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FTSV感染周期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一种蜱传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在中国大别山地区被首次发现,临床上可以引起严重发热、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致死率可达10%~30%。目前,SFTSV的致病机理和感染机制尚不清楚,还没有针对该病毒的特效药物和疫苗。本文对SFTSV的入胞机制、膜融合、复制、装配和出芽过程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目前SFTSV相关的治疗性抗体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SFTSV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核/巨噬细胞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 DBV)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多器官损伤为临床特点的新发突发传染病。DBV导致的免疫系统紊乱是SFTS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单核/巨噬细胞是固有免疫的重要成员,是DBV感染的靶细胞,其与病毒的相互作用在DBV致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DBV感染人体后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特点及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一起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聚集性疫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4月期间安徽含山县陆续出现的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6例患者为聚集性发病,其中4例轻症,1例重症,1例死亡。首发病例3月26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症状,3月30日确诊SFTS,4月1日出现意识障碍,全身多处活动性出血,并出现抽搐症状,随后死亡。其余5例因接触死者的血液而被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畏寒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和头晕头痛。所有患者SFTSV核酸检测均呈阳性。结论:SFTSV极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在人际间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聚集性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清SFTSV中和抗体消长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中和抗体消长及影响因素,为免疫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既往病例的血清样本,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对其进行SFTSV中和抗体检测,阐明其消长规律,应用Spearman相关和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11—2018年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既往病例95例,其血清SFTSV中和抗体总阳性率为98.95%(94/95),总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221。抗体水平随病后时间的延长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F=2.31, P=0.03),急性期高病毒载量者抗体水平较高( t=2.23, P=0.03)。抗体水平与急性期病毒载量呈正相关关系( r s=0.30, P<0.01),与病后时间呈负相关关系( r s=-0.25, P=0.03)。广义相加模型结果显示,急性期病毒载量CT值在0~125 000 copies/mL范围内对其影响尤为显著;抗体水平于病后7—20个月期间下降明显,21—40个月期间趋于平缓,41—96个月期间持续下降。 结论:2011—2018年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既往病例血清SFTSV中和抗体普遍呈阳性,具有自我保护能力。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渐降低,且与急性期病毒载量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可进行针对性免疫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致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感染致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形式,并进一步于蛋白水平探讨细胞焦亡的存在,为研究SFTSV致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用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SFTSV感染Vero细胞,逐日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LDH释放试验检测细胞膜受损情况,以判定病毒的最佳感染量与细胞死亡时间。使用不同PCD抑制剂分别对Vero细胞进行预处理后感染SFTSV,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判断SFTSV致PCD死亡形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焦亡相关蛋白的含量,进一步探讨焦亡的存在。结果:SFTSV以MOI=10感染Vero细胞后48 h、72 h为后续实验最佳感染量与时间,此时细胞CPE明显,细胞活力降至对照组的51%、41%( P<0.001、 P<0.001),LDH释放量达最大酶活性释放孔的24%、37%,为对照组LDH释放量的3.8、3.4倍( P<0.001、 P<0.001)。不同PCD抑制剂对SFTSV致细胞死亡抑制结果显示,泛caspase抑制剂和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3, RIP3)抑制剂在48 h、72 h均有抑制作用,48 h其细胞活力为病毒对照组的2.1、1.6倍,72 h为2.3、1.7倍,且泛caspase抑制剂的作用显著高于其他抑制剂组,caspase-1、caspase-3抑制剂仅在48 h有抑制作用,细胞活力为病毒对照组的1.5、1.3倍。SFTSV感染Vero细胞后,随着时间延长,caspase-1、IL-1β的表达量逐渐增加,至48 h分别达对照组的3.4、9.5倍( P<0.001、 P<0.001)。 结论:SFTSV感染Vero细胞可导致多种形式PCD,包括凋亡、焦亡、程序性坏死,且PCD过程中可检测到焦亡相关蛋白活化,进一步探讨了焦亡的存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人源CD8 + T细胞表位鉴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鉴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CD8 + T细胞表位,为了解抗病毒免疫机制和疫苗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在SFTSV非结构蛋白中预测潜在表位,利用酶联免疫斑点吸附试验、胞内因子染色、四聚体染色验证表位的免疫原性,体外复性试验验证表位与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结合力。