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人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的三维生物打印墨水在裸鼠全层皮肤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含人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HUCB-PRP)的海藻酸钠-明胶(AG)生物墨水(称为HUCB-PRP-AG生物墨水)的可打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及该生物墨水的三维打印组织治疗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制备含体积分数2.5%、5.0%、10.0%HUCB-PRP的HUCB-PRP-AG生物墨水,分别命名为1P-AG、2P-AG、4P-AG。取AG、1P-AG、2P-AG、4P-AG,观察室温下外观,采用旋转流变仪检测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利用以上4种生物墨水分别进行三维生物打印并观察打印组织外观(后续使用交联后打印组织),将4种打印组织分别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在Transwell小室内用HUVEC专用培养基共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3);将4种打印组织分别用DMEM培养基培养12、24、48 h,进行干燥称重并计算降解率(样本数为3);将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培养0.5、24.0、48.0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样本数为5)。取16只6~8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为创面仅覆盖医用水胶体敷料的常规对照组和另予HUCB-PRP滴加的HUCB-PRP组、AG打印组织覆盖的AG组、4P-AG打印组织覆盖的4P-AG组(每组4只),观察每组3只裸鼠伤后4、8、14 d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取每组剩余裸鼠伤后8 d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CD31阳性新生血管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在室温下,AG、1P-AG、2P-AG、4P-AG均呈半透明液态;AG为淡黄色,1P-AG、2P-AG、4P-AG均为淡红色但颜色依次逐渐加深。在温度10 ℃和剪切率0.1~10.0 s -1范围内,AG、1P-AG、2P-AG、4P-AG的黏度均随着剪切率的增加而减小;在温度10 ℃和角频率1~100 rad/s范围内,4种生物墨水的储能模量均大于损耗模量。4种生物墨水打印组织的分辨率与形态均相近。与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共培养24 h的HUVEC增殖水平分别为0.885±0.030、1.126±0.032、1.156±0.045,均明显高于与AG打印组织共培养的HUVEC的0.712±0.019( P<0.01);与2P-AG、4P-AG打印组织共培养24 h的HUVEC增殖水平均明显高于与1P-AG打印组织共培养的HUVEC( P<0.01)。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培养12、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AG打印组织( P<0.01);2P-AG、4P-AG打印组织培养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4P-AG打印组织培养12 h的降解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培养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2P-AG打印组织( P<0.01)。培养0.5、24.0、48.0 h,2P-AG打印组织培养上清液中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1P-AG和2P-AG打印组织培养上清液中VEGF表达量均明显低于4P-AG打印组织( P<0.01)。常规对照组与HUCB-PRP组裸鼠伤后8 d创面较伤后4 d干燥且缩小,HUCB-PRP组裸鼠伤后14 d创面较常规对照组缩小且无结痂;AG组、4P-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上打印组织明显降解且创面无明显渗出,伤后8 d创面明显上皮化且缩小,伤后14 d创面无结痂;4P-AG组裸鼠伤后14 d创面完全上皮化。与常规对照组比较,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愈合率明显降低( P<0.05),HUCB-PRP组、4P-AG组裸鼠伤后各时间点及AG组裸鼠伤后8、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1);与HUCB-PRP组比较,AG组裸鼠伤后4、8 d及4P-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降低( P<0.01),AG组裸鼠伤后14 d及4P-AG组裸鼠伤后8、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1);4P-AG组裸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AG组( P<0.01)。伤后8 d,常规对照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少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少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HUCB-PRP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丰富新生微血管以及较多CD31阳性新生血管,AG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轻度炎症浸润、少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少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4P-AG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轻度炎症浸润、大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大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 结论:HUCB-PRP-AG生物墨水具备良好的可打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其三维打印组织可促进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血管化,加速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篮式生物反应器在BSL-3实验室进行病毒培养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篮式生物反应器在BSL-3实验室进行高致病性病毒培养的风险点加以评估,通过对病毒接种、培养、收获3个阶段环境中病毒浓度的监测判断其在BSL-3实验室病毒培养的安全性。