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艾滋病主要流行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毒株 gag基因的变异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云南省4个艾滋病主要流行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毒株 gag基因序列的变异特征。 方法:利用完全随机抽样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云南省昆明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临沧市抗病毒治疗定点机构进行随访治疗的480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患者,收集其流行病学信息,采集血浆标本后送至云南省传染病医院进行分析,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 gag基因,并进行基因分型,采用MEGA 6.06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VESPA在线分析工具分析特征性氨基酸,采用Distance程序计算 gag,以及gag蛋白不同区段的基质蛋白p17、衣壳蛋白p24、核衣壳蛋白p7及p6蛋白的基因距离。采用SNAP程序分析同义突变频率与非同义突变频率比值(Ks/Ka值)。多组间统计学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404例患者成功获得 gag基因序列,其中以男性居多(250例,61.9%),年龄为40~59岁者占59.7%(241/404),传播途径主要为异性性传播(61.4%, 248/404)。主要流行的HIV-1亚型依次为流行重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 CRF)08_BC 155例(38.4%),CRF01_AE 74例(18.3%),独特重组型(unique rebombinant form,URF)52例(12.9%)、CRF07_BC 39例(9.7%),C亚型34例(8.4%),其他亚型28例(6.9%),B亚型22例(5.4%)。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CRF08_BC亚型形成了2个主要传播簇,2个传播簇间共有8个位点的特征性氨基酸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第79、93、121、122、151、363、395和396位点。CRF01_AE、CRF07_BC和CRF08_BC的 gag基因距离分别为0.090±0.004、0.088±0.004和0.078±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8.33, P<0.001)。3种主要亚型中, gag区段的Ks/Ka值分别为4.003±1.309、4.141±0.860和4.514±1.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5, P<0.001);p17区段的Ks/Ka值分别为2.590±0.186、2.831±0.496和2.936±0.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9, P<0.001);p24区段的Ks/Ka值分别为12.579±1.116、10.185±0.494和8.522±0.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1, P<0.001);p7区段的Ks/Ka值分别为10.850±0.711、9.717±0.932和8.522±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4, P<0.001);p6区段的Ks/Ka值分别为3.122±0.134、3.040±1.498和4.841±0.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68, P<0.001)。 结论:云南省4个地区中主要流行的亚型为CRF08_BC亚型,CRF08_BC的不同传播簇形成了不同的氨基酸组成模式,不同亚型 gag基因不同区段的变异程度不同,应加强对HIV变异毒株的监测,控制其流行蔓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IV-1B′亚型毒株抵抗VRC01抗体中和作用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患者DRVI01血浆来源的HIV-1B′亚型毒株抵抗VRC01抗体中和的机制。方法:比较同期感染相同亚型且对VRC01抗体敏感的病毒序列,结合文献报道筛选可能影响VRC01中和作用的关键氨基酸,通过定点突变、不同来源膜蛋白序列交换,验证这些位点氨基酸对VRC01抗体中和作用的影响。结果:位于gp120的LoopD区E279D、R282K和V5区N460A、N463Q单点突变,逆转了病毒对VRC01中和敏感性。上述2个或3个位点联合突变后的毒株与单点突变毒株比较,对VRC01抗体中和敏感性明显增强。与文献报道不同,N276糖基化位点突变并未改变毒株对VRC01的敏感性。结论:具有广谱中和活性患者DRV01血浆来源的HIV-1B′亚型毒株主要通过LoopD区D279、K282和V5区N460、N463突变,抵抗VRC01抗体的中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病毒A组71型VP1蛋白突变株的拯救及其对病毒毒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拯救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group A type 71, EV-A71)VP1蛋白突变型毒株(Val147→Ala),探究该位点对病毒毒力的影响。方法:以SDLY107构建的质粒pMD19-T-EGFP-107为模板,利用定点突变和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MD19-T-EGFP-107(VP1-1),重组质粒转染至BSR-T7/5细胞,转染产物在RD细胞中连续传代3次,成功拯救突变型毒株SDLY-EGFP-107(VP1-1),qRT-PCR检测病毒复制力,细胞增殖(CCK-8)和乳酸脱氢酶(LDH)实验检测病毒致细胞损伤力。结果:重叠融合PCR扩增得到目的片段,大小约3.4 kb;重组质粒经双酶切鉴定,测序验证突变成功。重组质粒转染BSR-T7/5细胞24 h观察到明显荧光,所收培养物上清接种至RD细胞24 h观察到明显荧光。qRT-PCR检测到突变型毒株SDLY-EGFP-107(VP1-1)在RD细胞中的复制能力弱于强毒株SDLY107( t=9.58, P<0.001)。CCK-8、LDH实验检测到突变型毒株SDLY-EGFP-107(VP1-1)在RD细胞( t=106.60, P<0.001; t=39.88, P<0.001)、SH-SY5Y细胞( t=18.72, P<0.001; t=19.09, P<0.001)中的致细胞损伤力均明显弱于强毒株SDLY107。 