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工程原理在宫颈重塑及自发性早产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宫颈的机械功能对正常妊娠过程至关重要.在正常妊娠期间,宫颈显著软化,顺应性增加,从而维持妊娠并允许成功分娩,异常的宫颈重塑被认为是导致自发性早产的原因之一.目前,自发性早产的预测手段十分有限,临床工作中最常应用的是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管长度.随着生物工程的发展,其相关技术应用于科学研究并进一步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实践成为可能.主要总结了电阻抗图谱、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宫颈抽吸、拉曼光谱等生物工程原理技术在预测自发性早产、建立宫颈重塑模型中的应用,以及应用生物相容性水凝胶等新型材料在预防自发性早产发生中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宫颈癌患者希望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深入了解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期对于希望的真实体验,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究患者如何重建希望,为制订宫颈癌患者的护理和心理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8—12月在广州市某三甲专科医院妇科治疗后出院的宫颈癌术后康复期患者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面对面个人深入访谈,访谈内容按照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整理。结果:通过分析得出3个主题:对希望的理解;阻碍希望的因素;希望得以重塑和维持的原因。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通过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来提高其积极心理资本,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代谢重编程在宫颈癌发展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由于其复杂性及异质性,患者病死率仍然较高.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癌基因的突变、抑癌基因的失活、信号转导途径失调和肿瘤微环境(TME)紊乱等发挥代谢重编程的致癌作用.随着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到宫颈癌发生至侵袭与转移,宫颈癌代谢表型也在演变.HPV癌蛋白通过诱导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细胞代谢模式促进宫颈癌的发生,上调有氧糖酵解以满足肿瘤细胞的增殖,增强脂肪酸代谢和有氧糖酵解以满足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此外,代谢重编程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宫颈癌的治疗,例如代谢产物改变导致氧化应激失调介导的顺铂耐药、代谢相关基因重塑TME而出现的免疫抑制.在某些情况下,针对这些代谢途径和相关代谢酶的代谢抑制剂联合免疫治疗可成为宫颈癌的新型治疗方式.本文综述了代谢重编程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为研发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6
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女性的生命健康.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过程,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合成细胞基质蛋白的能力.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是CAF最具潜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重塑细胞外基质,诱导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参与肿瘤发生、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FAP作为肿瘤诊断示踪剂及作为靶向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宫颈重塑与早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子宫颈作为子宫腔与阴道的连接部位,孕期适时发生软化、成熟、扩张、产后复旧四个重塑阶段,以保障孕妇的足月妊娠及分娩,而过早宫颈重塑则引发自发性早产.目前自发性早产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早产预测在早产防治工作中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阐述子宫颈结构、功能及孕期宫颈重塑四个阶段的生理变化,为早产预测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发现更多早产预测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在子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种长度大于200 bp但不直接编码蛋白质的RNA.研究发现lncRNA涉及许多重要的生物过程,如细胞增殖 、细胞存活 、细胞分化 、器官发生 、基因组印记 、以及染色质重塑等.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etastasis-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 1,MALAT1)是lncRNA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位于人类第11号染色体上(11p13.1),长度8000 bp,为基因间转录本.MALAT1在宫颈癌中高表达,其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子宫颈癌诊断与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lncRNA MALAT1与子宫颈癌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重视和发展妇科肿瘤生殖学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肿瘤生殖学据统计全球年新发癌症1000万患者中,约100万为育龄女性,严重影响年轻女性的生育功能和生命.2006年著名学者woodruff首次将"onco"和"fertility"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肿瘤生殖学(oncofertility)的概念,并于2007年出版了全世界肿瘤生殖学的第一本专著《Oncofertility:fertility preservation for cancer survivors》[1].10余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对肿瘤患者生育力体内保护、生殖器官体外存储、生殖功能重塑和辅助生育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妇科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年轻的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能够完成生育愿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D打印技术引导宫颈癌个体化近距离放疗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腔内近距离放疗是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重要方法,但临床上宫颈癌腔内近距离放疗剂量分布不理想,本研究旨在探讨3D打印技术在宫颈癌个体化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2014-06-01-2014-12-31初治宫颈癌患者25例,应用3.0T MRI进行平扫+增强检查,提取患者MR增强检查的DICOM格式文件,使用医学影像算法平台和三维医学影像数据处理平台3D-DOCTOR对数据进行后处理,使用热塑性塑料进行3D打印重塑出3D模型.采用3D模型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宫颈癌三维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采用体积剂量直方图分析内外照射的HR-CTVD90、膀胱D2cc、乙状结肠D2cc和直肠D2cc,采用EQD2进行等效生物剂量计算.观察宫颈癌放疗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成功打印出25例宫颈癌患者的3D模型,肿瘤大小、位置及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显示良好;在3D模型指导下,25例完成125例次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HR-CTV D90、膀胱D2cc、乙状结肠D2cc和直肠D2cc的EQD2分别为(75.26±6.31)、(67.84±8.75)、(47.36±7.62)和(62.45±8.68) Gy;21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4例达到部分缓解,有效率84.00%,没有2度以上毒副作用.结论 3D打印模型能够很好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及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有效指导医生进行宫颈癌个体化近距离放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我国宫颈癌普查的历史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对我国宫颈癌普查历史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出自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来,妇女卫生工作者引进技术、试点实践、由城市到乡村的三阶段普查普治开展情况.探索了历史语境中宫颈癌普查的重要意义,即获得了妇科肿瘤方面较为全面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为探索宫颈癌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提供依据,同时亦提升了我国妇女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妇女健康的高度重视.宫颈癌从一种负载污名的疾病到被女性广泛了解和关注,普查项目重塑了女性的身体观与疾病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微生物与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子痫前期(P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妊娠并发症,与全球母亲和胎儿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有关.胎盘中螺旋动脉的异常重塑、胎盘缺陷、母胎界面的氧化应激、母体循环中的炎症和血管生成障碍是PE的主要原因.这些事件导致全身弥漫性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这是PE的基本病理生理特征.微生物及其衍生物通过产生抗原和其他炎性因子可能触发感染和炎性反应.母亲在口腔、肠道、阴道、宫颈和子宫中的细菌群落以及胎盘和羊水微生物群可能与PE的发展有关.综述细菌及其衍生物在PE发展中的机制和致病作用,强调了一组母体微生物群的改变(菌群失调)对PE发病机制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