒径在300 nm左右。ELISA结果显示,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L-1β质量浓度分别为(28.86±2.76)、(51.50±2.04)、(35.26±2.40)、(45.49±2.04)、(35.77±3.49)ng/L;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L-1β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LPS组(均 P<0.05);LPS+MTX-EVs组IL-1β质量浓度显著低于LPS+EVs组( P<0.05)。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L-6质量浓度分别为(125.44±4.12)、(221.64±10.59)、(178.16±16.90)、(181.09±18.22)、(170.15±9.04)ng/L;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L-6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LPS组(均 P<0.05);LPS+MTX-EVs组IL-6质量浓度显著低于LPS+EVs组和LPS+MTX组(均 P<0.05)。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TNF-α质量浓度分别为(320.27±38.68)、(479.62±40.94)、(342.18±25.89)、(415.88±12.01)、(325.75±30.83)ng/L;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TNF-α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LPS组(均 P<0.05);LPS+MTX-EVs组TNF-α质量浓度显著低于LPS+EVs组及LPS+MTX组(均 P<0.05)。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小鼠右上颌第一磨牙第一牙根处釉质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为(0.11±0.03)、(0.28±0.02)、(0.23±0.03)、(0.20±0.04)、(0.18±0.03)mm,与LPS组相比,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骨吸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LPS+MTX-EVs组与LPS+MTX组及LPS+EVs组相比,骨吸收抑制效果最好,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LPS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FN-γ阳性细胞占比分别为(11.77±1.02)%、(6.87±0.65)%及(4.15±0.92)%,LPS+EVs组及LPS+MTX-EVs组中IFN-γ阳性细胞占比均显著低于LPS组(均 P<0.05),LPS+MTX-EVs组中IFN-γ阳性细胞占比显著低于LPS+EVs组( P<0.05)。 结论:MTX-EVs可有效改善牙周炎模型小鼠牙周局部炎症环境,减少小鼠牙槽骨骨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膦酸盐对正畸牙根吸收和修复相关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高发性已引起正畸医师的关注。双膦酸盐一类骨吸收抑制剂,能调节体内钙代谢。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双膦酸盐能有效缓解正畸导致的牙根吸收。本文就双膦酸盐的生物学性状和应用,以及对牙根吸收和修复相关细胞的影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上颌第一恒磨牙萌出过程中的位置异常,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会造成相邻的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牙齿早失、第一恒磨牙近中移动及严重的错 畸形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些问题,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召集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16所院校及口腔医院的儿童口腔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专题讨论,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研究成果及诊疗经验,制订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周围常见囊性病变的锥形束CT影像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发生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周围的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B)、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及含牙囊肿的锥形束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医学影像科收治的109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病理诊断及锥形束CT影像,发生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周围的AB(14例)、OKC(23例)及含牙囊肿(72例)患者,其中男性73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为11~70岁。分析病变部位、病变内密度、膨隆方向、邻牙牙根吸收及阻生牙的阻生类型等。应用χ 2检验比较不同病变患者的性别差异,应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病变的影像学特征计数资料的差异,以单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有助于正确影像诊断的重要影像学特征。计算多变量模型中对诊断有影响的所有因素的相应 P值。 结果:23例OKC患者的病变中心部位未见特殊偏好,21.7%(5/23)内部可见不均匀高密度影,56.5%(13/23)颌骨不膨隆,阻生牙位方向未见特殊偏好。14例AB患者中,7例(7/14)病变中心主要位于下颌支部位;14例(14/14)病变均出现颌骨膨隆;8例(8/14)邻牙牙根吸收;6例(6/14)阻生牙呈近中阻生。72例含牙囊肿患者中,88.9%(64/72)病变中心主要局限于阻生第三磨牙牙冠周围,72.2%(52/72)颌骨不膨隆,56.9%(41/72)阻生牙呈倒置阻生。3种病变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30, P=0.026),AB及含牙囊肿男性较女性更多发,而OKC男女的发病率大致相等。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显示,3种囊性病变的病变中心部位( P<0.001)、内部密度( P=0.001)、颌骨膨隆( P<0.001)及阻生牙阻生类型(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邻牙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53)。 结论:病变部位、病变内密度、颌骨膨隆以及阻生牙类型对准确诊断有明显作用。同时考虑病变部位和阻生牙类型,可将含牙囊肿与AB和OKC作出较准确的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牙吸收机制的认知与分类多样性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牙吸收是一种特发性牙体硬组织破坏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明确,临床表现多样,以往多以牙内吸收和牙根外吸收来表述,近年根据病变的临床或病理表现及特征进一步划分了类别。牙吸收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国内外有关牙吸收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报道多以病例报告为主。本文将从牙吸收的发生机制与分类角度对牙吸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牙根内吸收的病因及致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牙根内吸收是由破牙本质细胞活动引起的根管内牙本质缺失的病理性过程。