方法:用灭菌的拭子在病毒的接种、培养、收获3个阶段对篮式生物反应器的罐体及连接处进行涂抹采样,同时在安全柜中,用AirPort MD8空气采样器对病毒的接种和收获操作过成进行空气采样,并且对在3个阶段操作后,实验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进行涂抹采样,3种方式进行监测。结果:在病毒接种、培养、收获3个阶段,篮式生物反应器的罐体及连接处采样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在病毒接种和收获操作过程中的空气采样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实验人员个人防护装备采样的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在BSL-3实验室采用篮式生物反应器进行病毒培养的方法是安全可靠的,通过检测结果显示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未有病毒的泄露,进而确保了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内环境的生物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 - 2020年贵州省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贵州省鼠疫疫源地监测结果,掌握当地鼠疫疫情动态,以便制订防控措施。方法: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鼠疫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8 - 2020年贵州省鼠疫监测点的鼠疫监测数据,分析贵州省鼠疫疫情。监测数据中鼠类动物捕获方法为笼夹法、5 m笼夹法和逐日捕鼠法,实验室检测采用细菌培养法和血球凝集法。结果:室内采用笼夹法共捕获鼠类动物2 273只,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47.29%(1 075/2 273);黄胸鼠和小家鼠为常见种,分别占43.55%(990/2 273)和5.10%(116/2 273)。室外采用5 m笼夹法共捕获鼠类动物1 460只,以斯氏家鼠为优势种,占35.48%(518/1 460);黄胸鼠和大绒鼠为常见种,分别占16.03%(234/1 460)和8.70%(127/1 460)。共检查鼠类动物5 742只(其中包括笼夹法和5 m笼夹法捕获的3 733只以及逐日捕鼠法捕获的2 009只),检出带蚤鼠类动物1 176只,鼠体染蚤率为20.48%;印鼠客蚤占56.63%(3 020/5 333),为优势蚤种,印鼠客蚤指数为0.53。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贵州省鼠疫疫源地仍然处于静息状态,但不能排除复燃的可能。应进一步加强鼠疫监测工作,提高鼠疫监测质量,做好健康教育宣传,严防人间鼠疫暴发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上转换发光技术的空气中病原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转换发光技术(up-converting phosphor technology,UPT)检测空气中病原生物的应用。方法:基础研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鼠疫菌和大肠杆菌O157作为模拟菌株,对UPT的性能进行验证,包括稳定性、特异度、敏感度与响应时间试验;采用空气粒子采样器采集现场微环境试验舱中的空气样本,并使用UPT进行检测,同时与传统的培养法进行比较,验证UPT的实用性。结果:性能验证中,UPT检测10 7 CFU/ml、10 8 CFU/ml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稳定性时,实验室内变异系数分别为9.62%和8.02%,检测结果小于允许目标,检测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验证UPT的特异度,结果显示非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未检出,不同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检出率均为100%,检测系统特异度较好。UPT检测不同细菌的敏感度不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敏感度≥10 4 CFU/ml,鼠疫菌的检测敏感度≥10 3 CFU/ml;大肠杆菌O157的检测敏感度≥10 3 CFU/ml,UPT对细菌类的响应时间为15 min内(均为10 min 15 s)。用UPT对现场微环境试验舱空气细菌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当空气中大肠杆菌O157浓度达到10 4 CFU/m 3以上时,UPT检测结果都为阳性,且随着空气浓度的增大,UPT测得的数值浓度呈上升趋势,与空气中细菌浓度具有正相关性。 结论:UPT可能作为快速评估空气中病原生物种类及含量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7年云南省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确定云南省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流行范围,并评估其流行风险,为鼠疫监测及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在玉龙县8个乡镇,每个乡镇根据地理景观、海拔、人口、面积等各选取2 ~ 3个自然村作为调查样点,10 - 11月采用夹(笼)夜法捕获小型兽类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采集宿主动物脏器等分离鼠疫菌,并用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鼠疫F1抗原和抗体,自毙小型兽类标本同时进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鼠疫特异性抗原;采集犬、猫、鼠等指示动物血清使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结果:共获包括自毙小型兽类在内的宿主动物1 019只,隶属4目6科12属22种。其中工具捕获小型兽类1 016只,室外996只,室外捕获率为25.28%(996/3 940),其构成为齐氏姬鼠占30.32%(302/996)、斯氏家鼠占22.09%(220/996)、大绒鼠占17.37%(173/996)、灰麝鼩占12.35%(123/996),均是调查区小型兽类的优势种;社鼠占8.13%(81/996)、大足鼠占4.02%(40/996)、褐家鼠占1.81%(18/996),均为常见种。居民区室内共捕获小型兽类9种20只,捕获率为1.11%(20/1 800)。其中褐家鼠占30.00%(6/20)、大足鼠占25.00%(5/20)、小家鼠占10.00%(2/20),均为居民区优势鼠种。8种18只小型兽类染带寄生蚤67匹,隶属3科5属5种,总染蚤率为1.77%(18/1 019),总蚤指数为0.070。居民区室内获寄生蚤49匹,3种4只小型兽类染带寄生蚤,染蚤率为19.05%(4/21),蚤指数为2.333。其中缓慢细蚤染蚤率最高,为9.52%(2/21),蚤指数为0.571;猫栉首蚤指名亚种蚤指数最高,为1.571,染蚤率为4.76%(1/21),二者为居民区小型兽类体表主要寄生蚤种。室外5种14只小型兽类染带寄生蚤18匹,染蚤率为1.40%(14/998),蚤指数为0.018。其中缓慢细蚤染蚤率最高,为0.50%(5/998),蚤指数为0.005;特新蚤指名亚种染蚤率次之,为0.40%(4/998),蚤指数为0.004;方叶栉眼蚤的蚤指数最高,为0.007,染蚤率排第三,为0.30%(3/998);棕形额蚤指名亚种的染蚤率和蚤指数均最低,分别为0.20%(2/998)和0.002。