结果:NS-3多肽能刺激特异性CD8 + T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且诱导CD107a表达水平升高。康复病例中检测到NS-3表位特异性CD8 + T细胞分群。NS-3与HLA-A*3001能稳定结合。 结论:从SFTSV的NS蛋白中鉴定到首个人源HLA-A*3001限制性CD8 + T细胞表位NS-3,为疫苗开发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AFRO综合征六例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TAFRO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9年4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明确诊断Castleman病患者31例,分析其中符合TAFRO综合征的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纳入TAFRO综合征诊断的患者6例(男5例),平均年龄41.5岁(27~59岁)。患者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热、血小板减少、多浆膜腔积液、器官肿大和(或)全身水肿、肾功能损害。1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6例(6/6)白细胞介素6均升高,4例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查均升高,6例HIV均阴性,4例行人类疱疹病毒8检查均阴性,6例病理诊断中浆细胞型3例,混合型2例,透明血管型1例。2例患者行肾脏活检,1例符合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害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另1例为继发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行CHOP方案化疗,1例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糖皮质激素联合单抗类药物治疗,其中1例5年后死于病情进展,另5例患者病情稳定。结论:TAFRO综合征发病罕见,临床表现为多系统受累,早期识别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相关脑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相关脑病是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死亡率高,尽早发现及及时诊治是改善该疾病预后的关键。本文就SFTS相关脑病的发病现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该疾病未来的诊治及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与常规方法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4种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6月1日至9月30日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86例临床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应用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ELISA和GICA 4种方法进行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86份患者血清标本中,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IgM-ELISA、IgG-ELISA、IgM-GICA、IgG-GICA的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分别为82份(95.34%)、79份(91.86%)、41份(47.67%)、8份(9.3%)、19份(22.09%)和3份(3.49%)。极速实时荧光PCR特异度为100%,灵敏度达到1×10 3拷贝/mL,3次重复扩增试验显示其Ct值变异系数均<2%。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展的1期、2期、3期病程中,极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41份(97.62%)、34份(94.44%)、7份(87.50%),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39份(92.86%)、33份(91.67%)、7份(87.50%),在1期和2期两个病程,极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略高;IgM-ELISA阳性检出率从1期(28.57%)到3期(87.50%)显著增高,2期、3期与1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347、7.561,均 P<0.01);IgM-GICA的阳性检出率从1期(14.29%)到2期(33.33%)也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62, P<0.05),但与其他方法相比,其检出率偏低。1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3.740、55.080、49.010、64.340,均 P<0.01)。2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700、46.720、23.700、50.630,均 P<0.01)。3期,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和IgM-ELISA表现出同样高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IgG-ELISA和GICA(IgM和IgG)。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和IgG-ELISA、IgM-GICA、IgG-GICA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χ2=6.250, P<0.05)。 结论:极速实时荧光PCR在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早期检测中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重复性好、稳定度高,与传统实时荧光PCR相比大大缩短了扩增时间,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快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不同基因型和变异株的中和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不同基因型和突变体的中和特性。方法:采用VSVΔG-Fluc*G骨架构建SFTSV不同基因型和突变体的假病毒,建立以假病毒为基础的中和抗体检测方法。制备不同基因型DNA疫苗并免疫豚鼠采集血清。对DNA疫苗免疫后血清以及自然感染者的血清进行中和抗体检测,分析其中和特性。结果:成功构建了5个基因型和43株突变体的假病毒。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以假病毒为基础的中和抗体检测方法。利用报告基因表达量的减少,将中和抗体对假病毒的半数感染抑制率所对应的稀释倍数作为中和抗体滴度。以参考株HB29检测,自然感染者的中和抗体滴度在1∶100~1∶43 000之间,不同基因型DNA疫苗免疫后的中和抗体在1∶100~1∶2 500之间。不同基因型和突变体对DNA疫苗免疫的豚鼠血清以及自然感染者血清的中和抗体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各基因型和突变体的中和特性未发现明显改变,对疫苗毒株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