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的一类退行性病变。TMJOA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过度机械应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包括滑膜炎症、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血管生成、骨软骨界面硬化、软骨下骨重塑、关节盘退变,以及软骨细胞的死亡及成骨、成脂分化等。TMJOA的发病过程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表观遗传的调控,可能成为TMJOA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对近年TMJOA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寻找TMJOA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羊颞下颌关节盘生物力学的多维测量及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从压缩、拉伸、循环压缩、循环拉伸、蠕变、摩擦等多维度测量分析颞下颌关节盘的生物力学性能,完善颞下颌关节盘的力学检测体系。方法:在市场统一购置新鲜羊头15只(2.5~3.0 kg),均为普通饲养山羊(9~12个月龄,体质量18~21 kg),雌雄不限,于处死后30 min内解剖出双侧关节盘(共计30枚)。参照黏弹性材料的力学测试国标,将山羊颞下颌关节盘按不同检测要求制样,模拟体内条件进行实验,使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颞下颌关节盘的各项生物力学性能。结果:颞下颌关节盘具备一定的抗压缩[(8.41±2.12) MPa]、抗拉伸[(9.54±3.26) MPa]性能,但在超过生理载荷后,即发生不可逆性破坏,丧失原有力学属性。颞下颌关节盘在持续应力(0.5或3.0 MPa)作用下发生明显蠕变松弛(30%);其表面摩擦系数为0.015±0.011,低于一般黏弹性材料的表面摩擦值。结论:颞下颌关节盘是具有一定抗压-抗拉性能、表面在润湿状态下非常光滑的生物黏弹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关节病3种小鼠动物模型的构建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关节病的3种小鼠动物模型并分析其病理特征,为骨关节炎和骨关节病病理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54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分别构建双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注射模型、双侧TMJ碘乙酸钠(monosodium iodoacetate,MIA)注射模型和右侧TMJ关节盘摘除模型3种小鼠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关节病动物模型。FCA注射模型共15只小鼠,分为盐水注射组、FCA-1周组、FCA-2周组、FCA-4周组和FCA-6周组,每组3只小鼠,6侧TMJ。MIA注射模型共15只小鼠,分为盐水注射组、MIA-1周组、MIA-2周组、MIA-4周组和MIA-6周组,每组3只小鼠,6侧TMJ。关节盘摘除模型共24只小鼠,分为对照组、关节盘摘除组-2周、关节盘摘除组-4周和关节盘摘除组-6周,每组6只小鼠(6侧TMJ)。药物注射1 d后,采集小鼠双侧关节区大体照片及关节盘摘除显微手术4周后的髁突组织体视图像。将各时间点小鼠TMJ组织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并对滑膜组织进行滑膜炎症评分,对髁突软骨组织进行蛋白多糖百分比定量分析。结果:FCA或MIA注射1d后,FCA注射组小鼠双侧TMJ宽度[(24.60±0.46)mm]较盐水注射组[(21.63±0.52)mm]显著增加( t=4.25, P=0.013),MIA注射组小鼠双侧TMJ宽度[(24.50±0.62)mm]亦显著大于盐水注射组[(21.40±0.52)mm]( t=3.82, P=0.019)。FCA注射组小鼠1、2、4、6周滑膜炎症评分均较盐水注射组显著升高( F=18.09, P<0.001),髁突软骨蛋白多糖百分比较盐水注射组呈现先增多后降低的趋势( F=21.59, P<0.001)。MIA注射组小鼠1、2、4、6周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髁突软骨蛋白多糖丢失( F=13.59, P<0.001),滑膜炎症评分较盐水注射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F=14.79, P<0.001)。髁突体视图像显示关节盘摘除组小鼠髁突软骨形态破坏严重,术后2、4、6周滑膜组织出现结缔组织致密性病变特征,髁突软骨组织较对照组呈现时间依赖性的蛋白多糖丢失( F=40.62, P<0.001)。 结论:关节腔内FCA注射构建严重滑膜炎症特征的小鼠TMJ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关节腔内MIA注射构建典型TMJ骨关节炎特征的小鼠动物模型;关节盘摘除术构建严重髁突软骨破坏的小鼠TMJ骨关节病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颞下颌关节镜手术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临床常见病,常引起关节弹响、张口受限和疼痛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该疾病的治疗以药物、理疗或 垫等保守治疗为主,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关节镜治疗作为一种创伤小、效果好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针对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节镜常见手术方法进行综述,并对关节镜手术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节盘前移位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关系影响的三维影像学测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本研究通过三维重建图像测量分析3种不同关节盘状态下,颞下颌关节(TMJ)相关骨性结构的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颞下颌关节专病门诊同时行MRI与锥形束CT检查的52例患者,其中女性46例,男性6例,年龄(27.8±8.3)岁。根据MRI检查结果将纳入研究对象分为关节盘位置正常(NADP)组、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R)组及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oR)组,每组各28侧TMJ。