结论:成功拯救突变型毒株SDLY-EGFP-107(VP1-1),证实VP1蛋白第147位氨基酸位点突变可降低病毒的复制力及其致细胞损伤力,为进一步研究VP1蛋白在EV-A71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FTSV重组假病毒的构建及Gc糖基化对病毒感染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探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中Gc及其N-糖基化位点与病毒感染性的关系,构建了含有SFTSV Gc糖基化位点突变体的重组假病毒。方法:利用定点突变和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SFTSV Gc及3个N-糖基化位点突变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c、pcDNA3.1(+)-Gc(N291Q)、pcDNA3.1(+)-Gc(N352Q)和pcDNA3.1(+)-Gc(N374Q)。验证其在293T细胞中成功表达后,感染VSVΔG-Fluc*G假病毒,构建4株重组假病毒并检测其对细胞感染力的影响。结果:双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证实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c、pcDNA3.1(+)-Gc(N291Q)、pcDNA3.1(+)-Gc(N352Q)和pcDNA3.1(+)-Gc(N374Q)。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4个重组质粒均成功表达。SFTSV Gc重组假病毒对Vero细胞有感染特异性。糖基化位点突变后假病毒感染能力明显降低,且352位糖基化位点突变株感染水平最低( P<0.001、 P=0.001)。 结论:SFTSV Gc的糖基化位点可能与病毒的感染力相关,且第352位氨基酸突变后,对病毒感染力影响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型/危重型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合并心房颤动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突变株感染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2022年3月23日至5月15日上海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周浦医院收治的2 675例年龄≥50岁的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病例,将合并房颤患者分为轻型组、普通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并进行比较。结果:2 675例新冠肺炎患者中位年龄69.0(60.0,81.0)岁,其中135例合并房颤,房颤发生率为5.05%。合并房颤患者的年龄为55~101岁,中位年龄84.0(74.0,89.0)岁;轻型组68例,普通型组30例,重型/危重型组37例(包括重型9例、危重型28例)。重型/危重型组患者年龄55~75岁比例为43.2%,新冠疫苗接种率为32.4%;新发房颤比例在3组中最高,长程持续性房颤比例则以轻型组最高(58.8%)。重型/危重型组伴发热(29.7%)、肝功能不全(13.5%)、肾功能不全(46.0%)、2型糖尿病比例(46.0%)及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高〔与轻型和普通型比较分别为(分):1.8±1.1比1.1±0.8、1.2±0.7,均 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比较,重型/危重型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均明显升高〔CRP(mg/L):27.2(6.0,60.8)比7.6(3.1,19.3)、12.8(4.9,26.3),ALT(U/L):31.3±15.4比15.4±9.3、19.3±11.7,AST(U/L):78.0±21.7比34.7±15.6、38.1±24.4,均 P<0.05〕,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均明显降低〔Hb(g/L):105.3±22.5比125.8±25.4、123.0±20.4,ALB(g/L):33.7±6.0比39.0±5.5、39.6±13.1,均 P<0.05〕;另外,重型/危重型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高于轻型组〔μg/L:2.5(1.5,3.4)比2.2(1.2,2.8), P<0.05〕。治疗方面,3组间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低分子肝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型/危重型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比例最低(27.0%),使用低分子肝素比例则高于轻型组〔81.1%(30/37)比51.5%(35/68), P<0.05〕。新冠肺炎合并房颤患者病死率为18.5%(25/135),均为危重型患者,其中脑栓塞、肺栓塞及脑出血者占32.0%(8/25),40.0%(10/25)死于多器官衰竭(40.0%合并消化道出血),20.0%(5/25)死于心脏性猝死,12.0%(3/25)死于呼吸衰竭;而轻型、普通型及9例重型患者均无死亡。 结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合并房颤的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预后更差,病死率高,主要死因为心、肺、脑等多器官衰竭及栓塞性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病毒71型3D蛋白关键氨基酸突变对病毒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中3D蛋白关键氨基酸突变对病毒增殖的影响,并根据3D三级结构模型推断突变影响病毒增殖能力的可能机制。方法:以强毒株SDLY107构建的质粒pMD19T-SDLY107-EGFP为模板,利用定点突变和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病毒突变株,对突变株增殖特性进行测定。同时对3D蛋白三级结构进行预测,根据3D蛋白的结构域功能特性推测突变影响病毒增殖能力的可能机制。结果:经过双酶切鉴定和病毒基因测序证实已成功构建两株突变株病毒:EGFP-EV-A71(S37N)和EGFP-EV-A71(R142K)。两株突变株在RD细胞中的增殖速率均明显弱于亲本毒株。