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C重排肉瘤4例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CIC重排肉瘤(CIC-rearranged sarcoma,CR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4例CRS,行HE、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CRS中,男性2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20~76岁(平均43.25岁).肿瘤部位分别为左大腿、左颈部、右胸壁和右颅顶,肿瘤最大径3.5~8.8 cm(平均5.83 cm).病理学表现为小圆细胞肿瘤,细胞丰富,排列密集,部分细胞质透明,其中2例细胞呈横纹肌样特征;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免疫表型:WT-1(4/4)、DUX4(3/4)、CD99(3/4)、CD31(1/3)、FLI-1(2/2)、vimentin(2/2)阳性;INI-1、SMARCA4、H3K27Me3 均无缺失表达,其余抗体均阴性.分子检测:3例FISH检测到CIC基因分离,4例均未检测到EWSR1基因分离.3例行手术切除,例1术后辅助化疗,例2术后行放、化疗和免疫治疗,1例失访.3例获得随访(16~21个月),1例无瘤生存,另2例局部复发.结论 CRS属于较少见的小圆细胞未分化肉瘤,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影像、病理,并加做必要的免疫组化及CIC基因检测后确诊,该肿瘤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化疗、放疗,多数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3G34突变型弥漫型半球胶质瘤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H3 G34突变型弥漫型半球胶质瘤(H3 G34-mutant diffuse hemisphere glioma,DHG-G34)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和预后.方法 复习3例DHG-G34病例资料,光镜下分析其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结合分子改变和随访结果评估该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 例1、例2位于右侧额叶,例3累及双侧额叶、左侧颞岛叶及基底核区等多个脑叶.术前影像2例额叶病变均显示皮质及交界区囊实性占位,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部分强化;例3显示多个脑叶呈不规则异常信号影,强化不明显.显微镜下2例额叶病变均呈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改变,在GBM背景中可见密集分布未分化小细胞,呈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ur,PNET)改变.例3肿瘤累及多个脑叶,呈2~3级星形细胞瘤形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均阳性,但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odendrocyte transcription factor 2,Olig-2)、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1/2、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alpha-thalassemia X-linked intellectual,ATRX)、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启动子(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 promoter,MGMT)和BRAF V600E均阴性.1例P53呈强阳性,2例P53表达完全缺失(无义突变);2例H3 G34R呈弥漫核强阳性,1例H3 G34V阳性.3例均行病灶切除术,例2术后未辅助放化疗,3个月后肿瘤即复发.例1和例3术后行放化疗,在术后12和17个月出现肿瘤进展.结论 DHG-G34是一种累及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大脑半球的高级别胶质瘤,具有特征性免疫表型和分子改变,患者预后差,但优于IDH野生型GBM和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变异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沿Blaschko线分布的Pinkus纤维上皮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17岁,因左侧躯干密集黑褐色丘疹5个月于2021年1月7日就诊。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腹部皮肤出现米粒大小黑褐色丘疹,沿Blaschko线缓慢增多增大,无痒痛等自觉症状。既往体健,否认恶性肿瘤及放化疗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腋前、躯干及腹股沟见沿Blaschko线散在或密集分布的直径1 ~ 6 mm黑褐色丘疹,见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躯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由2 ~ 3层细胞组成的基底样上皮细胞索或基底样细胞团块构成,基底样上皮细胞索由多点自表皮向真皮深部延伸形成,并吻合成网,网中见黏液样纤维基质;肿瘤细胞及纤维间质内散在分布少许色素颗粒及噬色素细胞;肿瘤细胞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细胞无明显异型性,过碘酸-希夫染色(PAS)阴性,见图2。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Bcl-2,多数表达雄激素受体,其中散在少许CK20 + Merkel细胞,肿瘤细胞中约20%阳性表达Ki-67,CD34在近表皮的纤维间质中阳性表达,见图3。诊断:Pinkus纤维上皮瘤(fibroepithelioma of Pinkus,FEP)。治疗:暂未给予治疗,密切随访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和卡铂密集方案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和卡铂密集方案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单臂、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纳入Ⅱ~Ⅲ期TNBC患者17例。