方叶栉眼蚤、缓慢细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为室外小型兽类体表主要寄生蚤种。共采集指示动物血清419份,其中犬血清402份,IHA检测结果阳性1份,阳性率为0.25%(1/402);猫、鼠血清共17份,IH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小型兽类脏器分离培养鼠疫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均为阴性;自毙小型兽类RIHA检测阴性。结论: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新增一个鼠疫指示动物阳性点,应加强该区域的鼠疫疫情监测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氢溴酸山莨菪碱改善复苏猪Th17/Treg失衡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是否可以调节复苏后动物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比值(Th17/Treg比值)及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北京白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室颤动(室颤)除颤+生理盐水组(SA组)、室颤除颤+氢溴酸山莨菪碱组(AH组),每组8只。SA组和AH组通过心室内电极持续刺激诱发室颤8 min并复苏制备缺血/再灌注(I/R)模型,其中SA组心肺复苏(CPR)后仅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静滴),AH组CPR后给予生理盐水+氢溴酸山莨菪碱静滴。分别于心搏骤停(CA)前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0、1、2、4、6 h记录各组猪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指标、静脉血白细胞介素(IL-17、IL-10)水平及IL-17/IL-10比值。ROSC后6 h处死动物,留取肠道淋巴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同时检测组织匀浆中IL-17和IL-10水平(以IL-17/IL-10比值代表Th17/Treg比值)评估复苏猪的免疫状态,并对组织进行培养以评估细菌移位情况。结果:随ROSC时间延长,SA组和AH组静脉血IL-17及IL-17/IL-10比值均呈明显降低趋势,IL-10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且从ROSC后2 h开始,AH组IL-17/IL-10比值均明显高于SA组,持续至ROSC后6 h(0.79±0.05比0.49±0.08, P<0.05)。光镜下显示,与SA组相比,AH组肠淋巴组织皮质区淋巴小结数量较少、体积较小。ROSC后6 h,与Sham组比较,SA组和AH组猪肠道淋巴组织内IL-17及IL-17/IL-10比值均明显降低〔IL-17(ng/L):155.23±0.92、178.76±7.25比209.21±19.82,IL-17/IL-10比值:1.43±0.13、1.92±0.18比3.30±0.31,均 P<0.05〕,IL-10均明显升高(ng/L:109.85±11.60、93.55±81.83比63.45±0.62,均 P<0.05);而AH组IL-17/IL-10比值明显高于SA组(1.92±0.18比1.43±0.13, P<0.05)。细菌培养结果显示,SA组和AH组猪复苏后均出现肠道细菌移位,提示复苏后动物出现免疫抑制,肠源性继发感染风险升高;而AH组肠道淋巴组织细菌培养率明显低于SA组〔62.5%(5/8)比87.5%(7/8), P<0.05〕,提示山莨菪碱可降低细菌移位风险。 结论:山莨菪碱可以通过影响复苏动物Th17/Treg细胞因子平衡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以减少肠源性继发感染的风险,具有器官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IRT1/NLRP3信号通路在七氟烷后处理减轻HT2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沉默信息因子1(SIRT1)/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在七氟烷后处理减轻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培养HT22细胞,以5×10 4个/ml的密度接种于培养板或培养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4):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OGD/R组)、七氟烷后处理组(SPC组)和SIRT1小干扰RNA组(si-SIRT1组)。Control组将细胞置于37 ℃常氧培养箱中培养,OGD/R组将细胞培养基更换为无糖无血清培养基,置于37 ℃培养箱(95%N 2+5%CO 2)中培养4 h,随后将无糖无血清培养基更换为原细胞培养基,置于37 ℃常氧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 h制备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模型,SPC组在细胞氧糖剥夺4 h后将无糖无血清培养基更换为原细胞培养基,将细胞放入缺氧小室中,在复氧即刻向小室内充入2%七氟烷,之后将小室置于37 ℃常氧培养箱中培养1 h,最后将细胞从缺氧小室中取出,置于常氧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3 h进行七氟烷后处理,si-SIRT1组于实验前24 h时加入SIRT1小干扰RNA 150 pmol孵育,其余操作同SPC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情况,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PCR法检测SIRT1、NLRP3、IL-1β和IL-18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NLRP3、IL-1β和IL-18的表达。 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OGD/R组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SIRT1及其mRNA表达下调,NLRP3、IL-1β和IL-18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与OGD/R组比较,SPC组细胞存活率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SIRT1及其mRNA表达上调,NLRP3、IL-1β和IL-18及其mRNA表达下调( P<0.05);与SPC组比较,si-SIRT1组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SIRT1及其mRNA表达下调,NLRP3、IL-1β和IL-18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 结论:SIRT1/NLRP3信号通路激活参与了七氟烷后处理减轻HT22细胞OGD/R损伤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6年至2021年我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开展情况及15项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室间质量评价情况,为临床检验专业质量管理提供借鉴。