由于其发病具有隐匿性,发现时往往已形成较大病损。前期牙本质层受损是始发因素,持续的牙髓炎症刺激是促进因素。牙外伤、牙髓的慢性炎症、活髓切断术和牙再植术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导牙根内吸收的发生。本文针对牙根内吸收的病因和致病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牙根内吸收的早期阻断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正畸治疗对青少年和成人牙髓体积影响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青少年和成人牙髓体积影响的差异,以期更好地控制正畸临床治疗风险。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正畸治疗的62例错 畸形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按年龄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1例):青少年组,年龄13~17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成人组,年龄21~25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使用锥形束CT数据对正畸治疗前后双侧上颌第一磨牙(UM1)和下颌中切牙(L1)的牙髓及牙体组织进行重建,并测量UM1及L1的牙髓体积(UM1 P和L1 P)、UM1髓室体积(UM1 PC)和根管体积(UM1 RC)、L1根长(L1 RL)、UM1近中颊根长度(UM1 RL),以及UM1中央窝融合处至髓室顶(H1)、髓室底(H2)、根部分离最近点(H3)及根部分离最远点(H4)水平的距离及髓室高度(H5)。计算两组正畸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量及其绝对值,使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同组各指标正畸治疗前后差异,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各指标变化量绝对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H5、根长与牙髓体积变化量之间的潜在相关性。 结果:正畸治疗前后,成人组L1 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3, P=0.975),UM1 P、UM1 PC、UM1 R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98, P<0.001; t=9.04, P<0.001; t=6.69, P<0.001)。正畸治疗前后,青少年组L1 P、UM1 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5, P=0.029; t=6.30, P<0.001)。两组UM1 P、UM1 PC、L1 P变化量绝对值[青少年组分别为(19.75±9.58)、(15.07±7.65)和(1.89±6.29)mm 3;成人组分别为(13.33±9.41)、(9.16±7.05)和(0.02±4.66)mm 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7, P<0.001; t=4.48, P<0.001; t=2.34, P=0.048)。两组UM1 RC变化量绝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6, P=0.391)。青少年组与成人组L1 RL、H1及H5变化量绝对值[青少年组分别为(0.54±0.41)、(0.38±0.27)和(0.71±0.33)mm;成人组分别为(0.78±0.62)、(0.26±0.20)和(0.57±0.2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3, P=0.017; t=2.96, P=0.004; t=2.57, P=0.011),而两组UM1 RL、H2、H3及H4变化量绝对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5, P=0.400; t=0.43, P=0.669; t=-0.50, P=0.619; t=1.46, P=0.148)。此外,H5和UM1 RL变化量与UM1 P变化量呈弱相关和极弱相关( r=0.35, P<0.001; r=0.19, P=0.030),而L1 RL变化量与L1 P变化量不相关( r=0.11, P>0.05)。 结论:正畸治疗对青少年和成人牙髓体积的影响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颌窦底对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对正畸减数矫治时第一磨牙近中整体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44例减数前磨牙完成正畸矫治的成年患者,根据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组:各牙根均未与窦底接触(isolate from maxillary sinus, IF)组和各牙根均与窦底接触(contacting/protruding into maxillary sinus, CP)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轴倾角度及牙根体积吸收量。结果:IF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56±1.00) mm,牙根为(2.44±1.30) mm;CP组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73±1.20) mm,牙根为(2.80±0.99) mm。两组患者牙冠与牙根间近中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P=0.121、 P=0.202)。治疗前后轴倾角度改变在两组患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CP组(1.72°±4.58°),IF组(0.82°±5.47°), P=0.425]。CP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吸收量[(16.45±9.52) mm 3]显著高于IF组[(7.85±4.94) mm 3]( P<0.001)。 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窦底接触或突入窦内者可以成功实现水平向穿上颌窦底移动,且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轴倾角度改变与牙根位于窦外组无差异,但牙根吸收明显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正畸治疗后根管治疗牙和活髓牙牙根吸收比较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从影像学上严格评价现有的相关文献,比较正畸治疗后根管治疗牙和活髓牙牙根吸收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检索从影像学上比较正畸后根管治疗牙和活髓牙牙根吸收的文献,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分析纳入研究的特征,评价研究的质量,定量分析和比较正畸后根管治疗牙和活髓牙牙根吸收程度。结果:6篇研究被纳入,研究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异质性( P=0.1, I2=46%),按照正畸前的牙根状况作亚组分析,发现正畸前的牙根异常是明显的异质性因素,排除1篇低质量且有明显异质性的研究,其余5篇被纳入最终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正畸后的牙根吸收量在根管治疗牙和活髓牙之间无显著差别[MD=0.04(-0.06,0.13), Z=0.80, P=0.42]。按照牙齿类型和测量方法的亚组分析显示各亚组间都无显著差异(分别为 P=0.63和 P=0.62)。 结论:当评价和比较正畸治疗后根管治疗牙和活髓牙牙根吸收程度时,要考虑正畸前的牙根状况。正畸前的牙根异常,如牙创伤史和牙根吸收史,是影响评价正畸后牙根吸收程度的明显干扰因素。对现有研究的分析显示,在正畸治疗前牙根正常的前提下,正畸后根管治疗牙和活髓牙的牙根吸收程度无明显差别。在临床上根尖片和CBCT都适用于评价牙根外部根尖吸收。由于纳入的研究数量有限,并且仍存在方法学差异,因此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来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