新辅助治疗方法:阿帕替尼250 mg,1次/d;紫杉醇175 mg/m 2第1天;卡铂给药剂量按曲线下面积=4计算,第2天;每14 d为1个周期。 结果:16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16例患者完成阿帕替尼治疗的中位周期数为5个,化疗的中位周期数为6个。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2例,疾病稳定2例,客观缓解率为87.5%,疾病控制为100%。12例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其中8例(66.7%)达病理完全缓解。Ⅲ~Ⅳ级不良反应为粒细胞下降和血小板下降各3例,贫血、疲乏、心律失常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各1例。阿帕替尼中断治疗5例,永久停药3例,化疗减量1例。结论: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卡铂密集方案新辅助化疗TNBC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控,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紫杉醇联合卡铂密集方案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及远期生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PC(紫杉醇+卡铂)密集方案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远期生存,探索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优化方案。方法: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临床分期T1~4N0~3M0)、接受PC密集方案新辅助化疗及手术的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对PC密集方案组和3周方案组患者进行1∶1最近邻匹配,比较两组的疗效、安全性及远期生存。结果:纳入三阴性乳腺癌患者100例,密集方案组和3周方案组各50例。密集方案组和3周方案组的客观有效率(ORR)均为90.0%(45/50)。密集方案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低于3周方案组(分别为32.7%和68.0%, P=0.001),但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于3周方案组(分别为57.1%和32.0%, P=0.012)。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分别为34.0%(17/50)和38.0%(19/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77)。中位随访55个月,密集方案组和3周方案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3.5%和75.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9%和8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322和0.647)。术后病理有明显残留病灶(肿瘤最大径≥1 cm或淋巴结阳性)者预后不良,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9.3%和68.5%。 结论:PC密集方案与常规3周方案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疗效相似,患者耐受性良好,且能缩短治疗时间,是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可选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多层菊形团的胚胎性肿瘤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伴多层菊形团的胚胎性肿瘤(embryonal tumor with multilayered rosettes,ETMR)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ETMR的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ETMR患儿,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2岁至4岁2个月,中位年龄2岁9个月,发病部位:1例位于右侧额顶叶,2例位于脑干,临床表现为肢体活动不利或头痛、反复呕吐。大体呈实性,切面灰白灰红色,质软,低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双相分化,细胞密度疏密不均,高倍镜下见密集区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假菊形团结构,并见少量真菊形团,伴灶状坏死,细胞稀疏区肿瘤分化相对较好,富含神经毡结构。免疫表型:肿瘤细胞散在表达LIN28A,也可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Nestin等,p53和INI1未缺失,不表达Olig2,Ki-67阳性指数较高。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C19MC基因高水平扩增。术后2例患儿行化疗,其中1例术后复发,3例患儿均死亡。结论:ETMR罕见,高度恶性,其诊断依赖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综合诊断。ETMR治疗为以手术为主并辅以术后化疗的综合治疗,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浆母细胞型骨髓瘤并CD3反常表达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42岁。5年前外院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ⅢA(IgA-LAM型),化疗后4个月余,因发现左腰背部肿物入院。入院后行肿物穿刺活检,镜下见胞质丰富的肿瘤细胞弥漫密集,浸润性生长,侵及周围脂肪组织。肿瘤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或嗜双色性,核深染、圆形偏向一侧,部分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未见坏死及核碎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呈:CD3、CD38、CD138、CD56、MUM1、Lambda阳性,Ki-67阳性指数达90%,CD20、Kappa、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阴性。