对各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重建模型分别记录髁突体积(CV)、髁突表面积(CSA)、关节窝体积(FV)、关节窝表面积(FSA)、髁突在关节窝中体积占比(CV%)、髁突在关节窝中表面积占比(CSA%)、关节腔上间隙(SJS)、关节腔前间隙(AJS)、关节腔后间隙(PJS)以及关节腔内侧间隙(MJ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及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改变情况。 结果:CV和CSA在关节盘正常至不可复性前移位的病理进展中均发生显著变化( F=10.79, P<0.001; F=10.95, P<0.001)。NADP组和ADDWR组的CV、CSA和SJS[分别为(1 834.90±667.67)和(1 747.34±369.42)mm 3,(859.27±216.01)和(838.23±118.82)mm 2,(2.22±0.88)和(1.94±0.64)mm]均显著大于ADDWoR组[分别为(1 256.29±418.27)mm 3、(669.14±150.26)mm 2、(1.45±0.57)mm]( t=4.31, P<0.001; t=3.66, P<0.001; t=4.27, P<0.001; t=3.80, P<0.001; t=4.11, P<0.001; t=2.63, P=0.010)。NADP组MJS[(5.03±1.41)mm]显著高于ADDWR组[(3.86±1.32)mm]( t=3.00, P=0.004),ADDWR组MJS显著高于ADDWoR组[(4.91±1.65)mm]( t=2.63, P=0.009)。ROC曲线分析显示,CV、CSA、SJS对鉴别NADP与ADDWoR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7、0.76、0.76,CV、CSA、SJS对鉴别ADDWR与ADDWoR效果的AUC值分别为0.80、0.80、0.72。MJS对鉴别NADP和ADDWR、ADDWR和ADDWoR的AUC值分别为0.73和0.69。 结论: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的髁突在三维层面上改变明显,CV、CSA、SJS和MJS的变化与不同的关节盘状态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价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准确度较高的测量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复位与否对错 畸形正畸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关节盘复位与否对错 畸形正畸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的错 畸形伴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单侧或双侧)且不伴髁突明显吸收的患者40例,患者年龄(17.5±3.8)岁(12~25岁),男性8例,女性32例。将完成关节镜下颞下颌关节盘复位术的2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未行颞下颌关节盘治疗的20例患者纳入未复位组。通过模型测量(包括覆盖等项目)、头影测量分析[包括ANB角(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与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等项目]及颞下颌关节MRI检查(测量患侧髁突高度),比较两组各测量项目差异,通过客观评级系统评价两组正畸疗效。 结果:正畸治疗后未复位组和对照组均获得理想覆盖,分别为(2.19±0.76)和(1.92±0.94)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2, P=0.314)。对照组ANB角治疗前后变化量(-1.97°±2.87°)显著大于未复位组(0.09°±1.82°)( t=2.72, P=0.010)。未复位组和对照组患侧髁突高度治疗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30±1.11)和(0.82±1.2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0, P=0.076);客观评级系统总扣分分别为21.00(16.00,24.00)和21.00(17.00,25.00)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0.24, P=0.808)。 结论:对于伴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且不伴髁突明显吸收的错 畸形患者,未进行患侧关节镜下关节盘复位治疗对错 畸形正畸疗效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锥形束CT影像的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三维定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三维定量测量方法用于评估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及口颌面疼痛诊治中心且诊断为颞下颌关节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或关节盘绞锁、采用手法复位关节盘结合前伸再定位 垫治疗的41例患者(共82侧髁突)资料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31例,年龄为12~30(19.7±4.4)岁。获取治疗前后6~12个月的锥形束CT图像。根据髁突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影像中“双线征”数目定性评价髁突骨改建,将82侧髁突分为无改建组(0个“双线征”)、部分改建组(1~4个“双线征”)和显著改建组(5~6个“双线征”)3组。应用锥形束CT数据进行髁突骨改建的三维定量测量。采用基于人工预标注结合分水岭算法的半自动分割方法分别对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分割,重建颞下颌关节髁突的表面模型,应用基于距离图的初始配准和基于灰度信息的二次配准,将治疗前后的髁突图像配准重叠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差定量反映髁突骨改建程度。 结果:二维定性评价的 Kappa值为0.66~0.87。三维定量测量髁突及髁头体积的同一研究者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值分别为0.998和0.941,不同研究者组间ICC值分别为0.999和0.942。治疗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较治疗前增加量分别为(41.7±90.2) mm3和(62.8±70.9) mm3。82侧髁突中无改建组21侧、部分改建组20侧,显著改建组41侧。显著改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髁突和髁头体积增加量均为最大,部分改建组次之,无改建组最小( P<0.05)。 