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以放化疗为主,存在复发率高、生存率低等问题。贝伐珠单抗为一种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在2013年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推荐用于复发/转移性晚期宫颈癌的一线治疗。近年来,内皮抑制素等新型血管生成抑制剂靶向药物的研发,进一步优化了局部晚期及晚期宫颈癌患者的靶向治疗新策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endostar)为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抗血管生成药,虽然已有研究将其应用于宫颈癌治疗,但其是否能成为宫颈癌靶向治疗的新选择,尚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证实。本文对恩度联合放疗和/或化疗方案的综合治疗模式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为宫颈癌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联合贝伐珠单抗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巨块型宫颈癌的初步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在局部晚期巨块型宫颈癌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联合贝伐珠单抗新辅助化疗的24例局部晚期巨块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前瞻性随机对照的Ⅱ期临床研究(ChiCTR-TRC-11001832)的30例新辅助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 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 log- rank检验差异。 结果:新辅助化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64±23.15) cm 3与(12.83±15.08) cm 3( P=0.037),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45.8%与13.3%( P=0.004);后装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肿瘤体积分别为(0±1.5) cm 3与(1.00±10.63) cm 3( P=0.022),CR率分别为70%与50%( P=0.009)。中位随访24.6(9.3~101.7)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96%与90%、71%( P=0.110),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6%、96%与97%、89%( P=0.512),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6%、88%与83%、80%( P=0.29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可接受。 结论: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新辅助化疗可明显缩小肿瘤体积、提高肿瘤CR率,不良反应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D-L1/PD-1通路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 ligand,PD-L1)共同组成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过程中的协同刺激信号通路.肿瘤发生时,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PD-1配体结合,通过抑制T细胞活性及其增殖、分化影响肿瘤细胞对常规治疗的耐受及肿瘤患者远期预后.据报道PD-L1在宫颈癌等多种肿瘤中过高表达,提示PD-1/PD-L1通路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因此阻断该通路或许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本文就PD-1/PD-L1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和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该通路相关的免疫疗法在宫颈癌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发性子宫颈癌化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子宫颈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复发性子宫颈癌治疗困难,预后极差,全身化疗作为一种姑息性疗法以延长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近年来以铂类和非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单药或联合方案及分子靶向药物逐渐被用于子宫颈癌的化疗.顺铂/卡铂+紫杉醇+贝伐珠单抗是复发性子宫颈癌的一线治疗方案,对于一线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使用PD-1抑制剂派姆单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子宫内膜癌分子特征指导术后辅助治疗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3/8/6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及辅助治疗(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通常应用于Ⅰb~Ⅳ期患者.然而,过度治疗和无效治疗会导致部分Ⅰ~Ⅱ期患者治疗后复发,并导致高级别(grade 3,G3)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al endometroid carcinoma,EEC)临床结局差异显著.分子特征评价可指导病理疑难型和罕见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精准治疗,多聚酶ε基因(POLE)突变型子宫内膜癌铂类化疗耐药性高,部分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CTLA4/PD1)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I3K/MEK)治疗有效;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缺陷型子宫内膜癌常规放化疗耐药性高,部分抗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融合蛋白(PD-L1/B7-H4)治疗有效;高拷贝数变异型子宫内膜癌PI3K及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抑制剂联合应用效果较好,还可考虑降低区域扩增基因表达水平相关靶向治疗;低拷贝数变异型子宫内膜癌鼠双微体蛋白4(MDM4)抑制剂治疗可能有效.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发现预后相关基因与子宫内膜癌预后显著相关,检测其表达水平可与分子分型相结合预测患者预后.现就美国癌症基因组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分子分型与本课题组发现的预后相关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精准辅助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作一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肿瘤靶向纳米颗粒联合光动力治疗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新型肿瘤靶向纳米颗粒R11-SSPEI/miR 145联合光动力疗法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MTT检测R11-SSPEI/miR-145联合光动力疗法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状态;Annexin V-PI双染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JC-1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及凋亡情况.DCFH-DA染色后用荧光显微镜及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Detection Assay Kit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Caspase-9、Bcl-2、BIP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及MTT检测ROS抑制剂NAC作用于联合治疗组后Hela细胞内变化.结果 R11-SSPEI/miR-145可被Hela细胞高摄取.MTT结果显示R11-SSPEI/miR-145联合光动力疗法可显著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克隆形成实验发现联合治疗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及单纯光照组(P =0.031).Annexin V-PI双染后发现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Hela细胞凋亡(P=0.014);JC-1荧光染色后发现联合治疗组细胞膜电位显著下降(P=0.023).Westernblot发现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Caspase-3、Caspase-9、BIP表达显著增高(P<0.05).联合治疗组ROS水平显著升高,且可被NAC抑制.NAC可部分挽救联合治疗引起的细胞凋亡.结论 新型肿瘤靶向纳米颗粒R11-SSPEI/miR-145联合光动力疗法对Hela细胞具有良好的杀伤效应,增敏机制可能与R11-SSPEI/miR-145诱导大量自由基产生及内质网凋亡,进而启动凋亡基因程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AI/ITI双模态PtCu纳米框架介导光热-放疗联合消融肿瘤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备具有近红外(NIR)光热及放疗增敏效应的铂铜(PtCu)纳米框架,综合考察其光声成像(PAI)及近红外热成像(ITI)体内外成像性能,并检测其在NIR激光辐照下和X射线对子宫颈癌HeLa细胞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 利用热溶剂法制备PtCu纳米框架,在框架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以提高其血液相容性,并在表面接枝叶酸(FA)以提高纳米框架对肿瘤的靶向性能.继而对PtCu纳米框架的理化性能进行分析表征,考察材料在体内外的PAI/ITI双模态成像性能,并检测光热-增强放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能.结果 PtCu纳米框架呈规则凹八面体结构,在各种溶剂介质中分散性良好,粒径(65.32±4.37)nm,Zeta电位(7.80±1.54)mV.在NIR (808 nm、5min、2.4 W/cm2)和X射线(10Gy、10min)的辐照下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经联合治疗小鼠实体肿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外成像结果显示,PtCu纳米框架具有较好的PAI/ITI双模态成像性能.结论 本研究设计制备PtCu纳米框架能够实现PAI/ITI双模态成像介导的光热-放疗增敏联合消融肿瘤,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