3D蛋白三级结构预测模型显示3D蛋白由"手指(finger)"、"拇指(thumb)"和"手掌(palm)"三个结构域构成握杯状右手结构,S37N位于"拇指"结构域,R142K位于"手指"结构域,而"拇指"和"手指"结构域对3D聚合酶的活性以及蛋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结论:S37N和R142K突变降低了EV71的复制能力,这两个突变可能是通过改变3D蛋白聚合酶活性和结构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EV71病毒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HEK2基因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癌目前是全球女性的主要死因之一,近几年我国的乳腺癌发病率也一直呈上升趋势。现已有研究表明,关于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最充分的基因是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CA1/2),其他与乳腺癌风险增加相关的基因也已被确认,其中就包括细胞周期调定点激酶基因2(CHEK2),它是一种编码丝氨酸/苏氨酸激酶CHEK2的肿瘤抑制基因。该基因参与DNA修复、细胞周期调节和细胞凋亡等DNA损伤反应途径。本文综述了CHEK2基因的研究现状与其在乳腺癌预防、诊断与治疗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巨结肠家系RET基因突变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巨结肠家系RET基因新发无义突变c.2599G>T是否具有致病功能。方法: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RET c.2599G>T突变型过表达腺病毒,感染人胚肾细胞HEK-293。实验分为4组:未感染组(Control组)、阴性对照腺病毒对照组(NC组)、RET野生型过表达腺病毒组(WT组)、RET c.2599G>T突变型过表达腺病毒组(c.2599G>T组)。利用RT-PCR、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定位、Transwell迁移实验、CCK-8增殖实验、流式细胞凋亡检测技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处理细胞后检测p-RET和p-ERK1/2,探究突变RET基因的功能。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ukey's T检验,多个研究组均数与对照组均数比较采用Dunnett- T检验。 结果:c.2599G>T组不能检测到RET全长蛋白。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个数c.2599G>T组(100.80±14.72)较WT组(155.20±7.89)迁移能力下降( P<0.001)。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c.2599G>T组比WT组分别在24 h (0.68±0.06比0.83±0.10)、48 h(0.90±0.10比1.17±0.13)、72 h(1.07±0.11比1.401±0.19)和96 h(1.38±0.12比1.68±0.15)明显下降( P<0.05)。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凋亡,c.2599G>T组3.12%较WT组0.85%增加( P<0.001)。应用GDNF处理细胞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RET和p-ERK1/2蛋白表达,c.2599G>T组(0.79±0.02,5.60±0.02)较WT组(72.04±0.58,10.72±0.02)均明显下降( P<0.001)。 结论:RET基因无义突变c.2599G>T,是具有功能的新发突变,具有致病性,对先天性巨结肠的遗传咨询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因编辑技术的演变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因编辑技术是以改变靶基因序列为目的,实现定点突变、插入或敲除的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新兴研究领域,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基因的功能研究、基因检测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三种主要技术—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ZFNs),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s)和CRISPR-Cas9。通过改造现有Cas9核酸酶以及寻找新的具有特异性识别和切割目的序列的蛋白,适用范围更广泛的基因编辑系统被开发出来,推动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本文同时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和存在的机遇及挑战进行了探讨,以增进对该技术及其未来研究的整体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表观遗传基因组编辑工具CRISPRoff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因编辑技术是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定点突变、敲除、加入等。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真正发展距今不到五十年的时间,但这一领域已经衍生出了至少3种基因组编辑技术,包括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ZFN)技术、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TALEN)技术和CRISPR/Cas9等技术。这些技术都利用了DNA修复机制,特别是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系统,不仅是基因功能研究的强大工具,其在疾病治疗靶点的发现、病原体的核酸诊断与肿瘤等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当然,CRISPR/Cas9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尚待解决,例如,CRISPR/Cas9技术对基因转录的调控效果缺乏持久性和可遗传性以及存在脱靶效应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以CRISPR系统为基础,开发出一套新的表观遗传基因组编辑工具CRISPRoff。本文详细介绍了CRISPRoff系统的原理,阐述了其在医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概况和技术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