结论:三维定量测量评价髁突骨改建程度的方法一致性和可靠性良好,定量变化值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髁突骨改建,其中将髁头作为感兴趣区计算的体积变化量更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线整合型MRI信号放大器高清成像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翼外肌附着类型与关节盘位置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无线整合型MRI信号放大器(wireless amplified MRI detector,WAND)耦合常规头颈联合线圈行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高清成像,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翼外肌附着类型与颞下颌关节盘位置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经贵州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断为TMD的患者85例(共160侧TMJ),其中男性16例,女性69例,年龄(32.7±14.2)岁(16~80岁),所有纳入对象均行张、闭口斜矢状位以及冠状位WAND耦合头颈联合线圈双侧TMJ高清扫描。基于TMJ及翼外肌高清成像,对比分析TMD患者翼外肌附着类型与TMD患者关节盘位置,采用χ 2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翼外肌附着类型存在3种,Ⅰ型共51侧[31.9%(51/160)],Ⅱ型共77侧[48.1%(77/160)],Ⅲ型共32侧[20.0%(32/160)];TMD患者翼外肌不同附着类型与关节盘位置存在强相关(χ 2=28.20, P=0.002, r=0.776);不同附着类型翼外肌与关节盘是否可复性移位之间无显著相关(χ 2=0.24, P=0.887, r=0.825)。 结论:TMD患者翼外肌不同附着类型与关节盘位置之间存在相关,WNAD耦合常规头颈联合线圈TMJ高清扫描可为TMD患者在评估翼外肌附着类型及关节盘位置提供可靠影像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颞下颌关节盘复位缝合术后髁突骨再生的MRI表现及影响骨再生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行关节盘复位缝合术后髁突骨再生的MRI表现,分析影响骨再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61例(共75侧)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分析其术前、术后(随访6个月及以上)MRI的髁突骨再生特点,并对骨再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有骨再生28例,年龄(20.2±4.9)岁;无骨再生33例,年龄(41.9±17.5)岁。髁突有骨再生的关节35侧,其中新骨位于髁突后斜面占45.7%(16/35),新骨位于髁突周围占28.6%(10/35),新骨位于髁突前斜面占17.1%(6/35),新骨位于髁突顶部占8.6%(3/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关节盘长度和髁突骨质吸收程度均与术后髁突骨再生相关( P<0.05),患者年龄小于30岁,术前关节盘长度未变短,髁突骨质吸收程度轻,髁突新骨再生的可能性高。 结论:恢复正常盘-髁关系后髁突具有骨再生能力,患者年轻,术前关节盘长度未变短,髁突骨质吸收程度轻有利于术后髁突骨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翼外肌MRI直方图纹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MRI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患者的翼外肌功能变化。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20年4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门诊就诊的28例TMD患者,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26.2±12.1)岁(15~62岁);同时门诊招募13名颞下颌关节正常志愿者,男性6名,女性7名,年龄(23.5±3.3)岁(20~30)岁。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双侧颞下颌关节MRI扫描,根据关节盘移位情况分为TMD关节盘位置正常侧(disc without displacement,TMD-DwoD)组(38侧)、TMD关节盘不可复性向前移位侧(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TMD-DDwoR)组(18侧)、正常对照关节盘位置正常侧(normal control-Disc without displacement,NC-DwoD)组(26侧)。采用感兴趣区法测量闭口位时颞下颌关节翼外肌上肌腹与下肌腹面积、平均信号强度、信号强度变异系数、偏度及峰度等直方图纹理参数。结果:翼外肌上腹TMD-DwoD组的面积[(67.36±30.23) mm 2]显著小于NC-DwoD组[(91.42±45.01) mm 2]( P<0.05),与TMD-DDwoR组[(72.27±37.53) mm 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MD-DwoD组及TMD-DDwoR组的平均信号强度(分别为304.20±29.90和315.06±40.20)均显著大于NC-DwoD组(269.79±25.54)( P<0.05);TMD-DwoD组变异系数(8.89±2.60)显著大于NC-DwoD组及TMD-DDwoR组(分别为6.76±1.82和7.63±1.62)( P<0.05);组间峰度、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MD-DwoD组及TMD-DDwoR组的翼外肌下腹平均信号强度(分别为286.69±23.48和275.98±30.55)显著大于NC-DwoD组(243.56±17.04)( P<0.05);TMD-DwoD组及TMD-DDwoR组变异系数(分别为9.96±2.24和10.25±1.96)均显著大于NC-DwoD组(8.49±1.94)( P<0.05);TMD-DwoD组及TMD-DDwoR组的偏度(分别为0.90±0.94和0.73±0.97)显著小于NC-DwoD组(1.40±1.03)( P<0.05);3组组间的翼外肌下腹面积、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RI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可初步作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翼外肌功能的评价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