诊断为高级别浆细胞肿瘤;结合多发性骨髓瘤病史,考虑浆母细胞型骨髓瘤并反常表达CD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颗粒细胞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脑实质内颗粒细胞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男,46岁,因头晕伴肢体麻木半个月入院。头颅影像学检查提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淋巴瘤。先后行立体定向脑活检及肿瘤部分切除术,首次术后病理诊断为颗粒细胞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WHO 4级。活检样本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圆形或多边形,片状或散在浸润性生长,胞界清晰,胞质丰富颗粒状,罕见核分裂象,未见坏死及微血管增生。手术切除样本中,镜下除颗粒细胞星形细胞瘤成分外,局部可见密集排列的异型星形肿瘤细胞以及微血管增生和坏死。2次标本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弥漫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不同程度阳性,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 部分阳性,CD68阳性,CD163阴性。过碘酸雪夫特殊染色显示胞质颗粒阳性。2次标本即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出TERT(C228T)基因突变,第二次手术标本二代测序未检测出H3基因或IDH基因突变,检测出TERT基因突变、EGFR基因扩增、CDKN2A/B纯合性缺失、PTEN缺失、第7号染色体获得、第10号染色体缺失以及MET基因扩增。患者术后接受全中枢放疗以及化疗,于术后7个月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筛状神经上皮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男,8个月20 d。因双眼向下凝视伴体重不增2个月余,便秘伴呕吐半个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磁共振成像提示后颅窝第四脑室内混杂信号肿块伴梗阻性脑积水,间质性脑水肿,诊断:颅内肿瘤,考虑髓母细胞瘤或室管膜瘤可能。患者入院第5天行导航下脑干肿瘤切除术,术后未行放化疗,随访8个月,患儿情况良好。病理检查:镜下见肿瘤细胞小而密集,呈筛状、小梁状、乳头状排列,部分呈实性,可见真菊形团样结构,区域可见坏死及营养不良性钙化,细胞呈单层分布,细胞核染色质致密,核圆形或卵圆形,胞质轻度嗜酸性,核仁不明显,未见典型的横纹肌样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上皮细胞膜抗原、广谱细胞角蛋白、β-catenin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INI1表达完全缺失。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未提示SMARCB1基因缺失。病理诊断为筛状神经上皮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原发性右心室滑膜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13岁2个月,因"活动后胸闷7 d"就诊于昆明市儿童医院,平日不能耐受长跑。入院查体:心率5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9 mmHg (1 mmHg=0. 133 kPa),体重48.5 kg;一般情况可,口周无发绀,头颈部未触及肿块,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界无扩大。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无压痛,胸腹部未触及包块,四肢活动正常。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室内,三尖瓣前叶、隔叶交界处有50 mm× 43 mm×29 mm不均匀团块样回声(图1A),致右室流出道中度梗阻,三尖瓣轻至中度关闭不全;心脏增强CT提示肺动脉近端、右心室内多发团片状病灶,最大直径约49 mm(图1B)。术前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过缓、窦性心律不齐。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头颈胸CT及腹部B型超声未见异常。患儿右心室占位性病变诊断明确,因存在右室流出道梗阻风险,完善术前检查后行手术治疗。建立体外循环后,经右心房切口进入心腔,暴露右心室,见右心室面室间隔靠近三尖瓣前瓣、隔瓣交界处有一55 mm×50 mm×30 mm肿块,呈不规则分叶状灰白色组织,基底与三尖瓣隔瓣、前瓣及室间隔组织融合,肿瘤向右心室流出道生长,致使右室流出道狭窄。术中沿肿瘤边缘切除肿瘤,尽量保留室间隔、三尖瓣等重要组织,解除右室流出道狭窄,手术切除肿物组织送检。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检查报告显示:镜下肿瘤细胞呈束状、交织状或旋涡状排列,细胞核为梭形、短梭形或圆形,可见细胞核分裂,部分细胞核为空泡状,细胞密集,部分细胞呈腺样排列(图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7(±)、CK19(±)、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 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波形蛋白(+)、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99(+)、转导样增强子-1 (transduction-like enhancer-1, TLE 1)(+)、钙视网膜蛋白(+)。基因检测提示SS18基因断裂(图3)。最终确诊为右心室滑膜肉瘤(双向分化型)。患儿术后第1天复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部分导联ST~T段改变、Q~T波间期延长。术后恢复良好,无胸闷、气促症状。建议行放化疗进一步治疗,但被家属拒绝,后接受5个疗程安罗替尼治疗,随诊至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发现位于三尖瓣隔瓣根部存在约29 mm× 19 mm肿块(图4),考虑肿瘤复发,行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未见肿瘤其他部位转移,后改用阿帕替尼继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