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联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的质量控制指标室间质量评价计划中收集的,2016年至2021年各参与临床实验室上报的基本信息和15项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室间质量评价数据。对参与调查实验室的数量和各指标回报数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对质量控制指标的室间质量评价数据采用中位数表示,并应用TOPSIS法对各年度参与临床实验室的检验全过程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016年至2021年,参加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实验室由7 704家增至12 142家。检验前阶段,质量控制指标标本类型错误率、标本容器错误率和标本采集量错误率逐年下降,2021年分别为0、0和0.005 8%,抗凝标本凝集率由2016年的0.068 6%下降至2021年的0.042 8%,2017年至2021年的血培养污染率均为0,检验前周转时间由2016年至2019年的28 min缩短为2020和2021年的24 min。检验阶段,质量控制指标实验室内周转时间由2016年至2019年的45 min延长至2020年和2021年的50 min,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逐年升高,2021年为60.61%,2020年和2021年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为0,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为100%,2017年至2021年的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均为0,实验室间比对率由2016年的1.56%增至2021年的3.00%。检验后阶段,2016年至2021年质量控制指标检验报告不正确率、危急值通报率和危急值通报及时率分别为0、100%和100%。TOPSIS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20年临床实验室检验总体质量水平最高, Ci值为0.850 5; 2016年最低, Ci值为0.143 6。 结论:我国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应继续加强对质量控制指标的监测,尤其是实验室内周转时间和实验室间比对率的监测,以利于识别差错、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从而改进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DCA循环对手术室空气质量及术后感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戴明环(PDCA)循环对手术室空气消毒质量及术后感染的影响,为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920例患者,将患者根据手术室实施PDCA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2016年6~12月,486例)与观察组(2017年1~6月,434例)。对照组根据常规医院感染及手术室相关制度执行感染控制管理措施,观察组给予PDCA循环管理,检测每台手术术前10 min、术中30 min、术毕时的手术室内空气质量,观察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手术室空气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30 min、术毕时观察组手术室空气细菌菌落数分别为(20.55±3.34)cfu/m 3、(27.46±5.39)cfu/m 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56±4.26)cfu/m 3、(36.55±6.57)cfu/m 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术后10例发生医院感染,对照组39例发生医院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15%、0.69%、0.46%,对照组分别为3.09%、2.47%、2.06%,观察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医院感染患者培养出病原菌1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株、革兰阳性菌8株,对照组医院感染患者培养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7株、革兰阳性菌8株,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DCA循环管理方法有助于提高手术室空气质量,降低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点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全面调查和分析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点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现状。方法:基于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中参与调查的4 513家医院提供的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及耐药监测能力数据信息,选取2021年新入网医院(3 096家)和2021年前已加入CARSS的原国网医院(1 417家)中同样规模床位数的1 051家和513家,对其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空间、仪器设备配置及检测方法、微生物检验、培养及药敏试验开展和质量控制等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2021年CARSS新入网同等规模床位的二、三级医院微生物实验室面积分别为(50.4±40.6)和(91.1±60.3)m 2,原国网医院分别为(56.9±44.8)和(122.7±87.5)m 2;新入网医院每百张床位人员配备数分别为3(3,5)人和4(3,6)人,原国网医院分别为3(2,4)人和5(4,7)人。仪器设备配置方面,原国网医院的质谱仪、CO 2培养箱、低温冰箱的配备率分别为33.1%(170/513)、89.1%(457/513)和75.4%(387/513),高于新入网医院[分别为4.8%(50/1 051)、65.4%(687/1 051)和51.4%(540/1 051), P均<0.001];在室间质评参评率和室内质控开展率上,原国网医院分别为78.4%(402/513)和93.8%(481/513),均高于新入网医院的19.2%(202/1 051)和61.4%(645/1 051)( P<0.001)。 结论:在基础设施、人员配备、检测能力、质量控制等环节均显示已参与CARSS监测工作的原国网医院各方面均优于新入网医院,参加监测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推动下,不断改进实验室能力,促进微生物检验学科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